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為考察中心"/>
胡肖言
(云南大學 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戰(zhàn)時茶業(yè)統制政策研究是近代茶業(yè)史的熱點問題之一,成果頗豐,如《民國茶業(yè)統制述評》[1]論述了統制政策對茶業(yè)貿易產生了雙重影響,而其失敗應歸咎于“四大家族”之手?!稄摹盀槊駹幚钡健芭c民爭利”:1936年的祁紅統制》[2]主要以祁門紅茶與統制政策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用博弈論方法分析了統制政策背后的官僚本質?!犊箲?zhàn)時期統制經濟政策與茶業(yè)的發(fā)展——以湖南安化為例》[3]以湖南安化為考察中心,深入探討統制政策在地方的實施及其影響,以此反映經濟政策與茶業(yè)發(fā)展的關系。總的來說,圍繞著茶業(yè)統制政策對地方經濟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徽、浙江、福建、兩湖地區(qū),很少關注西南地區(qū)。
西南地區(qū)是近代中國新興茶區(qū),在戰(zhàn)時尤其是隨著東南地區(qū)相繼淪陷之后,承擔起了易貨換匯的重要任務,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資支持。云南作為西南地區(qū)重要的茶區(qū),筆者認為研究茶業(yè)統制對云南茶業(yè)的影響很有必要,故筆者以戰(zhàn)時成立的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①作為切入點,以檔案、地方志為史料基礎,對該公司成立的背景、過程以及建廠經過進行敘述,體現出政策對地方茶業(yè)的影響。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4],茶葉是中國主要的飲料特產,有著數千年的栽培和飲茶歷史。17世紀中后期,開始有少量中國茶葉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運到歐洲,此后歐洲飲茶風氣盛行,華茶出口量迅速增長。通商口岸開埠后,輸出量更是直線上升。19世紀80年代前后,華茶發(fā)展達到頂峰,茶葉成為了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并壟斷了當時的世界茶葉市場。此后數十年,因受到以印度、錫蘭、日本為首的新興茶業(yè)國家的激烈競爭,加上自身經營不善以及生產方法落后等多種原因,華茶陷入衰退,出口量逐年減少,“1893年中國茶的輸出量尚占世界中輸出量一半以上,但到1930年則為十分之一”[5],華茶由曾經的獨霸世界茶葉市場,下降到了世界第四。自“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瘋狂掠奪中國茶葉資源,侵吞中國國內茶葉市場,擠壓中國茶葉海外市場,加速了中國茶葉市場的崩潰”[6]。戰(zhàn)爭的持續(xù),給了本已奄奄一息的華茶出口貿易,更為沉重的打擊。
面對近代中國茶業(yè)的每況愈下,當時不斷有學者以及經濟學家、政治家提出茶業(yè)振興之道。首先,建議最為集中的是應提高茶葉質量和降低成本。“茶葉的質量主要體現從種茶、采茶和制茶等環(huán)節(jié)去考求茶葉的‘色香味’,因此,挽救華茶就必須從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去控制華茶生產的質量,當時挽救華茶的許多主張和實踐也多注意到這些環(huán)節(jié)”[7]。降低成本,則主要通過降低茶稅和運輸費用,整治市場秩序等環(huán)節(jié)實現。其次,洋務派代表張之洞、劉銘傳,茶葉專家陸溁等人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實行公司制,采用機器制茶的建議,“這是振興茶業(yè)的重頭戲”[8]。學者認為充足的資金,先進的生產機器,專業(yè)的管理制度既是洋茶的優(yōu)勢,也正是華茶所缺失的。19世紀末,華茶走向衰落之時,國內掀起了設立茶葉公司的風潮,兩湖制茶公司、振利茶磚總公司、中俄制茶公司、福建焙茶公司、湖北制茶廠、大華茶業(yè)公司等現代化茶葉公司相繼設立。1937年,為推進戰(zhàn)時茶業(yè)統制政策,國民黨實業(yè)部設立了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降,華茶由盛轉衰,滇茶隨之式微,云南亟需設立一個現代化公司作為一劑強心針,來推動云南茶業(yè)現代化發(fā)展。
