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葉
一天早上,樂樂還未進活動室就與幾個小朋友說,他剛才路過幼兒園旁邊的公交站臺時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公交車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教師在晨間談話時讓樂樂分享了他的發(fā)現(xiàn)與問題。其實,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幼兒園旁邊有個公交站臺,但未仔細觀察過,有些孩子雖乘過公交車,但也是偶爾為之。孩子們對“站臺”和“公交車”既熟悉又陌生,教師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引發(fā)孩子持續(xù)探究的話題,又正好與社區(qū)主題有關(guān),能幫助孩子獲得幼兒園內(nèi)難以獲得的經(jīng)驗。一方面,大班孩子各方面能力有所增強,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總是刨根問底,喜歡探究,在探索中有所發(fā)現(xiàn)時會感到興奮和滿足。另一方面,公交站臺就在幼兒園門口,容易組織孩子們?nèi)ビ^察。因此,教師問道:“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那個公交站臺,研究研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一場由“站臺”開始的公交探秘之旅拉開了序幕。
一、公交站臺上有些什么
為了提高觀察效果,教師決定把孩子分成兩組去調(diào)查。吃過點心后,在教師帶領(lǐng)下,第一組孩子拿好記錄本和筆來到公交站臺。站臺上有一張長椅子,椅子后有大大的廣告牌,上面有寬寬的頂棚,左邊豎著一塊站牌(見圖1)。琦琦指著站牌說:“我認識上面的數(shù)字是203和226,但不知道后面很多字是什么意思?!卞峰氛f:“是表示這里有203路、226路公交車???,這是我奶奶告訴我的?!苯處熎诖⒆觽兡懿蹲降礁嘈畔ⅲ憬ㄗh他們進一步觀察:“除了數(shù)字和文字,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萱萱發(fā)現(xiàn)站牌上有紅色箭頭,文文發(fā)現(xiàn)有黑色和紅色兩種文字,紅色文字上還有一個小標記,誠誠只讀出了“華士”兩個字,教師幫助其補充完整“華士高級中學”。驍驍根據(jù)文字進行推理:“我知道了,站牌上紅色的字都是‘華士高級中學?!苯處熥穯枺骸澳沁@些紅色的字告訴我們什么呢?”乘過公交車的宸宸馬上說:“這是告訴我們這里是華士高級中學站?!苯處熜χf:“說得對,那么旁邊的這些黑字可能是什么意思呢?”“別的站名?!焙脦讉€孩子搶著說。
這時,文文發(fā)現(xiàn)站牌背面有一張很大的地圖,樂樂指著地圖上那條紅色線路說:“這應該就是203路公交車的線路圖,這里有箭頭,是表示從這里開到那里。”因為有過“畫地圖找班級”的經(jīng)驗,孩子們都清楚線路圖的意思,馬上找到了起點“江陰汽車客運站”和終點“華士客運站”(見圖2)。
通過觀察,第一組的孩子對公交站臺的設施有了基本的了解,對站牌上的信息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有了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氐交顒邮遥⒆觽兎窒砹俗约旱陌l(fā)現(xiàn),就站牌上的站點和線路圖進行了熱烈討論。
