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懷寧
| 策劃人小語 |
在人們心中,孩子一直是天真無邪、善良可愛的代名詞。然而,新聞里卻能看到這樣的孩子:猛推孕婦、抱摔嬰兒、高空拋物、用石頭劃轎車……原因只是他們“覺得好玩”。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孩子也不少見,他們肆意嘲笑、捉弄甚至惡意欺負同學(xué),對別人的愛與付出不屑一顧,冷漠殘忍得好像機器人。
身為父母,也許你會覺得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殊不知,他不僅會因這樣的“惡作劇”犯下大錯,長大后也會在人際交往、工作情感等方面出現(xiàn)各種問題。這樣冷漠的孩子,其實是缺少人生最珍貴的品格之一—同理心。
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刻不容緩。
你知道嗎?冷漠有個天敵,叫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一個人能體驗別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人們經(jīng)常聽到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能力。
發(fā)展心理學(xué)中有一個觀點是:“有對的感受,才會有對的行為”。當(dāng)一個人知道做一件事會導(dǎo)致什么樣的后果,相關(guān)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時,才會做出正確的事。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察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與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有同理心的人在乎自己,也在乎別人,所以不會變得冷漠而不近人情。
同理心是一座寶藏,
里面藏著成功與幸福
1. 同理心,是愛的“心臟”
國慶假期,伊然跟閨蜜一起帶娃去大連玩。伊然的兒子奇奇在海灘景區(qū)買了一只小烏龜,閨蜜的女兒琳琳也買了一只。奇奇對小烏龜愛不釋手,放在塑料箱里抱著,回到民宿后,他提議放小烏龜出來透透氣,伊然同意了兒子的請求。沒想到小烏龜不小心掉進了露臺的地板縫里,怎么都爬不出來,無論奇奇用水澆、用木棍撬都無濟于事。
聞訊趕來的伊然忍不住批評兒子:“它這樣會死掉的,你說你,非得放它出來,然后又不管好它?!逼嫫媛犃酥?,噘著嘴一臉不高興。晚上,伊然開始鬧肚子,上吐下瀉,立刻被送進附近的醫(yī)院。伊然打著吊瓶躺在病床上,而一旁的奇奇卻玩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反倒是同歲的琳琳一臉擔(dān)心地問:“伊然阿姨,你痛不痛?要喝熱水嗎?”
伊然虛弱地問兒子:“你怎么都不關(guān)心一下你老媽?”奇奇卻面無表情地回問:“誰讓你吃那么多海鮮,還喝冰啤酒?”伊然說:“你是不是還記恨小烏龜?shù)氖?,它死了我也沒辦法呀!”
母子二人都沉默了,這時琳琳說:“奇奇,我的小烏龜也不見啦,但我媽說,它是被它爸爸接回海里啦,它在別的地方應(yīng)該比在籠子里生活更幸福。”
伊然瞟了一眼若有所思的兒子,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她以前就覺得兒子生性冷漠,這次自己生病了,他居然一點兒都不焦急。養(yǎng)娃10年,她深深懷疑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還不如一只剛買的小烏龜。
其實,伊然的失落是必然的,一個孩子如果不被父母用同理心對待,自然也無法發(fā)展出對別人的同理心。伊然很少用同理心來灌溉孩子,又如何能獲得孩子的理解與同情呢?