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此后作為經濟重心的沿海沿江地區(qū)被日軍侵占。為與日軍抗爭,收復失地,國家耗費了大量物資能源,同時戰(zhàn)爭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困難,使得國民政府面臨著極大的財政壓力,舊的國家經濟體制有待調整。因此,1937年8月起,國民政府為“增強抗戰(zhàn)建國力量,充實戰(zhàn)時經濟”[9],“緊急頒布了《非常時期安定金融辦法》《增進生產及調整貿易辦法大綱》《戰(zhàn)時糧食管理條例》和《戰(zhàn)時農礦工商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條文”[10],決定對全國經濟正式采取統制政策。
統制經濟政策,指的是“抗戰(zhàn)時期,國家財政為服從戰(zhàn)爭需要,民國政府在保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前提下,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預或管制生產、流通、分配等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一種政策”[3]。隨著戰(zhàn)場的不斷擴大,中國深陷戰(zhàn)爭泥潭,此時中國茶業(yè)運行和管理機制已經不再適應戰(zhàn)時需要,矛盾激化,且茶葉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大宗商品,不能忽視其重要性,故南京國民政府不僅在工礦、糧食、金融、外匯、物價等方面采取統制政策,還開始對茶業(yè)實行統購統銷?!笆褂脟业牧α繉嵤┙y制,充分實現改良的計劃,庶有復興的希望”[11]。民國時期,茶業(yè)政策的轉變,一方面,能夠利用茶葉換取更多的外匯,增加戰(zhàn)時資源,更好地支持長期抗戰(zhàn)。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促進后方茶葉生產,推動西南地區(qū)茶業(yè)發(fā)展,為戰(zhàn)后國茶振興與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于1938年6月頒布《管理全國茶葉出口貿易辦法》,正式對全國茶葉實行統制政策,其主要措施有:首先,專門設立中央及地方茶業(yè)統制機構,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其次,“成立專門公司——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實施茶業(yè)統制措施和承辦相關經營業(yè)務”[12]209,以保證中國茶葉的正常出口。再次,各地建立茶葉產銷合作社和實驗茶廠,通過降低茶業(yè)貸款利息,增加茶業(yè)補貼等方式予以資金支持,扶助各地茶葉產業(yè)發(fā)展。為推進茶業(yè)統制政策的實施,保證中國茶業(yè)發(fā)展,中國茶葉貿易公司經過多次調查,決定以云南作為開辟西南新茶區(qū)的先聲,并計劃迅速在云南籌設茶葉改進委員會、茶葉公司等相關機構。
第一,全省茶葉資源豐富。云南是中國產茶名區(qū)之一,是世界大葉種茶樹主要發(fā)源地。云南土壤、氣候適宜栽茶,植茶面積廣闊,其重要產區(qū)有順寧②、佛海③、南嶠④、車里⑤、鎮(zhèn)越⑥、昌寧、蒙化⑦、大理、保山、雙江、緬寧、景東、景谷、墨江等20多個縣區(qū),云南茶業(yè)發(fā)展旺盛時,產量可達到10萬余擔,“運銷四川、西藏及省內各地,部分銷往緬甸、老撾、泰國和越南”[13]。云南茶葉產量豐富,本身茶葉品質優(yōu)良,又有遠近馳名的普洱茶可作為推廣先鋒,因此云南茶業(yè)開發(fā)條件充足,方便展開種植試驗和改良生產等工作。