第二天上午,教師帶著第二組孩子去公交站臺,受昨天討論的影響,好多孩子直接去觀察最感興趣的站牌,他們發(fā)現(xiàn)226路有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條有17個站點,一條有24個站點),203路有43個站點,并且確定了站牌上的文字就是站點名,箭頭所示就是公交車行駛的方向。這時,有個孩子發(fā)現(xiàn)馬路對面也有一塊站牌,看上去和這邊的一模一樣。真的一樣嗎?教師又帶著孩子們到馬路對面觀察,發(fā)現(xiàn)原來那是與這邊反方向的公交線路的站牌。
幾天下來,孩子們的關(guān)注點漸漸轉(zhuǎn)移到了自家小區(qū)附近的公交站臺。晨談時,教師組織孩子們交流,以引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究。孩子們有的說:“我家小區(qū)附近有222路公交車,是開到新橋去的?!庇械恼f:“我家門口是225路?!庇械恼f:“昨晚,我和媽媽特意去看了小區(qū)附近的公交站臺,站牌上寫的是227路。”教師馬上回應:“原來不只我們幼兒園門口有站臺,你們小區(qū)周圍也有站臺,那么這些站臺都一樣嗎?”孩子們有的說一樣,有的說不一樣。教師讓孩子們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去調(diào)查,回來再比較。在以往的探究活動中,孩子們經(jīng)常會用到調(diào)查表。經(jīng)過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決定使用調(diào)查表,并確定了調(diào)查表上的四個問題:你家小區(qū)附近有站臺嗎?站臺上有哪些設施?站牌上有哪幾路公交線路?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全班38個孩子中有33個孩子的家附近有公交站臺;22個站臺上有與幼兒園門口的站臺一樣的設施,11個站臺只有站牌;站臺上都有安全標記,其中大多是禁止吸煙和禁止拋物。
這些天,孩子們時常會談論喜歡什么樣的公交站臺的話題。孩子們的想法天馬行空,教師鼓勵他們?nèi)ピO計制作自己心目中的公交站臺。孩子們欣然行動,他們分別去班級的材料超市和幼兒園的資源室尋找材料。雅雅用牙膏盒和夾子做了椅子,用盒子做了垃圾桶,剪一張長方形卡紙粘在小盒子上作為電子站牌的屏幕,除了寫上幾路外,還畫了卡通圖案和很多圓圈,表示信息是滾動播放的(見圖3);棟棟試圖用塑封紙制作玻璃罩子,但怎么粘都固定不住,最后剪了半個透明塑料杯蓋在表示候車區(qū)的盒子上,解決了這一問題;琪琪則找來一只盒子摳出一個正方形的洞當作自動販賣機,里面放置了很多用橡皮泥自制的小零食(見圖4)。他們的作品又引發(fā)更多的孩子去設計制作自己心目中的公交站臺。
二、華士客運站是怎樣的
