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社會行為作為思想道德文化培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成了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吧罴唇逃笔翘招兄罱逃枷氲母竞诵膬热?,闡述了生活決定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與實際內容,為教育方法及政策提出了指導性建議。本文通過對培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進行總結與分析,為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提出了科學可行的針對性措施,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
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提高認識,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幼兒園進行親社會教育時,應抓住日常生活的點滴,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利用課堂教學活動,激發(fā)幼兒的親社會意識和自覺行為。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為指導,把幼兒親社會行為教育落到實處,有力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一、 培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
(一) 培養(yǎng)少兒的生活滿足感
幼兒時期的親社會行為教育有利于促進幼兒更好地建立人家交往關系,防止幼兒消息情緒的出現(xiàn),能夠有效地避免其犯罪心里的形成。人的最高層次需求就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只有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而人在找尋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不同性格與喜好的人,有著不同的方法與途徑。
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要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挖掘自身的潛力,在蛻變中成就更好的自我。親社會行為中所展現(xiàn)的助人為樂、合作發(fā)展等行為都為幼兒認知自我價值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 建立感知的自我表象
對于幼兒來說,其自我表象的概念涉獵較廣,包括自我認知以及自我評價等。從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過程中,幼兒可以在模擬的社會情境中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交往,從交流中感受自我能力。幫助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對自身的客觀積極評價,建立交往自行等多種綜合性質的評價機制。
(三) 促進幼兒對社會關系的融入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不單提高了幼兒人際交往的能力,同時增加了幼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加速了幼兒對新環(huán)境的接納與融入速度,有利于其今后的學習成長以及社會發(fā)展。
教師在進行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同時,應對幼兒的發(fā)展經(jīng)驗引起重視,通過不斷地豐富其學習經(jīng)驗,實現(xiàn)其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的進步,促進其處于發(fā)展中的人際關系能夠實現(xiàn)良好提升,從而促進其親社會行為能力的進步。
(四) 營造團隊協(xié)作氛圍
幼兒親社會行為促進了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與合作,通過互相幫助完成合作的游戲,親身體驗協(xié)調合作的樂趣,從合作中促進發(fā)展。在合作中,幼兒可以形成積極良好的品格,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加強了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為其人際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礎。通過團體活動的開展與參與,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有效合作,營造了積極健康的團隊合作環(huán)境。在幼兒的游戲中,我們常常把孩子分成一組組來進行比賽,面對自己同一組的小朋友,孩子們會自覺地為同組的小朋友吶喊助威,讓整個的游戲氛圍更加的濃厚,比賽的小朋友也更加地充滿了感情。
二、 提升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措施
(一)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的親社會意識是慢慢形成的,在當前幼兒中獨生子女占多數(shù)的情況下,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多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沒有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他們很多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有些會封閉自我,不善與人交流,同時他們的親社會行為也是極其不穩(wěn)定的。因此,在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中,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讓幼兒及時得到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讓外部群體來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給予幼兒鼓勵與引導,幫助幼兒逐漸形成自覺的穩(wěn)固的親社會行為。例如,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中,通過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和培養(yǎng)鞏固幼兒的親社會的行為,在一次活動“小推車玩接力運糧”游戲中,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要小便,告訴老師后他就往廁所沖,走到小朋友的“接力區(qū)”時他突然剎住腳步,繞道去廁所了。對于這樣的一件事,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加以教育,這是一個有閃光點的舉動,等這名幼兒回來后,問他:“你剛才去廁所怎樣走的?”并讓他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給同伴看。最后問他“為什么要這樣走?”這位幼兒是這樣回答的:“小朋友們在玩游戲,如果我直接走過去,就會影響他們比賽,還會可能把他們撞倒,這樣他們就得不到第一名。”這樣回答無形中就在強化幼兒的親社會的行為,為他們著想。這時老師帶頭鼓掌以示贊賞,孩子們也跟著熱烈地鼓起了掌。就是這樣一個很自覺的行為,并不是所有幼兒都能夠做到的,這樣一個看似不經(jīng)意舉動,蘊含著教育的行為,這個孩子考慮到了他人的利益和安全,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并引導全體幼兒向這個幼兒學習,讓他們之間產(chǎn)生共鳴??梢姡谟變旱纳钪?,教師及時的介入、干預、鼓勵和強化,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必然會加以強化,逐漸會內化為幼兒的自覺行動。
(二) 通過童謠故事,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的行為習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形成的,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幼兒階段的集體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游戲作為幼兒階段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成了幼兒最喜愛且最容易接受的活動方式。通過游戲活動的開設,幼兒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份與同伴進行互動,最大化地促進了其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游戲的開展也因此成了幼兒社會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師在進行童謠故事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刻板與單一,注重對幼兒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鼓勵幼兒進行親身實驗。通過對大鵝、烏龜以及兔子等動物的走路形式進行模仿再現(xiàn),體會童謠故事中的深刻內涵。教師要在氛圍條件的基礎上,幫助幼兒體驗大環(huán)境中的生活,從生活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引導幼兒進行情景的體驗,并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相關研究表明,當人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參與活動時,記憶力要比平時增強數(shù)倍,在記憶的時候,因為孩子的大腦和心理都處于亢奮的狀態(tài),所以他們身體的各方面機能,也能夠被激發(fā)。在這樣的綜合活動中,一方面,提升了幼兒的漢語言文學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拉近了幼兒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在問題中突破自我,實現(xiàn)了社會關系的正常交往。
(三) 通過美術活動讓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得到加強
在美術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其江南水鄉(xiāng)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大班的幼兒實現(xiàn)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景再現(xiàn),通過教師對幼兒動手能力的鼓勵,幫助幼兒通過剪一剪與貼一貼的活動描繪出外婆橋的情景之美。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遇到問題時積極勇敢地去克服,通過對重難點的問題的整理,促進集思廣益的局面形成。引導幼兒通過團隊小組合作,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轉換角度,讓幼兒轉變其他人的角色與身份地位,體會他人的情感情緒,真正理解他人的情感,實現(xiàn)情感共鳴,從而在情感分析中體現(xiàn)自我價值。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幼兒提供更為明確的情感信息與線索。教師應注重對幼兒的引導,在活動開展中注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地為幼兒解決問題,善于利用積極健康的語言進行引導。教師應注重對身份角色的轉變,促使幼兒轉換立場思考問題,感受他人的心理意愿,善于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由內而外地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養(yǎng)成有助于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從幼兒時期開始,就要注重對孩子親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不單促進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同時也成了幼兒社會屬性發(fā)展的根本需求。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對其身心發(fā)展都極為重要,為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社會屬性都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也是幼兒性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還應結合幼兒的家庭環(huán)境與社會因素等多種環(huán)境,促進幼兒的社交與處世能力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江曉光.幼兒期的同伴關系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
[2]羅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12).
作者簡介:
夏晶晶,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fā)區(qū)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