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
[摘 ? ? ? ? ? 要] ?在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國經濟也在飛速發(fā)展,很多農民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他們的子女便成了留守兒童,這其中也包括中職生,他們交由祖輩家長教育,由此出現(xiàn)了隔代教育現(xiàn)象。這本就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結構,弱化了親子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隨之也出現(xiàn)了家庭隔代教育問題,尤其是祖輩家長文化水平較低這一客觀事實,他們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留守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只能依據(jù)自身的生活經驗,從而導致家庭教育質量低下。以中職生為例,針對農村家庭隔代教育問題及策略展開研究。
[關 ? ?鍵 ? 詞] ?農村家庭;隔代教育;中職生;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8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5-0158-02
國家領導人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做出了許多論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中職學生作為留守兒童中的邊緣群體,既不是成人,也不是兒童,他們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齡段,影響他們家庭教育的問題也是多樣化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農村家庭隔代教育問題應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重視,針對現(xiàn)狀提出應對措施,有效促進中職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農村家庭隔代教育中的問題分析
(一)祖輩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觀念落后
通過對祖輩受教育程度進行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祖輩年齡偏大,大都在60歲以上;第二,祖輩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較低,大都是中小學以下文化水平。這對中職生的家庭教育產生深遠影響,首先,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只是在言語上督促他們,并沒有實際幫助。其次,祖輩的迷信思想較為嚴重,這對中職生的心理成長、行為塑造、價值觀等的樹立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同時,祖輩受教育程度影響,接受新鮮事物上較為艱難,思想觀念難以轉變。
此外,在情感交流方面,祖輩與孩子之間缺少心靈溝通,或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缺乏情感交流和生理上的關心。中職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興趣愛好、習慣養(yǎng)成、身體生理成長帶來的困擾等方面都需要長輩的指導,情感上也需要關愛和理解,還有一點,祖輩只注重孩子的養(yǎng)育,帶著補償?shù)男睦恚J為只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是對孩子好,認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完全是學校的責任,這種教育觀念的偏差影響中職生的學習和身心成長。
(二)農村中職學生自身的現(xiàn)實原因
心理層面:農村留守中職生正處于成長發(fā)展階段,是他們人格塑造、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親情關懷是他們的必需品,但現(xiàn)實是留守中職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們處于情感缺失的狀態(tài)。
學習層面:中職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他們缺乏進取心,再加上祖輩沒有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另外,農村中職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有待提高,對成績差的中職生重視度不夠,加之以學習差和行為習慣差而打上心理烙印。在課堂上和個性發(fā)展上很少主動表現(xiàn),久而久之,中職生對學習產生懶散和“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態(tài)度。
(三)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過分重視應試教育,看重中職學生的成績變化和教學質量評估,把中職生的成績與升學率聯(lián)系在一起,影響著學校的聲譽。新課改提出素質教育的全新理念,并沒有在農村中職教學中得以體現(xiàn),教師忽視中職生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也只是單純提高中職生“智”的方面,不利于中職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師也為未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精力有限,構建教師與家長溝通平臺的成本較高。再加上留守中職生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聯(lián)系頻率也屈指可數(shù),與學校的有效溝通更是無從談起,這就使留守中職生走在教育的盲區(qū)。也正是因為教師和中職生之間未形成良好的溝通平臺,沒有調動中職生的學習興趣,以至于中職生的學習質量提不上去。
二、農村家庭隔代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家庭方面
1.祖輩要滿懷信心,真正發(fā)揮隔代教育的作用
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隔代教育也是如此。隔代教育一方面能夠引導孩子“百善孝為先”,使其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隔代教育中,祖輩們往往將“孝”放在首位,這也側面說明隔代教育也會重視留守中職生德育教育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很多留守中職生能夠獨立做日常勞動工作。雖然在勞作上會比較艱苦,但是能夠磨煉他們堅強的意志力,培養(yǎng)其艱苦奮斗的精神,也能拉近祖孫之間的心理距離。此外,祖輩們非常重視良好品德的教導,由于他們經歷過艱苦的生活條件,所以懂得勤儉節(jié)約,這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因此,祖輩要滿懷信心,在孩子成長和學習的道路上多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贊揚,要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充滿信心,真正發(fā)揮隔代教育的積極作用,促進留守中職生健康快樂成長。
