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讀《老殘游記》 看清朝法制

      2019-12-11 09:50:39崔苗
      科學與財富 2019年19期
      關鍵詞:清朝老殘游記官本位

      摘 要:清朝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短短二、三百年的歷史卻改變了中國古代法制的諸多內(nèi)容。尤其是清末時期,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辛丑條約、洋務維新等社會變革,人們在遭受西方列強沖擊的同時也受到啟蒙。但是,封建制度下的官本位觀念仍然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它仍潛伏于我們的思想中。通過《老殘游記》這一著名清末譴責小說來簡單介紹清朝的一些司法制度,并希望可以從中認識到我們今天法治發(fā)展的方向。

      關鍵詞:清朝;刑罰;司法權威;官本位;上控

      《老殘游記》是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者劉鶚通過描述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yī)生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聞、所見及所為,反映了清朝末年山東一帶的社會生活面貌和人民的疾苦;揭露了所謂“清官”的罪行,暴露了清王朝吏治的黑暗。簡簡單單二十回的記敘,描繪出晚清社會的一幅幅生動的眾生相。在這里,我們著重分析《老殘游記》中有關清代法制的相關制度與內(nèi)容。

      一、 清代殘酷的刑罰

      在《老殘游記》中,“清官”玉賢于第三回被提及,通過第三人的敘述勾畫出其濫用刑罰、草菅人命的“種種惡狀”以及由于急功近利而被賊盜操縱的丑惡形象。①于第五回中,當?shù)氐陌傩諏τ褓t的評價,“是個清官,是個好官,衙門口有十二架站籠,天天不得空,難得有天把空得一個兩個的”。可見,底層百姓對這位“父母官”敢怒不敢言。文中所提及的“站籠”即清朝“枷號”刑罰中發(fā)展出來的酷刑之一。

      清代的刑罰基本上是襲了明制,法定五刑為笞、杖、徒、流、死。但又在明代刑罰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其主要的特點是增加了刑罰的殘酷性。于五刑之外又設遷徙、充軍、枷號、鞭責、刺字、凌遲、梟首、戮尸等刑罰。在刑罰適用的標準、原則等有所變化,如對強盜、竊盜等罪犯的刺字刑較明律重。

      (一)改變五刑制度的內(nèi)容

      清代雖沿用了自隋唐來的五刑制度,但是在具體適用上有所改變。其中笞杖刑可折為板刑,每十下折板責四板,再除去不足五板的零數(shù)。笞五到五十,依次折板責為四、五、十、十五、二十小竹板;杖六十至一百依次折板責為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大竹板。徒刑分五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每等附加杖刑,由六十杖遞增到一百杖。流刑分為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每等附加杖一百。[1]清朝編纂的《三流道里表》還分別載明了各省、府的三等流刑應發(fā)往的地點,按計程途,限定地址,以此來防止各省隨意發(fā)配,處分不均。

      清朝的死刑,基本刑為斬、絞兩種。對于普通犯罪,也多適用斬刑與絞刑。斬、絞刑又分“立決”與“監(jiān)候”兩種方式。所謂“立決”,是對于那些性質(zhì)比較嚴重、案情屬實、適用法律適當、并無疑義的案件,判處斬刑或絞刑。在當年秋分以后執(zhí)行,稱為“斬立決”或“絞立決”。對于那些尚有疑問或是有矜免情節(jié)的案件,則判處“監(jiān)候”,稱為“斬臨候”或“絞監(jiān)候”。被判“斬監(jiān)候”與“絞監(jiān)候”的案犯,不在當年處決,而是暫時監(jiān)禁,留待來年秋審或朝審再作判決。《大清律例》對適用立決和監(jiān)侯的罪名有明確具體的解釋,對一些情形相應進行變通處理,如過失殺人、誤殺、職務犯罪等往往判處死刑,但減等執(zhí)行徒刑五年。

      (二)增加法外酷刑

      清朝除了上述法定五刑外,還增加了一些酷刑,主要有充軍、發(fā)遣、遷徙、枷號、刺字、凌遲、梟首、戮尸等。

      作為宋元以后的極刑,凌遲刑一直被各朝廣泛地使用。清律之中,凌遲刑也被當作最重的刑罰,適用于謀反大逆等重罪。在《大清律例》中,除全部承襲明律規(guī)定的十三種凌遲罪名外,還陸續(xù)增加丁劫囚、發(fā)冢、謀殺人、殺一家三人、威逼人致死、毆傷業(yè)師、毆祖父母父母、獄囚脫監(jiān)、謀殺本夫等九條十三罪,凌遲刑的適用范圍又有所擴大?!洞笄迓杉伞酚涊d:“凌遲者,其法乃寸磔之,必至體無殘臠,然后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仍為支分節(jié)解,俎其骨而后已。”直到清朝末年,這種酷刑才被廢除。

