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秦儒家“樂”思想的倫理審視
      ——以《禮記·樂記》為視角

      2019-12-17 21:53:44廉天嬌
      唐都學刊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樂論先王樂記

      廉天嬌

      (南京大學 哲學系,南京 210023)

      “樂”字在漢語中,是個多音字,因此有著多種讀音、含義和用法。從先秦儒家經(jīng)典中,可以看到“樂”字既可以讀作(yuè),表示音樂,如《論語·泰伯》中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可以讀作(lè),表達快樂、樂意,如《論語·季氏》中的“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還可以讀作(yào),喜好之意,如《論語·雍也》中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而《禮記·樂記》是先秦儒家論“樂”的綜合性著作,因而對于“樂”的本質(zhì)、起源、功用等方面都做了詳細闡述?!稑酚洝分械摹皹贰弊?,兼具情感表達、音樂、禮樂等含義,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樂”產(chǎn)生的根源和功用,進而探討先秦儒家樂思想的功用價值和意義。

      一、樂之產(chǎn)生:樂由心生

      《禮記·樂記》所講之“樂”與“聲”“音”密切相關(guān),是“聲”“音”規(guī)范化之后的狀態(tài),是人心應(yīng)物的情緒化反應(yīng),“樂”不僅可以表達情感,而且可以修身、治國,化育天下。

      《樂記》開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yīng),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盵1]15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樂”是源于人心,人心本靜,與外物接觸之后心有所感產(chǎn)生喜怒哀樂等七情,“情”之發(fā)作而形之于“聲”,聲聲相應(yīng),且經(jīng)過不同聲的相呼應(yīng)和,變化曲調(diào),成為“五音”;然后按照音韻律制進行演唱,再用干戚羽旄等舞具進行配飾,才能稱之為“樂”。由此可知,樂的產(chǎn)生經(jīng)過“心—物—情—聲—音—樂”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相互呼應(yīng),顯而易見,“樂”雖以人心真情實感為基礎(chǔ),但卻是人心情感的條理化和儀式化。由此可以反映出“樂”與儒家心性思想的重要關(guān)系。心性論是儒家哲學的重要理論,而樂論實質(zhì)上從屬于心性論。正如《樂記》中明確說出“詩”“歌”以及“舞”等任何的藝術(shù)形式都來源于心。

      除了“樂”來源于人心的說法,荀子曾提出與《樂記》相似的觀點——“樂本于性情”。《荀子·樂論》中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shù)之變盡是矣。”[2]379荀子在這里提出音樂是人的性情所不可避免的。所不同的是荀子在“性”中引入了“情”,更為深入地詮釋“樂”與“性情”的關(guān)系,突出“樂”的教化功能。眾所周知,荀子言人性是惡的,并說“其善者,偽也”,那么與“人性”相關(guān)的“情”自然不會像《中庸》所說那樣“發(fā)而皆中節(jié)”,所以,與“禮”相輔相成的“樂”,便具有了“性術(shù)之變”或“化性”的現(xiàn)實功能。另外,樂與人的“性情”密切相關(guān),不同的樂,能夠代表人的不同情感。正如《禮記》所云: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焦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1]160

      這里的“焦以殺”“啴以緩”“發(fā)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等六種不同聲音,皆因人心接觸外物之后所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所致,而那些不快樂的音樂會引起人心混亂,所以先王制定雅頌之樂來引導人心向善,節(jié)制人的性情,遠離邪惡。并且制定禮樂的人,只有先王。由于“樂”是根源于人心,節(jié)制性情的特點正說明“樂”的創(chuàng)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且只有“先王”才有資格制作禮樂。《樂記》中多次說到先王制定雅頌之樂:“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1]163;“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1]164;“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1]197。這些都說明了作樂只有天子帝王才能創(chuàng)制。再者,《論語·季氏》中也提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3]243?!稑酚洝分幸蔡岬蕉Y樂只能由天子創(chuàng)制。如果諸侯僭越,行使這項權(quán)力,就是“天下無道”。也正是樂由心生,“樂者,通倫理者也”,因此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1]160。通過制禮作樂來引導百姓,移風易俗。顯而易見,“樂”的創(chuàng)制并非為了滿足簡單的耳目之欲,而是通過“和其聲”而促進民風敦樸、鄰里和睦、社會和諧。

