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宇宇
【摘要】中國文學“走出去”是對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徑。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數字科技和移動智能終端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數字文化產業(yè)呈蓬勃發(fā)展之勢,閱讀的數字化轉型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新機遇。塑造具有自身優(yōu)勢和特色的國家軟實力是中國文學肩負的重要使命,應利用大數據細分讀者群體,在社交網絡中構建閱讀空間,從而實現(xiàn)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數字閱讀 中國文學 “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文學“走出去”是對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徑,可以塑造中國文化新形象,構建正面的國際影響力,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煥發(fā)光彩。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國際話語權”以來,我國文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取得許多富有價值的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但是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中國文化傳播的效力與歐美文化輸出強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且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我國現(xiàn)階段綜合國力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其中表現(xiàn)之一在于我國文學的國際傳播力不強,在海外產生的影響力遠遠低于我們的預期,這成為制約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因此,若想在新媒體時代推進中國文學加速走出國門,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依托現(xiàn)代網絡信息技術探索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新路徑。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數字科技和移動智能終端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數字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呈蓬勃之勢,閱讀這一獲取信息的傳統(tǒng)方式也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閱讀平臺、閱讀行為模式、圖書出版形式和內容以數字化呈現(xiàn)。數字化閱讀變得越來越便捷,并逐漸成為一種主流閱讀方式。閱讀的數字化轉型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
首先,文學作品資源獲取平臺發(fā)生改變。數字技術使文學作品的載體從印刷出版物走向數字化平臺,改變了人類原本獲取閱讀資源的渠道,全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的持續(xù)增長推動了數字閱讀平臺的建設和發(fā)展。互聯(lián)網世界的數字圖書館使人們可以更廣闊、更便捷、更快速地獲取閱讀資源。據西班牙“閱讀推廣計劃2017-2020”官方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4歲以上的西班牙人中有76.3%在數字媒體平臺上進行閱讀,比2012年增加了18個百分點。傳統(tǒng)的實體圖書館和書店受到數字閱讀平臺的沖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各類讀者的閱讀需求,尤其是對于外國讀者而言,對紙質書籍的搜索和獲取極大地受到時空的限制。因此,要為外國讀者構建能夠承載中國優(yōu)秀文化理念的數字化閱讀平臺,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2015年7月,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0個國家和地區(qū)、支持14種語言的掌閱海外版ireader(APP)誕生。它將大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本和中國文學作品推廣到世界各地,甚至在一些國家掀起了追捧中國文學作品和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因此,數字化閱讀平臺構建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新方向。
其次,文學作品呈現(xiàn)形式發(fā)生改變。數字閱讀的本質是閱讀方式和閱讀對象的數字化。近年來,電腦、手機、專業(yè)閱讀設備等電子閱讀終端不斷發(fā)展,人性化的設計和底層技術的變化成為數字化閱讀的核心驅動力,新興技術與文學內容的融合形成了數字化閱讀的新框架,在此基礎上,文學傳播和消費正經歷著深刻的觀念變遷和全面的市場轉型。與此同時,數字化電子出版物以其容量大、檢索快、靈活方便等優(yōu)勢在世界范圍內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fā)展。據統(tǒng)計,電子書在美國、歐洲、中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數字出版市場中占據著核心地位,2016年收入為108億美元,占全球數字出版總收入的71.1%。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廉的電子書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眾的閱讀行為模式。智研資訊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圖書海外銷售線上渠道銷售459億元,占比57%。在全球化、市場化和數字化背景下,電子書在海外讀者群體中受到熱捧,與紙質書相比,電子書更易于“走出去”,這為探索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路徑提供了新的視角。
最后,文學作品與讀者的關系發(fā)生了改變。互聯(lián)網沖破了人際關系所受的時空局限。由作者、作品和讀者構成的傳統(tǒng)文學傳播線性模式也發(fā)生了改變。作品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客體,而是成為具有可塑性的開放性文本,這一點尤其表現(xiàn)在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中。讀者已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作品,逐漸產生了積極參與作品交流的意愿,要求閱讀的自主性和互動性。由于文學文本物質載體和傳播方式的變化,任何讀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計算機、手機、閱讀設備等媒介接觸文學作品,從而打破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時空束縛。此外,經典文學作品海外傳播的譯介也成為讀者可參與、并對文本最終形態(tài)產生影響的環(huán)節(jié)。讀者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絡平臺發(fā)布關于作品的實時動態(tài)評論,從原本單一的角色中分化出多元角色,讀者同時是作品傳播的推動者和文學作品的批評者,參與了文學作品傳播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上互相分離的作品和讀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變得能夠互相影響。由于數字化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文學生態(tài)的整體樣貌,所以中國文學在“走出去”的策略制定中也必須將讀者這種社交化閱讀的新需求納入考量范圍。
文化軟實力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為生產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諧的文化生態(tài),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識,為社會和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助力社會經濟發(fā)展。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文化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世界強國都已經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力求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文化輸出正是各國加大本國文化影響力的有效手段,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成為全球競爭的新場域,成為各國改革和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方式的最重要途徑。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因此,中國文學“走出去”肩負著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的使命,探索如何使中國文學在文化軟實力的塑造上發(fā)揮積極作用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重要使命。
