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科
摘 ?要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得各種信息媒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隨著4G技術的應用,移動通信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導致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手機產生嚴重依賴。從媒介依賴視角出發(fā),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癥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旨在幫助學生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關鍵詞 手機依賴;大學生;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9)11-0059-02
1 前言
新媒體的出現(xiàn),是對傳統(tǒng)媒體的一種顛覆。新媒體具有很多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的特點,比如更加快捷、方便。手機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信息媒介,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幾乎所有人都離不開手機,而且一些人對手機日益產生依賴,“低頭族”就是對具有手機依賴癥的人的稱呼。在大學生群體中,手機依賴癥的現(xiàn)象也十分嚴重,一些大學生無論是學習、日?;顒舆€是用餐,都離不開手機,手機依賴癥對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帶來很大影響。
2 手機使用現(xiàn)狀
手機既是一種交互的工具,又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盛行,人們在生活中已經不喜歡面對面的交流,或者說沒有時間進行面對面交流,轉而使用手機進行交流與溝通。在手機使用過程中,各種信息的傳遞不受時空的限制,在不同的區(qū)域之間仍可以相互傳輸大量的、清晰的圖文,聲情并茂的文件或各種視頻、音頻資源等,為交流的個體提供了便捷的環(huán)境。
手機背后的環(huán)境是開放的,在新媒介不斷應用的背景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傳統(tǒng)的手機只能用于通話和短信發(fā)送,但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不僅可以實現(xiàn)溝通交流,還可以實現(xiàn)很多計算機終端的功能,幾乎相當于是一部便攜的計算機,比如使用手機購物,使用手機觀看各種視頻等。手機媒介的優(yōu)勢使得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3 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分析
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分析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使手機的更新?lián)Q代速度非???,手機的功能逐漸完善,由于完善的功能和定位,使得信息意識較強的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程度很高。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候,已經將手機的功能進行了拓展。在針對手機功能的使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首先將手機當作通信工具;其次使用較多的功能是瀏覽網頁,使用其他的社交平臺,比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再次則是將手機用于娛樂,比如看小說、聽音頻、看視頻、玩游戲等。對于大學生而言,手機的娛樂功能更為明顯,顯得更加突出。
通過對手機使用時間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使用手機進行娛樂,比如聽音樂、玩游戲、看電影、上網等;另外,有一小部分學生會將手機當作工具,完成自己的學習以及工作任務。當前的高校生活環(huán)境十分寬松,使得很多學生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大量時間,因此,手機就變成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必備品,學生在享受手機帶來的便利以及娛樂時也逐漸開始依賴手機,從而對自己的學習以及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癥狀
1)暫時性的書寫困難。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很多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打字使用輸入法,通過一些拼音的組合就可以出現(xiàn)所需的文字,而真正用于寫字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當需要進行書寫的時候,有可能出現(xiàn)突然不會寫字的現(xiàn)象。而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會繼續(xù)依賴手機,通過手機網絡進行查詢,并沒有產生記憶,導致這種書寫性困難現(xiàn)象會日益加深。
2)出現(xiàn)手機幻聽現(xiàn)象。由于長時間使用手機,手機的震動或者鈴聲使得學生的聽覺處于一種幻聽狀態(tài)中,比如有的學生總是覺得自己的手機有震動或者其他提示,于是便會翻看手機。手機幻聽現(xiàn)象其實是學生在長期使用手機之后產生的一種心理強迫。
3)玩手機游戲上癮。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手機功能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的通信功能,手機中的各種應用程序也是層出不窮。很多學生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喜歡下載一些游戲來打發(fā)時間,有的游戲是比較輕松的,適合打發(fā)時間;但有的游戲則結合了電腦游戲的特點,需要學生不斷地闖關。很多學生在玩這類游戲的時候,就很容易陷進去,將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到游戲中,從而耽誤了學習。
4)集體活動中的手機依賴現(xiàn)象。在很多集體活動中,學生也經常將手機拿在手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比如活動閑暇的時候,學生就會利用手機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或者用手機完成其他的事情,根本沒有真正參與集體活動。再如在聚餐的時候,很多學生在吃飯之前都會對菜品拍照,然后上傳到社交網絡平臺。這些現(xiàn)象在很多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都比較常見。
