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燕強
摘要:善水文化來源于老子對水的特性的解讀。我校運用老子“上善若水”的理念,將中職校園文化定位在善水文化之上,通過尋求水的特質(zhì)與中職師生培養(yǎng)目標耦合性,為校園文化建設找到立足點,明確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指導善水文化建設,以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善水文化;中職;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9-003-2
優(yōu)秀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老子》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牵罡呔辰绲摹吧啤睉撓袼钠沸砸粯?,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萬物發(fā)生任何矛盾和沖突。水的特質(zhì)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一直追求不息的崇高境界。這種追求恰恰也是我校育人的目標。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將善水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筆者所在學校探尋的獨特模式。
一、必要性分析
1.聚焦“善水”,代代傳承
校園文化是體現(xiàn)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和風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是指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育人條件、歷史傳統(tǒng)和校園氛圍的物質(zhì)因素和非物質(zhì)因素的總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歷久不變的精神傳承,不管領導層怎么變,文化是積淀下來不易更改的。因此,我們將校園文化聚焦于“善水”,使其嵌入人心,讓所有的老師都認同,讓一屆屆學生認同,使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2.美化環(huán)境,注重內(nèi)涵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象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質(zhì)是顯現(xiàn)最快,最易于觀察的層面;精神文化也時常會被要求以師生活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活動組織層面,或者校園環(huán)境方面,則顯得過于流于形式。因為,這些外在的形式,只有賦予其深厚的內(nèi)涵,才能體現(xiàn)教育理念,才能為教育過程服務。例如,校園布置中同樣的山水草木,如果不去解讀,不去讓師生理解,就只能是物質(zhì)化的存在,永遠不可能發(fā)揮它們的教育功能。給予不一樣的解讀,才有可能為學校的教育過程所用,真正從物質(zhì)建設上升為文化建設。
3.全體參與,共建文化
建設主體是影響到校園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因素。理想的建設過程是源于全體師生的需求,依托全體師生的共建,服務全體師生的成長。既然稱其為“文化”,校園文化責無旁貸要惠及全校師生,無一例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這種文化的影響,不是刻意地強加于人,而是要讓所有人浸潤其中,在無聲無息中同化為具有某種文化印記的人。
二、可行性論證——水的特質(zhì)與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耦合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應該服務于全體師生的發(fā)展,在此過程中形成學校特有的教育特色。善水文化中,水的特性與校園文化建設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目標是一致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可以在善水文化中找到依據(jù)。
1.兼容并包:學校的教育胸懷
自古以來,水的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文化,“故天下皆能與之相和”,由此造就了泱泱中華文明。教育亦是如此。中職教育,面對的學生群體比較特殊。他們或個性異于一般群體,或?qū)W業(yè)長期落于人后,外在表現(xiàn)不為成人世界的標準所接受,內(nèi)心感受不被個體自身所悅納。面對這樣的群體,中職教育需要更加包容的胸懷,堅持多元化的標準,培養(yǎng)多樣化的人才。
首先,善水文化下的中職教育,堅信任何學生都是可教的。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已經(jīng)失去自信,其家長也一樣。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路可走,學術(shù)之路走不通,技能之路可以嘗試。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去看待學生,我們的教育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千千萬萬種可能的選擇,引導他們找回自信,不斷地嘗試,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去行走。
其次,善水文化下的中職教育,認定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衡量學生的標尺不一定是,也絕不應該是分數(shù)。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去看待學生,我們的教育就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或是才藝、或是勤勞、抑或善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閃光點都是那么明亮,明亮到提亮周圍的色彩。
第三,善水文化下的中職教育,認為任何人成長中出現(xiàn)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錯只要改正,仍然是一名好學生。教師應該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去看待學生,更加“淡定”地看待學生成長過程的差錯,讓他們分析犯錯的原因,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
2.上善若水:學生的教育追求
水,誠實守信、堅韌不拔、豁達不爭……這些恰恰都是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學生在處于困境時,同樣也需要堅強的耐受力,積極的進取精神和永不言敗的決心,這也是我們教育的追求。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它滋養(yǎng)了萬事萬物,但卻不居功,只是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付出自己的一切。這種心甘情愿的付出,不圖回報的境界,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由此,教育追求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正與上善若水的理想不謀而合。
3.剛?cè)岵航處煹慕逃^程
俗話說: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剛?cè)岵?。這就是說,做人要柔和、謙和,要像水一樣順勢而為;做事要誠實、踏實,像山一樣拔地而起,不可動搖。只有做到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剛?cè)岵拍苓_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們對待學生,也應該剛?cè)嵯酀?/p>
首先,教育過程必須要有剛性的制度規(guī)范,學生只能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進行活動,任何違反原則的行為都必須受到相應的懲戒。例如通過法律法規(guī)、社會規(guī)則、學校制度等教育,學生要知曉基本的法律邊界和行為底線。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應始終為學生明確這些底線,有效預防;當學生觸犯邊界和底線的時候,教師的教育不容有一絲彈性,而是必須嚴格按照既定規(guī)則,對學生實施懲戒教育。
其次,教育過程也不能只是硬邦邦的規(guī)范,還要有柔性變通的藝術(shù)感。中職的學生,很多還處于青春叛逆期。與之溝通時,教師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有時太過于強勢反而會引起師生的沖突;柔和的態(tài)度卻可能會讓學生易于親近。校園文化建設,某種程度上突顯了教育過程的柔性一面,通過文化布置、活動開展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