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華
一
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銘出土于洛陽北邙山,墓志高70厘米,寬74厘米,青石志,保存完好,字跡清晰,正書33列,一列32字。從撰寫體例看,此墓志是當時流行的墓志銘并序的“別體”,其標目是“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銘并序”,從其整個內(nèi)容看,主要分“志”和“銘”兩部分?!爸尽钡牟糠纸榻B了袁公瑜的郡望、家世、歷官、喪葬等,“銘”的部分用韻文概括全篇,飽含悼念、安慰、贊頌之意。原志實物由民國時期張鈁先生搜集,現(xiàn)存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zhèn)千唐志齋博物館。墓志是袁公瑜死后他的兒子請托狄仁杰所寫,據(jù)史書推斷,墓志撰書時間在700年6月至9月間,之后不久,狄仁杰病故。
狄仁杰文學作品傳世不多,這方國內(nèi)罕見的由狄仁杰撰書的墓志,據(jù)說是當今能看到的唯一狄氏手跡。全志文理優(yōu)美,筆法遒勁,保存完好,堪稱現(xiàn)存唐碑中的上乘之作。志文中出現(xiàn)了多個武則天創(chuàng)造的新字,墓志兼具史料、文物雙重價值。全志錄文如下。
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銘并序
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杰撰書
君諱公瑜,字公瑜,陳郡扶樂人也。媯滿受封,始為列國;濤涂得姓,實建我家。汝□□三老之風,漢室推五公之責,布在惇史,今可略焉。曾祖虬,魏車騎大將軍、行臺大都督、汝陽郡開國公。祖欽,周昌城太守、汝陽郡開國公。父弘,唐雍州萬年縣令、舒州刺史。天錫純,世薦忠貞,累仁積德,傳龜襲紫,汝潁之士以為美談。君體國懿姿,承家昭范,含章踐軌,貫理達微。少有大節(jié),以射獵為事,嘗遇父老謂之曰:“童子有奇表,必佐帝王?!蹦晔形澹酥居趯W,談近古事,若指諸掌。年十九,調(diào)補唐文德皇后挽郎,授晉州司士,郡有事,每命君奏焉。君音儀閑雅,聲動左右。唐文武皇帝嘆曰:“朕求通事舍人久矣,今乃得之?!睍r以寺獄未清,因授君大理司直。俄而烏夷逆命,鑾駕東征,特授君并州晉陽縣令。尋遷大理寺丞,宰劇有聲,恤刑無訟,人賴厥訓,朝廷嘉焉。遷都官員外郎,歷兵部、都官二員外,尋拜兵部郎中。張燈匪懈,題柱增榮,總文武之司,得神仙之望。
今上天尹始,潛德未飛。君早明沙麓之祥,預辯春陵之氣,奉若天命,首建尊名,故得保義王家,入?yún)钫?。俄以君為中書舍人。又遷西臺舍人,徐邈以儒宗見重,劉超以忠慎推名,喻此聲芳,未足連類。遷司刑少常伯。君素多耿直,志不茍容。猜禍之徒,乘間而起,成是貝錦,敗我良田。尋出君為代州長史。又除西州長史。驥足遲回,殊非得地;雁門奇舛,空負明時。俄轉(zhuǎn)庭州刺史,無何,遷安西副都護。君威雄素厲,信義久孚,走月氏,降日逐,柳中罷坍,蒼右無塵。雖鄭吉、班超不之加也。惜乎!忠而獲謗,信以見疑,盜言孔甘,文致□罪,永隆歲,遂流君于振州。久之遇赦,將歸田里,而權(quán)臣舞法,陰風有司,又徙居白州。竄跡狼荒,投身魑魅,炎沙毒影,穹海迷天,憂能傷人,命不可續(xù)。享年七十三,垂拱元年七月廿五日寢疾終于白州。嗚呼哀哉!永昌歲,始還鄧州,權(quán)濱石溪里。虞翻之吊,但見青蠅;王業(yè)之喪,猶隨白虎。如意初,有制追贈君相州刺史。恩加異代,澤漏窮泉,可謂生榮死哀,歿而不朽。前夫人孟氏,隨車騎將軍陟之孫、唐曹州刺史政之女。玉林皆寶,銀艾相暉。地積膏腴,世多賢淑,夫人秉閨房之秀,導苡之風,母訓重于紗帷,婦德光于綾障,老之養(yǎng)未極斑衣,張胤之哀空留畫扇。享年卅五,永徽六年十月五日終于京第。嗚呼哀哉!即以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合葬于洛陽縣之北邙山。地卜書生,塋依烈士,楊公返葬,空余大鳥之悲;魏主徊軒,當有雙雞之酹。孤子殿中省丞、奉宸大夫、內(nèi)供奉忠臣等淚窮墳柏,哀結(jié)楹書,式撰遺風,丕楊追億載。其銘曰:
峨峨碩德,惟岳生焉。顯顯英望,允邦基焉。服事臺閣,厥功茂焉。典司樞要,其業(yè)光焉。積毀銷骨,老西垂焉。微文獲戾,投南海焉。虞翻播棄,死交趾焉。溫序魂魄,還故鄉(xiāng)焉。遭逢明運,帝念嘉焉。追贈幽壤,朝恩博焉。北郭占墓,啟滕銘焉。西階附葬,從周禮焉。樹之松,神道寧焉??私鹗萋曞阊?。
二
袁公瑜,史書無傳,從志文中可以了解他的家世、歷官、年壽等?!熬M公瑜,字公瑜,陳郡扶樂人也。”表明其郡望為陳郡,唐為陳州,陳郡扶樂在今河南省太康縣?!霸骝?,魏車騎大將軍、行臺大都督、汝陽郡開國公。祖欽,周昌城太守、汝陽郡開國公。父弘,唐雍州萬年縣令、舒州刺史?!苯榻B了袁公瑜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情況,可以看出他的家族從北魏至唐代累世為官,且均為中高級官僚,非尋常人家?!澳晔形?,乃志于學,談近古事,若指諸掌。年十九,調(diào)補唐文德皇后挽郎?!敝疚姆Q贊袁公瑜天資聰穎,年少好學,精通歷史。“君音儀閑雅,聲動左右。唐文武皇帝嘆曰:‘朕求通事舍人久矣,今乃得之。時以寺獄未清,因授君大理司直。”袁公瑜深受唐太宗喜愛,19歲就做了大理司直,后又改任大理寺丞。“宰劇有聲,恤刑無訟,人賴厥訓,朝廷嘉焉?!币蚬冏恐艿匠⒓为?,之后平步青云,官運亨通,“拜兵部郎中”,唐高宗后又提拔他為“中書舍人”“西臺舍人”“司刑少常伯”等。
袁公瑜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軍事上也功勛卓著。墓志中記載:“遷安西副都護。君威雄素厲,信義久孚,走月氏,降日逐,柳中罷坍,蒼右無塵。雖鄭吉、班超不之加也。”袁公瑜在擔任安西都護府副官時,擊退了月氏,使邊疆得以安定,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狄仁杰贊揚他的功勞和平定西域的鄭吉、班超不分高低。
在品德方面,狄仁杰贊揚袁公瑜“君素多鯁直,志不茍容”,可惜“猜禍之徒,乘間而起……忠而獲謗,信以見疑”。袁公瑜性情耿直,剛正不阿,猜疑嫉恨他的人,編造讒言。袁公瑜忠誠卻被誹謗,誠信卻被懷疑。“而權(quán)臣舞法,陰風有司,又徙居白州?!币螯h同伐異,他被貶官外放,在“炎沙毒影,穹海迷天”之中過著“竄跡狼荒,投身魑魅”的動蕩生活。垂拱元年(685年)袁公瑜病逝于白州(今廣西博白),享年七十三歲。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登基后下制追贈袁公瑜為相州刺史。
然而,《新唐書·奸臣傳》中提到的袁公瑜并非耿直、忠良的臣子,反而是陷害忠良的“白臉奸臣”。
《新唐書·奸臣傳》稱:“武后已立,義府與敬宗、德儉及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大理正侯善業(yè)相推轂,濟其奸,誅棄骨鯁大臣,故后得肆志攘取威柄,天子斂衽矣。”斥責袁公瑜、許敬宗、李義府等人狼狽為奸,陷害忠臣,促使武則天獨斷專權(quán)。彭云等人認為《新唐書》中關于“奸臣”事跡的記載,忽視了對于客觀的政治斗爭的考察,產(chǎn)生了主觀的、不夠正確的看法,“奸臣”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的外在表現(xiàn),實無“純是純非”。
三
墓志中,狄仁杰借袁公瑜的經(jīng)歷,抒發(fā)了他對自己人生的感慨。狄仁杰的性情和遭遇與袁公瑜類似,這一方難得的墓志把他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在武則天稱帝后,狄仁杰既有兩度為相的大福大貴,又有身陷囹圄的大冤大禍,從志文對袁公瑜為武周王朝效力的稱贊中,可以窺見狄仁杰對武周王朝的政治態(tài)度。
四
墓志中記載的袁公瑜的歷官,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唐太宗之世,第二、三階段在唐高宗之世,袁公瑜仕途的進退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政治斗爭息息相關。
1.少年得志,官運亨通
貞觀中,袁公瑜由挽郎出身授官晉州司士(州治今山西省臨汾市,司士從七品下),在任期間,因入奏朝廷,深得太宗賞識,欲用為通事舍人,因寺獄未清而授為大理司直(從六品上)。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高麗時,特授并州晉陽縣令(州治今山西太原,晉陽縣令從六品上)。尋遷大理寺丞(從六品上),又遷都官員外郎,歷兵部、都官二員外(均為從六品上),尋拜兵部郎中(從五品上),并以兵部郎中身份得以在石柱上題名。由于唐人極重視郎官,故志文特意寫上“題柱增榮”。