孩子的同理心是在溫暖有愛的環(huán)境中才能養(yǎng)出來的。同理心,顧名思義,就是感同身受并理解他人情緒與想法的能力,它是由感性與理性共同塑造而成的。很多人可以從理性層面上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但無法很好地將自己的理解與情緒傳遞給對方,這是因為他們的感性能力沒有跟上。而這種感性能力,正是父母育兒時應(yīng)該用心培養(yǎng)的。
如果父母能夠接納并理解孩子的各種情緒,而不是僅僅想著“把問題解決掉”,那么他們就是在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正常來講,孩子在5歲左右時就能開始理解父母的情緒感受與行為動機,并從父母那里學(xué)會該如何反饋。他會漸漸看懂對方的喜怒哀樂,并明白溝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與父母形成合作而非對抗的關(guān)系,他的家庭關(guān)系也會越發(fā)深厚,而親密的親子關(guān)系也將幫助孩子渡過成長階段中的一個個困難期。等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也會有能力將這一套待人接物的模式沿用到自己與愛人、與下一代的關(guān)系中,毫無疑問,從父母那里收獲的同理心,會幫助他將來成為好伴侶、好父母。
無論在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中,同理心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能夠催使人早早察覺到別人的需求和關(guān)懷,及時給予回應(yīng),在感情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將愛好好經(jīng)營。
2.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2017年,美國杜克大學(xué)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xué)發(fā)布了一項關(guān)于兒童同理心的研究報告,該研究組花了20年跟蹤、記錄了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并形成報告。
報告指出,那些曾經(jīng)在幼兒園時期展現(xiàn)了較強同理心的孩子,能準確體察別人情緒、喜歡幫助他人,他們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學(xué)并獲得了優(yōu)渥的工作,而且其中有35%的人在成年后依舊會資助素不相識的人;而那些同理心較弱的孩子,他們很少顧及他人情緒、常常我行我素,后來有超過半數(shù)的人中途輟學(xué),沒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靠政府援助生活。
杜克大學(xué)的專家得出結(jié)論:同理心比較強的孩子善于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遇到困難時往往會依據(jù)雙方利益而做出積極行為,愿意互相分享、幫助,更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和支持;而忽視他人情緒、同理心較差的孩子則很難贏得他人的信任,缺少與他人合作的機會,甚至?xí)憩F(xiàn)出反常、不可控的激進行為。
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富有同理心,他們未來的人生也常常受益于此。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同理心是高情商的前提條件。
同理心是與他人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一個愿意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人,往往會讓對方感到舒適與輕松。人是社會動物,幸福的生活離不開與他人協(xié)同合作。而在一個群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訴求,如果我們無法理解他人的出發(fā)點與動機,就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境地之中。具備了同理心,我們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更好地待人接物。
其次,同理心能幫我們與世界更好地相處。
在這個世界上,其他人的三觀及生活方式很可能與我們自己大相徑庭。如果不具備同理心,我們可能很難理解他人的生活模式。這樣的話,輕則會讓人狹隘地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中,重則會讓人對不理解的人與事橫加攻擊、指責(zé),結(jié)果反而令自己陷入更僵化、局促的生活模式中。
