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健
電影《花樣年華》是香港導演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文藝愛情片,改編自劉以鬯的小說作品《對倒》。在2000 年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榮獲最佳影片獎和最佳藝術成就獎等殊榮,講述的是具有濃郁上海情調的男女主人公發(fā)生在20 世紀60 年代香港的愛情故事。周生周慕云和陳太蘇麗珍本是住在一個走廊的隔壁鄰居,互不相識生活沒有任何交集,在幾次的巧遇與猜測后終于同時脫口而出證實各自家庭的另一半在偷情的事實。最后男女主人公之間微妙的產生了情愫,在感情與道德之間的心理拉鋸戰(zhàn)中,“我們不會好似他們一樣”成為了他們之間的默契約定。周生與陳太在對各自另一半的猜測仿真試圖去追問真相的過程中卻最終不得不面對一樣的人性難題。
中國的審美趣味中“含蓄蘊藉”是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美學范疇,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民族性格中有著溫柔敦厚的特點,待人接物、表情達意也內斂多于顯露、含蓄多于張揚、沉穩(wěn)多于輕狂,這樣的民族個性表現(xiàn)在文藝作品中,就鮮明地表現(xiàn)在作品“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上?!对娖贰分醒浴安恢蛔郑M得風流”,《詩人玉屑》中也說“詩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處”。歷代文人墨客對含蓄蘊藉的審美思想都倍加推崇,象外有象、味外有旨,言近意遠、含蓄雋永成為傳統(tǒng)文藝作品的審美標準[1]。
王家衛(wèi)本身具有的強烈的個人電影敘事做派,使得花樣年華整部電影的“含蓄蘊藉”之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而從小成長在上海的他對于上海城市情調的把握又爐火純青。電影的敘事鏡頭的切入是以一個窺探的客觀冷靜角度去拍攝,有神秘的概念在里面,像是許多事情不是在鏡頭里面完全展現(xiàn)的,而是需要觀眾的參與與想象來共同創(chuàng)作一個電影多元繁復的定義內涵,這種含蓄多意的“蘊藉之美”貫穿整部電影。
《花樣年華》的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情節(jié)為主線的敘事方式,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幾乎看不到關鍵性的連接邏輯,而是運用了非常特別的冷眼旁觀的客觀視角去拍攝男女主人公周生周慕云和陳太蘇麗珍各自沒有交集的生活。從電影第一幕開始鏡頭分別追隨周生周慕云和陳太蘇麗珍通過分別租房成為一墻之隔的隔壁鄰居,之后是各自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側面場景的展現(xiàn),都是周生和陳太兩個分別的視角去拍攝和演繹,這也是電影的主要結構的形式,在周慕云與蘇麗珍之間總是有這樣的空間間隔著無法交觸。
男女主角第一次的交集出現(xiàn)在蘇麗珍提保溫杯歸家與正要外出吃云吞面的周慕云擦身而過。這樣的偶遇之后又回歸各自分別的結構敘述視角,彼此那么接近又瞬間的分離,這樣的場景也不只出現(xiàn)這一次,形成了對這個感情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的流動力。其實他們每一次在樓道街巷中的相遇似乎都是自己家庭的另一半出差在外的時間,而此刻兩人彼此已然心照不宣的疑問卻都難以開口。直到那次在涔涔細雨中的又一次的相遇,周慕云有意倚在墻角吸煙,等待蘇麗珍的出現(xiàn)進而試探彼此的猜測。男女主角相約在咖啡廳,在異口同聲的響應中證實了彼此的愛人原來是去偷情。之后兩個人有了在所租的酒店共寫武俠小說的契機,在彼此想不通的疑惑中互相安慰,去想象和仿真另一半為何偷情的狀態(tài)中漸生情愫,蘇麗珍最后那句“我們不會好似他們那樣”直擊要害,將彼此再次間隔又回歸到各自分別的結構敘述視角,那無形的無法跨越的“朦朧距離”再次出現(xiàn)。而此刻被驗證的人性復雜多變的可能性也是朦朧的道德界限的主題呈現(xiàn)。
