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介進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曹范學區(qū)中心小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課堂導入也要講究藝術(shù)。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既是教師展示自己教學藝術(shù)的一個小“窗口”,又能體現(xiàn)教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展示教師“高瞻遠矚、撒豆成兵”的能力、閃爍著教師“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教學風格,還能有效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閘門”,學生情趣盎然,聯(lián)想翩翩,為學生學習新知鋪路搭橋,從而使課堂如激流迸發(fā),百舸爭流。
一些文章的題目是由課文內(nèi)容提煉而來,總領全文,是一個突破口。因此,課始,開門見山,從課題入手、直奔主題是課堂導入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種方法。據(jù)題質(zhì)疑,能讓學生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準確的理解把握課文的內(nèi)涵,為順利學習課文鋪路搭橋。例如,教學《將相和》時,教師就據(jù)題質(zhì)疑:“‘將’是什么意思?‘相’是什么意思?‘和’又是什么意思?‘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將相和’有什么作用呢?我們共同學習這篇課文后答案便見分曉?!?/p>
在語文教學中,不同的課文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也有著不同的情感色調(diào),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氛圍,為學生開拓遙遠的想象空間,讓“真實再現(xiàn)”。例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教師這樣課前談話:1942年春的一天早晨,晉察冀軍區(qū)第一分區(qū)第一團第二營第七連正在點名,全體戰(zhàn)士肅立著,只聽見連長喊道:“馬寶玉!”,無人應聲,“葛振林!”,仍然無人答應,“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操場上鴉雀無聲,戰(zhàn)士們默默地脫下軍帽,莊重地低頭致意。這五位戰(zhàn)士是誰呢?他們就是為了掩護部隊和群眾轉(zhuǎn)移,在狼牙山區(qū)同500多名日本鬼子浴血奮戰(zhàn),出色完成任務后壯烈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低緩深沉的“開場白”將學生帶入了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是說書人慣用招數(shù)。我們在新課導入時也可一用,設“懸”挑起學生的好奇,勾起他們的解“懸”的欲望,產(chǎn)生追根溯源的需求,提高學習注意力與學習有效性。例如,教學《魚游到紙上》一課,課始,出示裝有金魚的魚缸,讓學生觀察一會兒,接著問:“金魚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金魚在水里游,誰見過游到紙上的金魚?”這一提問,既點明了題意,造成了懸念,又喚起了學生無限的想象。學生受急于求答的迫切心情所驅(qū)使,產(chǎn)生了滿腔的探索熱情,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畫面突出,色彩鮮明是部編版教材的兩大特點。加之運用多媒體,形、聲、色的感官刺激,可以把抽象的內(nèi)容形象化,無疑會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快,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匹配的情境,啟迪學生想象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快速走進文本、走進知識殿堂。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先請學生欣賞小興安嶺的風光視頻,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被小興安嶺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教師趁機引導:“你喜歡美麗的小興安嶺嗎?為什么?”視頻引入,直觀形象,將學生引入“佳”境之中,起到了“以圖導情,以言達意”的效果。
讓小學生猜一猜謎語,聽一聽故事,最能調(diào)動他們的情緒,吸引其興趣,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在趣味盎然中撥動思維的琴弦,彈奏興趣高昂的樂曲,在思維的共鳴中探知、挖掘、提升。所以,在授課“導入”時,投其所好,適當運用,寓教于樂,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時,教師用謎語“青青蛇兒滿地爬,蛇兒遍身開白花,瓜兒長長茸毛生,老君裝藥要用它”導入,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輕松地過了課文理解關,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新的理念促使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導入也是師生共同要做的事情。課始,就讓學生參與其中,激活他們的思維,讓師生進行思維的碰撞,這樣的課堂豈不更有活力、更有思想、更有效率?對話、討論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例如,教學《秋色》一課。
師:假如我們用四種顏色分別來形容四季,你會用哪四種顏色呢?
生1:春天是植物萌芽的季節(jié),用綠色來形容。
生2:夏天是火熱的季節(jié),用紅色來形容。
生3: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用金黃色來形容。
生4:冬天是皚皚白雪,用白色來形容。
師:秋天到底是哪一種顏色,怎樣一種景象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一問一答,有來有往,銜接緊湊。這樣既能打破課堂的平靜和呆板,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課堂從一開始就處于“鮮活”狀態(tài),激情碰撞,潛能迸發(fā),洋溢著生命勃發(fā)的氣息,又能把學生順利引進課堂,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溫故而知新。在導入時,教師要巧妙搭“橋”,將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讓學生從舊知識中得到新知識,從新知識中追溯舊知識,橫向擴展,縱向深入。例如,教學《小音樂家楊科》一課,我這樣導入:“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月光曲》,知道盲姑娘酷愛音樂,非常想聽貝多芬的演奏,可惜她太窮了,連一張音樂會的入場券都買不起。但是她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音樂家貝多芬,從而聆聽到了《月光曲》。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小音樂家楊科》中的主人公楊科是一位具有音樂天賦、酷愛音樂的小男孩,他的遭遇又如何呢?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后,答案便知曉了。”教師這樣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找到了新舊知識的契合點,無疑對進一步引導學生體味作品內(nèi)容,挖掘社會意義大有裨益。
“教學有法,貴在得法?!闭n堂導入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導入方法,把學生由“不知”引到“知之”“好之”“樂之”,以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撥動思維琴弦,讓語文課“閃亮登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