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在時代的發(fā)展長河中擔負著傳播民族文化、推動人們增強自身對民族的認同感等重要使命。在當前新媒體技術條件不斷革新、新媒體平臺影響力逐步擴大的背景下,作為能夠展示國家形象、推動文化傳播的鮮活名片,紀錄片的發(fā)展也在不斷要求創(chuàng)作者更新自身的觀念,創(chuàng)作者應該從多元化維度出發(fā),增強紀錄片在民族文化傳播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上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增強;民族文化;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人文紀錄片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在產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呈翻增態(tài)勢,其內容以及表現(xiàn)手法也越來越多元化,從《春晚》《故宮100》《過年》以及《美麗鄉(xiāng)村》等,無不彰顯出我國紀錄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時代發(fā)展的長河中,紀錄片的發(fā)展打破了過去的精英傳播模式,以大眾化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在凸顯平民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進一步以人文關懷的形式,記錄了我國多個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不同傳統(tǒng)文化,推動了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及價值的表達。這種價值表現(xiàn)、反映著我國在文化上的不斷崛起,也體現(xiàn)出了當前紀錄片良好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成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關鍵舉措。
一、紀錄片在構建民族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民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符合自身屬性的一種文化,即為民族文化,其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也是能夠使得他們具備歸屬感的直接因素。從符號學的層面來說,意義的形成得益于傳播。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國家形象的構建以及社會成員對自身身份的認同離不開紀錄片的傳播。作為信息的傳播與流通體系,紀錄片的傳播在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內涵的展現(xiàn)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對于社會成員對于自身的認同感的增強也有著重要作用。此外,其呈現(xiàn)出的文化與民俗,對當代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等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一)喚醒民族文化危機意識
紀錄片經久不衰的主題就是對民族文化的重點關注,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探析生命的偉大。為了將不同民族文化的個體一個個聯(lián)系起來,精英類型的紀錄片往往聚焦在準偏遠民族上,對他們原始的生存狀態(tài)及習俗進行記錄,或者是展現(xiàn)出一種對這類文化瀕臨滅絕的憂患意識。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侵襲已經成為一個沉重的課題,對這些弱勢文化進行審視與思考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們重要的方向之一。弱勢文化的微弱及瀕臨消失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在這種反思的氛圍中,人們的民族憂患意識等會被重新激發(fā)起來。
(二)激發(fā)民族文化自豪感
以主流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往往在思想層面上具備引領的屬性,它能夠激發(fā)人們認同整個社會文化,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氣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歸屬等具有特別明顯的效果。過去的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上往往側重于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見,借助宏大的敘事手法。然而,當代創(chuàng)作者們在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多元化,對細節(jié)的再現(xiàn)更為關注。以《厲害了,我的國》為例,創(chuàng)作者拋棄了過去的宏大敘事手法,從普通的視角出發(fā),以一個親歷者或者是建設者的身份去關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一個時代的變遷。這種手法弱化了創(chuàng)作者與大眾之間的鴻溝,所以該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好評如潮。
(三)構建國人文化身份認同
國人文化身份認同的構建在于紀錄片觀眾存在于社會各民族、各階層且人數眾多,紀錄片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大眾關注的對象更接地氣,更具有時代性和象征性?!渡嗉馍现袊钒阎袊思易逵^念與倫理思想通過傳統(tǒng)美食紀錄片予以表達,尤其是年夜飯的制作記錄,將中國人“家”的情感設置為該片的一條隱線,除夕之夜,中國人在家中享受年夜飯盛宴,構建了中國人的文化身份認同。
二、新媒體時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紀錄片制作策略
(一)平民化敘事視角
