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
九月二十九日星期天下午一點左右,法拉盛的公共大禮堂擠滿了排隊等候進(jìn)場的觀眾,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年過半百,還有人由人攙扶,或者拄著手杖。相識的人互相招呼時都帶著幾分喜悅的興奮。他們在期待一場怎樣的盛會呢?
他們期待的是一場由周興立主唱的臺灣校園民歌演出。1970年代,周興立不但是民歌紅歌手,并且作曲。他創(chuàng)作的《盼》,至今粉絲提起來仍津津樂道,接著便哼哼唱唱。多年來在紐約,他雖然以教書為業(yè),卻從未忘情校園民歌,時有演出,必然客滿,帶動許多人的共同懷舊。
臺灣校園民歌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歌聲響遍華人所在的地方。聽完演唱我們一伙坐在咖啡館聊天,來自天津的程奇逢稱這些歌他都會唱,因為在大陸也很紅了一陣。
校園民歌的興起主要是對自己文化的覺醒。在此之前臺灣流行的都是英文歌曲,校園民歌正是針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要唱自己的歌。
1976年,在淡江大學(xué)的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彈起吉他唱蔣勛的詩《少年中國》,這是轉(zhuǎn)捩點,從此校園民歌盛行,并且開始創(chuàng)作歌詞,內(nèi)容以貼近群眾和喚起民族意識為主。這些歌曲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是多樣化,生動活潑。王夢麟的《阿美,阿美》一唱起來就滿場笑聲。歌詞是少男向阿美求婚的表白:“雖然我沒有汽車洋房,吃的是粗茶淡飯,只要你陪我作伴,保你白白又胖胖?!币恍┲骷易髌芬脖蛔V成歌曲,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四韻》,胡適的《蘭花草》都風(fēng)行一時。
1990年代由于社會風(fēng)氣轉(zhuǎn)變,年輕一代人的興趣也不同了,校園民歌突然整個淡出。但是隨著這些歌曲成長度過青春的一代資深粉絲,始終戀戀情深,每有演唱必然蜂擁而至。非常幸運,紐約有個周興立,一次又一次帶領(lǐng)我們返回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