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連好 陳燕梅 陳艷芝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新生兒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導管堵塞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100例行PICC靜脈滴注新生兒的臨床資料, 總結其導管堵塞情況, 并分析其原因。結果 100例PICC導管留置時間10~70 d, 平均留置時間16.5 d。發(fā)生堵管11例(11%), 其中發(fā)生堵管時外露端未見回血及沉積物4例, 發(fā)生堵管時外露端可見回血4例, 發(fā)生堵管時明確為藥物反應2例, 外露端沉積物掛管壁造成堵管或沉積物過多被迫拔管1例。結論 新生兒PICC導管發(fā)生導管堵塞的主要原因為兩瓶輸液間沖管不徹底、藥物之間不相溶、未正壓封管至血流反流、輸脂肪乳劑沉淀引起管腔堵塞、靜脈血管內膜損傷以及患兒體位導管打折等, 通過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有效降低導管發(fā)生堵塞的幾率。
【關鍵詞】 新生兒;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堵塞;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1.087
PICC在腸外營養(yǎng)支持、長期靜脈輸液、新生兒監(jiān)護、腫瘤化療、反復輸入血制品過程中獲得了廣泛應用[1-3]。其具有導管留置時間長、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穿刺成功率高等特點, 但PICC 置管過程中會造成導管堵塞等問題, 影響治療及護理效果[4-6]。本研究探討分析新生兒PICC導管堵塞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通過PICC導管進行靜脈輸液的100例新生兒, 患兒均因病情需要建立中、長期靜脈通道, 以利于搶救用藥和維持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其中男54例, 女46例;體重1050~3560 g;胎齡28~40周, 平均胎齡30.5 周。
1. 2 材料 應用美國BD 公司生產(chǎn)的1.9Fr 的PICC 導管。
1. 3 置管方法 根據(jù)醫(yī)囑, 由取得PICC資格認證的護士進行操作?;純杭议L簽署知情同意書, 選擇常規(guī)的操作方法。穿刺部位為肘部正中靜脈、貴要靜脈、腋靜脈、肘部頭靜脈[7]。
在無菌操作下穿刺置管, 送管至預定深度, 回血后應用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 肝素鹽水正壓封管。穿刺點按壓止血, 覆蓋無菌貼膜。行放射定位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后開始正常使用, 第2天更換敷料, 每7天更換敷料1次。24 h持續(xù)靜脈輸液患兒每6小時使用生理鹽水沖管1次, 應用腸外營養(yǎng)液沖管時增加生理鹽水的沖管量, 輸入不同藥物之間應用生理鹽水間隔[8]。
1. 4 護理措施
1. 4. 1 置管前準備 注意加強患兒的保暖, 以免體溫驟降。置管前應積極與患兒家屬溝通交流, 并講解PICC 置管的風險, 充分了解相關注意事項以及并發(fā)癥預防措施。對于躁動患兒, 可遵醫(yī)囑予以鎮(zhèn)靜藥物后再進行穿刺置管。選擇最佳的穿刺點進行穿刺, 一旦發(fā)現(xiàn)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異常, 立即停止穿刺[9]。
1. 4. 2 合理選擇導管以及封管 小型號導管嚴禁應用于抽血以及輸注全血, 避免因血液凝固而造成導管堵塞。置管應選擇較為粗直且靜脈瓣較少的靜脈, 置管長度為導管尖端進入右心房與上腔靜脈的交界處, 妥善固定導管, 避免因導管彎折而發(fā)生堵管。輸液完畢應用2~3 ml肝素液(肝素鈉1 U/ml)進行正壓封管。
1. 4. 3 嚴格遵循藥物配伍原則 嚴格按照藥物配伍禁忌及配伍要求進行配藥, 避免因產(chǎn)生沉淀而堵管。在輸入白蛋白、血漿前后, 均應予以10 ml生理鹽水進行脈式?jīng)_管, 發(fā)現(xiàn)輸液泵內液體不足時應及時予以更換補充等。先輸入高滲藥液、粘稠度較大的藥液, 再輸入刺激性較小的等滲溶液以及晶體溶液。更好地控制輸液速度, 避免輸入過慢導致顆粒沉積造成堵管。
1. 4. 4 堵管處理 非血栓性堵管的處理重在預防, 對于血栓性堵管患兒需應用肝素稀釋液進行通管, 如無效則盡量在栓塞6 h內以尿激酶5000 U/ml 進行溶栓處理。如導管仍無法復通, 則應在其他部位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全身溶栓。
2 結果
100例PICC導管留置時間10~70 d, 平均留置時間16.5 d。發(fā)生堵管11例(11%), 其中發(fā)生堵管時外露端未見回血及沉積物4例, 發(fā)生堵管時外露端可見回血4例, 發(fā)生堵管時明確為藥物反應2例, 外露端沉積物掛管壁造成堵管或沉積物過多被迫拔管1例。
3 討論
3. 1 導管堵塞發(fā)生原因分析
3. 1. 1 未正壓封管至血流反流 患兒穿刺后長期保持側肢蜷縮、俯臥位, 造成PICC導管受壓迫, 導致靜脈血流液發(fā)生反流, 形成血栓導致血栓堵管[10-12]。新生兒紅細胞比例比較高, 血管通常較細, PICC導管的留置時間比較長, 對血液的正常流動產(chǎn)生嚴重影響, 產(chǎn)生渦流以及微血栓。由于血液出現(xiàn)反流、血流的速度比較慢, 與藥物相結合形成血栓。
3. 1. 2 藥物之間不相溶 連續(xù)輸注兩個不相溶的藥物時, 藥物自身的pH值不同, 兩瓶輸液間沖管不徹底, 通常會出現(xiàn)藥物沉淀, 微粒就會對導管的尖端造成堵塞[13-15]。
