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婕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際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在我國廣東省有一座美麗的溫暖城市他就是湛江。湛江是我國大陸最南端的濱海城市他有著廣闊的海岸線和較為豐富的海產和農作物產量,同時湛江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湛江三面環(huán)海,海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000多公里,大小海島140個,匯居廣東之首,是中國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南中國遠洋門戶城市、國家實施南海戰(zhàn)略“橋頭堡”,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熱帶濱海城市。漢代徐聞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經越南往西走到當今的印度、斯里蘭卡等國互通貿易。進行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融合。湛江港是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化港口,改革開放后湛江成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一員。2000以前,一條以中國湛江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湛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因其港口位置一直承擔著國際貿易與經濟往來的重要地位。而湛江自古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歷史,湛江地區(qū)有著很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如東海人龍舞,吳川飄色、陶鼓,廉江舞鷹雄,電白高腳獅、黎戲等等。在湛江豐富多彩的眾多民間文化藝術中,湛江的高腳獅子舞有著較為鮮明的藝術特點,有“中國波斯貓”之稱的“高腳獅”,至今有360多年歷史,源自粵西電白縣電城鎮(zhèn)樓閣村。“高腳獅”是南獅表演的一個類別。“高腳獅子舞”是電白縣優(yōu)秀民間舞蹈之一,是廣東省獨一無二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是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已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舞法既有傳統(tǒng)南獅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8種神態(tài),通過醒獅出洞、覓食、采青、休憩等動作,借助鼓樂的渲染,帶給觀眾喜慶的感官享受。同時又有高腳獅自身跌撲、翻滾、跳躍的獨特神韻。動作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人獅共舞的新穎獨特的藝術風格。
電白高腳獅雖承傳了南獅的制作工藝和動作,但高腳獅體積比南獅小三分之一,長約2米左右,重約16公斤小巧玲瓏,造型精致,高腳獅子不僅有四只獅腳還在獅子頭和獅子尾各扎一木柄同時進行操作和表演,高腳獅子舞把南獅舞獅表演的藝術特點和舞龍舞表演的藝術特點合二為一。動作豪放粗狂,剛勁有力,而且高腳獅有雌雄之分,雄的身披為紅色,雌的身披則為黃色或者是藍色。在舞獅的舞蹈藝術動作表演時,一般由二或者四對雌雄高腳獅子攜手登場,相映成趣,并由旗手將綠色圓形旗先掩住舞獅者以增加神秘感,隨后旗手離場,獅子在獅引的引導下和鑼鼓音樂的伴奏下,完成高竄、低伏、跳躍、翻滾等高難動作,精靈調皮,野性十足。而高腳獅子舞以打擊樂伴奏(大鼓、大鑼、中鑼、大鈸、中鈸、小鈸)由司鼓指揮,伴奏跟隨著舞獅表演者的動作和位置變化而變換著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高腳獅子舞深受當地百姓喜愛,每逢重大節(jié)日,開業(yè)慶典等均要舞獅一番,以求驅邪避禍,吉祥如意。
獅子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會”形式出現,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鄉(xiāng)村的房屋門口,橋頭兩側、公共場地等尚分布著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人們以獅子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時,以舞獅習俗寄托豐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jié)日由獅子班這一特定組織進行活動。
高腳獅子舞不僅僅作為南獅舞獅中的一員,更應該以他特有的藝術特征和魅力啟發(fā)和豐富其他藝術種類,我們這次研究高腳獅子舞就是想把獅子舞這個古老的民間藝術和舞蹈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怎樣的改變和藝術的創(chuàng)新即可以原汁原味的保留高腳獅子舞的藝術特征,又可以讓高腳獅子舞在舞蹈藝術上在舞臺上更好的展示自己的魅力。能夠讓高腳獅子舞以舞蹈藝術的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我想這是作為我們新的任務,留著以后更好的去發(fā)展高腳獅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