在對公交站臺的探究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幾條公交線路的終點站都是華士客運站,從而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公交車是不是最后都會回到華士客運站?華士客運站是不是停滿了公交車?”雖然華士客運站距離幼兒園只有三站車程,步行只需20分鐘,但對從未去過那里的孩子們來說是神秘的??吹胶⒆觽儗瓦\站充滿好奇,教師繼續(xù)問:“你們想了解華士客運站的哪些問題?”孩子們的問題包括客運站里有什么,有多少輛公交車,有哪些工作人員,等等。此外,很多孩子就公交車本身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公交車里有多少座位,公交車能開多遠,等等。為了便于調(diào)查,孩子們把自己的問題記了下來。教師答應在適當?shù)臅r候帶孩子們?nèi)ピL問客運站,同時要求他們先想象一下華士客運站是什么樣子的。
在做好申請報備、聯(lián)系踩點、安全協(xié)調(diào)等一系列必要的準備后,教師和家長志愿者帶著孩子們來到了華士客運站。華士客運站遠沒有孩子們想象的那般氣派和奇特。孩子們首先參觀了站里的候車大廳、售票處,得知現(xiàn)在乘客都是直接到車上投幣或刷卡,所以售票處已經(jīng)停用了。熱情的工作人員向孩子們介紹了線路和時刻表以及墻上的安全標記(見圖5)。通過參觀,孩子們了解了客運站里的基礎(chǔ)設施,知道從這里始發(fā)的一共有6條公交線路。教師鼓勵孩子們大膽采訪工作人員,尋找問題的答案。從采訪中,孩子們得知客運站停放了兩種類型的公交車,一種小的是鎮(zhèn)里的公交車,另一種大的是市里的公交車;知道了如何看時刻表,還知道了如何數(shù)清站點;知道了公交車總站里有很多工作人員,等等。此時,軒軒指著墻上的線路圖問:“這是我們在幼兒園門口站牌上看到的線路圖嗎?也是203路嗎?”旁邊的孩子補充說這上面有好幾條線路圖,并不是只有203路。教師立即將這張總線路圖拍攝了下來,準備回到幼兒園打印出來貼到活動室供孩子們進一步探究。
采訪完工作人員后,司機伯伯帶孩子們來到戶外的停車場。那里停著兩種類型的公交車,3輛大的和5輛小的。和司機伯伯確認沒有危險后,孩子們圍著公交車興奮地這邊摸摸,那邊看看,從各自不同的視角感知著公交車的外觀。這時,燁燁張開手臂貼著一輛大的公交車想測量長度,旁邊的孩子看見了也一個個張開手臂貼了上去,這輛公交車有9個小朋友張開手臂加起來那么長。他們又去測量一輛小的公交車,發(fā)現(xiàn)只要5個小朋友張開手臂測量就行。
接著,孩子們走上了其中一輛大的公交車(見圖6)。曦曦數(shù)出車上一共有23張椅子,還注意到椅子有藍色和橘色兩種,通過詢問司機伯伯,得知橘色的是愛心座椅,留給需要照顧的人;貢貢數(shù)出有11個拉手,乘客抓住拉手就不會摔倒;琪琪發(fā)現(xiàn)有一些禁止攜帶物品的標志,并把這些標志記了下來。幾個孩子圍著投幣機討論起來:“這里是投幣用的,里面除了硬幣,好像也有紙幣。”“這些錢怎么拿出來呢?”“只能投幣嗎?可以用支付寶嗎?”……孩子們走上公交車后有了更多發(fā)現(xiàn),也產(chǎn)生了更多的問題,他們從司機伯伯那里獲得了大量關(guān)于公交車的知識和信息。
在訪問客運站的過程中,孩子們用多種感官感知公交車,通過觀察、數(shù)數(shù)、交流、采訪等各種方式了解華士客運站并積極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將自己的問題和找到的答案記錄了下來(見圖7、圖8)。
三、我們能一起坐公交車嗎
在訪問結(jié)束回幼兒園的路上,軒軒提出:“老師,我們能一起坐坐公交車嗎?”其他孩子也有相同的愿望。教師覺得親身體驗乘公交車和研究停著的公交車,會讓孩子們獲得不一樣的經(jīng)驗,但出于安全考慮,教師沒有馬上答應孩子們,而是告訴他們要回去商量一下。與園領(lǐng)導和家長商量后,教師決定滿足孩子們的愿望。那么,問題又來了:小孩坐公交車是否需要投幣,乘坐公交車有哪些注意事項?
