■劉 娟/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互學習和交流,共同發(fā)展的機遇,眾多的異域文化特征在民族本土文化中滲透,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充當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文化翻譯是思想與文化交流的紐帶,翻譯在語言轉換功能的基礎上,還承擔著文化傳播媒介的作用。因此,文化翻譯應運而生。由于各民族的獨特文化都積淀于自己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中,因此,詞匯作為民族文化特性的承載者往往成為與其它民族語言交流的最大障礙。在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詞的情況,我們稱之為文化詞匯的翻譯。文化詞匯的翻譯是翻譯工作的一個難點,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礙。本文試圖探討中英文的文化詞匯差異及其翻譯策略。
英語的構詞法比漢語更豐富。英語可以通過自身形態(tài)的變化引起自身詞性的變化,這使得英語詞匯的派生能力十分強大,同一個詞根可以派生出很多不同的詞。因此,英語可以通過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表達不同的句子意義和關系。而漢語則不同,漢語的詞匯形態(tài)相對固定,漢語主要通過詞匯、詞序以及句子的邏輯關系來表達句子的意義。
漢語中存在著一詞多義現(xiàn)象。當漢語詞匯采取了不同的搭配形式或者發(fā)揮不同功能時,常常會表達出不同的意義。例如:中國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文學、舞蹈等);領導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方法方式);唐詩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技巧)。這三個共有的名詞“藝術”具有不同的含義。
一般說來,英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較為普遍,也就是說,英語詞匯的義項比較豐富。例如:president 總統(tǒng)、校長、董事長、社長、會長;take 取、拿、吃、接受、采?。籾ncle 舅舅、叔叔、伯伯、姨父、姑父;husband老公、愛人、丈夫、老伴、相公。
英漢詞匯在詞類上基本相同,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但英語中的冠詞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詞類,而漢語中的量詞在英語中也沒有對應的詞類。在句子的構成上,英語多用名詞、介詞、形容詞和副詞,而漢語則主要靠動詞。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詞在詞義關系上是完全對應的。例如:radar 雷達;talk show 脫口秀;英語中的俗語He is an old fox. 可以完全對應地直譯為:“他是只老狐貍。”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些詞是部分對應的關系。有的英語詞范圍廣,而漢語中與之對應的詞范圍??;有的漢語詞范圍廣,而英語相應的詞范圍較窄。例如:gun 槍、炮;marry 娶、嫁;uncle 叔叔、叔父、伯伯、伯父等。
漢語中的一個詞對應英語中的幾個詞,例如:漢語中的“畫”可以對應英語中的picture, painting, drawing等,“借”可以對應英語中的lend, borrow。英語中的see可以對應漢語中的“看”和“明白”,grandma可以對應漢語中的“奶奶”、“外婆”、“姑奶奶”、“姨奶奶”等。
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下,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很多詞匯被賦予了特殊的社會文化內涵,這類詞通常難以在對方語言中找到對應的詞匯,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詞匯空缺”。例如漢語中的氣功、風水、旗袍,英語中的hippie,bikini等,都是蘊含了本國文化的特殊詞匯,在翻譯時很難找到對等的詞語進行翻譯。
直譯法就是用源語言的文化信息用譯語對應的詞語進行翻譯。直譯法有利于使源語文化的特征最大限度的保留。例如:to fan the flame 煽風點火;to burn one’s boats 破釜沉舟;紙老虎paper tiger。
替代法是指在保留原文交際意義的基礎上,用譯語中的某個概念意義不同但文化意義相近的詞語代換源語文化詞語的方法,即用譯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取代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一些具有相似文化內涵的詞匯,在翻譯這類詞匯時,可采用替代法,以本文化中的近似詞和表達法準確生動地傳達出源文化的內涵。例如:silence is golden 沉默是金;by twos and threes 三三兩兩;to teach fish to swim 班 門弄斧;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hold a candle to the sun盲人點燈-白費蠟。
由于中西方處于不同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在表達相同語用意義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事物。在翻譯這類詞匯時,譯者可以采用轉譯法,將源語文化中的意象轉移到相應的譯語文化中的意象,從而實現(xiàn)形移意近的效果。
例如:老虎這一動物在漢文化中是勇猛、無畏、領袖的象征,而英語中的lion則有相似的勇猛、無畏的象征意象,所以在翻譯時,可采用轉譯法。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攔路虎;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中西詞匯的語用意義并非完全對應,翻譯時如果只是音譯或者直譯,目的語讀者可能難以理解。為了避免詞匯翻譯中語用意義的丟失,譯者可采用加注法,也就是先進行音譯或者直接譯,然后添加一定的注釋,從而使譯文與原文在語義上達到對等,同時易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例如,漢語“包青天”一詞使?jié)h語文化所特有的,是公正無私、執(zhí)法如山、鐵面無私、為民做主的形象,這種聯(lián)想意義在英語文化中是空缺的,翻譯時可采用加注法,譯為Judge Bao (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再如:磕頭 kowtow (the old etiquette,kneeling on the ground with the hands to the ground and face against the ground)
折中譯法是指舍棄文化意象,提煉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折中譯法拋棄了原文的文化意象,是在其他辦法都不可能或不太恰當?shù)那闆r下使用的。例如,我們可以將crocodile tears譯成“假惺惺的眼淚”。再如:英文中的a literary lion如果直譯成“文學獅子”,那么很難被中國讀者接受。如果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也不太可行,因為漢語中找不到其他可接受的意象來取代原文的意象。漢語里雖然有表示類似意象的詞,例如“巨匠”、“泰斗”,但放在這里并不準確。 a literary lion的意思為“a celebrated author”, 因此可以譯成“著名文學家”或者“著名作家”。
通過研究英漢文化詞匯的差異, 可以提高翻譯工作者對這種差異的敏感性,在進行翻譯時能夠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進行翻譯,使翻譯更加準確、流暢,力求獲得同原文一樣的交際效果,從而使譯文讀者能同原文讀者一樣領會其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