第二,區(qū)位優(yōu)勢??箲?zhàn)爆發(fā)之前,偏遠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云南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導致云南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華北、東北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但是,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以及淪陷區(qū)的不斷擴大,云南的區(qū)位優(yōu)勢逐漸顯現,國民政府不得不考慮加強對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以儲備戰(zhàn)時資源?!翱谷諔?zhàn)爭時期,是云南經濟大發(fā)展的時期”[14],云南偏遠的區(qū)位,提供了一個較為安全的發(fā)展環(huán)境,無論是工礦業(yè)還是茶業(yè)都可以順利推進。同時,云南與多省、多國毗鄰,靠近兩大有待進一步開發(fā)的茶葉市場:一方面,云南與嗜茶成癖的藏區(qū)相連,歷史上云南是藏區(qū)傳統的茶葉供應地,“西藏人民以緊茶為必需之飲料,每年由(云南)本省佛海一帶供給者約十分之三”[15];另一方面,云南與東南亞國家相鄰,既可以借此機會開辟東南亞市場,也能夠通過這些國家將茶葉轉運至歐美市場,開拓海外市場極為便利。此外,隨著戰(zhàn)事發(fā)展,很多同盟國友軍及外省人士遷至昆明,對茶葉需求也相應增大。安全的發(fā)展環(huán)境,潛在的市場需求,使得云南成為了政府開發(fā)西南新茶區(qū)的首選地點。
第三,交通優(yōu)勢。20世紀30年代末,云南有兩條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即滇越鐵路與滇緬公路,這兩條交通線成為了戰(zhàn)時運送軍事物資和民用物資的“生命線”。1919年,滇越鐵路正式建成通車,“使云南邁出了進入新式交通時代的第一步”[16]。1937年7月起,日本擴大侵略步伐,迅速封鎖中國沿海地區(qū),企圖完全阻斷外國的援助物資進入中國,為應對運輸危機,國民政府于1938年底迅速搶修出了一條新的國際運輸干線——滇緬公路。故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期間,滇越鐵路和滇緬鐵路成為了當時中國通向海外的僅剩的兩條通道。戰(zhàn)時,國民政府利用茶葉換匯易貨的前提就是中國的茶葉能夠運送出去,而就當時的交通狀況來看,利用位于云南境內的這兩條交通干線是極為可行的辦法。因此,較其他西南茶區(qū)而言,擁有交通優(yōu)勢的云南茶區(qū)是最容易著手進行茶業(yè)開發(fā)的。
1937年11月15日,云南進出口貿易管理委員會成立,并頒布了《本省進出口貿易管理辦法》,辦法規(guī)定全省茶葉運銷工作由貿易管理委員會負責,云南“茶葉貿易進入統制時期”[12]216。從此,云南茶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為進一步踐行統制政策,南京國民政府與云南省政府開始謀劃籌備中國茶葉公司在云南的分公司。
1938年夏,鑒于中國傳統產茶大省日益迫近戰(zhàn)區(qū),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決定開辟西南新茶區(qū),促使茶葉技術人員轉移后方,以免資敵,具體調查計劃交由中國茶葉公司負責。“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由中國茶葉公司派專員鄭鶴春⑧和技師馮紹裘⑨來滇”[17]28,對云南茶業(yè)展開調查工作。鄭、馮兩人多方訪問,決定先赴產地調查,試制茶葉之后,再判定是否適合開發(fā)。同年10月初出發(fā),順著滇緬公路陸續(xù)到達了下關、大理、蒙化、順寧、云縣、昌寧等重要茶區(qū),并在順寧一帶采摘鮮葉進行試制,開展材料收集工作。所有考察工作前后歷時兩個月,鄭、馮兩人認為滇茶產量豐富,質量優(yōu)越,頗有經營開發(fā)的價值。與此同時,中國茶葉公司也派遣了專員到四川、貴州、廣西等省進行考察。通過對比調查結果,中國茶葉公司認為四川省藏銷茶有特殊開發(fā)意義,但川茶不適合改制外銷紅、綠茶,而貴州、廣西兩省茶業(yè)開發(fā)條件尚未成熟,而“云南茶區(qū)最廣,茶質最佳,應當作為開發(fā)的重點”[18]。
