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翼 重慶大學 重慶 400044
自殺這一行為常常被當成個人的自由。有人將它看作是對不幸的超脫或是勇氣和光榮,也有人認為,自殺主要由社會因素引起,原因并不在于個人。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人確實有自殺的能力??墒牵@并不代表人有自殺的權利。黑格爾在法的意義上,從自由的角度,對自殺的進行了深刻剖析。
在黑格爾看來,自殺的確是人所獨有的行為。因為,人擁有意志,從而有選擇的能力。相反,動物沒有意志,只是被自然推著走,并不存在自殺的選擇。盡管人有選擇的能力,但人沒有選擇自殺的權利。黑格爾這樣看待死亡——“死必須來自外界:或出于自然原因,或為理念服務,即死于他人之手”(《法哲學原理》,2016,頁90)。此處的“人”是指黑格爾“法”的意義上的人,即人格①。
基于上述“法”的意義上的“人”,黑格爾提出,人的本質是自由。他把自由分為抽象的自由、特殊化的自由及真正的自由。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是一體的、運動的。因片面地思維,把自己局限在了自由的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人有可能走向自殺。黑格爾認為,這并不值得表揚,“人們最初可能把自殺看作一種勇敢行為,但這是裁縫師傅和侍女的卑賤勇氣”(《法哲學原理》,2016,頁90)。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對自殺的分析與他的自由觀念密不可分。本文將結合自由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考察自殺發(fā)生的原因,并進行分析評價。
反思中的人們相信,紛繁復雜的事物背后必然有普遍的東西,自己不應該限定在具體的事物當中。這是正確的思維態(tài)度??墒牵绻堰@種普遍性推向極端,完全否認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人就會陷入純無規(guī)定性或自我在自身中的純反思。“在這種反思中,所有出于本性、需要、欲望和沖動而直接存在的限制,或者不論通過什么方式而成為現(xiàn)成的和被規(guī)定的內(nèi)容都消除了”(《法哲學原理》,2016,頁15)。這種與現(xiàn)實徹底決裂的純反思是可怕的。因為,人追求虛妄的自我的純反思,會成為破壞性的怒濤的一部分。如此片面地思維著的人,想要擺脫一切東西,從中解放出來。自殺便是從身體和外界活動包羅萬象的總和——生命中解放出來的要求的表現(xiàn)。當然,退回自身純無規(guī)定性的人,并不全都采取激烈的手段。一些人會走向宗教式的寂滅:他們不愿意與外界打交道,屏蔽生活活動,堅持“我能擺脫一切東西,放棄一切目的,從一切東西中抽象出來”(《法哲學原理》,2016,頁17)。其實,這種行為也類似于自殺。
黑格爾認為,從一切事物中抽象出來的行為確認了抽象人格的存在。所以,上述之人開始了人格,也反思著自身此時此地的生活。與他們相比,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無反思的常人就是所謂的“天真心靈”,“它十分信賴地堅持大眾所接受的真理,并把它的行為方式和一生固定的地位建立在這種鞏固的基礎之上”(《法哲學原理》,2016,頁4)。不愿意思維、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很難出現(xiàn)自殺的想法。不過,盡管退回自身純無規(guī)定性的人,比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做了更多的思考??墒?,他們依舊片面地理解了自由,因為“理智有缺點,即它把片面的規(guī)定上升為唯一最高的規(guī)定”(《法哲學原理》,2016,頁17)。在這些人看來,純無規(guī)定性的東西是高貴的。殊不知,沒有什么能夠停留在抽象中。黑格爾所謂的純無規(guī)定性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反思出來的,并非實存,抽象的人格必然會特殊化?!叭思仁歉哔F的東西同時又是完全是低微的東西。他包含著無限的東西和完全有限的東西的統(tǒng)一、一定界限和完全無界限的統(tǒng)一。人的高貴之處就在于能保持這種矛盾,而這種矛盾是任何自然東西在自身中所沒有的也不是它所能忍受的”(《法哲學原理》,2016,頁53)。因此,只看到抽象的自由而不能保持與現(xiàn)實世界關聯(lián)的人,并不具有完善的人格,也并不高貴。