最后,同理心是心智持續(xù)成長的基礎(chǔ)。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從小就能夠?qū)W習(xí)捕捉內(nèi)心的各種情緒,并嘗試去理解它們,因此他會對情緒有更細膩、更敏感的體會,也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具備同理心,能幫助人不斷認識、接納、完善自己。
能夠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和諧相處的孩子,勢必會更加自信地應(yīng)對社交問題,更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更容易獲得成長路上的成功。
身為父母,我們都討厭成年人世界的“雙重標準”,有時卻在無意間對自己的親骨肉“雙標”:我們很少設(shè)身處地以同理心對待孩子,卻渴望孩子能夠理解、善待他人,能成功、能堅強。
沒有土壤雨露,何來參天大樹?同理心是一種“習(xí)得”的技能,需要父母潛移默化地蘊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父母的“身教”與“言傳”。
1.“身教”是土壤
親身讓孩子體會什么叫設(shè)身處地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是讓孩子獲得“同理心”的重要方式。作為父母,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把孩子當(dāng)作一個人而不是一件事去對待。
很多時候,孩子闖了禍或者陷入激烈的情緒中難以自拔,父母也會產(chǎn)生煩躁情緒,特別希望能夠用武斷的方法盡快把難題“搞定”,讓自己從令人窒息的窘境中脫離出來。
但這樣做,恰恰會妨礙孩子同理心的培養(yǎng)。因為久而久之,孩子會有這樣一種體會:“爸爸媽媽受不了我了,我的真實感受是不被接受的。我不重要,解決問題才最重要?!?/p>
當(dāng)孩子一次又一次在父母的情緒壁壘上撞得心灰意冷后,便也會在自己內(nèi)心豎起一道壁壘,這樣不只阻攔自身情緒的表達,也阻止了他人關(guān)心的進入。接著,同理心的培養(yǎng)越來越難,孩子的心也變得越來越冷漠。父母們一定要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溫柔對待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真正懂得體諒他人。
2.言傳是“雨露”
所謂的“言傳”,并不是反復(fù)絮叨地向孩子灌輸“同理心很重要”的道理,而是要通過解說與闡釋,慢慢幫助孩子理解他人與世界。
人性是復(fù)雜的,世界是多面的,成年人可能對此有比較深切的體會,因為我們經(jīng)過漫長的人生經(jīng)歷與個人體驗才能慢慢想明白。但對于閱歷尚淺的孩子而言,真正意識到生活的多面性與復(fù)雜性是很困難的。
在孩子們看來:難過就該勸人痛哭,想幫誰就直接去幫,遇到搗蛋鬼就要拼命打回去……但孩子無法明白:最刻骨銘心的悲傷是哭不出來的,助人方式不當(dāng)也會損傷他人的自尊心,愛捉弄人的人或許也很可憐……
這些內(nèi)容,就需要身為父母的我們,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與體會慢慢說給他們聽。同時,以下這幾點實用建議也不妨一試:
(1)用親子共讀教孩子理解情緒
父母可以在陪孩子讀書時帶孩子認識情緒,比如繪本角色的表情、動作與情感,同時在理清故事線索時對孩子解說角色情緒背后的需求,并教他們?nèi)绾螒?yīng)對情緒。推薦西班牙作家安娜·納耶斯的《The color monster》(我的情緒小怪獸)繪本,她在書中用顏色代表情緒,對于小朋友來說更容易去理解和體會,也更容易表達出來。
(2)對孩子多夸贊、多鼓勵
比如在吃東西時,可能是因為自己吃不完,也可能是因為喜歡別的小朋友,孩子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別人吃,不管為什么,父母要先稱贊一句,多夸夸這個行為本身:“寶貝你很棒,知道把東西分享給別人?!边@樣,孩子的關(guān)懷行為就會受到激勵。及時的鼓勵和肯定能夠強化他們的行為,讓這一行為得以鞏固和發(fā)展。
(3)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孩子換位思考
10歲以下的孩子很喜愛玩角色扮演游戲,父母可以趁此幫助孩子體會不同人的情緒。如果希望孩子改掉搶別人東西的壞習(xí)慣,父母便可以飾演同齡“缺乏同理心”的小朋友,在孩子玩著心愛的玩具時,隨手搶奪玩具,讓孩子體會其他小朋友的傷心與難過,并在之后解說道理,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尊重他人的需求。
(4)可以帶領(lǐng)孩子參加公益活動
去當(dāng)?shù)氐膭游锸杖菟鲋驹刚哒疹櫉o家可歸的小動物、去幫環(huán)衛(wèi)工人撿塑料瓶子和煙頭、去海邊玩沙子的同時撿塑料垃圾……上了小學(xué)、初中,就可以帶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公益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產(chǎn)生對人、對物、對環(huán)境的同理心,還能讓他們覺得這是在跟父母一起做一件很酷、很有意義的事。