      清朝定例中,也有許多條款規(guī)定了枷號的刑罰。從清朝定例看,主要是適用于倫理、風化案件的附加刑罰。枷號一般是在主刑執(zhí)行完畢以后,將人犯帶枷立于衙門之外、城門口或集市之處,時間有一月或兩月。對于那些子孫不肖、違犯教令,或是觸犯奸非、“光棍”等罪名的人犯,經(jīng)常枷號示眾。按照《大清律例》的規(guī)定,尋常枷號,重二十五斤,重枷則為三十五斤。

      《老殘游記》中的站籠,就是枷號發(fā)展后的一種形式,于清朝開始正式作為刑罰手段。這種特制的木籠上端是枷,可以卡住犯人的脖子,腳下可墊若干塊磚頭。犯人受罪的輕重和延長性命的長短全在于抽去磚頭的數(shù)量。其目的在于懲罰犯人的同時示之以眾,以起到警示、威懾的作用。有的死刑犯會被如此示眾三天后論斬,有的則是活活的吊死。

      二、地方司法的絕對權威

      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而補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衙門前十二個站籠便站死了兩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棟一家,因和強盜結冤被栽贓,玉賢不加調(diào)查,一口咬定是強盜,父子三人就斷送在站籠里?!瓥|平府書鋪里的人,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玉賢的真相,“無論你有理沒理,只要他心里覺得不錯,就上了站籠了”。玉賢的邏輯是:“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語說的好,‘斬草要除根?!毕襁@樣的官員,為何仍在做官,且官聲很好呢?其治下的冤假錯案恐怕不勝枚數(shù),為何沒有人站出來說句話呢?上級官員不但沒有對其制裁,反而袖手旁觀、甚至官官相護呢?這就要歸功于封建法制下的地方司法、行政等方面的絕對權威了。

      地方司法絕對權威的形成,可能有著各方面的政治、社會因素,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封建王朝幾千年來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了。它既說明了《老殘游記》中玉賢罪惡行徑的原因,同時也解釋了百姓們對他們的“父母官”不敢有怨言,明知其不好卻只能說是“好官”、“清官”的原因。官本位思想在下文中主要說明,這里我們談談造成地方司法權威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歸功于清朝不夠完善、健全的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對皇權的制約。在皇權鼎盛時期的清朝,盡管皇帝對司法過程進行全面的監(jiān)控,如皇帝掌握著對秋審、朝審的最后裁決權,并有權直接改變原審判決,決定從輕或者從重處罰;但是皇帝行使這種司法權也受到實體法律和司法程序等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皇帝行使司法權必須以《大清例律》等成文法典為依據(jù),只要按照例律的規(guī)定進行,對于司法官員擬定的判決皇帝并非能夠成功的改判;另一方面,皇帝司法權的行使還受到嚴格、甚至繁縟的司法程序和程式化的儀式所制約。例如秋審制度是維護皇帝最高司法權的重要制度,但是該制度的運行卻具有嚴格的程序。一般情況下,清代皇帝都遵從秋審的司法程序。由此可見,在清朝的司法制度中皇權既是最高的司法權,同時又受到該司法制度的制約。這就給地方司法創(chuàng)造了相對自由的空間,正所謂“天高皇帝遠”,皇權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能深入了解當?shù)禺敃r、當下的民情和風俗等狀況,也就不能很好的控制地方的行政、司法等。

      罪刑法定原則和比附②類推。嚴格遵循成文法典進行案件的審讞,貫徹罪刑法定主義是清代司法過程的一大特色。但是實踐中往往會發(fā)生一些成文法典中沒有規(guī)定的案例,為了克服成文法典的滯后性,清代立法者不僅在法典中確立某些內(nèi)容模糊、具有較大涵攝性的概括性禁律,而且在司法上也經(jīng)常運用比附類推等法律方法。這就不僅僅給予司法官員自由裁量的權力,而且賦予他們創(chuàng)設罪名、刑罰的權力。這也是為什么清朝后期出現(xiàn)那么多酷刑的原因之一,更是造成清朝大多數(shù)的冤假錯案的原因之一。