3. 1. 3 患兒體位導致導管打折 患兒長期保持俯臥位或者側肢蜷縮, 患兒的活動不容易被控制, 同時導管固定不當, 致使導管發(fā)生打折或者扭曲狀況, 從而使導管位于體外段發(fā)生堵塞[16-18]。
3. 1. 4 靜脈血管內膜損傷 護理人員在實施置管未將手套上粘連的滑石粉清洗, 置管的時候導致微粒進入到患兒的體內[19, 20]。護理人員進行置管動作較為粗暴, 損傷患兒的血管內膜, 導致患兒發(fā)生血栓性靜脈炎, 從而使導管發(fā)生堵塞。
3. 1. 5 輸脂肪乳劑沉淀引起管腔堵塞 由于脂肪乳粘稠性比較高, 在血液中的流速就比較慢, 護理人員的沖管以及封管相關技術不規(guī)范, 造成藥物沉淀, 導致管腔堵塞。
3. 2 護理體會 PICC 技術目前在新生兒尤其是早產(chǎn)極低體重兒中廣泛應用, 具有操作簡單、術后易于固定以及相對安全等優(yōu)點, 針對新生兒PICC 堵管原因, 采取規(guī)范的置管技術, 應用正確的沖管和封管的方法、正確的藥物配制, 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有效的降低了導管移位、導管堵塞以及靜脈炎等的發(fā)生率, 減少了患兒的痛苦及醫(yī)療費用, 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郭舒文, 謝麗琴, 許麗萍, 等. 早產(chǎn)兒經(jīng)右下肢靜脈留置PICC導管的可行性.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2):153-156.
[2] 李優(yōu)聰, 林曉華, 黃素蘭, 等. 舒適護理在新生兒PICC中臨床效果分析. 吉林醫(yī)學, 2015, 36(12):2668-2669.
[3] 沈紅五, 繆愛梅, 茅志娟, 等. PICC兩種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應用的效果分析.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4):351-353.
[4] 楊惠質. PICC兩種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應用的效果分析. 醫(yī)學信息, 2015, 28(32):114-115.
[5] 胡秀明. 新生兒科PICC導管堵塞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體會.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25):120, 123.
[6] 吳旭紅. 新生兒PICC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 中國護理管理, 2017, 17(2):166-171.
[7] 施衛(wèi)萍, 趙亮, 季加忠. 新生兒疼痛的臨床研究-254例病例分析.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08, 8(10):1913-1915.
[8] 彭昕, 聞曲, 徐文潔. 新生兒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并發(fā)癥護理的研究進展. 全科護理, 2012, 10(36):3436-3438.
[9] 任艷芳, 甄麗娟, 左力. 新生兒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堵管因素分析. 中國醫(yī)刊, 2018, 53(1):98-100.
[10] 張巍, 童笑梅, 王丹華. 早產(chǎn)兒醫(yī)學.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294-295.
[11] 王玉環(huán), 張紅英. 臨床護理人員對中心靜脈置管引起感染的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調查. 護理研究, 2007, 21(3):677-678.
[12] 陳永強.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與中心靜脈導管干預策略.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10):889-891.
[13] 史廣玲, 劉夕珍, 談玲. 不同濃度肝素封管液用于PICC封管的效果.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1, 17(30):3649-3650.
[14] 陳玉瑛, 紀平, 唐玲, 等. 極低體重兒PICC導管定位的臨床處理. 護士進修雜志, 2008, 23(21):2004-2005.
[15] 錢立芳, 程婷婷. 集束化干預預防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 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1, 10(6):33-34.
[16] 翟巾幗, 張利巖, 高艷紅, 等. 集束化策略在防止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中的應用. 護理研究, 2010, 24(35):3245-3246.
[17] 麥細煥. 新生兒PICC置管操作常見并發(fā)癥的護理研究. 當代護士, 2016(2):63-65.
[18] 陳冬梅. 探究在新生JLPICC置管護理中實施舒適護理的效果. 飲食保健, 2016, 3(10):182-183.
[19] 趙潔. 40例白血病患者PICC非計劃拔管原因分析與對策. 中華護理雜志, 20O7, 42(2):174-175,
[20] 張玉霞, 王心迎, 王如美, 等. 三種PICC肝素封管液濃度效果觀察.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 (1):75-76.
[收稿日期: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