      此外,“樂”在創(chuàng)制過程中,應(yīng)當遵循中和、中庸原則,即“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1]243;“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1]198;“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1]170。要依照天地和諧之道來制定的“樂”,如果制作過度,就會產(chǎn)生暴亂,因此要堅持中庸和諧的原則。除了中和原則之外,“樂”的制作還必須做到樂的內(nèi)容和形式、美和善相統(tǒng)一,并且相比于形式的完美,內(nèi)容的道德價值導向更為關(guān)鍵。儒家關(guān)注樂的內(nèi)在精神,《論語·八佾》中孔子評價《韶》時說:“盡美矣,又盡善也”[3]46;評價《武》時則說:“盡美矣,未盡善也”[3]46。從形式上來看,《武》和《韶》都是完美無缺的;但從價值導向、治國之道上來說,《武》有殺伐之音,屬霸道策略;《韶》則仁化天下,屬王道策略。而儒家向來主張“仁政”“王道”“以德治國”等,所以《韶》樂更契合儒家的價值取向,故孔子贊“韶”盡善盡美。荀子同樣地繼承了孔子對“樂”的評價標準,“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盵2]382樂的形式是美好的,但內(nèi)容之善才是最關(guān)鍵的。儒家重視“樂”,并不是因其形式上的完美、能給人以快樂,更重要的是“樂”能陶冶性情、凈化人心、導人向善。

      總之,從樂的產(chǎn)生,源于人心,本于性情,都深刻反映出“樂”與儒家心性思想密切相關(guān)。儒家心性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chǔ)。再到先王遵循中和、美善的原則創(chuàng)制出樂來,其內(nèi)容和形式盡善盡美,最后才能起到引導作用。

      二、樂以修身:感化人心

      樂根源于人心,是人內(nèi)心情感的外在表達,同時樂可以影響人心,因此樂與人心的作用關(guān)系是雙向的,樂可表達人的性情、影響人的心志、提升人的修養(yǎng)。

      首先,樂能夠表達人的性情,極盡情感變化。《樂記》云:“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1]199從中可以看出“禮樂”是先王表達自身情感變化的重要方式。不過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在儒家看來,有“中節(jié)”和“不中節(jié)”的區(qū)分。《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盵4]如何讓喜怒哀樂等情感“發(fā)而皆中節(jié)”?只有通過恰當?shù)囊龑?,才能合乎?guī)范。再者,“禮樂”雖然合稱,但二者卻是相輔相成,“禮”是一種外在規(guī)范,將人們進行區(qū)分,比如分上下尊卑等級,而“樂”則可以讓不同等級之間的人能夠和睦相處,所以“樂”是具有和諧統(tǒng)一的性質(zhì)。禮樂缺一不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正如《樂記》所云:“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tǒng)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1]183由此可見,禮樂是關(guān)乎人情的,尤其樂所表達的是人的情感中不可變化的真摯的性情。再加上樂本身重視和諧統(tǒng)一,通過探尋人內(nèi)心情感的根源來把握外在情緒的變化,從而探求人的情態(tài)的變化規(guī)律,更好地表達人的情感。人們經(jīng)過樂的引導,使內(nèi)心得到矯飾,情感得到升華,進而不斷完善個人的品格。

      其次,樂對人的心志有一定影響?!兜赖陆?jīng)》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5],而《樂記》中也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1]164,都說明人易受外物的誘惑而迷失心智。這是因為人有“血氣心知之性”,這里的“血氣心知”指的就是人的氣質(zhì)、心智、性格等。心性論發(fā)展到清朝時期,戴震比較注重“血氣心知”的義理之學,甚至將其人性論思想,建構(gòu)在“血氣心知”的基礎(chǔ)上,將“血氣心知之性”作為一個超越“性”自身的存在。不過在先秦著作《樂記》里,應(yīng)將其理解為人是一個活生生的生理性存在,其喜怒哀樂往往會隨外界事物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喜怒哀樂這些情感就形成了。具體而言,微小急促的樂曲會引起人的憂思;舒緩簡單的樂曲使人感覺康樂;邪惡散亂、浪蕩放縱的樂曲使人淫亂,這也是儒家樂論思想中多次提出放棄“鄭衛(wèi)之音”的緣由,因為奸邪的樂對人的心志造成負面影響頗多?!胺布槁暩腥?,而逆氣應(yīng)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yīng)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盵1]179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音樂可以調(diào)和人心、平復性情。因此,君子重視“樂”對人心志的影響。所以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即回歸天性,調(diào)和心志,使淫亂之樂不與心志接觸,奸邪之氣不與身體接觸,通過樂的調(diào)和,使自己身心都能朝著中正和順方向發(fā)展。

