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茗予/西安翻譯學院
法語教學一直是我國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全球化時代,法語教學在未來也必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為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如果能在法語教學中融入一定的文化熏陶,那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常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那么,我們也可以說,語言就是一個民族的“話筒”,通過語言,文化才能夠得以交流和傳遞,同時,語言中又處處存在文化的身影。在進行語言教學時,之所以會存在可譯和不可譯的問題,本質(zhì)就在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文化的差異。一個民族在其生產(chǎn)生活的過程中,在長年累月的勞作中,形成了帶著自身烙印的特色文化,語言作為一種表達工具也隨著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應運而生,語言傳遞的不僅是一種信息,更是一種文化思想,可以說,是文化造就了語言,語言體現(xiàn)著文化。同時,語言對文化也有反作用,在與外界進行不斷交流的過程中,語言將文化傳播出去,并使得文化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fā)展中更新自身內(nèi)容,適應時代的變化。
現(xiàn)有的法語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注重對學生的詞匯積累、語法知識、發(fā)音技巧等內(nèi)容進行指導,而忽視了文化差異對法語教學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敘述:
首先,就是文化差異在詞匯中的體現(xiàn)。詞匯是語言的血液,是現(xiàn)實世界的象征符號。而詞匯的實質(zhì)只是一種“標記”,是人對現(xiàn)實生活中所認識到的事物的一種指代稱呼,因此幾乎是由人的認識程度所決定的。而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程度往往是不一樣的,這其中就體現(xiàn)了巨大的文化差異。例如,在漢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諸如“馗道”“太極”“八卦”等詞匯在漢語語言中屢見不鮮,但是在法語教學中,諸如此類的詞匯在翻譯起來就有很大的難度,常常成為法語教學的一個盲區(qū)。此外,對表示同一物體、同一個意思的詞匯用語,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蠶”和“蠟燭”在中國文化中就象征著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主要得益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一著名詩句,而在法語詞匯中,這兩個事物并沒有那么多的深層次含義。
其次,文化差異在句法方面的體現(xiàn)。漢語是以意合注的語言,有時直譯往往不能表達句子的意思,而需要通過意譯的方式才能準確獲取其精神內(nèi)涵。在漢語言中,出現(xiàn)“言外之意”的句子比比皆是,這主要是漢語文化的委婉、含蓄的特性所決定的。而在法語語句中,這種情況頗為少見,法語區(qū)文化以浪漫優(yōu)雅聞名,在表達時也不會有那么多指代不清、意在言外的情況。此外,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缺乏顯性的詞類標記,并且在句子的格式上并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而是以實用性為主。而法語則更講究語法的準確性和形式的規(guī)范性,語句結(jié)構(gòu)變化比較復雜,形式嚴謹而規(guī)整。
最后,是文化差異在語域方面的體現(xiàn)。語域,顧名思義就是語言使用的領域。我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往往會面臨許多各種各樣的場景,如街頭談話場景、與長輩聊天場景、與幼童逗樂場景以及與朋友、親人親切交談的場景。在不同的文化體系當中,在上述場景下的習慣用語都是不同的。例如,中國人習慣的寒暄“您吃了嗎?”“今天上哪兒去?”在東方文化語境下一般是比較親切熱情的,但在西方文化語境下往往會被視作是一種粗魯?shù)?、窺探別人隱私的舉動。不同的文化都有自身的“心理安全區(qū)”,這個區(qū)域往往是不允許別人進行語言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冒犯的,不同的語域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變體。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就好像軀體和靈魂,只有兩者內(nèi)外契合,才能夠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適當?shù)奈幕瘜氩呗阅軌蜃尫ㄕZ教學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第一,可以采取課堂講解的方式。課堂講解是一種最直接地了解法語區(qū)文化的方法,也是最直觀感受不同文化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的方法。在課堂講授中,為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講課前進行適當?shù)臏蕚涔ぷ?,了解學生比較想了解、比較感興趣的文化內(nèi)容,從而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調(diào)整。例如,可以從學生們都比較熟悉的法國大革命入手,講解法國在大革命時期的歷史、當時時代的巨變及其革命對其社會各個方面的沖擊。此外,還可以講解學生們都比較熟悉的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讀法語文化,尤其是名著中描寫的刻在圣母院教堂上的“命運”一詞的法語解釋,可以很好地將學生帶入到書中描繪的情景當中。
第二,可以采取法漢對比法。由于法語和漢語在對同一事物的名稱及其解釋上存在許多差異,因此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差異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具備明確分辨的能力。例如,在對“梅蘭竹菊”等事物進行描述時,在漢語環(huán)境中,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高潔堅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這些都是漢語文化在自然事物中的寄托,然而法語文化卻顯然沒有這些寄托,在描述這些植物時也只是簡單對其形態(tài)、習性進行描述。又比如,“紅色”一詞在漢語文化中代表著吉祥、喜慶,是一個好彩頭,但在法國文化中,紅色更多的是與鮮血聯(lián)系在一起,代表了暴力、血腥、罪惡與恐懼,是一個消極詞匯。理解了這些差異,就能更好地進行法語學習。
第三,可以采取隱性輸入法。除了較為直接的語言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條件,甚至創(chuàng)造條件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語言文化環(huán)境,從而進行語言的隱性輸入。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法國本土的雜志報刊、原聲電影、電視節(jié)目等資源提供給學生查閱和觀看,甚至可以借助翻譯當?shù)夭俗V的名稱和內(nèi)容等方式來將學生代入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來進行文化滲入,例如,為學生取一些帶有法國特色的名字,在課堂上抽取部分學生開展全法語交流,通過這類方式來提高課堂互動性,提高學生積極性,增加課堂趣味性。
第四,可以采取情景教學法。通過課堂模擬的方式,營造特定的文化場景,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方式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法語文化,從而助力法語學習。例如,模擬中法美食文化節(jié)、中法音樂文化盛典等節(jié)目,來讓學生們積極地運用自身的法語知識和法語交流技巧,鍛煉其實景溝通能力。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排演相關的法國話劇,如《雪》、《偽君子》、《婚姻生活》等優(yōu)秀話劇,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展開改編工作,在通讀了《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法國名著后,在課后將其改編為短話劇,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集中展示,這種改編工作比起單純的話劇排演,又更能鍛煉學生的法語把控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文化認知是外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法語教學過程中融入法語文化內(nèi)涵,能夠轉(zhuǎn)變以往的由教師主導、單向傳遞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其法語應用能力。文化的學習對于高級法語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必須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