以上是袁公瑜在貞觀年間至永徽初年的歷官。在此階段,袁公瑜歷官內(nèi)外,可謂青云直上,官運亨通。
2.攀龍附鳳,飛黃騰達
志云:“今上天尹始,潛德未飛。君早明沙麓之祥,預辯春陵之氣,奉若天命,首建尊名,故得保義王家,入?yún)钫6硪跃秊橹袝崛?。”“天”,取自《詩?jīng)·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喻指剛剛被立為高宗皇后的武則天。此段志文除去虛飾贊美的成分外,重要的是點明了袁公瑜和武則天的政治關系。由于這種關系的建立,對于袁公瑜的后半生乃至死后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永徽年間,圍繞著皇后的廢立,朝中官僚已分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一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貴族元老派,他們屬于關隴集團,是朝中真正掌權(quán)的人,為維護本集團的利益和王皇后的地位而反對立武昭儀為后,可稱作“反武派”。二是以李義府、許敬宗為首的非關隴派人士,他們沒有名門望族背景,在朝中受到排擠,皇后廢立暗合了他們迫切改變政治命運的訴求,便結(jié)成一個擁立武昭儀為皇后的政治派別,可稱作“擁武派”。密切注視著政治斗爭動向的袁公瑜便和李義府、許敬宗一樣,把政治賭注壓在了武昭儀身上。由于高宗的傾心寵愛,功臣元老李的支持,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武則天終于得以立為皇后。
“廢王立武”事件對關隴貴族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改變了長期以來皇權(quán)衰弱的狀況,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歷史學家們甚至認為,“廢王立武”是一次君權(quán)和相權(quán)的斗爭,它直接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
長安縣令裴行儉,聽說武昭儀為皇后,認為國家禍患一定從此開始,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下討論。袁公瑜聽說后,將此事告訴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裴行儉遂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在皇后廢立之爭中,李義府、許敬宗和袁公瑜等人“廢王立武”的主張投合了高宗的心意,從永徽六年(655年)七月起,贊立武昭儀的官僚相繼受到獎拔提升,大約就在同年十月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不久,袁公瑜升任中書舍人(正五品上)。志文中有記載:“故得保義王家,入?yún)钫6硪跃秊橹袝崛??!?/p>
長孫無忌在“廢王立武”事件中,接受了武則天和高宗的賞賜卻不肯支持他們,武則天對他懷恨在心。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后又極力從長孫無忌手中奪取權(quán)力,顯慶四年(659年),武則天的手下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密奏,誣陷長孫無忌圖謀造反。高宗將長孫無忌削去官職,流放黔州。三個月后,唐高宗派人復審此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長孫無忌,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長孫無忌)流于嶺外。敬宗尋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丞袁公瑜就黔州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籍沒其家?!?/p>
