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芹
摘要:高中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孝”文化走進高中生的學習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有利于家庭和諧,有利于個人成長,更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孝”文化;高中生;和諧;“三觀”
孟懿子問孝,子曰 :“無違?!弊佑螁栃?,子曰:“盡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笨梢?,早在古代,我們的先祖已經(jīng)對孝文化洞如觀火,幾千年來,從不缺乏孝的名言警句和感人至深的典故,今天,我們再一次重拾孝的主題,舊壺裝新酒,依然可以綻放出如紅酒一樣醉人的美。
2018年4月,我校政治課題組依托清明節(jié),做了一期“新時代高中生對孝文化的認知”的社會實踐調(diào)查。盡管在活動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也收獲了很多感人的瞬間。有的學生感慨媽媽的頭發(fā)怎么在不經(jīng)意間就白了呢,也有的學生回家和爸爸好好談心了一次,高興地告訴我他好久沒有這樣和爸爸“親密接觸”了,感覺很開心……看到孩子們有自己的收獲和想法,我很欣慰,通過一次活動就想要改變很多不太可能,但是只要可以觸動一點點就取得了預期的成功。今天,我們再一次談“孝”,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有利于家庭和諧
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子女對父母的孝能夠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和諧的家庭是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們對孝文化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新時代,我們不能再以老眼光看待我們的孩子,現(xiàn)在和孩子們談“漢文帝親嘗湯藥”,談“子騫蘆衣順母”效仿古人做法并不合適,而應該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也體現(xiàn)了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其相對穩(wěn)定性的特點,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依然保留著基本特征,但又能做到與時俱進,教育學生學會理解父母,包容父母,與父母溝通,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系,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工作中看到太多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精神不集中的案例,追溯根源,原生家庭一定是出現(xiàn)問題的,要么是離異家庭,要么是父母關系緊張,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影響到學習和未來的生活。所以,今天談“孝”,不僅希望子女對父母孝,也希望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理解,給我們的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為他們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人核心素養(yǎng)的標志。子女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對長輩的孝,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有利于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在此次活動中,我提問一位羞于說“我愛你”的男生,我問他是怎么做的。
這位男生說:“其實一開始看到老師布置的任務,我覺得好小兒科啊,我們幼兒園、小學的時候就有過類似的活動,現(xiàn)在都這么大了,覺得抱一下父母或者給父母洗腳很矯情。但是,回去還是想著怎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把想法和媽媽說了,我媽笑了,我媽問我,‘你想怎么做呢?我說,‘媽媽,我抱一下你吧!就有了那張照片。”
“老師,我看了那張照片,心里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我媽笑得好燦爛啊,哈哈!難過的是,我發(fā)現(xiàn)我媽眼角紋越來越多了,我媽年輕的時候可漂亮了!”這位男生頭一揚。
我說:“你的媽媽現(xiàn)在也很漂亮,你看,她依偎在你的肩頭,多幸福啊!”
“嗯嗯,以前是我媽我爸為我遮風擋雨,我要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以后就讓我為他們遮擋風雨吧!”全班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我在想,通過這次活動,這位男同學的內(nèi)心一定是認同學習的,也能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三觀”,希望該學生在道德、情操、理想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品質(zhì),持之以恒,終身受益。
三、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在中國道德體系中,孝文化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著名學者黎鳴說:“中國人最主要的生活習俗是孝敬父母。”孝文化不僅影響到家庭倫理關系,而且影響到社會關系和國家文化生態(tài)。敬親養(yǎng)親的思想維持了家庭的和諧,而家是國的基本構(gòu)成單位,家庭的和諧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我們在孝文化中提倡愛心,提倡責任,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有利于構(gòu)建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和信任,從而帶動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也彰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和精神世界。
布置作業(yè)是一種形式,抱一下媽媽、給爸爸泡杯茶、給奶奶切水果……在形式中體現(xiàn)孝的本質(zhì),內(nèi)容與形式就可以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迫切渴望一切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元素,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孝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在今天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既需要結(jié)合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重新認識孝文化,賦予傳統(tǒng)孝文化新的內(nèi)涵,促使其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又要結(jié)合民族特征和現(xiàn)代人文精神,重新審視和批判繼承傳統(tǒng)孝文化,由愛父母,愛自己,愛他人,到愛中國共產(chǎn)黨,愛祖國,愛人民,整個社會就少了沖突和紛爭,多了團結(jié)、和諧與溫情。我們將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引導新—代中國人在歷史長河中繁衍生息,衍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