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庭艷
[摘? ?要]品讀深悟是解讀文本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本解讀,關(guān)注深度閱讀,抓實品讀深悟,引導學生潛心探究文本,深刻體會文本的內(nèi)涵意蘊,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獨特的藝術(shù)美感,進而增強學生文本解讀和品鑒能力,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品讀深悟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8-0005-02
語文,猶如神態(tài)悠閑的白云,觀之,讓人思緒萬千,浮想聯(lián)翩;語文,好似滋味醇厚的佳茗,品之,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語文,如同婉轉(zhuǎn)悅耳的樂曲,聽之,讓人如癡如醉,心曠神怡;語文,宛若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悟之,讓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語文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只有通過美美地讀、細細地品、深深地思、慢慢地悟,才能得以感受和體驗。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實品讀深悟,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品讀中感知體驗,在思考中頓悟收獲,在領(lǐng)悟中內(nèi)化提升。
一、誦讀吟詠,美美地讀,賞出文本情韻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舊書不厭百遍讀,熟讀精思子自如”,可見誦讀吟詠的重要性。誦讀吟詠是深入文本的基礎,也是學習語文的有效手段。葉圣陶先生認為:文章要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美讀得“品”“誦”結(jié)合,這樣才能深入文本,會其意,體其情,悟其韻。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誦讀為本,引導學生美美地讀,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激情,讀出感悟,讀出音韻美,讀出一方新天地。
朱自清的《春》風格清新明麗,充滿詩情畫意。在誦讀時,筆者指導學生做到“聲”隨“情”發(fā),以“情”帶“聲”,讀出情韻和音樂美。開篇“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句巧用反復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筆者要求學生在誦讀時要讀出層次感,讀前一個“盼望”時要提氣低聲,讀后一個“盼望”時要語氣漸強,語速漸快,語調(diào)上揚,讀出急切之情?!皝怼薄敖币刈x,讀出喜悅的感覺。“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生動地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表現(xiàn)了生機盎然的春意?!袄蕽櫋薄皾q”“紅”體現(xiàn)出了春的生機和活力,誦讀時,筆者引導學生讀出春天到來時的欣喜之情?!靶〔萃低档貜耐晾镢@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中的“偷偷”形容不知不覺,“嫩嫩”“綠綠”則寫出了小草的清新和嬌嫩,讀時要輕讀強調(diào);“鉆”字寫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頑強,為突出強調(diào),要讀得重些?!皥@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出了春草的生機勃勃,讀時要注意聲音的延長和緊連,“滿”要重讀,讀出春草蔓延之感?!白?,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寫出人們在春景中盡情玩耍的場景,讀時要加快語速,讀出節(jié)奏,讀出頑皮、歡樂之情?!帮L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寫出了春草的可愛,讀時語速要放慢,音量要放輕,讀出陶醉之情。這樣,通過美讀吟誦,既讓學生掌握了誦讀技巧,又讓學生欣賞到了文本的情韻美,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熱情。
二、字斟句酌,細細地品,咀嚼文本語言美
語言是文章的外衣,是思想情感的載體。只有細細品味語言,用心推敲語言,才能更好地走近文本,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把握文本內(nèi)涵,實現(xiàn)深層解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文本語言為解讀突破口,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認真揣摩詞句, 深入挖掘文本語言的“話外之音、言外之意”,感悟文章語言的精妙和作者用詞的匠心獨運。
《背影》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但遣詞造句均經(jīng)過作者朱自清的精心錘煉和認真考究,質(zhì)樸中見典雅,簡約中見奇趣,平淡中見真情,字字珠璣,句句情深。作者以小見大,巧用白描手法,將真摯的父愛描寫地恰如其分,體現(xiàn)了他深厚、高超的語言功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細細品味,咬文嚼字,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深意,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比如,文中的一個“囑咐”、一個“囑我”、一個“囑托”、兩個“再三”、兩個“游移”看似普通尋常,實則耐人尋味,將父親躊躇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不舍、體貼、關(guān)愛之情,使父親的愛子之心躍然紙上。再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是作者對父親爬月臺為自己買橘的感人場景的描寫,是全文的點睛之處。一系列動詞的巧妙運用,可謂恰到好處,稱得上是妙筆生花,細膩而又簡潔地再現(xiàn)了父親爬月臺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刻畫出父親買橘時的艱難,傳達出父親對兒子真摯深沉的愛。其中“蹣跚”“慢慢”說明父親年紀已大,腿腳不便;“探”寫出父親體胖動作不靈活,展現(xiàn)出父親過鐵道的艱難;“攀”為手的動作,既描寫出了月臺之高,又突出了父親動作的吃力;“縮”為腳的動作,反映出父親年老體衰,動作笨拙;“傾”這一動作體現(xiàn)出父親攀爬月臺的不易。
三、馳騁想象,深深地思,領(lǐng)悟文本意境美
意境,即文藝作品中客觀的生活圖景與主觀情思完美交融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意境是散文和古詩歌的生命,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意境的賞析,引導學生深深地思索,放飛心靈,馳騁想象,大膽聯(lián)想,還原情景,再現(xiàn)畫面,從而領(lǐng)悟文本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情景交融,畫面優(yōu)美,內(nèi)蘊豐厚,意境深邃,含蓄雋永,寥寥幾語,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作者抓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勾勒了一幅生動的游子深秋遠行圖,營造出悲涼、蕭瑟、寂寥的意境,抒發(fā)了漂泊天涯的羈旅游子凄楚、悲苦的思鄉(xiāng)情懷,可謂“別有詩情畫意生,此處無思勝有思”。在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展開想象,結(jié)合詩句,以“我仿佛看到……”開頭,說一說腦海中呈現(xiàn)的畫面,切實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有的學生說:“從‘枯藤老樹昏鴉這一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無精打采地棲息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不時發(fā)出幾聲凄厲的哀鳴,讓人頓感凄涼?!庇械膶W生說:“從‘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一條細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溪水嘩啦啦地流動著,水中魚兒時不時怕打著尾巴,那么自由,那么愜意。小溪上架著一座小橋,橋板凹凸不平,異常簡陋,小橋邊幾座農(nóng)舍悄然而立,屋頂上方炊煙裊裊,‘這時,家人也許正圍在飯桌旁,等著我回家?。≌f罷,游子心中涌出了無限的思鄉(xiāng)情思?!庇械膶W生說:“從‘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個意象中,我仿佛看到在窄而長的古道上,一位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骨瘦如柴、疲憊不堪的老馬,步履蹣跚地往前行走。一陣瑟瑟的西風襲來,寒意肆起,黃沙漫天,游子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還有的學生說:“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中,我仿佛看到夕陽逐漸西下,星兒慢慢地爬上天際。遠處村莊的燈火若隱若現(xiàn),浪跡天涯的游子抬頭仰望,無數(shù)的哀愁化為一聲嘆息:‘我該何去何從,哪里才是我真正的家?”這樣,通過想象意境,品讀深悟,不僅豐富了內(nèi)容,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 ,語文離不開閱讀,閱讀離不開品讀深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反復地品讀,積極地思索,深入地領(lǐng)悟,讓學生徜徉于美妙的語文世界,從而品出文本的韻致和旨趣,悟出文本的精彩,獲得美的享受、情感的升華以及思想的啟迪,提升他們的品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陳瑋.牽手“感悟”,享受語文課堂[J].吉林教育,2011(26):97.
[2]? 劉敬茹.品讀中感悟情感 積淀中提升素養(yǎng):《秋天的雨》精讀課例解讀[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2(Z2):29-30.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