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危害 ?學生之所以會產生手機依賴癥,與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由于時間過多、學習過程中的壓力過大、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很多學生開始跟風,比如有的學生利用手機程序來測量自己的運動能力,并且將其發(fā)布在微信朋友圈中,于是其他學生也會開始效仿,通過不斷地傳播與擴散,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受到影響。手機依賴癥帶來的危害是比較大的。
1)有的學生已經到了離不開手機的地步,一旦忘記攜帶手機或者是手機沒電,就會感覺到驚慌、煩躁、焦慮等,這些都是手機依賴癥的并發(fā)癥。學生是手機依賴癥的高發(fā)人群,因為他們不像已經工作的人,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瑣事會占據(jù)一部分時間,學生將課程內容完成之后剩余的時間較多,在無聊之余,很多學生便會選擇利用手機進行消遣,久而久之便產生依賴感。
2)學生在長期玩手機的過程中也會降低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不認真聽課,沒有真正學到知識,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危害的,影響整體的教學質量。
3)學生在低頭使用手機的時候,常常忘記與周圍的同學、朋友交流,沉浸在網絡世界中,沉浸在自己與交流的人構建的一個虛擬的環(huán)境中,容易使自己變得內向,交際圈變小,朋友減少。
4 手機依賴癥的解決策略
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宣傳教育活動 ?手機依賴癥的產生與學生周圍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為了凈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學校應該定期和不定期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大對手機依賴癥的宣傳教育力度。比如對大學生長期使用手機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危害進行宣傳,為學生做檢查,使得學生可以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同時能明白長期依賴手機帶來的危害,進而漸漸遠離手機,回到正常的學習以及生活中。
豐富學校的活動 ?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空余時間較多,才使得學生增加了手機的使用頻率,產生了手機依賴癥。對此,要積極加強學校的各種課外活動的拓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比如可以加強發(fā)揮各個社團組織的作用,使得社團組織能夠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并且加強對這些活動的宣傳,使得學生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且加入其中,如可以開展跳舞比賽、英語角活動、圍棋比賽、書畫比賽等。社團活動應該涉及體育、文藝、學術等多個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余地。
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 ?大學生的心理依舊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信息所迷惑,從而產生錯誤的行為,大學生在手機使用上就很容易出現(xiàn)這種問題。對此,學校應該要積極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使得學生可以感受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溫暖,而不是將自己的情緒通過手機發(fā)泄在網絡上,或者通過手機向其他人傾訴。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輔導員要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學生進行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有任何反常的行為,都要及時找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得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壞情緒傾訴出來;并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消除學生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幫助他們重新拾起生活和學習的信心,而不是沉溺于手機中。
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在避免手機依賴癥的過程中,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主體,教育工作者的引導只是一種輔助,真正能夠使得自己遠離手機、避免手機依賴癥的是學生自己。所以,學生應該發(fā)揮主動性,對手機這種工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意識到手機只是為了方便通信而產生的一個工具,而不應該將其功能擴大化,更不該將其用在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面,占據(jù)太多時間,從而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盲目的手機依賴現(xiàn)象。
另外,學生也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手機使用規(guī)范,比如規(guī)定課堂上不能使用手機,集體活動時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等,減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手機使用率。最后,學生還應該培養(yǎng)更多的興趣愛好,將自己的時間投入相關活動中,積極參與集體交流,從而擴大自己的交際圈,豐富自己的生活,漸漸消除手機依賴癥。
5 結語
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癥在學生群體中比工作群體中的程度更高,手機依賴癥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減少手機使用次數(shù),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使得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以及生活中,從而減少長期使用手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婷婷.媒介依賴理論背景下的大學生手機使用研究[J].傳媒,2018(22):77-79.
[2]邵明英,王藝澄,李香寧.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網絡社交影響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94-97.
[3]楊心童.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分析及干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27-29.
[4]單中元.大學生“手機依賴癥”何解[J].人民論壇,
2017(7):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