      最后,除了表達性情、影響心志之外,樂對人最重要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修養(yǎng)。儒家追求“內(nèi)圣外王”的君子人格,推崇美好的德行,強調(diào)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先王創(chuàng)制樂,是為了對整個社會的人們起到教化作用。樂對人的教化體現(xiàn)在教育方式上的滲入性,“樂教是潛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強制性的教育。它以感性的方式,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提升了精神境界?!盵6]所以先秦儒家重視個人的修身,而“樂”的教化正是完善個人德行的最好途徑。《樂記》中說:

      君子聽磬聲則思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1]188

      君子聽樂并非純粹享受耳目聲色之娛,而是從樂聲中聽出深層次的內(nèi)容:聽磬聲則思“封疆之臣”、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顯然,這里的鐘磬琴瑟是寄托心志、表達追思的一種手段,更是陶冶情志、實踐身心合一的最好途徑。同樣在《論語·泰伯》中,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3]114,一個人的修養(yǎng),首先開始于學詩詞,隨后自立于學禮,最后完成于學樂。詩、禮、樂是三種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鬃訉τ谘艠肥欠浅M瞥绲模墩撜Z·述而》中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盵3]98說明了音樂是人類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途徑之一,不僅能夠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的是通過“和樂”能熏陶、凈化人的心靈,使人的內(nèi)心捩棄外物的誘惑和繁雜的欲望,從而培養(yǎng)人良好的德行。

      綜上,樂對人心具有感化作用,不僅能夠表達人的情感;還可以調(diào)和人心、平復性情,影響人的心志;最后更是陶冶人的情志、實踐身心合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修養(yǎng)。這些都是樂對個人的重要價值,那么對于整個國家社會,樂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樂以治國:與政通矣

      與《大學》所講修齊治平之道的宗旨一樣,《樂記》所講之“樂”并不僅止于個人的正心修身,治國理政、移風易俗、規(guī)范人倫也是其最高訴求。

      關(guān)于樂的政治教化功能,《樂記》中有明確的表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1]161音樂之道與治國之道是相通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7]?!皹贰痹谝欢ǔ潭壬鲜巧鐣蚊婷驳囊幻骁R子,折射出國家的盛衰狀況:太平之世的音樂充滿安寧與歡樂,其政治必然是平和的;衰亂之世的音樂則充滿了怨恨與憤怒,其政治必然是荒誕的;當國家滅亡時,音樂充滿傷痛哀思,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皹贰奔热豢梢杂脕砜疾煺蔚檬В私饷袂?,執(zhí)政者自然要注重禮樂教化,把“樂”作為治理國家的手段:“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盵1]160“和其聲”,傳達出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如果說刑政是法律準則,那么禮樂則趨向道德準繩。禮以修外,樂以修內(nèi),相輔相成。既規(guī)范了外在社會秩序,同時又使上下等級之間保持內(nèi)在和諧統(tǒng)一。因此,樂在政治教化方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明政治,通過樂教,最終實現(xiàn)政治清明的目的。

      樂除了政治教化功用,還具有引導百姓、移風易俗的功能?!稑酚洝范嗵幪岬健皹贰睂Π傩盏囊龑ё饔?,“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盵1]176先王創(chuàng)作樂的初衷除了娛樂之外,主要是導人向善、教人返人道之正、移風易俗。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樂教也是生民、養(yǎng)民之道?!稑酚洝分姓J為“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1]182。“樂”既能培養(yǎng)君子的氣質(zhì),又能感化小人,使其改過遷善,這是教化老百姓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可以說樂教是一種生民之道。儒家注重“以民為本”,生民實際上是關(guān)系國家社會的大事,因此教化民眾就要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前文提到,樂教方式的滲入性,樂使人在不知不覺享受中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這是因為音樂本身是和諧的音律,父子君臣、鄉(xiāng)里鄰人之間聽了之后,也會產(chǎn)生和睦友好。社會上的百姓通過聽樂,和敬和順、謙敬和睦、安居樂業(yè)。樂能教化百姓,才能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促進國家社會安寧太平?!肮蕵沸卸鴤惽澹柯斆?,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盵1]180這是樂在用來治國,教化百姓、移風易俗方面的重要功用。

