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蘭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27
首先,民法基本規(guī)則并不僅僅只是單存的指向《民法總則》里面的一些規(guī)定和原則,它也包含了其他的各類原則,各類規(guī)章制度。
其次,民法基本規(guī)則所表達出來的是想要新設、改變、停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制度。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措施,在具體的實施方案中,把民事法律制度包含進去,并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再次提出新的要求和制度。
最后,民法基本規(guī)則和具體規(guī)則相比較是大不相同的,民法具體規(guī)則可以理解為是民法典針對民事權利和行使權利兩個方面,不斷的深化內容,詳細制定要求和措施。
1.《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的創(chuàng)新性規(guī)定
通常認為,《民法通則》屬于民事權利宣言書。①這樣的評論是正確卻也是不全面的,雖然,《民法總則》中的“民事權利”這一論點,出處來源地是《民法通則》,但其實因為后期社會發(fā)展不斷地演變,其內容也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首先,對一般人格權做出了定義解釋說明?!睹穹倓t》的第109條,詳細解釋了人格尊嚴的基本內涵,其實人格尊嚴等同于一般人格權。這種說法來自于德國民法,因為《德國民法典》對人格權這一理論的解釋說明稍有弱化,從而在后期間接引用了《德國基本法》的相關言論。②我國《民法通則》在解釋具體人格權方面也是力度不夠深,范圍不夠廣,并且還把人格尊嚴拉低了檔次,所以我國在借鑒德國民法傳統(tǒng)時候,第一要素就是將人格尊嚴作為整體事物的核心地位,以此來保護其他類型人群的自身利益。
1.統(tǒng)一民事法律行為概念體系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兩個文案,這兩個文案對民事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是不具備統(tǒng)一性,存在著對立性的,它們分別把民事行為的概念分為上下兩個層面,這樣不具備統(tǒng)一性的解釋,讓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進行了混淆,造成了概念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容易給社會群眾帶來誤解,造成民事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了質疑,因此,目前便是需要合理的將《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二者的內容進行重新梳理理解,把一些累贅,沒有作用的說明條件進行完全清除?!睹穹倓t》的出臺,讓整個民事法律的概念不能跟從前一樣,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做了很好的統(tǒng)一,使內容更加具體豐富,真正的做到民事法律成為了為社會大眾而服務的一項制度。從而更深層次的保護了民事法律行為概念和體系應該具有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真正的從根源上解決了30多年來《民法通則》一直在為社會大眾灌輸不正確的概念和制度的問題。
2.突出規(guī)定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
《民法通則》在第55條這項內容中,表達了民事法律應該在特定的框架下面,具備怎么的條件,以及如何行使其具備的權利和發(fā)揮其作用,但是具備最重要的條件是要可以擁有真實表達意思的能力。《民法總則》著重的說明了意思表示的的確確應當占據(jù)在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最主要位置,同時也在“民事法律行為”一章專門闡述了關于“意思表示”的規(guī)定,對相關內容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整體描述,讓社會群眾可以明確了解清楚其意義所在。例如文章中對分別針對有相對特性的意思表示、無相對特性的意思表示、或者以公告形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以及其具體成立的時間、對意思表示的形式、意思表示的撤回和意思表示都做了明確的解釋說明。這一點,可以從一定的程度上面證實民事法律行為改革具有成功性。
我國民法基本規(guī)則在《民法總則》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并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點,《民法總則》的提出背景是在中國社會經(jīng)濟基礎變化的時代,在那個時代提出變革要求是應趨勢之潮流。第二點,《民法總則》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整體內容和思想,是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能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被實施30多年的《民法通則》,因為社會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人治觀念已逐漸轉向為法治觀念,所以民事立法、司法和民法理論這三大板塊才可以通過一次次的研究分析,最終邁向改革成功的道路。
[ 注 釋 ]
①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89.
②姚輝.人格權法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