鏡頭轉場到了1963 年,周慕云當時在新加坡報社工作在下班回家后發(fā)現(xiàn)留有紅色口紅的香煙,他知道蘇麗珍來了。此時電話響起,蘇麗珍卻沒有講話,此刻的兩個人內心無限接近卻在默不作聲掛斷電話。又一次的分離視角。最后一次又是三年之隔,周慕云回香港探訪故居,物是人非,他只是在之前蘇麗珍的舊居處矗立凝視許久,他并不知道其實心心念念的人重新搬回來這里,在這一門之隔里面生兒育女,獨立生活。兩個人的拍攝敘述視角就這樣不斷的在似乎要相遇和集中時被斷開,這種表現(xiàn)情節(jié)的敘述結構也是電影的深刻內涵的外化和顯現(xiàn)。兩個分別的視角使得男女主人公兩個人的內心情感也如那隔壁的一道墻一樣被隔斷被分離,而兩人的情愫在無法觸碰的兩個視角中更加肆意迸發(fā),讓觀眾在這樣的敘述結構中體會暗潮洶涌的“含蓄隱喻”的情感之美。這種淡化情節(jié)淡化對白淡化邏輯,而通過這種特殊的結構視角在多個各自分離片段的影像中去婉轉暗流涌動,體現(xiàn)著繁復的主題與糾纏的情感,那種讓觀眾好奇的猜想與疑問,融入到模糊的情節(jié)中更加具有空間與張力,體現(xiàn)了“含蓄蘊藉”的情感表意,可謂萬千氣象在“委婉蘊藉”之中。
電影《花樣年華》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長鏡頭是蘇麗珍回避拒絕了周慕云壓抑許久的表白,在兩個人又一次仿真拒絕的情景中周慕云最后說完那句好好保重轉身走后,影片中對蘇麗珍的表現(xiàn)運用了一個長鏡頭,被放開的手顫抖著無處安放,隨后緊緊抓住另一只手臂并用指尖掐住自己的身體,手背抽搐著青筋暴出。之后鏡頭轉到她的臉龐之后到抱頭痛哭,苦楚糾結遺憾與無奈的內心困境被刻畫的入木三分。長鏡頭的運用把那份悠然婉轉含蓄蘊藉的感情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蒙太奇手法Montage是一個法語詞,它指的是一種拍攝技巧、剪輯風格或是一種電影拼貼形式,這種形式由一系列短鏡頭或圖像以一個連貫的序列組合創(chuàng)建出組合圖像,以此圖像暗示主題或更大的說法。蘇聯(lián)電影導演定義蒙太奇“作為獨立的思想存在,每個序列元素沒有其他的碰撞,但在其他之上”[2]。
導演王家衛(wèi)在電影的拍攝方式和鏡頭剪輯一直具有獨特個人風格,頗具特色的蒙太奇片段的連接以及長鏡頭的拍攝方式讓電影的主題以及男女主角的情感內心更加具有朦朧蘊藉的深意。在電影《花樣年華》中周慕云與蘇麗珍每次相遇的那條歸家必經的昏暗街巷和狹窄的樓梯走廊的鏡頭反復出現(xiàn),多次被剪輯在電影的敘述中,讓觀眾深深的感受到男女主角孤獨清冷的生活面貌及憂郁暗淡的內心寫照。蘇麗珍去看望在所租的酒店里寫小說的周慕云時,那段走的樓梯的畫面反復出現(xiàn),那上上下下的過程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扎與矛盾,在道德的圍墻里面是人性的微妙與矛盾、情感的失衡和困境。另外還有周慕云去新加坡后的那棵樹的鏡頭,以及昏黃的路燈和那個反復出現(xiàn)的鐘表似乎都在表達著兩個人的心境越來越遠時間飛逝,那沒有一起走的船票沒有握住的手那份情愫永遠也沒有可能了。這種通過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表達增加了作品中人物內心的深情與無可奈何,沒有直白有邏輯的展現(xiàn)給觀眾,而是把那暗波洶涌的情感卻無法去宣泄的“蘊藉委婉”的韻味表達的淋漓盡致。
女主角獨特的上海氣質與不斷幻化幾十套的旗袍情調為展現(xiàn)了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意識,把觀眾拉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氛圍里,高領修身的旗袍將身體裹束在其中像一種意象,把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概念與蘇麗珍的傳統(tǒng)性格與道德束縛完美結合,含蓄蘊藉娓娓道來那段令人隱忍動情的唯美時光。影片中的光影和鏡頭里的場景道具都成了“朦朧蘊藉”的情感隱喻,那長長又寂寥的街道、旅館里油畫色彩般的裝飾與走廊、擁擠潮濕暗暗涔涔的樓道與居所,無不是男女主人公內心的百轉千回寂寞隱忍的象征。通過這些間接景物的鏡頭描繪出整部影片滿溢而出的“含蓄蘊藉”氣氛,極具藝術效果。除此之外還有電影音樂的運用,當鏡頭切換在蘇麗珍的提著保溫杯去買面其穿著旗袍婉轉扭動的身影,昏暗的燈光映照著她精致和憂郁的臉龐,此時哀怨愁腸百結的大提琴音樂適時響起,貼切的表達出女主角的千回百轉無奈孤獨的內心。影片中在周慕云與蘇麗珍每次相遇的時候總會伴隨同樣的插曲音樂,也是他們之間無可摹狀的情愫的隱喻和象征。
通過情節(jié)的淡化與獨特的結構視角、鏡頭和剪輯的別具一格以及場景道具與音樂的巧妙運用,整個電影呼之欲出的濃濃深情卻在“委婉蘊藉”與“含蓄朦朧”的藝術表達中更加不可抑制、動人心弦。“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陸機《文賦》),含蓄蘊藉的審美情趣在電影中通過匠心獨運的藝術方式的表達,讓觀眾體味到那言外之意意外之韻的人性思考與綿綿情愫,像一首朦朧詩一樣的電影極具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