      三、官本位思想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些均是封建法制下中國官本位思想的真實寫照,是官本位體制下產(chǎn)生、發(fā)展的一種觀念和意識。

      (一)官本位思想的內(nèi)容

      官本位指的是以官為本,一切為了做官。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心底,似乎存在這么一種意識,即做官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唯一方式和最佳方式,除了“入朝為官”,其他一切職業(yè)都是低賤的職業(yè)。中國古代士、農(nóng)、工、商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者和官吏階層依靠權力壓制其他一切階層,官吏階層在古代是絕對的優(yōu)勢群體,而其他階層則是絕對的弱勢群體。這也就說明了地方官吏絕對的司法權威的原因。

      (二)形成官本位思想的原因

      1.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官本位的歷史文化根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兩教,一是儒教,二是道教。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教成為封建王朝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手段,利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束縛治下百姓。

      儒教在治人和治國上強調(diào)兩方面,一是“以德”,另一個是“以禮”,簡稱為德教和禮教,“以德”就是用道德來規(guī)范人的思維和思想,“以禮”就是用禮節(jié)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內(nèi)部是用“德”規(guī)范人的思維,外部是用“禮”規(guī)范人四肢的行為, “克己復禮”即是克制自己符合社會的大禮,這也是儒教的核心觀點。

      封建儒教實質(zhì)導向了官本位思想的產(chǎn)生。儒教告訴民眾要崇官、敬官和做官,形成官本位的價值導向。比如“學而優(yōu)則仕”、“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等言論誘導老百姓對做官的向往。另一方面,儒教強調(diào)官怎樣治理社會和馴化民眾,是一種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體現(xiàn)是官治,體現(xiàn)了官是社會的主宰。

      2.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是官本位的社會根源

      中國封建社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滿清結束,封建社會的行政設置是秦朝開始的郡縣制,也就是現(xiàn)在的“州”和“省”。國家中央機構的設置,以唐朝為典型,實行三省六部制;官員的設置以明朝為典型,實行三卿九品制。封建社會結構為產(chǎn)生官本位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封建社會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員,官員按照級別分封土地。與皇帝同父異母的人都定為同姓親王,擁有皇帝分給他們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權體制,從州、郡、縣到中央,通過官來集權,實行金字塔結構。這樣的社會必定導致“官本位”。 除此之外,封建社會推崇皇權至上?!捌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社會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極致。

      3.科舉制度是形成官本位思想的體制原因

      與官本位思想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莫過于古代選官制度,而所有選官制度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科舉制度,這項制度在隋朝萌芽,唐代確立,隨后一直綿延數(shù)千年到清末??梢哉f,科舉制度是官本位思想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意識生根發(fā)芽、根深蒂固的最主要促進因素。

      科舉制度為貧民百姓開通一條獲取功名利祿和踏入仕途的途徑,不僅是理論上的可望而不可即,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通過科考成為“人上人”。它促使人們形成當官可以改變一切的意識,不僅僅是自身,可能是整個家族、鄰里鄉(xiāng)村都可能因此而改變。古人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考取功名,能入朝為官,在古代,為官是唯一一件能光宗耀祖的事。古代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大多要付出極大的艱辛,有的人考了一輩子,還是個秀才,一輩子就在考試中度過了。吳敬梓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所錄范進中舉的故事,一方面深刻揭示了古代讀書人的可悲境地,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生動描繪了當時人們官本位思想的牢固地位。

      四、上控制度

      在《老殘游記》第五回中提起上控,上控就是指民告官。在封建社會官僚主義時期,凡是提起上控的人,基本是屬走投無路、被逼無奈的。因為上控制度規(guī)定很嚴格,民告官屬“犯上”,就算是官司打贏了,回去后也會被視為“刁民”。

      上控制度自古有之,從西周時期的路鼓③與肺石④到魏晉的登聞鼓⑤再到隋唐的謁者臺⑥等,都是為了糾正冤假錯案,了解政風民情,防止地方官員濫用刑罰而使得民不聊生的情形發(fā)生。同時也是統(tǒng)治者“仁政”、“以德服人”的表現(xiàn)。

      清朝設有叩閽制度,叩閽分為兩種形式,鼓狀和告御狀,即擊登聞鼓申冤以及遇皇帝乘轎出郊和行幸西苑等處時迎駕申訴?!捌鋼艄纳暝┱呓?jīng)通政司訊供,迎駕申訴者經(jīng)刑部訊供,若果有冤抑確據(jù),免罪,奏聞請旨,或發(fā)回督撫親審;或由刑部提審昭雪。如是越訴者,笞五十。如訊系申訴不實者, 杖一百, 所誣不實之事重于杖一百者,以誣告重罪論處。若曾經(jīng)法司、督撫等衙門問斷明白而妄圖翻異者,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徒三年。其在皇帝行幸而攔轎告御狀者,不論情詞虛實,立案不行,照沖突儀仗例,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發(fā)近邊充軍?!盵2]