從一切中抽象出來,確認抽象人格的存在,只是成為一個人的基礎。在反思的意義上,意志存在于純無規(guī)定性這一環(huán)節(jié)。可是,意志最開始并不是完全的零,其中有著沖動、情欲、傾向等直接現(xiàn)存的內(nèi)容,“意志通過它們顯得自己是被自然所規(guī)定的”(《法哲學原理》,2016,頁25)。據(jù)此,一些人夸大了這些直接現(xiàn)存的內(nèi)容,認為人沒有自由。
叔本華是這一看法的代表。在他看來,人生世界的最終根源就是意志。他把意志視作人的不可遏止的生命沖動和欲求。盡管這種把人生世界的根源追溯到?jīng)_動的看法正視了沖動的存在,可是,把沖動認證為人生的根源太過悲觀。如果意志僅僅是欲求,那么,人生確實被拋置在了欲求滿足的無聊和不能滿足的痛苦之中??墒牵庵居兄迂S富的內(nèi)容。還有一些決定論者,他們認為,即便人能夠選擇,這種選擇也是被環(huán)境逼迫才做出的。持有這些觀點的人,感到困頓無力,把自殺當成擺脫痛苦的方法之一。其實,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把人與動物等同了起來。動物與人一樣,也有沖動、情欲和傾向。但是,動物只能聽命于自然,因為它們沒有意志。人擁有意志,就是能夠在各種沖動中加以選擇,能夠通過思辨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沖動是一種自然的東西,但是我把它設定在這個自我中,這件事卻依賴于我的意志”(《法哲學原理》,2016,頁 26)。
黑格爾所說的選擇,并非是隨心所欲的選擇。他首先分析了任性包含的兩個因素:雖然有“從一切中抽象出來的自由反思”(《法哲學原理》,2016,頁29),但是也依賴自內(nèi)或自外所給予的內(nèi)容和素材。否定從一切中抽象出來的自由反思,就是否定人有自由和普遍性,否定人具有人格。由此便會陷入沖動根源論和決定論者的悲觀。而否定對外在素材的依賴,便會進入主觀的空虛自大,認為任何沖動都可以得到滿足,最終或是陷入某個沖動之中,處于“毀滅性的局促狀態(tài)”(《法哲學原理》,2016,頁32),或是在現(xiàn)實中遭遇挫折而憤懣不滿。這兩類人都尚未意識到人格的要義,“人格的要義在于,我作為這個人,在一切方面(在內(nèi)部任性、沖動和情欲方面,以及在直接外部的定在方面)都完全是被規(guī)定了的和有限的,畢竟我全然是純自我相關系;因此我是在有限性中知道自己是某種無限的、普遍的、自由的東西”(《法哲學原理》,2016,頁 51)。
因此,人必然會有規(guī)定性。人的規(guī)定性首先表現(xiàn)為我的身體、年齡、性別、財產(chǎn)等等。只停留在抽象性中的人格,只是純粹自我相關的人格是完全空洞的。人正是在各種活動中才不斷成為真正的人。這些規(guī)定性也并不會真正使人沉淪其中,無法抽身。經(jīng)過反思自身,人能夠返回到普遍的特殊性。妄圖從具體生活中抽身而出,以保持自身純無規(guī)定性而自殺的人,和認為自己被限制沒有自由而自殺的人,都把外界活動包羅萬象的總和——生命看作是與人格相對的東西。人格的確起始于意識到抽象人格的存在,可是,人格的完善是不斷從特殊的意志返回普遍性的過程。因此,人格必須表現(xiàn)為生命,放棄自己的生命便是抹殺自身的人格。這樣,便出現(xiàn)了用自己的自由來取消自己的自由的悖論。因為,抹殺掉自己生命的,恰恰是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見,人的人格性并不凌駕于生命之上,人不能夠對生命做出判斷,因此無權自殺。
通過對自由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分析,在黑格爾法的意義上,人沒有自殺的權利這一點已經(jīng)很清晰了。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自由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是一體的。人片面地理解自由,才導致了自殺。自殺這一行為違背了人的本質,人沒有權利自殺。那么,黑格爾是如何解決人放棄生命的企圖,引導人走向自在自為的自由的呢?
