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注重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和接受能力制定教學方案,做到以學定教。還要根據學情制定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設計,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以學定教;實效性;歷史教學;主觀能動性;主體地位;學科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92-02
所謂的“以學定教”指的是依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及教材,確定教學起點及方法、策略?!耙詫W”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與實際出發(fā),“定教”指的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的教學起點與教學目標。起點與教學目標不宜過高或過低,只有在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才能做到以人為本,使每個個體都能得到發(fā)展。
一、根據學情,制定教學目標
所謂學情,指的不單是學生個體的能力、成績及知識儲備狀況,還包括整個集體的共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根據學情制定教學目標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無論是整體還是個體都要有基本的了解,制定的教學目標要適合不同層面的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范圍內都能有所進步,有所提升。
例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因為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們學習過《三國演義》的相關內容,對諸葛亮、曹操、周瑜等一系列人物有了一定了解。隨著近年來古裝劇的熱播,許多學生誤以為電視劇便是真實的歷史。面對這樣的學情,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學會區(qū)分史料與后人演繹,樹立論從史出的史學觀點。在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可先讓學生描述自己心中的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形象,并且提出問題: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些人物形象都是如何進入到你們腦海的,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事都是真實的歷史嗎?學生思考后,教師可以呈現這三人的史料,讓學生認識到他們腦海中的形象大多是經過后人加工的,并非真實的歷史。真正記述了這一時期歷史的史書是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更具有真實性。本課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既糾正了學生固有的一些錯誤觀念,又讓學生有話可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效率。
從學情出發(fā)制定教學目標,更貼近學生的接受范圍,讓學生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情境下主動學習,能激發(fā)內在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二、根據學情,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含教師的教法及學生的學法,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可以明顯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育學、心理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實際特點與教學的處理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比如說,班級里的學生如果獨立思維能力強的比較多,那便適合設置啟發(fā)式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反之,如果班級里的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弱的較多,便適合讓學生小組學習,共同探究。
例如,在教學“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便可根據學生的學情采用情境教學、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實踐感知等教學方法。本節(jié)課教學面對的是初一學生,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在新課導入時,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播放課前制作好的關于中國青銅器的微課,讓學生們認識到青銅器的精美與中國古代工匠技藝的高超,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從心里想要了解青銅器。接著教師提出幾個關于青銅器的簡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并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在材料中提煉史實的能力,為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之后,教師向每組同學分發(fā)青銅器模型,讓學生結合模型、教材內容及自身收集的資料介紹手中的模型。學生對青銅器模型十分感興趣,加上教師課前的布置,學習興趣十分高漲,在積極討論和相互補充的過程中,詳細地了解了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銅器,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制造與用途進行了一定的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行探索。對初一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新接觸的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再培養(yǎng)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效果明顯。
三、根據學情,優(yōu)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科學規(guī)劃教學程序的過程,對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因此,教學設計一定要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符合學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做好充分的預設,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正常進行。
例如,在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使整個教學設計更加完善,歷史事件中的因果關系更加清晰。教師在上課之初先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長征”這兩個字能想到哪些內容呢?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說說自己了解的長征。然后出示工農紅軍長征的圖片,并與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圖片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學生發(fā)現了問題,為什么在“第五次反圍剿”之后,農村革命根據地范圍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呢?教師可出示材料帶領學生了解紅軍長征的原因,引導學生繪制長征路線圖,并將長征途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標記出來。學生繪制結束后,可在小組內進行展示、說明,之后推選出代表進行講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了解的長征故事。最后,師生共同背誦毛主席的詩詞《七律·長征》,感悟長征精神。
在本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引導學生按照長征前、長征中、長征后這一線索系統(tǒng)地了解長征、感知長征、并將長征精神內化為學習動力,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四、根據學情,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教學活動的鏈式組成,能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合適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如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進入學習狀態(tài)較慢的班級進行授課時,教師便可采用情境導入法,利用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結合學情及教材內容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做進一步完善。這節(jié)課是近代史的第一課,內容較多,且本課的學習能為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學習奠定基礎。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知識,教師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直接出示中英貿易的對比圖,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兜售鴉片,為接下來探究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做鋪墊。在新授環(huán)節(jié),教師按照鴉片戰(zhàn)爭這一事件發(fā)展的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影響等順序進行講述,讓學生清楚地了解鴉片戰(zhàn)爭這一歷史事件。在總結環(huán)節(jié),為了加深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原因的理解,教師應著重對原因進行總結。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教師授課而存在的,它是一種模式但不是枷鎖,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靈活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內容以及教學的重難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總之,“以學定教”更多地考慮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充分地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地體現出了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發(fā)展。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接受學習,喜歡學習,進而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嚴駿.以學定教: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然選擇[J].中學課程輔導,2015(14).
[2]姜甫清.初中歷史課堂“以學定教”初探[J].陜西教育,2017(11).
[3]李雪艷.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淺析[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4]付華龍.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以岳麓版《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6(12).
[5]陳延君.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J].內蒙古教育,2015(36).
[6]其米.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J].西藏教育,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