      音樂不但能夠通政治,反映國家政治風貌,而且樂通倫理。《樂記》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盵1]163樂能夠規(guī)范社會的人倫秩序。這是因為在樂的演奏中,五音代表了社會等級秩序。“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1]161以五音中的宮、商、角、徵、羽來分別對應(yīng)國家中的君、臣、民、事、物,說明了五音之間的主從關(guān)系,也反映現(xiàn)實社會中的尊卑差序?!盾髯印氛摗分幸灿蓄愃普f法:“故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萬物?!盵2]383-384五音、樂器都被用來比擬天地間萬物的自然差序格局。天地萬物各有定位,陰陽合氣,剛?cè)嵯酀蝗藗惿鐣凶鸨暗燃?,各安其位;音樂之中有五音,排列整齊。一切都有秩序地陳列著,共同促成和諧統(tǒng)一。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shù),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fā)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后立之學等,廣其節(jié)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1]178

      《樂記》中的“樂”與儒家倫理相通,將人倫秩序的內(nèi)容蘊藏于音樂之中,使民眾慢慢地接受社會所要求的倫理道德觀念。如此親疏遠近、尊卑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顯現(xiàn)于“樂”中。

      綜上,樂在政治社會層面的功用是非常重要的,以“樂”來考察一個國家的政治得失、社會治理,使上下和其聲,移風易俗,導引正確的價值觀方向;在社會倫理方面,規(guī)范人倫等級、維持社會的和諧。在當代社會,樂仍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四、“樂”的功用審視

      從樂的起源可以知道,“樂由中出,禮由外作”[1]167。說明樂出于人心,本于性情,樂與人心的相互作用的雙向關(guān)系,使樂對人的情感起著調(diào)和作用,但不同的“樂”則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得到一般情感的滿足,而且能夠感化人心,使人向善。這是由于“樂”通過情緒感染作用于人,又使人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尤其《樂記》中倡導的一種依附于“德”的“樂”,即“德音”“和樂”,只有這樣的“樂”才能夠真正對人心起著調(diào)和作用,人們通過樂,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達到道德的完善??梢姟稑酚洝繁容^注重從道德的完美性方面來闡釋樂的功用。此外,還將“樂”賦予“仁”的內(nèi)涵?!按鹤飨拈L,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1]171這說明“樂”具有“仁”的那種完善人格的感化作用。因而儒家重視樂,并非音樂的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是樂所包含的內(nèi)容,即所謂的“盡善盡美”,樂蘊含的內(nèi)容對社會可能產(chǎn)生的積極意義和價值。

      以《禮記·樂記》為視角,可以了解到儒家所講的“樂”,具有特殊的功用和價值,它讓人體會并感受到的樂之美,不是停留在純粹的生理性的娛樂上,而是滲透著一種倫理道德的內(nèi)涵,與家國天下、百姓民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的“樂”可以說是美與善、情與理、政治與倫理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故而“樂”的起源、“樂”的表現(xiàn)形式、“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等方面,都賦予了“樂”特殊的教化作用,可以起到以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傊?,儒家樂論思想,不僅有益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而且對于國家的興旺具有積極意義。

      盡管《樂記》在闡述樂的功用方面著墨不少,但也對“樂”的消極影響做了說明?!暗乱簟薄昂蜆贰笔菍θ诵钠鹬e極作用的樂音,而那些只注重形式華美、奢靡過度的“鄭聲”“衛(wèi)音”,無疑會對社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長期聽那些靡靡之音,會對人的心志、性情造成危害;政治上造成散漫混亂,百姓顛沛流離。歷史上有多少君主耽于淫樂女樂而誤國,自求禍端??鬃右彩菢O為反對鄭聲、女樂,《論語·微子》中說“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3]269,以及在《論語·衛(wèi)靈公》提到“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3]229。這些音樂是美而不善的,與韶樂、武樂大相徑庭,違背了禮的內(nèi)容,會使人懈怠政事,荒廢誤國。

      因此,儒家在闡發(fā)“樂”的治心、修身、治世的社會功用的同時,對“樂”的負面作用也提出警醒。并且主張以禮作為評判雅樂、淫樂的標準,以合乎中庸之道的“禮”作為規(guī)范人心、調(diào)適情感的尺度。音律和諧莊重,情感表達適度而不過分,內(nèi)容符合禮義,并且能感化人心,這樣的“樂”就是“德音”“和樂”;相反,音律散漫輕佻、不合中庸之道,內(nèi)容庸俗低迷,對人心產(chǎn)生消極懈怠影響的,就是鄭聲、衛(wèi)音之流的“亂樂”。對于如何避免亂樂淫聲對人的影響,孔子講“非禮勿聽”,荀子講“君子耳不聽淫聲”[2]381,《樂記》講“以道制欲”,都主張通過禮樂教化規(guī)范人的行為,克制人過分的欲望,避免樂的消極影響。

