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紫萌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近年來,預期壽命逐步增長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口發(fā)展的顯著特征,據(jù)《2018年我國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相比于上世紀50年代的40歲不到,我國人口的人均預期壽命已得到極大提升。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迅速,隨著中老年人群隊伍的不斷壯大,其消費行為將在我國的總消費中占據(jù)著越發(fā)重要的地位,研究中老年人的消費行為是促進我國消費持續(xù)增長與保障國民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的關鍵。
本文使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diào)查(CHARLS)數(shù)據(jù)①,研究由個人主觀因素決定的預期死亡率對中老年家庭耐用品消費與非耐用品消費的影響。
本文的自變量為主觀預期死亡率。主觀預期死亡率是個人對未來生存可能性的主觀評價,受訪者綜合多方面相關因素進行判斷,能反映一定的個體差異。而且,相對于預期壽命,受訪者能對此時間跨度內(nèi)的死亡率作出相對較為準確的判斷。在CHARLS調(diào)查中,受訪者被要求判斷自己能活過未來十年的可能性(65歲以下人群均為活到75歲的可能性),并在五個選項里選擇一個:“幾乎不可能”、“不太可能”、“有可能”、“很可能”、“簡直一定”。預期死亡率變量的值相應設置為100%、75%、50%、25%和0。
因變量為城鎮(zhèn)中老年家庭上一年度的消費總支出。由于不同的死亡率預期會影響個人判斷從購買商品中獲取效用的大小,因此根據(jù)產(chǎn)品使用時間的長短將其分為耐用品消費支出與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前者包括家具、電器、汽車、各種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的購買、維修及配件費用,后者包括食品、日用品、衣著、旅游、醫(yī)療保健、教育、美容、水電、燃料、文化娛樂等各項支出。
控制變量包括包括年齡、性別、婚姻、受教育程度、退休情況、家庭規(guī)模、子女數(shù)量、個人收入、家庭總收入、耐用品大件數(shù)量等。
本文模型設定如下:
LnCnondurable=α1death+α2X+ε1
(1)
LnCdurable=β1death+β2X+ε2
(2)
其中,因變量LnCnondurable與LnCdurable分別為非耐用品消費支出與耐用品消費支出;death為主觀預期死亡率;X為控制變量。
1.非耐用品消費支出
從表1第(1)列可以看出,預期死亡率對非耐用品消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當人們對自身死亡率出現(xiàn)下降的預期,為了給未來的消費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人們會減少當前的非耐用品消費。并且,非耐用品的消費屬于經(jīng)常性支出,存在的替代品較多,對該類商品的消費進行控制較為容易實現(xiàn)。
2.非耐用品消費支出
從表1中第(2)列可以看出,預期死亡率對耐用品消費無顯著影響,可能原因包括:第一,隨著預期死亡率降低,耐用品獲益時間延長的正效應與減少耐用品消費以保障未來消費的負效應相互抵消。第二,家庭耐用品購買往往屬于集體決策,個人偏好對決策的影響相對較小。第三,由于耐用度較高,耐用品消費具有間斷性,且諸如汽車、電腦等耐用品消費與老年人的健康、智力等實際情況息息相關,個體需求差異大。
表1 全樣本回歸結果
*、**、***分別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顯著
按照受訪者所在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將樣本劃分三組,分別為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
1.非耐用品消費支出
從表2第(1)(2)(3)列可以看出,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中,預期死亡率對非耐用品消費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在低收入家庭中,預期死亡率對非耐用品消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相對較低,當面對預期死亡率下降所帶來的預期壽命延長時,為降低未來支付風險,往往會對當前的消費行為進行適當縮減。
在中高收入家庭中,預期死亡率并不能引起非耐用品消費的顯著變化。因為這兩類家庭的收入水平較高,未來生活的消費能夠得到更為充足的資金保障,出現(xiàn)支付危機的可能性較低,無需根據(jù)預期死亡率的變化改變當前的消費水平。并且,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家庭,特別是高收入家庭,在非耐用品消費中更注重文化、娛樂等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質(zhì)的消費,以此豐富消費內(nèi)容,拉開消費檔次,具有一定的偏好,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對消費習慣進行調(diào)整。
2.非耐用品消費支出
從表2第(4)(5)(6)列可以看出,低收入與高收入家庭的耐用品消費不受預期死亡率影響,但在中等收入家庭中,耐用品的消費會隨著預期死亡率每下降1%而上升1.12%。該結果表明,預期死亡率只對收入水平介于極端水平之間的中等收入家庭的耐用品消費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可能的原因是:第一,低收入家庭在滿足日常開支的情況下,剩余資金較少,對耐用消費品的購買力有限。第二,高收入家庭資金充裕,往往能夠根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購買,對需求以外因素的變化不敏感。第三,中等收入家庭的總收入在滿足必需品消費時能夠略有節(jié)余,該節(jié)余高于低收入家庭,低于高收入家庭,形成了用于購買耐用消費品的資金來源。當預期死亡率下降時,個人預測在現(xiàn)期對耐用消費品的購買可能會在長期中帶來更多的效用,因而會動用該部分資產(chǎn)用于增加耐用品消費。
表2 按收入分組回歸結果
*、**、***分別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顯著
本文以中老年人群為研究對象,利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diào)查(CHARLS)數(shù)據(jù),實證研究了主觀預期死亡率與中老年人消費之間的關系,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預期死亡率對非耐用品消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預期死亡率每下降1%,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將下降0.196%。但預期死亡率對耐用品消費無顯著影響。
第二,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預期死亡率對不同類別消費的影響存在差異性。具體表現(xiàn)為:在低收入家庭中,預期死亡率對非耐用品消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預期死亡率每下降1%,非耐用品消費將下降0.445%;在中等收入家庭中,預期死亡率對耐用品消費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預期死亡率每下降1%,耐用品消費將上升1.12%。
本文的研究結果對于提升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有一定啟示。一方面,政府應采取多種手段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如完善低保標準的動態(tài)調(diào)整機制、提高特別困難戶的特殊救助標準、增加公共福利開支等。另一方面,政府應致力于調(diào)整收入分配格局,縮小家庭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提高居民對耐用品的消費需求,推動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注釋:
① 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diào)查(CHARLS)是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diào)查中心與北京大學團委共同執(zhí)行的大型跨學科調(diào)查項目,覆蓋全國150個縣級地區(qū),450個村級地區(qū),共包括18605個4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受訪者。本文選擇城鎮(zhèn)居民作為回歸分析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