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鋒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正如名師韓軍說“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作為一名高中老師我們要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通過拜讀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主編的《文言文教學教什么》,我對文言文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明確概念,緣路而行
“古文”,從字面就是古代的文字、文章,就是用“之乎者也”寫成的文章,等同于“文言文”。這種理解是偏頗的,其實“古文”,指的是古代的書面語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話作品,古代的正統文體是文言文。除此之外,還存在大量的接近于口語的“古白話”作品,這出現在漢魏之后,一般是曲子詞,唐傳奇、宋話本、金元戲曲等等,尤其是明清時代的小說是此類代表。
我們研究和教學重心的是“文言”書面作品,包括先秦時期及后世歷代文人模仿先秦書面語寫成的作品。這些作品入選教材的目的在于以文化人,是為了最大限度學習古人智慧,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讓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守住“我們回家的路”。
二、“一體四面”,“言”之正道
文言文的“一體四面”,一體指文言文文體;“四面”指文言、文章、文學、文化。無論課程怎樣改革,“文言文”一刻而且永遠不能可能動搖,同時“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探究也始終沒有停歇過。
“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八字憲法曾經一統天下,這樣的教學方式到底對不對?“文言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怎樣讓學生喜歡“文言文”?學生到底應該從“文言文”中學到什么?怎樣才能讓一篇冰冷的文言文章面部鮮活起來?怎樣才能讓學生靠近它溫暖自己?
“一體四面”的“文言文”教學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文言文”教學起于“文言”,途徑是實用功能的“文章”和錘煉語言和考究章法的“文學”,最終反思與傳承“文化”。所以經典“文言文”不單單是冰冷的“之乎者也”,它更是思想和文化一種的傳承。因此作為傳承文化的“使者”,我們要有傳承文化的責任,要明白教“文言文”,就是在教“文化”。
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在哪里?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章法即就是行文結構、選材剪裁)探尋“文言文”“所言志,所載道”(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思與思想)。
三、字詞語句,對癥下藥
掃清“文言”字詞障礙,是走進“文言文”的第一步,對“文言”處理要能“放過”的放過,該“突出”的要突出,該“深入”的要深入,能“分離”的要分離。
具體為:
第一類,要放過。對那些古今一致,課文有注釋的生僻字詞,無需做處理,能放就放。
第二類,要“突出”。古今異義的“常用字詞”,重點突出其“異”,而且要反復強調讓學生掌握。
第三類,要深入。那些集中體現作者的情義和思想的章法考究、煉字煉句處,需要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引發(fā)聯想、感受的語句處,這些字詞句要深入剖析,重點推敲,精雕細琢。這其實就是“文言文”的“命門”也是我們分析文言文的“鑰匙”。
第四類,要“分離”。這一類就是在考試中頻繁出現的“重點”字詞。對于不同的字詞語句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癥下藥方能有效。
四、走出誤區(qū),事半功倍
1.文言文閱讀教學要學習文言知識,但是文言知識只是教學目標的輔助條件。
文言文知識是教學的一個內容,也是完成教學的一個條件而非教學目標,講解文言知識點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
我們很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存在假大空現象,教學不切實際,整個課堂的教學術語滿天飛,學生一頭霧水,如坐針氈。
2.“字字落實,句句翻譯”根本沒必要。
要明確文言文閱讀翻譯的目的是通過翻譯加深對文言和文化的理解,大多數情況下對重點字詞做解析即可,不必要整句做翻譯,需要翻譯的地方,往往是有文言特殊句法的語句。
3.“背誦”和“誦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強化誦讀。
“誦讀”包括“背誦”,但不等同于“背誦”,在具體教學中,往往是輕視“誦讀”,而重視“背誦”,文言文教學要重視“誦讀”,要“得他滋味”(朱熹),千萬不可“一背”了之。另外,嚴重隔離“言”和“文”。其實文言文教學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言和文始終不能隔離,要把握好二者的度,偏離哪一方的文言文教學都是失敗的。
五、意識明確,行之有效
文言文教學一定要強化幾個意識。
第一個是回歸意識。
第一個回歸,回歸到字詞的本義,從字的造字之初的本義,以及字義的演變過程,尤其是那些“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的重點字詞;第二個回歸即:回歸學習古人做文章的方法。教師先讀,再鼓勵學生多讀誦讀,在誦讀中體味文義。另外利用文章的背景,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回歸到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的最原始的動機和作者生活境遇和思想;第三要回歸到文化,文言文年代久遠,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回歸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讓學生受到文化的浸潤,發(fā)揮其傳承作用。
第二個是文化意識。
我們要明白學習、閱讀“文言文”,就是學習閱讀“文化”,文言只是載體,它承載了傳統文化,所有拋棄文化的文言文教學都是不負責任的教學。
文言文教學要有取舍意識,不能面面俱到,取什么舍什么,甚至教什么,要心中有數,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掛一漏萬。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老師的“大事”,也是語文老師安身立命的“本事”,只有潛心研究,不斷實踐,在摸索中完善,在摸索中創(chuàng)新,才可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四文一統,言之有道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29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甘肅平涼市涇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