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丹 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2
與重慶公交車墜江相類似的事件,目前我國研究學者大多從社會道德和人心的冷漠來展開了討論。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除上述的原因外,從《社會學的想象力》角度來看,是否因我國社會結構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的呢?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米爾斯在其所著的《社會學的想象力》中寫到:當社會中的事件已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時,我們應該從這件事所處的社會結構中的大背景下去討論,而不是僅僅從當事人角度去剖析,即特定的時代背景對人們所做出的行為甚至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正像米爾斯所描述的“隨著一個社會走向工業(yè)化,農(nóng)民成了工人,而封建領主則被清除或成為商人;隨著各個階級的起伏興衰,個人找到了崗位或丟了飯碗......”[1],以這種種現(xiàn)象解釋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對社會中個人的影響。因此從本次的公交車墜江事件的發(fā)生我們依然是需要從當今社會背景下來進行解釋才能進行深刻的剖析其原因的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的社會原因,以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這與我國市場的快速更迭、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法律的滯后性的嚴重失衡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是不可分割的。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我國的表現(xiàn)更多的體現(xiàn)在富了口袋,而未做到富腦袋.
在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比較下可得出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整個社會中人們行為意識的影響。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我們常常聽到和看到的是在面對他人利益受損時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的態(tài)度。再看看近些年,人們多講究的是“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以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來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就像前幾年的小悅悅事件和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的社會熱討事件。我們不難看出,也許不是人心變冷了,而是是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的。以前的熱腸俠義是被人們所歌頌和贊揚的;而如今人們因好心助人而頻頻被欺詐而變成了選擇性的幫助,即幫助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或者與自己有利益往來關系的人。就我個人觀點而言,當今這種現(xiàn)象更多的是自己利益得失的一種衡量,被助者敲詐幫助他的人,是因為他可以輕松的獲得他滿意的利益,而反過來,助人者既費了力還要付出完全可以避免的代價,因此他們選擇做與助人者漸行漸遠的道路,后面慢慢的將此形成了一種習慣。因此,在我看來,導致這一系列的變化的也許有個人利益得失心變重的原因,但這種變化歸根結底是受社會結構的影響而造成的。
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極力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遠避與自己無關的事件,雖然有時只是舉手之勞,但大多數(shù)人也會害怕傷及自己的利益而唯恐避之不及。類似公交車墜江事件的發(fā)生更多的是反應人們的私人利益,他們因害怕承擔責任而越來越?jīng)]有人敢公然站出來維護公共的秩序。這也許不是一種害怕,而是一種利益關系的權衡,他們更多的是用值不值來作為是否采取行動的標準,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公共秩序的良好運行來判斷是否以此基于施以援手的準則來采取行動。這也許是以個人利益為重的市場經(jīng)濟對我國公共利益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其對人們利益選擇的一種沖擊。也許這也是法律的滯后性所導致的。以此種種情況的出現(xiàn)將會對我國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市場經(jīng)濟社會條件下,人們更多講究的是價值和利益。其對我們價值觀的選擇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在之前很多電視訪談中,有記者對路上行人進行了隨機的訪問,類似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其得到的答案有“肯定會扶呀”、“先觀察看看有沒有其他人扶,有的話自己就不管了”、有的回答”先看看周圍有沒有監(jiān)控,有的話就去幫忙,沒有的話就看看嚴不嚴重,嚴重的話就叫旁人給自己錄像以作為是真的助人的證據(jù)“、”如果不嚴重就幫忙打一下120救護車”等等各種回答。用一個也許的不太恰當?shù)谋扔鱽碚f,很多人們的生活也許慢慢的已經(jīng)達到了一種他們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飽和狀態(tài)了,因此,他們不需要添加其他也許會打破他們平衡的東西到里面去了,除非以不損害他們既有的利益為前提,他們也許會選擇助之一二,這種現(xiàn)象跟社會學家孫立平教授也在《斷裂》的第三節(jié)中論述“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費品時,他認為決定于你將處于哪一個階段的是受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的得狀態(tài)是有很大相似性的。這是由社會結構來影響和決定他們的行為的,而不是個人自己所能左右的”[2]。因此,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在社會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運行下,我國法律體制的不完善對我國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價值觀是有著很大的沖擊的。這也是社會結構的快速發(fā)展變化而造成的影響。
市場經(jīng)濟在我國的快速發(fā)展中,我國物質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精神層面上還有很多的欠缺,如法律的滯后性,總是社會問題出來了才采取補救措施的行為。這就像孫立平教授所提到的同一個社會中,物質與精神層面的一種斷裂,物質已達到了市場的滿足,但精神文化層面卻沒有達到。因此從這次公交車墜江事件,本文更多的是從社會結構中的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人們的價值觀的選擇和對事物的判斷標準的影響來進行闡述的,這也是我想對此問題表達的一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