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王延月
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幾十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組成的。很多語文老師都感嘆“語文學科越來越不會教了”,這種感嘆基本上是針對閱讀教學的。當然,原因有很多。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有的語文老師會“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老師則“把各種東西一起教”;還有的老師習慣于“從頭到尾都要教”。而要想取得全面的結果,往往是遙不可及的。如果我們能抓住關鍵詞和句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往往有助于學生理解整篇文章,了解作者的感受,這是一種耗時少且高效的教學方法。
在許多小學課文中,一個關鍵詞或一個關鍵句子是整篇課文的中心點,而文本中的這些關鍵詞或句子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眼,如果我們老師認真品味后,再仔細想一想,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整篇課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小學語文老師要能夠在研究文本的基礎上,抓住一些關鍵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所謂的關鍵詞和句子不能用單一的、孤立的方式來分析和解釋,也不能簡單地把字、詞、句的各個方面進行“肢解”,更不能在學習和分析課文時呆板地設計一些練習題,組織學生進行機械性的練習就完事,而是要盡可能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文章與意境的完美性,通過引導學生開展閱讀促進孩子們解釋課文,掌握規(guī)律,領悟情感。
例如,在《游山西村》的教學中,為了指導學生閱讀“豐年留客足雞豚”中的“足”字,我組織了如下教學:
生1(有氣無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老師:同學們,他足嗎?看來他有點餓了,老師應該像山西村民一樣為你準備酒肉。(學生笑了)
生2(洪亮有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老師:掌聲鼓勵。(學生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才是“足”的狀態(tài),這里不僅有美酒和蔬菜,還有友誼。
這樣,通過引導學生之間的朗讀和語氣把握,不僅能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也能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足”的內(nèi)涵。
(1)抓住過渡句。過渡句在語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文章思維發(fā)展變化的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時,我們抓住過渡句,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
例如,在《趙州橋》一文中的過渡性句子,“這座橋不僅堅固,而且美觀”,它不僅概括了以上內(nèi)容,而且開啟了后面的內(nèi)容,就像一座橋梁,將文本的前后部分自然連貫地連接起來,使結構在小讀者面前顯得清晰明了。
(2)抓住關鍵詞。在與課文的對話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有些課文可以找到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效果的關鍵字、詞。有了這些字或詞,就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整體結構,就會給課文理解留下完整的印象。
例如在閱讀和理解《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我們抓住了“飛奪”這個主題詞。這個關鍵詞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并在章節(jié)中提示了文章的思想。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設計:
①讓學生自由閱讀全文,圍繞主題思考關鍵詞。
②讓學生找出寫“飛”的段落和寫“奪”的段落,以便對課文進行分段。
③分析“飛奪”的過程及原因。通過掌握一個關鍵詞。
只需30 分鐘就能教完整篇課文,剩下的時間,我們會做一些練習。這樣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意識強,學生學習印象更深刻。
特級名師虞大明在《走過十年》一書中指出,閱讀課的教學內(nèi)容應弱化課文意識,掌握最具表現(xiàn)力的詞語,通過閱讀教學達到理解課文、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訓練提示要有明確的方向,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目的。在此基礎上,筆者總結了以下詞匯和句子的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通過模型、實物和表演來創(chuàng)造語境,幫助學生理解單詞和句子的意義和情愫。
比如《趙州橋》的最后一段:“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在學生的心目中,句子是多么優(yōu)美,但孩子們很難清楚地想象它們是什么樣子。這時,如果借助投影展示出來,讓形形色色的龍的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那么課文中的句子就不再只是生硬的文字,而成為一種活靈活現(xiàn)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就成為生動、具體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句子理解了,也啟發(fā)和感染了學生的思想,這樣的教學把詞、句訓練落到實處,使學生的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狀態(tài)。
比較在增強感知差異和展示事物的不同特征方面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詞和句的實踐中,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段。
例如,在講授《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我設計了以下比較性問題:“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边@一句中,“抽出”能否用“長出”替代?
很明顯,“抽出”也是長出的意思,但用了“抽出”,我們可以感受到枝條快速有力的生長狀態(tài),這是非常生動的。通過比較,學生意識到“抽出”更準確、更形象。
在一些文章中,具有概括作用的句子觸發(fā)了對文本的理解。乍一看,這種方法和單詞突破法一樣,是從部分而不是整體開始的,但把握這句話不是簡單地講析,而是要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小珊迪》一文時,最后一句“饑寒交迫的小珊迪的好品質(zhì)永遠會觸動人們的心”,我引導學生用這句話來感知整篇課文。經(jīng)過反復閱讀和思考,學生了解到這句話有三個內(nèi)容:一是小珊迪是一個饑寒交迫的孩子;二是小珊迪素質(zhì)好;三是小珊迪因素質(zhì)好而觸動人心。
總之,語言訓練的方法有很多,它不僅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無限的想象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老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要考慮教材的特點、編者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和閱讀方法上進行不懈的改革、豐富和創(chuàng)新,使之靈活地應用于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