      然而,該制度逐漸被京控制度所取代。京控是上控制度的一種,清朝的上控制度分為地方上控和京控,地方上控是對州、縣衙門審判不服,而向上一級機關申訴的制度;京控是指,“凡審級,直省以州縣正印官為初審。不服,控府、控道、控司、控院,越訴者笞。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軍統(tǒng)領衙門呈訴者,名曰京控”[3],也就是上京城告狀。

      對于京控,在都察院與步軍統(tǒng)領衙門等受理京控案件之后,有三種處置方式:專折奏聞、咨回各省督撫或?qū)④妼忁k和徑行駁斥。一旦受理,部院衙門會根據(jù)案情的重要性分為奏交案件或咨交案件。前者必須上奏皇帝后再發(fā)交督撫衙門審辦,督撫審理后必須將審理結果書寫成奏折上奏。咨交則不用上奏,直接發(fā)回原省交督撫辦理,督撫只需要按期將咨交案件審理結果匯奏呈覽即可。對于中央來說,將案件下放到地方督撫審理是最便捷的方式,皇帝委派欽差審案的情況在道光以后就很少見了。對于地方上控,一般做法就是發(fā)回原審機關重新審理。這也就是《老殘游記》中于朝棟的女婿沒有上控的原因。

      參考文獻:

      ① 左邊的人道:“佐臣人是能干的,只嫌太殘忍些。來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難道沒有冤枉嗎?”旁邊一人道:“冤枉一定是有的,自無庸議,但不知有幾成不冤枉的?”

      ② 比附:是指在無律例明文的前提下,比照同類事例進行處理。

      ③路鼓:《周禮·夏官·大仆》記載,“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遽令,聞鼓聲,則速逆御仆與御庶子?!?/p>

      ④肺石:《周禮·秋官·大司寇》記載,“以肺石遠窮民,凡遠近恂獨老幼之欲有復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p>

      ⑤ 登聞鼓:《魏書·刑罰志》記載,“世祖闕左懸登聞鼓,以達冤人?!?/p>

      ⑥ 謁者臺:官職名稱,負責吏民申奏冤屈等事。

      注:

      [1] 王立民.中國法制史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9.

      [2] 中華文史網(wǎng)[DB/OL].2013-11-05. [2014-05-20] http://www.historychina.net/qsbk/sf/396034.shtml

      [3] 清史稿·刑法志[DB/OL].中國法制史料,2011-09-23.[2014-05-20] http://fzzgh.hznu.edu.cn/fzsl/zgfzsl/265372.shtml

      [4] 劉鶚.老殘游記[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4.

      [5] 張兆凱.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史[M].長沙:岳麓書社,2005.

      作者簡介:

      崔苗(1989-),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助教,碩士,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猜你喜歡
      清朝老殘游記官本位
      《老殘游記》中的淮安名園與名花
      華人時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6
      讀《老殘游記》,尋跡另一番江湖
      金橋(2022年5期)2022-08-24 01:41:20
      官本位思想不該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甘肅教育(2018年17期)2018-10-26 11:30:20
      《老殘游記》西班牙語版出版
      文學教育(2018年4期)2018-05-24 09:01:42
      江妤歆??《節(jié)錄·老殘游記》
      論清朝的秋審制度
      滿蒙聯(lián)姻政策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探析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26:06
      淺析阿拉善定遠營城在清朝期間的發(fā)展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05:44
      清前期的商業(yè)政策與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鞏固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2:50
      扶貧項目成“傷民產(chǎn)業(yè)”根在官本位
      山東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泰安市| 镶黄旗| 辽宁省| 巴马| 延吉市| 彰化市| 滁州市| 枝江市| 泸水县| 江门市| 新泰市| 应城市| 岳池县| 出国| 江华| 龙岩市| 江川县| 芷江| 凤冈县| 安义县| 临夏市| 兰西县| 嵊州市| 都兰县| 方城县| 平昌县| 六安市| 安吉县| 县级市| 邳州市| 平原县| 台前县| 康乐县| 雷山县| 云浮市| 图们市| 台东县| 东海县| 金坛市| 台中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