長孫無忌之死,標志著關隴集團的解體,朝中再也無人能與武則天抗衡。
志又云:“又遷西臺舍人,徐邈以儒宗見重,劉超以忠慎推名,喻此聲芳,未足連類。遷司刑少常伯?!备咦邶埶范辏?62年)二月,改京諸司及百官名,西臺舍人即中書舍人改名,就在這年,左相許圉師被貶一事與袁公瑜有關。
《資治通鑒·唐紀十七》記載:“左相許圉師之子奉輦直長自然,游獵犯人田,田主怒,自然以明鏑射之。圉師杖自然一百而不以聞。田主詣司憲訟之,司憲大夫楊德裔不為治。西臺舍人袁公瑜遣人易姓名上封事告之。”
許圉師的兒子許自然,行獵時毀壞了別人地里的莊稼,田主氣憤,許自然用響箭朝田主射擊。許圉師將兒子杖打一百下,之后沒有上報。田主到司憲衙門上訴,司憲大夫不予理會,西臺舍人袁公瑜派人向唐高宗密告此事。高宗聽后大怒,斥責許圉師作威作福,下詔免去他的官職,龍朔三年(663年)貶許圉師為虔州刺史。之后中央宰相只剩許敬宗、李義府二人,而他們都聽命于武后,武后的政治權(quán)威大大提升。
此事反映出袁公瑜對朝廷的忠心和為人處事的圓滑,大抵由于袁公瑜在西臺舍人任上對高宗、武后盡忠盡職,故又被提升為司刑少常伯(即刑部侍郎改名,正四品下)。
以上是袁公瑜歷官的第二階段,攀龍附鳳,由失意轉(zhuǎn)為得意。
3.貶官流放,客死他鄉(xiāng)
乾封年間,在永徽時支持武昭儀為后的李義府、許敬宗等六人中,只有許敬宗和袁公瑜兩人還在朝為官。咸亨三年(672年)許敬宗死去,就剩下袁公瑜一人。這時,盡管有皇后武則天作為政治靠山,但畢竟缺乏有權(quán)勢的官僚提攜和照應,一旦有機可乘,直接逼死長孫無忌的袁公瑜就必然會成為其政敵攻擊的對象。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高宗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仍以其曾孫冀襲封趙國公,許歸葬昭陵?!边@道給長孫無忌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詔書,對袁公瑜顯然不利,那些“猜禍之徒”便“乘間而起”。因此,我們推測袁公瑜由司刑少常伯貶至代州極有可能在上元元年九月或稍后。
之后,袁公瑜又由代州長史徙任西州長史,雖然官品未降,但由內(nèi)地徙任邊州,亦實含貶義。只是袁公瑜在任職西域期間,有著實的政績可稱,官職才有所升遷??墒呛镁安婚L,永隆元年(680年)厄運再次降臨到他的頭上,這一年,六十八歲的袁公瑜被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亞西北)。袁公瑜被流放后,一直在遠惡邊州生活,他在振州時曾一度“遇赦”,有回歸田里之望,卻遇“權(quán)臣”作梗,又徙居白州(今廣東博白),垂拱元年(685年)七月二十五日病死于該地,享年七十三歲。
袁公瑜死后五年,武則天終于走完了由皇后到皇帝的艱難歷程。載初元年(690年)九月初九,她改國號為周,大赦天下,登上了大周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從此,反對武則天和擁護武則天兩派的政治斗爭進入了新時期。為了統(tǒng)治的穩(wěn)固長久,對于以往擁護自己,并為自己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的一派人物,武則天予以追贈。“如意初,有制追贈君相州刺史。恩加異代,澤漏窮泉,可謂生榮死哀,歿而不朽?!比缫庠辏?92年),武則天下制追贈李義府、許敬宗和袁公瑜等六人官職。
五
袁公瑜一生大起大落,仕途的進退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政治斗爭息息相關。他才思敏捷,少年得志,進入朝廷參政議政;加入“擁武派”后,受到唐高宗、武則天的提拔重用,飛黃騰達;晚年受到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的影響,被排擠貶官,最后客死他鄉(xiāng)。袁公瑜生平史書無傳,該志文詳細介紹了他的家世、歷官等事跡,可證史、糾史,又可補史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