第一,我們應選取真正具有軟實力的中國文學內容。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能否走向世界,一方面要看文學作品的整體實力和傳播策略,另一方面也與一個國家已經形成的對外形象及其在國際上被接受的程度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日益提升,但仍有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存有偏見,毫無根據地排斥中國文化。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大阻力。因此,在新時代互聯(lián)網的浪潮中,如何更及時、更有效、更科學、更合理地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并且在國際視野中塑造中國形象,是中國文學“走出去”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使命?;ヂ?lián)網給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信息資源,但大多數海外讀者對互聯(lián)網中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不具備鑒別能力,一些落后、腐朽作品魚目混珠,不僅會阻礙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削弱中國文化的競爭力,甚至會使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產生誤解,最終與傳播中國文化形象的初衷背道而馳。只有經典文學才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鮮活載體,才能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理念。為此,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若想真正實現(xiàn)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就應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基礎上對傳播內容的質量進行嚴格把控,選取真正具有深刻闡釋力和高超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作品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走出國門,讓世界看到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
第二,著力創(chuàng)新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傳播方式。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一項事關國家長期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宏大工程,由于新媒體不斷改變著文學傳播的原有方式,一些傳統(tǒng)的審美理念、譯介視角和生產傳播機制都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中國文學“走出去”已從單純研究提高譯文質量逐漸轉向對營銷、推廣、評價和接受等傳播形式多樣化的探索。由于文化、審美、思維的差異,即使是經典的文學作品也往往面臨無法被外國讀者接受的窘境。此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出版和發(fā)行方式無法滿足國內外讀者的需求,機制觀念落后、營銷模式不完善等弊端也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人們通過各種新媒體,隨時隨地獲取大量即時信息,再加上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范圍廣,傳統(tǒng)媒體很難做到全面覆蓋。同時,傳播渠道多元及傳播內容龐大勢必造成傳播的可控性難以把握,對文化傳播效果構成嚴峻挑戰(zhàn)。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的灌輸式傳播方式,新媒體時代受眾更渴望主動感受傳播內容,并且希望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新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相關報道在網絡媒體上一經發(fā)布,讀者就可以積極參與討論,而外宣工作者也可以第一時間知曉關注消息群體的特征、選題是否引發(fā)讀者興趣、正面和負面評價的比例等,從而根據不同的輿情反饋作出恰當的回應。這對于強化傳播效果和深化傳播主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發(fā)展,電子媒介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主流載體,在互聯(lián)網這個最具時代活力的領域中,數字化閱讀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新機遇,塑造具有自身優(yōu)勢和特色的國家軟實力是中國文學肩負的重要使命,若要真正實現(xiàn)“走出去”的目標就要順應新媒體時代的潮流,找準發(fā)力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新路徑,不斷提高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能力和實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文化交流和互鑒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逐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一是利用大數據細分讀者群體。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一個全球性語境中的文化戰(zhàn)略,其受眾主體是世界各國的讀者。因他們所處地域文化的差異,其文學審美偏好存在很大的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學的受眾認同度,成為阻礙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文學“走出去”過去采用的無差異性傳播方式顯然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在新媒體和數字化的沖擊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步驟系統(tǒng)采集讀者相關信息,對讀者進行細分和定位,即利用大數據的優(yōu)勢,找出讀者的閱讀規(guī)律和閱讀習慣,細分讀者群。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讀者民族文化特點、閱讀偏好、學歷專業(yè)、地域因素等大數據,以讀者需求為導向進行更深層次的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宣傳和推廣。在讀者被細分后形成特征不一、需求不一的讀者群,對不同的讀者群進行選擇和區(qū)分,并根據現(xiàn)有中國文學資源的情況,進行目標定位,將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推送給不同的讀者群,利用個性化服務的精準性滿足讀者深度閱讀的需求,打破傳統(tǒng)文學傳播的單一性和被動性困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文學作品在海外落地生根,從而提高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二是在社交網絡中構建閱讀空間?;ヂ?lián)網時代讀者的閱讀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閱讀呈現(xiàn)數字化、移動化和社交化的趨勢,我們在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也要構建新的閱讀空間以適應讀者閱讀習慣的轉變。相較于過去我們將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文學作品不加區(qū)分地以灌輸的方式對外輸出,海外讀者在交流失衡的情況下被動接受的情況,新媒體時代的讀者更需要在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建立與文學作品的互動,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得到更大的參與感。讀者不僅要閱讀,還需要在閱讀過程中通過社交平臺表達自己對作品內容的觀點,閱讀以后對作品文學性、藝術性等方面的評價,并與其他讀者進行互動交流。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當今蓬勃發(fā)展的社交網絡平臺著眼于打造一種能夠集分享、互動、傳播、評價、社交為一體的社區(qū)性閱讀空間。以中國文學為中心,將所有讀者凝聚起來,大家互相推薦閱讀文本、分享閱讀資源、討論閱讀內容,在閱讀社區(qū)空間中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在正視文化差異的同時讓跨文化交流在彼此互動中不斷深入。另外,根據不同讀者的閱讀數據,新的網絡閱讀空間還可以讓有共同興趣的讀者聚集成討論群組,改變傳統(tǒng)上讀者與作品單線交流的閱讀模式,打破地域文化差異的樊籬,用中國文學拉近全球讀者的心理距離。
(作者為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資助2019年度專項科學研究計劃“中國古典詩歌西班牙語譯介的美學探索”(項目編號:19JK07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魏清光:《中國文學“走出去”: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當代文壇》,2015年第1期。
②李小遲:《日本文學海外傳播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啟示》,《出版廣角》,2019年第14期。
③錢晨、樊傳果:《新媒體時代基于受眾心理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策略》,《傳媒》,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