對小孩坐公交車是否需要投幣的問題,有的孩子認為小孩不需要投幣,因為小孩還沒有長大;有的孩子則認為凡是坐公交車都需要投幣。通過討論,教師發(fā)現(xiàn)全班坐過公交車的孩子很少,即使坐過公交車,孩子對是否要投幣、乘車收費多少也不是很清楚。教師通過查閱公交車乘車信息,告訴孩子們小孩坐公交車是按照身高收費的,身高超過120厘米的都需要投幣1元。于是,孩子們決定測量一下自己的身高,教師在活動室墻上制作了測量身高的標尺。在測量過程中,孩子們互相幫助,主動學習測量方法和正確讀數(shù),能力強的孩子自然而然成了小老師(見圖9)。最后,孩子們還對全班38人的測量結(jié)果作了統(tǒng)計:需要投幣的有24人,不需要投幣的有14人。
乘坐公交車時需要注意什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師請孩子們將自己的想法畫下來,然后一起討論歸類,最終形成了四條乘車規(guī)則:(1)上車不推不擠,主動投幣,向司機問好。(2)在座位上坐好或拉好扶手,不隨意走動和大聲說話。(3)遇到有需要的人(老人、孕婦、殘疾人)主動讓座。(4)有問題不在車上詢問司機,到站后再采訪。
做好準備后,孩子們在教師、家長志愿者的陪伴下在幼兒園門口的公交站臺上了203路車,踏上了“公交車體驗之旅”(見圖10)。在公交車里,孩子們遵守之前制定的乘車規(guī)則。到站后,孩子們圍著司機伯伯爭先恐后地提問:“我看見上車的人都是投1元的。每個站臺上來的乘客都是收1元錢嗎?每個大人都要投幣嗎?”“公交車里為什么沒有安全帶呢?”……司機伯伯耐心地解答每一個問題,還解讀了車上貼著的乘車規(guī)則。孩子們發(fā)現(xiàn)自己制定的乘車規(guī)則里有幾項與公交車上的規(guī)則不謀而合,感到十分自豪。孩子們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能夠主動地探究、思考與交往,真正成了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一周后的一個早上,睿睿進來說:“老師,我周末和爸爸媽媽坐了公交車,發(fā)現(xiàn)有個爺爺乘車是不要錢的,我爸爸說因為他是‘老年人?!敝車囊蝗汉⒆娱_始討論起睿睿的這個話題。貢貢問:“老年人是不需要車費的嗎?那他們是不是坐什么車都不需要錢呢?”馨馨說:“不是,我奶奶坐公交車就是要錢的,我看到她投幣的。”孩子們開始注意觀察公交車里的人了,并對哪些人需要投幣有了思考,教師覺得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話題,便問:“為什么你奶奶要投幣呢?”馨馨說因為奶奶不是“很老”的老人。此時,琪琪問:“那要多老的老人呢?多少歲?”文文還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還有哪些人也是不要付錢的?”琪琪和文文的提問再次引發(fā)了孩子們對公交車收費問題的興趣,但班里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一個孩子提出可以采訪幼兒園里的其他老師,另一個孩子說可以回家問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兩種方法得到了全班孩子的認可,教師覺得這是引導孩子們理解公共規(guī)則具有人文關(guān)懷的好機會,便支持他們?nèi)ピL問,并與孩子們約定今天回去采訪,明天來園時再交流。第二天,教師根據(jù)孩子們的采訪進行了總結(jié),身高不滿120厘米的小孩、70周歲以上的老人、軍人、殘疾人等都是免費的。
四、從家到幼兒園的線路圖
訪問客運站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線路圖、站點感興趣,便有意識地在活動室墻上張貼了華士公交線路圖,在益智區(qū)中投放了城鎮(zhèn)公交的線路站點表和時刻表。孩子們最喜歡研究的是線路站點表,他們點數(shù)記錄每一條線路的站點,比較哪一條線路站點最少、哪一條最多,從而判斷哪條公交線路最長、哪條最短(見圖11)。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觀察、比較、分析等能力得到了鍛煉。
區(qū)域游戲時,雅雅拿著放大鏡在觀察益智區(qū)墻上的“華士公交線路圖”(見圖12)。在交流分享中,雅雅說想自己設計線路圖。教師分析設計線路圖能讓孩子們對線路的探究從平面到立體,從圖片到實際生活,便順勢問道:“你們覺得自己能設計線路圖嗎?”萱萱說:“我們可以設計從家到幼兒園的線路圖,因為我們以前畫過從幼兒園門口到班級的地圖,也畫過從家到幼兒園的地圖?!陛孑娴奶嶙h引發(fā)了孩子們對此前“畫地圖找班級”活動的回憶,他們認為線路圖和畫過的地圖差不多,應該不難畫,愿意一試。
