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黑虎
這張照片拍攝于1977年8月10日的北京飯店,中國科大首任校長郭沫若和前來看望他的中國科大副校長嚴濟慈親切握手,久久難分。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磨難和歲月煎熬,85歲高齡的郭沫若校長已經(jīng)失去了往日挺拔的腰桿,但他臉上的笑容卻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這笑容有熱情,有勉勵,是否亦有一份托付的深沉意味蘊含其中?嚴濟慈副校長時年76歲,身體依然硬朗,微笑著面對自己的老領導、老朋友,他是否從郭沫若的目光和笑容中讀出了旁人無法察覺的內涵?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我們無從得知郭沫若校長對自己的繼任人選有沒有過考慮或者交待,但巧合的是,1980年2月,在郭沫若校長永遠離開中國科大之后不到兩年,嚴濟慈成為中國科大第二任校長,帶領中國科大開啟新的歷史征程。
中國科大前兩任校長的親密關系可以追溯到1949年底,中國科學院剛成立,時任院長的郭沫若邀請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擔任中科院的行政領導工作。嚴濟慈委婉推辭:“一個科學家離開實驗室,他的科學生命就等于結束了?!惫舾M一步:“你說得對,但是如果因此使千萬人進入實驗室,這不是比我們自己在科學上做出貢獻更有價值嗎?”嚴濟慈打消顧慮,決心擱置個人的科研追求,任職中科院辦公廳主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77年的這次握手對于中國科大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義,似乎意味著嚴濟慈從郭沫若手中接過中國科大科教報國、勇攀高峰的接力棒。
1977年8月5日至13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會議。郭沫若校長雖然一直關注此事,無奈身為國家領導人國務繁重,同時身體狀況欠佳,卻沒能參加此次會議。10日下午,包括嚴濟慈副校長在內的與會中國科大代表,集體來到郭沫若下榻的北京飯店看望久違的老校長。當郭沫若出現(xiàn)在會客廳時,大家長時間熱烈鼓掌,很多人情不自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郭沫若和大家一起談起了中國科大的過往、現(xiàn)在與未來,對中國科大寄予厚望,他表示等明年天氣暖和了,很想到合肥去看看科技大學的同志們。最后,他給中國科大寫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條幅,為中國科大的發(fā)展指明方向。相聚總是短暫,郭沫若離開會客廳時依依不舍,頻頻向大家揮手,眼光中包含著對中國科大的深情和期待。郭沫若校長在文革期間遭受沖擊,羈留北京,而中國科大1969年遷往安徽,此后天各一方,無緣得見。
8月13日,在郭沫若校長的親自關心和推動下,中國科學院第一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會議圓滿結束。會議提出一定要辦好中國科技大學,使之既成為一個教學中心,又成為一個科學中心。19日,《人民日報》報道了這次會議并在編后語中評論:“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勢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邁開了一大步”。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科大率先從“文革”的混亂中走上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工作的正軌,奏響了中國科大教育改革的序曲,為中國科大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這次會談后不到一年,1978年6月,郭沫若校長與世長辭。雖然他沒能再回中國科大,但在北京飯店的會見中,看到了這么多中國科大人,為學校在關鍵時期的發(fā)展出最后一把力,也算是了卻了他的夙愿。
在郭沫若的最后歲月里,中國科大是他的心心念念。逝世前,他囑咐將15萬元稿費積蓄奉獻給國家,用作中國科大獎學金,激勵青年學子勇攀科學技術高峰。1980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中國科大設立“郭沫若獎學金”,這是第一個很可能也是唯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的高校獎學金。首屆“郭沫若獎學金”得主獲贈一枚銀質獎章和人民幣200元。如今的獎金額度已上升到10000元,雖然不是中國科大獎學金的最高額度,但“郭沫若獎學金”在中國科大學子心中的地位一直是最高的,這是他們在中國科大學習生涯中全力爭取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