融媒體是人們能夠記錄生活繼而對外傳播的一個平臺,諸如“抖音”“美拍”以及“二更”等軟件成為人們拍攝以及記錄生活的關鍵工具。與以往精英導演那種具備宏偉氣勢的時尚大片、歷史大劇等不同,這些視頻拍攝軟件的使用者為普通大眾,具備草根性,這就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紀錄片從小眾面向大眾。這些草根特性的原創(chuàng)微型紀錄片已然成為當下人們記錄生活、表達自我的一個重要途徑。相比傳統(tǒng)的全知視角、宏觀敘事的紀錄片,微型紀錄片則更加傾向于大眾化,他們的關注對象更多的是普通人和小人物。由此可以看出,主流以及大眾媒體視野下的冷門、邊緣以及小眾的題材,往往會以微紀錄片的方式出現(xiàn)。人們能夠從中看到自己的一面,繼而產生共鳴。以《我的中國夢》為例,該紀錄片是從平民化的角度,以微觀的小切口去展現(xiàn)“中國夢”,具備了人文關懷的特性。此外,講述中國的故事需要紀錄片去主觀意識,用客觀畫面引出故事、人物和情感。如紀實作品《劫后》在表達方式國際化的過程中,沒有提出主觀意見,沒有主觀解釋中國人民擁有如何強大的生命力,但公眾通過了解紀錄片內容,能夠自我解釋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將主觀觀點隱藏在客觀畫面背后,讓觀眾自己通過鏡頭語言和表達方式去理解作品,客觀、真實、自然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多樣化內容傳播渠道
近年來,在我國紀錄片傳播的過程中,新媒體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并以此形成了微紀錄片的形式。以微博為例,創(chuàng)作者們可以借助該平臺將其所要宣傳的微紀錄片置頂,從而提升一定的關注度。此外,微紀錄片的時間較短,因此其轉發(fā)就相對較為容易,這也是導致微紀錄片經?!盎鹌饋怼钡闹匾蛑?。同時,大多創(chuàng)作者為了提高宣傳效率,也會借助搜狐、愛奇藝以及鳳凰視頻等綜合實力較大的平臺來宣傳和推廣自己的微紀錄片。
(三)國際化傳播,中國化表達
國際化并不是要去掉中國元素,而是在保持自身民族特點的情況下借助通用語言及適中的方式來推廣自身的民族文化與價值。借助國際化的平臺,我國的價值觀才能夠更好地得到傳播以及推廣。所以,我國本土特色的題材是國際公認的具有真正價值的題材,紀錄片拍攝者在拍攝過程中所要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紀錄片所涉及題材的本土化國際化。
從傳播與推廣的角度來說,國際化是一種方法,它能夠推動民族最具特色的思想與文化的傳播。紀錄片所表達的本質就是將不同國家與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一種無形且有效的鏈條,這也是國際化的重要前提。一個民族要想進步和發(fā)展,就要對外交流。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因此,通過國際化的通用語言在不加外部修飾的情況下進行表達,對其內在的價值與內涵進行客觀的傳遞,更加側重于內容而非形式,要讓后者服務于前者,能夠使觀眾從紀錄片中體會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
以《劫后》為例,該紀錄片反映的是人們在精力災難之后的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創(chuàng)作者從客觀的角度通過國際化的表達方式來敘述災難發(fā)生的全過程,然而該紀錄片的內在精神體現(xiàn)的又是中國化。此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重要的傳統(tǒng)民族精神也在紀錄片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而這些高貴的品質都是通過這些客觀真實的鏡頭所展現(xiàn)出來的。
(四)市場化、產業(yè)化的制作模式
紀錄片的運作逐步朝著市場化及產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這對于我國紀錄片來說是“利好”的。要想讓我國的文化價值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并接受,則該類型題材的紀錄片就有必要好好地利用國際推廣,讓國內的紀錄片去適應國際化規(guī)則,才能夠讓國內本土的紀錄片異軍突起,實現(xiàn)名利雙收。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紀錄片更多側重的是藝術性,忽略了國際市場的規(guī)則。我國的紀錄片要想走得長遠、走得更好,就必須考慮市場因素,從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角度綜合考慮反映我國本土文化與價值的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與推廣。因此,在國際市場開拓的過程中,我國的紀錄片可以與國外一些知名的媒體合作,借助成熟的國際傳播平臺。2008年,BBC與我國合作拍攝的《美麗中國》在國際上引發(fā)了熱烈的反響,這次合作不僅打開了我國紀錄片的市場,也加深了我國優(yōu)秀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和Discovery的合作,讓他們學到了豐富的紀錄片傳播方法和知識。
要想讓我國的紀錄片走向國際,讓更多的觀眾接受,市場化以及產業(yè)化的運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獲得更多的受眾群體。而市場化及專業(yè)化并不是特指制作的質量,不同的是,市場上所需要的作品更多地側重于成熟可行,而非粗制濫造以及低俗。只有充分了解了市場以及受眾群體,才能夠讓市場對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進行客觀而又積極的評價。通常,市場操控對于作品的國際化以及一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一個成熟的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xiàn)是十分搶眼和通暢的,只有這樣,中國本土化的紀錄片作品才能更加有優(yōu)勢融入國際化市場。
參考文獻:
[1]駱志偉.新媒介環(huán)境下國產電視紀錄片的傳播策略[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30-134.
[2]程天德.論如何提高電視紀錄片編輯的編導意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7(9):219-220.
作者簡介:劉卓群(1984-),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廣播電視臺制片人,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電視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