第二天就有孩子帶來了自己繪制的線路圖,可是線路不清楚,沒有畫出馬路上的紅綠燈、建筑物等標志物,也沒有畫出站臺的標記。這時,孩子們才發(fā)現(xiàn)公交線路圖和地圖是不太一樣的。教師明白,這對孩子們來說可能有一些難度,但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應該注重過程而非結(jié)果。于是,教師問孩子們遇到了什么困難,孩子們都說不知道線路圖里應該畫什么。教師繼續(xù)啟發(fā):“大家有什么好的辦法?”文文飛快地從閱讀區(qū)拿來繪本《公共汽車出發(fā)了》,與其他孩子一起欣賞,分析、比較繪本中的線路圖和活動室里的線路圖,一番討論后得出正確繪制線路圖的方法:線路圖旁邊會有一些建筑物,這些建筑物是重要的參考;線路圖需要畫好起點和終點;可以先和爸爸媽媽走一走、看一看,記錄從家到幼兒園需要經(jīng)過哪些站臺、會有哪些標記,比如經(jīng)過幾個紅綠燈、一路上有哪些主要建筑等。孩子們決定重新設計。為了支持孩子們的設計,教師向家長介紹了這次活動的意義,并請家長協(xié)助孩子。在活動中,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同時家長也從中了解了探究性課程對孩子發(fā)展的意義。
經(jīng)過一個雙休,周一來園時,辰辰驕傲地告訴大家:“我是拿著線路圖乘車的,完全正確。一共只需要坐3站哦!”晨間談話時,教師請辰辰分享繪制線路圖的經(jīng)驗(見圖13)。受辰辰的影響,孩子們對繪制線路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思考。過了兩天,又有一些孩子帶來了重新設計的線路圖。軒軒說:“我坐205路公交車,一路上會有3個??康恼军c?!焙f:“225路有8個站,我覺得從我家坐公交車到幼兒園還是有點遠的?!蹦菽菡f:“從我家到幼兒園有兩條線路可以乘坐,一條是222路,一條是203路,坐203路要比坐222路時間短?!敝链?,“我家到幼兒園的線路圖”的研究已進行了兩周,孩子們經(jīng)歷了從認為很簡單,到發(fā)現(xiàn)很難,再到最后取得成功的過程。遇到困難時,孩子們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原因,調(diào)整方法,還借助繪本等資源來解決問題,其中家長也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成為課程實施的資源和力量。
辰辰在語言區(qū)畫下了自己乘坐公交車的故事,并在游戲結(jié)束后與同伴分享。他的分享激發(fā)了其他孩子的熱情,教師也給予支持,在語言區(qū)投放了記號筆、繪畫紙和蠟筆。之后,凡是有孩子成功乘坐公交車來幼兒園的,就會興奮地畫下故事并分享(見圖14)。就這樣,記錄故事的孩子越來越多,最后裝訂成了一本特別的書《我和公交車的故事》(見圖15)。
那段時間,孩子們經(jīng)常在餐前分享各自帶來的線路圖,看得多了,他們開始關(guān)注誰家到幼兒園經(jīng)過的站點最多,誰家最少。孩子們將所有線路圖都集中在益智區(qū)。為了便于統(tǒng)計,教師建議孩子們在設計的線路圖的站臺邊貼上小紅點。孩子們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全班38個孩子中,最近的只需要坐1站,最遠的需要坐8站(見圖16)。
此外,孩子們還在區(qū)域活動中搭建公交車行駛的路線,玩開車游戲。他們先設計好線路圖,再參照線路圖用KT板、大小不同的紙盒紙杯、高低不同的瓶子等材料進行建構(gòu)(見圖17)。教師提供了一些交通安全標識,同時鼓勵孩子繪制站臺,遷移之前從站臺研究中獲得的認知經(jīng)驗,使游戲更富有情景性。
公交站臺引發(fā)了孩子們近一學期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或新經(jīng)驗來面對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大膽探索、求證,還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法。這個活動體現(xiàn)了孩子的主體性,孩子們在不斷探索中推動課程的發(fā)展,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