如果父母能將“身教”與“言傳”結(jié)合,引領(lǐng)孩子經(jīng)歷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更好了。比如在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矛盾時與孩子交流看法,并詢問他的解決方式是什么,在這樣的情境下,孩子就更能切身地體會到雙方的矛盾所在,并更真實地見識到同理心在解決問題時起到的重要作用。
慢慢地,孩子便可以發(fā)展出深切的同理心和對情緒的敏銳感知,這能讓他保持熱心,不會變得冷漠自私,對他未來發(fā)展人際關(guān)系和內(nèi)心自我成長都至關(guān)重要,這也是他人生幸福的關(guān)鍵。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孩子酷愛惡作劇,喜歡用鉛筆扎人、扯人頭發(fā)、嘲笑別人、搶奪玩具甚至攻擊同學(xué)。有的父母會忽略孩子這樣的舉動,認為孩子只是愛調(diào)皮搗蛋,即使傷害了別人也是無心的。但無數(shù)新聞證明,很多熊孩子的“小搗蛋”終究會釀成“大錯誤”:
2019年7月2日,貴陽某女子遭遇高空拋物,兩個滅火器從樓上落下砸中女子頭部,致其死亡。經(jīng)警方查明,肇事者是該小區(qū)一名10歲的男孩;
2018年3月,杭州某網(wǎng)友對媒體報料,自己親眼看見一個身高1.4米、體重120多斤的男孩猛推孕婦,被問及原因時,這個熊孩子一邊吃著零食,一邊不以為意地說自己看電視上說孕婦摔了會流產(chǎn),所以想試試看電視上說的準不準;
2017年,長沙一名兩歲女童被5歲的男孩強行抱進電梯里,按下18層的電梯,女童踏上頂樓并墜樓身亡,而這一悲劇的始作俑者小男孩解釋,自己這么做僅僅是“覺得好玩”;
2016年,南京趙女士的兒子在學(xué)校被同學(xué)捉弄,誤喝了大半杯純墨汁,被診斷為心肌損害并引發(fā)神經(jīng)損傷……
一個個案例讓我們震驚,這些冷漠又自私的孩子,只考慮自己開不開心,他們將快樂建立在對別人的傷害之上,絲毫不考慮自身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心理學(xué)界流行著一句話:“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具有人類所有的優(yōu)點與缺點?!比诵灾刑烊挥兄运?、競爭、殘酷、冷漠的一面,這樣的動物性曾讓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最終勝出。但真正讓人類成為萬靈之王的卻是理性,理性要求人們發(fā)展出規(guī)則與秩序,因為只有在平穩(wěn)良好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的善與美才能充分體現(xiàn),進而成為人類不斷進步的巨大動力。孩子們在善與美中健康成長,然后進一步創(chuàng)造善與美,人類世界才因此生生不息。
紐約大學(xué)的心理學(xué)家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在論文中提道:“實際上,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嬰兒聽到另一個嬰兒的哭聲時就會感到不安?!边@一直以來被視為同理心最早的跡象。但是,一塊地既可以種麥子,也可以長稗草,就看人如何培育了。
同理心就是上述這一良性循環(huán)的重要前提。同理心是習(xí)得的,原生家庭就是它的土壤。同理心,作為一種理解與感受他人想法與情感的能力,可以說是親社會行為(即助人行為與利他行為)的根基,也是減少校園暴力與社會犯罪率的有效方法。當(dāng)一個人具備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并且能感受到受害方的痛苦,便不會肆意傷害他人。
如果一個孩子不具備同理心,當(dāng)某個規(guī)則或秩序出現(xiàn)疏漏時,他人性中的陰暗面便可能立刻滋長,引誘他用侮辱、攻擊、巧取豪奪的冷漠方式對待他人,以獲得短期的心理滿足,這便是校園霸凌、未成年人犯罪的開端。
如果父母長期忽略孩子的同理心培育,孩子便會長期以欺侮別人或巧取豪奪的行為為樂,很難建立起溫暖有愛的社會關(guān)系模式,而這種冷漠自私的行為遲早會遭到社會規(guī)則的懲罰。這樣的孩子,大抵與幸福無緣。
本刊觀點
莎士比亞曾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能真正在人格上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看到別人的需要,感受到別人的不易,并盡力去提供幫助,是當(dāng)代社會最需要的能力,也是人類最寶貴的品質(zhì)。冷漠和自私只會讓人固步不前,在社會分工愈發(fā)精細、人們協(xié)同合作愈發(fā)緊密的現(xiàn)代社會,同理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相當(dāng)于給了他一份豐厚的傳家寶,將使他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