2.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父母要理性認識外出打工這件事,盡快擺脫家庭經濟貧困的局面,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真正想要脫貧致富是要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當然,在現(xiàn)代通訊發(fā)達的今天,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一方面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度,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給孩子正確引導,必要時也可以制止。其次,多聽聽孩子的訴求。中職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應學會自愛。父母應正確引導及時溝通,給孩子列舉一些身邊熟悉的優(yōu)秀人物和事跡。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他們在家庭中的責任心,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3.留守中職學生自身要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提高學習熱情
很多留守中職生缺乏父母的陪伴,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他們的內心會倍感失落,其自身也要樹立積極的心態(tài),正確看待這件事,理解父母這樣做也是為了給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學習過程中要更加主動積極,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不要退縮,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踴躍與他人交流內心的想法,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向父母訴說,不要封閉自己。要鍛煉自己與他們溝通交往的能力,學會傾聽與人分享,多開發(fā)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學校方面
1.強化素質教育理念,培養(yǎng)中職生的綜合能力
在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應改善以往功利性的認知,回歸到職業(yè)教育的宗旨上。以“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狀元”為號召,提升中職生技能立身的訓練,關注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jù)他們的興趣愛好編排豐富的大課間活動和技能操作實訓,對中職生各方面進行均衡發(fā)展教育,為其營造豐富的學習氛圍,促進其綜合、全面發(fā)展。
2.組織趣味化實踐活動,提高中職生課堂參與度
由于留守中職生很少與自己的父母深入交流,長此以往,與父母之間產生的隔閡,影響其個性化發(fā)展,對其人格的塑造具有消極作用。這就需要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善教學方法,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體現(xiàn)“以人為本,強技增能”的教學思想,從而實現(xiàn)向“技能立身的素質教育”轉變。教師通過組織趣味化實踐活動,為中職生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鼓勵他們踴躍參與到課外實踐活動和實訓課堂中來,盡量彌補他們心靈的空虛,從而豐富其內心世界,增強他們的快樂感和幸福感。趣味化實踐活動的開展,也能夠為中職生提供表現(xiàn)自我的平臺,讓他們發(fā)揮所長,增強他們自信心和認可度,鼓勵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教師可以針對留守中職生自身的特點,勉勵中職生自主思考,讓他們自主參與集體活動。如學校社團、學生會、校團委和公益活動。使其在團隊中感受友愛,鍛煉自我管理的能力,減少其內心的孤獨感,這也是實踐活動的另一種教育意義。此外,教師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能夠培養(yǎng)中職生的責任感,如以班或年級開展趣味競賽、運動會、文藝話劇等,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使其在活潑的環(huán)境中健康快樂成長。
3.建立家校溝通平臺,增強家校之間的融洽度
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股重要力量,兩者也肩負著不同的教育職業(yè),任何一方的缺陷都對孩子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雙方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建立融洽的關系,推動留守中職生健康成長。教師可以進行家訪,以多種形式開展溝通,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中職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祖輩的教育觀念,也能使祖輩看到孩子各方面的成長狀況,只有這樣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4.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要主動與中職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做中職生的傾聽者,幫助他們疏導負面情緒,緩解其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產生的孤獨心理,使其樹立樂觀、自信、積極的心態(tài)。學校也可以開展有關中職生青春期(分男女場次)安全教育或不良心理調試講座。以心理咨詢室為依托,讓中職生傾吐自己的煩惱,及時做好中職生心理上的疏通,使他們真正打開心扉,在友愛的學習環(huán)境中感受身邊的美好,增強內心的安全感與自信感。
(三)政府方面
一方面政府要努力發(fā)展農村區(qū)域經濟,通過各種渠道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可以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經濟,拓寬農村市場,引導農民發(fā)家致富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鼓勵外出就業(yè)人員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有效解決農民的就業(yè)問題;另一方面,從政策角度達成城市和農村中職生平等接受教育,實現(xiàn)國家教育資源的共享,解決留守中職生上學問題。
總之,農村隔代教育有著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特點,也是我國社會轉型的縮影。我們要關注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意識到這種教育模式為留守中職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上作出調整,從而使中職生更好地塑造人格,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家庭、學校、政府三方攜手并進,為留守中職生的茁壯成長打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錢玲玲.關于現(xiàn)代家庭如何跳出隔代教育困境的思考[J].河南農業(yè),2017(19):62.
[2]闕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響及解決對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1(2):122-124.
[3]黃姍,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7(4):63-65.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