于是,1938年12月5日,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壽景偉親自前往昆明,與云南省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繆云臺⑩,共同商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幾經商討,云南省經濟委員會與中國茶葉公司決定各出資國幣10萬元,在云南成立股份制茶葉公司。在最初的籌劃階段,云南中茶公司商股總額定為國幣20萬元,分為2 000股,每股100元,分一股、十股兩種。1938年12月14日,公司的2 000股商股已全部認領完畢,每股都是“一次繳清,并無以財產抵充股款”[19]的情況。同一天,云南中茶公司在昆明威遠街云南錫務公司內,召開了首個股東會暨公司創(chuàng)立會,到場股東共15人。經股東投票,“選定繆嘉銘、壽景偉、張邦翰、陸崇仁、卓宣謀、馮紹裘諸先生及鶴春7人為董事,何崇杰先生為監(jiān)察,繆、壽、張三董事為常董,共推繆常董為董事長”[20]。自此,經過多方努力,前期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此外,同一時期,云南茶葉改進委員會也進入籌設階段。1938年12月24日,中國茶葉貿易公司與云南省建設廳長張西林、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富滇新銀行行長繆云臺等人組織成立云南茶葉改進委員會,委員會成立后聘請了多位茶學專家指導云南茶業(yè)的改良工作。
1938年12月16日,云南富滇新銀行與中國茶葉公司雙方共同出資,正式組織成立了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The Yunnan Tea Corporation。成立當天,就在昆明市威遠街208號內開始工作。1939年6月,云南中茶公司初具規(guī)模,于是向云南省政府建設廳進行備案。
與專門以謀利為目的的私營茶商組織不同,云南中茶公司自成立起,便始終以輔助國家發(fā)展,開發(fā)滇茶為主旨,并確定了改良滇茶的三個目標與步驟。第一,積極制造外銷紅、綠茶,開發(fā)滇茶新市場。云南茶葉多為緊茶,其貿易向來以川藏與本省為主,無海外市場可言。閉塞的銷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滇茶的發(fā)展。出于增加戰(zhàn)爭資源和發(fā)展云南茶業(yè)的考慮,公司應設立茶場,嘗試性地將改制外銷紅茶、綠茶、磚茶、烏龍茶等產品,在歐美、緬甸、越南等地進行銷售,以此擴展滇茶新銷路,促進對外貿易。第二,提高并規(guī)范滇茶質量,維持固有市場。滇茶原始質量并不差,但因近年銷路萎縮,茶業(yè)不受重視,茶葉種植、生產、貯藏等技術始終沿襲土法,裹足不前,導致滇茶天然的優(yōu)點逐漸被掩蓋。為了充分發(fā)揚滇茶自身品質優(yōu)勢,推廣海外銷路,提高滇茶的名譽與價格,應該以提高質量為重點工作,茶葉栽培、采摘、制造、包裝、運輸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確立起統一的標準,逐漸減小與世界暢銷茶葉的差距,維持國內固有市場份額。第三,根據市場需要增加產量,致力提倡改良栽培與大量生產。近年來,滇茶衰落,除少數地區(qū)產量略有增加外,云南絕大部分地區(qū)茶葉產量逐年銳減,原有茶樹衰老,同時云南自禁煙以來,農村土地大片荒廢,農村生產亟需尋求替代。因此,應推廣種植,改良栽培,救濟農民的同時還可以為滇茶開發(fā)提供新的原料支持,提高滇茶總體產量,“盡地利而利生產”[9]。產銷配合與否決定了開發(fā)事業(yè)的成敗,如果銷路尚無把握便貿然從事大量生產,勢必增加經營風險,阻礙發(fā)展。因此,云南中茶公司權衡輕重緩急,以上三個步驟中決定以改制外銷茶葉,開辟新銷路為首要工作。
自成立起,云南中茶公司采取一面建制,一面生產的原則,分別“向港滬印緬及國內各地訂購制茶及附屬機械,設計廠房機器,籌設茶廠,制造內外銷各種茶葉”[21],生產工作陸續(xù)展開。
開發(fā)滇茶,“應先由工以改良制造,由商而開辟新銷路,而后從事于推廣種植”[22],可見設立工廠,謀生產技術的改良是公司成立后必須率先開展的工作。由于茶葉生產具有季節(jié)性和時效性,“鮮葉不能久擱,擱則劣變”[23],采摘后若沒有得到及時地揉制發(fā)酵,勢必會影響茶葉成品的質量。因此,公司前后選定了五個產茶豐富,交通較為便利的地點作為廠址,積極從事茶葉生產。
