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藏書實驗小學 朱雅琦
新課標指出:小學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其中高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樣龐大的閱讀量,不僅對學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對老師的考驗。需要我們老師有選擇、有方法地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樂趣,在學生心中綻放光彩。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談到“有效教學”。在我看來,對于學生的閱讀指導也應該要有效,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的閱讀量變大,閱讀范圍變廣,閱讀時間變長,教師更應該在“有效”上多下苦功。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切實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筆者就這個問題從以下方面作了一些探討。
一池清水,只要微風輕拂,就會泛起一陣又一陣的漣漪,學生的閱讀需要老師的助力。就拿每年我校為學生制作的每個年級閱讀卡來說,上面推薦的閱讀書目有20來本。如果老師只是將這些書目告訴孩子,讓他們去閱讀,那么學生可能光看到這20多本書的書名就被嚇退了,更別說讀了。這種指導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就是無效的。老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告知孩子,更要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孩子的興趣愛好,在推薦書目的基礎上重點選擇其中的兩三本作為一個學期班級的必讀書目,并確保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每個孩子手里都有這幾本書,其他可根據孩子愛好、能力自行閱讀。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依靠自身的魅力、影響力、組織力等,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產生一次次新的激勵,學生的閱讀才能形成一個個新的臺階,這樣的指導才會有效果。
教師的指導不僅要有效果,還應該要讓學生有所收益。我們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精心挑選好每一本書,有目的地指導閱讀。低年級的閱讀指導側重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圖書的選擇也往往是內容簡短,語言通俗,帶有插圖的繪本或故事書。而到了高年級,讓學生讀有所獲是教師閱讀指導的著力點。選擇什么樣的書?選擇什么樣的讀法?書中寫了什么樣的內容?對書本中的人物有什么樣的看法?這種體裁的書與另一種體裁的書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這些都是教師在整本書的閱讀指導中要重點關注的。只有教師將這些落到實處,學生才能在閱讀中有更大的收益。
教師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作為閱讀的促進者,要比學生更有時間意識。選擇一本什么樣的書,要在多長時間內讀完,要想達成什么目的,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想方設法,通過教師的閱讀指導,讓學生的每一段閱讀時間更有意義,讓學生的每一個閱讀行為更有發(fā)展的價值。
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始閱讀時要抓準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發(fā)學生到書中一探究竟的欲望。比如五年級上學期與學生一起學習了《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學生對法布爾的衣袋充滿了好奇,于是,我趁熱打鐵,出示了《昆蟲記》中關于螢火蟲的文字描寫。在短短的幾分鐘閱讀中,學生了解到外表善良可愛的螢火蟲竟然是食肉動物,那它是靠什么將比它大幾倍的蝸牛捕到手的呢?
我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了法布爾的《昆蟲記》中,希望他們每個人都到書中去尋找答案。短短幾天時間,就有好幾個孩子買來了書,在書中得到答案。當他們帶著激動的心情告訴我,告訴同學時,班級里其他的同學更有了閱讀欲望,沒多久,班級中就掀起了閱讀《昆蟲記》的熱潮。在書中,他們了解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知道了每種動物的不同習性。
本學期,我與學生共讀了《草房子》這本書,每周五下午的閱讀課就是我與他們共讀的美好時光。當我讀著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時,我迫不及待地想聽聽學生對書中人物的看法。果然,他們如我一樣,也看到了一個調皮天真的桑桑;一個文靜懂事的紙月;一個自強好學的杜小康……對于文中的秦大奶奶,大家卻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孩子覺得這就是一個惡毒討厭的老婆子,但有的孩子卻覺得這分明是一個孤獨無助的老人。我讓他們先不著急下結論,待讀完書之后,專門對秦大奶奶開展了一次閱讀討論會。最終,學生在品讀、爭論中對秦大奶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很多孩子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這是一位執(zhí)著的老人,隨著她與麻油地小學師生的長期接觸,那份執(zhí)著由爭奪麻油地變成了守護麻油地。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向我們展現的是人性的光芒。是呀,這也是曹文軒寫《草房子》的初衷。
當我們看到學生沉浸在閱讀名著的喜悅中,就會感受到名著對學生心靈的呵護,精神的滋養(yǎng)已如春雨般潤物無聲。而我們教師就是要在共讀中幫助孩子獲得這種閱讀感受,通過有效的指導,在學生與作品、作家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感受作者所傳達的情感、思想,啟迪學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發(fā)學生心中的善良、溫柔。
讀能促寫,反過來,寫也能更好地幫助閱讀,古人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這個道理。高年級學生可以形成程度不同、方式不一的讀書筆記。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指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根據閱讀時間長短、閱讀內容的多少,可以分成三種筆記:第一種是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悟,及時在書本上形成的圈畫、批注,隨時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第二種是通過摘錄好詞佳句,就書上的章節(jié)或人物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形成的摘記。第三種是我們通常就一本書寫成的讀后感。通過這三種不同的閱讀筆記,能更好地反映某一時間至某段時間學生閱讀時的感悟,讓閱讀的每一本書真正發(fā)揮作用,成為學生成才旅途中的路燈,帶動更多、更廣的閱讀。
為了激發(fā)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要建立好班級讀書角。每天要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時間,充分利用好早上、中午和閱讀課的時間,保證閱讀活動能持續(xù)有效地進行。同時,要把讀書和活動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例如:朗誦會、故事會、讀書交流會、讀書筆記、閱讀手抄報展覽等。有效的閱讀指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還應正視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領悟、體驗、提高,讓閱讀真正在學生心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