      盡管“樂”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不可否認,在先秦時期,“樂”和“禮”一樣成為當時執(zhí)政者治國理政、教化世人的重要手段,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調(diào)?!稑酚洝分杏嘘P(guān)于禮樂的論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則相近?!盵1]166與“別異”之禮不同,“樂”則拉近了因禮之“別”而有的距離,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和”,人們長期在“樂”的熏陶之下,能夠心境平和,德行圓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則更加和諧融洽。在“樂”的熏陶下,人心漸趨平和,人的本真本性逐漸流露,從而使人能獲得長久的平靜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聽從本心、節(jié)制克己,不但能使自己的生命長久安適,而且人與人之間也會少一些紛爭,如此則社會安定,天下大治。

      孔、孟、荀在樂論的考量上,不僅關(guān)乎時代發(fā)展,還在實踐中強調(diào)知行合一。當今社會,音樂雖不再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但它對人心和社會的影響依然較大。為此,在當代文藝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應(yīng)以時代精神為核心,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引導,先秦樂論中反復提倡“中和”中正和順乃至人心和諧、人與人之間和睦,實現(xiàn)整個社會的和諧。最后,在多元化文藝娛樂審美中,要做到美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當代社會信息科技發(fā)展,的確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然而在社會變革的今天,流媒體與自媒體的廣泛傳播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人們對審美的需求越來越膚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滿足感覺欲望的層面,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如此境況下,文藝創(chuàng)作被功利化、快餐化,這些音樂藝術(shù)不僅無助于對人的心靈的感化,反而會阻礙人們對更高審美愉悅的追求。社會上的聲音不一致,人心不齊,又如何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因此,有必要借鑒吸收樂論思想的內(nèi)涵和價值,為創(chuàng)造時代的“和諧之音”尋找途徑。

      綜上所述,《禮記·樂記》所闡述的樂論思想,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個人的正心修身,到國家的修明政治,以及社會的移風易俗、規(guī)范人倫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倫理教化作用,最終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與儒家一貫提倡的修齊治平的宗旨是一致的。當然樂的倫理教化不是外在的強制,而是內(nèi)在的引導,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對于先秦樂論思想,應(yīng)該揚長避短,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發(fā)揮樂論思想寓教于樂、深入人心的積極作用,這對于當今社會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在自我身心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這三個方面都具有重要啟示。此外,樂論思想要求美善相樂、盡善盡美,這為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引導。藝術(shù)家要創(chuàng)作出喜聞樂見的高質(zhì)量藝術(shù)作品,既能陶冶人的心性,又能提升人的審美趣味,從而有效地發(fā)揮文藝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歡
      樂論先王樂記
      樂籍西譯:五種《樂記》西文譯本、譯者及其傳播
      中國音樂學(2022年2期)2022-08-10 09:21:18
      從班固的禮樂觀看漢代樂論思想的重建——以《漢書·禮樂志》為例
      中國音樂學(2020年4期)2020-12-25 02:57:32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論《樂記》的辯證思維
      試論荀子的“先王觀”
      人文天下(2020年11期)2020-07-20 16:27:54
      薩班《樂論》所體現(xiàn)的音樂知識體系和審美特征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22
      薩班《樂論》再翻譯的必要性
      荀子“圣王”的三種解讀
      江漢論壇(2017年2期)2017-04-19 23:29:36
      綜述現(xiàn)當代學者對《樂記》中音樂美學的研究
      泰民眾愿行善報答先王
      客服| 奉化市| 澄城县| 专栏| 布尔津县| 古丈县| 利津县| 含山县| 青田县| 清苑县| 天峻县| 潼南县| 鄂托克前旗| 嘉兴市| 石嘴山市| 清丰县| 铁力市| 云南省| 泰来县| 崇信县| 南昌市| 阜康市| 龙门县| 科技| 南通市| 江源县| 宁津县| 马关县| 繁峙县| 淄博市| 宜章县| 额尔古纳市| 麦盖提县| 河东区| 樟树市| 尉犁县| 庄河市| 克山县| 泗水县| 冷水江市|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