如前所述,認識到抽象的人格,即通過人的自我意識、自我反思,了解到自身是自由的,是自由的第一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由反思得來,沒有什么能停留在抽象中,意志必須給自己以規(guī)定。人的定在最初是直接的外在的事物,人所占有的其他事物不能完全與人分離。因為,“占有”是把事物的自在的“是”加入了“我”的環(huán)節(jié),它們因“我”而“是”。黑格爾由此論述了所有權的合理性——不在于滿足需要,而在于揚棄人的主觀性。除此以外,黑格爾強調(diào),人的定在不僅僅在于物,更在于人。意志不給自身以定在,只是堅持抽象的自由,人與人便相互對立、沖突。因為,人們都想要盡力彰顯自己的特殊意志。黑格爾的創(chuàng)造性就在于,把人的單純自我相關發(fā)展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關,也就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自由。人應該與外界打交道,尤其是與人打交道。在與人的交往中,我們雖然被他者限制,但也拋棄了自身的獨立存在,與他者達成了交互的統(tǒng)一,獲得自我意識。因此,黑格爾重視倫理,通過分析倫理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詳述自由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展開。
個人與他者的統(tǒng)一和相互承認,首先表現(xiàn)為“愛”這種自然形式,最初體現(xiàn)在家庭之中。黑格爾否認了家庭中婚姻關系及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契約性,因為契約適用于物與物,而非自由的人?!皭邸笔沟脗€體放棄了某種意義的獨立存在,在家庭中統(tǒng)一。倫理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市民社會,形成于現(xiàn)代社會,是家庭與國家之間的差別的階段。在時間上,市民社會出現(xiàn)晚于國家;在邏輯上,它以國家的存在為前提。在市民社會中,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個人聯(lián)合,這種狀況不同于家庭的聯(lián)合。各個成員通過維護了特殊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聯(lián)合,是一種外部的國家。市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只有通過與別人發(fā)生關系,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目的。在這一個過程中,人的特殊目的通過他人獲得了普遍的形式,“受到普遍性限制的特殊性是衡量一切特殊性是否促進它的福利的唯一尺度”(《法哲學原理》,2016,頁225)。從這樣的角度看來,具有約束力的義務,不是對自由的限制。它只對沉迷抽象自由和夸大沖動的人來說才是限制。在履行義務中,人走向了他者,得到解放,獲得實體性的自由。倫理實現(xiàn)自在自為的自由體現(xiàn)在國家這一環(huán)節(jié)。外界活動包羅萬象的總和不僅僅指個人的主觀活動,而是指全體人的現(xiàn)實的活動,這表現(xiàn)為倫理整體。國家是倫理整體的最高階段,是倫理理念的實現(xiàn)。在國家中,普遍規(guī)律與特殊規(guī)律相互滲透,個人目的與普遍目的實現(xiàn)了同一。因此,黑格爾認為,生命應該服從于國家,“單個人是次要的,他必須獻身于倫理整體。所以當國家要求個人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就得獻出生命”(《法哲學原理》,2016,頁90)。這并非是反個人主義的自由,恰恰是對人全面而真實的自由的認識。基于這種認識,黑格爾才把自殺看作是裁縫師傅和婢女的卑賤的勇氣。
從抽象自由走向特殊自由,從特殊自由走向真正的自由,教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貫穿了倫理的三個階段。人自出生開始,便被稱呼為人。可是,此時的人,并不具有人格與自由。通過對身體和精神的培養(yǎng),即通過教育,人才能夠反思自身?!疤煺嫘撵`”正是由于缺少教養(yǎng),才會被流行意見蒙蔽,難以認識到自己的抽象人格。在家庭中,教育使得子女明白應該如何做人。教育不僅使人認識到抽象的人格,更使人從各種各樣的定在中走向普遍。市民教育琢磨了人的特殊性,使人能夠遵循普遍規(guī)律行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yǎng)國家的合格公民。黑格爾給予教育極高評價,“這種工作反對舉動的純主觀性,反對情欲的直接性,同樣也反對感覺的主觀虛無性與偏好的任性”(《法哲學原理》,2016,頁230)。
注釋:
①黑格爾采取了兩條路徑來推出人格。第一條路徑,他認為抽象普遍的意志(“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規(guī)定”(《法哲學原理》,2016,頁13),意志就是自由)只是抽象地自我相關,這是主體在自身中所具有的單個意志。第二條路徑,他從道德層面指出“我”作為單個意志與普遍性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兩種方法,從分別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地指出了單個意志的存在。眾多單個意志中的同一性就被稱為人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