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民
(四川大學,成都 610064)
本書主要是對先秦名家唯一的經(jīng)典作品《公孫龍子》的重新翻譯和闡釋。全書由3部分構成:《公孫龍子》全書的古譯今與漢譯英翻譯;關于翻譯的理論說明;關于先秦名家思想的新闡釋。
第一部分以語言哲學為基本視點,重新考察并翻譯《公孫龍子》?;谧髡呓鼛啄甑膶n}研究以及先期發(fā)表的研究成果,本書針對其中關鍵的語詞概念進行全新翻譯,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點:(1)重新解釋《名實論》中“名”“實”“位”等關鍵概念,并區(qū)分出文中極易導致誤解的“此”“彼”等語詞的不同語義層面;(2)首次將《堅白論》中“藏”“自藏”理解為“獨立存在性”并將同文中的關鍵概念“離”譯為“分析”,更完好地解釋公孫龍等名家思想家的哲學立場與視角;(3)以語言概念反思的視角全新翻譯《通變論》,尤其是以“使用”和“提及”的分析技術重新標示文章的引號,使整篇文章具有很好的思想融貫性;(4)對最困難的《指物論》的核心概念“指”進行語言哲學的理解,區(qū)分出“指稱”與“實指”的層面,以此為線索對《指物論》的核心思想進行新解讀,凸顯出公孫龍子思想的理性主義語言哲學實質。
第二部分是對于為何如此翻譯《公孫龍子》的理論解釋。這一部分就具體翻譯中涉及的概念、理論性質及其相關的技術處理進行詳細說明和解釋。同時,這一部分對于翻譯中涉及的關于先秦時代漢語及名家思想的爭議問題做出回應或分析。例如,關于“自藏”為何具有柏拉圖式理念的性質之類的問題,提出融貫性較強的理論說明。由此這一部分事實上構成翻譯部分的深入解釋與支撐。
第三部分則是從理論的角度以語言哲學、比較語言學的理論為框架,給出重新闡釋公孫龍及先秦名家思想的理由。這一部分概括歷史上及當今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先秦名家思想的種種誤解,并進行評論,尤其著重討論當代語言哲學解釋框架的理論優(yōu)勢。同時,本書從西方語言與哲學、漢語的特征與哲學、語言哲學的分析技術等角度對哲學是否能在漢語語言條件下產(chǎn)生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漢語語言并非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產(chǎn)生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障礙;恰恰相反,漢語提供了中國古代哲學家以獨特的通向形而上學思辨的途徑。西哲意義上的哲學體系在中國傳統(tǒng)中存在,根本原因并非漢語的模糊性和句法的松散性,也并非中西文化的決定性。以本體論、認識論為核心的哲學是普遍的,而非文化特有的。
最后,本書作者以資料線索的分析說明先秦名家思想的理性主義語言哲學實質,并對他們思想的意義和價值做出具有融貫性的評價。本書以《公孫龍子》一書展示的思辨對象、方法為依據(jù),提出一種新的學術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在孔、老、墨之外,還存在一種理性思辨性思想,即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先秦名家的理性主義語言哲學思想,其核心論題與20世紀西方語言哲學的核心高度一致,即:指稱與意義。因此,即便是相對狹義地理解“語言哲學”,即在“指稱”與“意義”問題上的哲學思考,《公孫龍子》也能作為中國古代語言哲學的思想代表。
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以語言哲學和漢外比較語言學兩個視角對《公孫龍子》做出新的解讀和翻譯。理論闡釋和譯文在思想內容方面比現(xiàn)有的理論和譯文更具有融貫性。另一創(chuàng)新之處是獨特的理論視角,基于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而著力論證漢語語言并非抽象哲學思維的障礙,從而回應國內外“中國無哲學”的認識,以更明確的理論闡述中國哲學在漢語背景下通向理性主義邏輯思辨的獨特路徑。
本書的語言表達和結構安排也頗具特色,將學術語言和日常語言相結合,使其英漢雙語的遣詞造句深入淺出,既嚴謹認真又生動活潑,適合不同層次的研究者和學生閱讀與理解。從結構上看,本書在譯文部分依次呈現(xiàn)古文、今譯和英譯,而將注釋、解釋等單獨作為一章,而后再另以一章給出理論闡釋,使全書各章在可以獨立成文的同時,也前后連貫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