選擇順寧為生產據點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順寧氣候、土質環(huán)境適宜種茶,茶葉資源豐富。順寧位于滇西山區(qū),土壤肥沃,雨水充足,氣候溫和,適宜種茶,是云南重要的新興茶區(qū)。晚清時期,“知府琦璘首倡植茶,今全境各村鎮(zhèn)土地,已泰半成為茶園矣”[24]。民國肇始,順寧同毗鄰各縣竭力提倡種茶,產量逐年增加,順寧一年產茶達3000擔以上,各地茶商紛紛前來采購,經銷下關、大理、昆明、四川等地,因此順寧成為了滇西地區(qū)茶葉集散中心。順寧相鄰縣城如昌寧、雙江、蒙化等都種植茶葉,以順寧為試點進行改良,也有利于技術改良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二是順寧交通狀況較為良好,便利運銷。順寧距離保山為6馬站(合300余里),下關為8馬站(合400余里),“將來保云公路暨滇緬鐵路完成,當為山國中交通最便之茶區(qū)”[21]。相比于其他無交通可言的產茶區(qū),順寧已屬便利,在此設廠也較易入手。
1938年冬,云南中茶公司派專員赴順寧進行考察,并開展籌備設廠工作。1939年2月,公司將順寧縣東城外小鼓山一帶定為廠址,以國幣4 750元購買了26.09畝土地,茶廠正式設立。為應對當時迫切的外銷需要,順寧茶廠遂采取籌備與制造同時進行的原則,一邊招工買料建筑廠房,一邊在廠長馮紹裘的帶領之下,自制制茶工具,趕在春茶季節(jié)生產出了第一批產量在300擔左右的外銷紅茶,經上海、香港等地轉銷歐美,評價極高。此后,經過為期三年的建筑工作,建成初制廠、精制廠、烘干廠、辦公室、工人宿舍、倉庫、廚房、火房等共395間房屋,并配備了一系列現代化機械配合制造,工廠有效運轉,“每年可制紅、綠茶5 000箱至10 000箱(每箱凈重74市斤)”[25]。
順寧茶廠主要以制造外銷紅茶為主要業(yè)務,內銷紅茶為次要業(yè)務,紅茶成品質量較高,頗受海外消費者歡迎。后因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紅茶出口阻滯,茶廠轉營內銷和邊銷紅、綠茶。1942年后,順寧茶廠“收購鳳山和雙江勐庫的春尖,調給復興茶廠作加工沱茶之用。順寧茶廠的業(yè)務活動一直繼續(xù)到1950年3月交軍事接管”[17]33。
佛海位居云南省西南極邊地區(qū),全年氣候溫和,受印度洋季風氣候影響,冬季干燥,夏秋多雨,崇山峻嶺,當地居民夷多漢少。以佛海為設廠地點,主要歸因于佛海是滇西南地區(qū)極為重要的茶葉產地和集散地。建廠前,佛??h已有茶地1 300余畝,茶樹多達10萬株,年產10 000擔左右,達到了全省產茶總量的七分之一。此外,其周圍縣份都是產茶大縣,便利的交通使得佛海成為車、南、寧等縣的茶葉集散地,茶商紛紛到此設置廠房和收購點。佛海對內交通較為艱險,與之相反,對外交通卻更為方便,佛??拷挼椤⑻﹪?,“由佛至緬之景棟——Kong Jung即猛艮,僅6馬站(合300余里)”[26],因此佛海出產茶葉主要供給緬、泰以及東南亞多國市場。云南中茶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以開辟發(fā)展外銷市場,以換匯易貨為發(fā)展目標,而佛海擁有的外銷市場與公司業(yè)務重心不謀而合,故佛海成為公司率先設廠的理想地點之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云南中茶公司委任范和鈞為廠長,張石城為技術員,并親赴佛海進行籌備建廠事宜,后選定縣城東南區(qū)博愛路南側40畝空地為廠址。1940年,公司抽調實習生并雇傭宜良縣土木工匠90余人,與佛海茶廠員工共同建筑完成廠房50間,同時從湖北、江西等地借調茶葉技術人員,購買安裝制茶機器,開始從事制茶工作?!胺鸷T囼灢鑿S以制造外銷分級紅茶、白茶、烏龍茶為主要業(yè)務,暫以供應藏銷剩余之原料5 000擔為廠務設備及人事配合之標準?!盵22]此外,為示范倡導,鼓勵種植起見,茶廠與地方合作選定了一處土質優(yōu)良,交通便利,面積達100余畝的地點開辟為大型新興茶園,積極開展茶種栽培試驗工作?!疤窖髴?zhàn)爭爆發(fā)后,(佛廠)銷路受阻,不能不入于保管狀態(tài)”[25],1942年,日軍侵入中緬邊境,佛海形勢危急,于是公司將職員全部撤回昆明,佛海茶廠就此停辦。之后,雖多次嘗試恢復茶廠,均以失敗告終。
“經營滇茶固應以全省為對象,入手之初,又必須選擇接近交通路線及將爰可以成為產制中心之產地”[27]。就交通而言,宜良最為便利。該縣位于云南東部,鄰近昆明,滇越鐵路縱貫全境,并建有呈宜、嵩宜等多條公路,運輸迅捷。就產茶而言,宜良有著數量可觀的茶葉資源。宜良所產茶葉,屬于小葉種,這一品種在云南全境較為罕見,同時該地區(qū)植茶歷史悠久,“縣境茶葉熟種系唐初播雄山(寶洪山)僧人培育引種于寺內,其后擴大種植于寶洪山一帶。茶以山名,稱‘寶洪茶’”[28]。明清時期,寶洪茶因白毫豐富,茶身肥碩,香味馥郁而揚名本省,興盛時期,宜良年產毛茶超千擔。晚清以后,滇茶隨華茶一蹶不振,茶價低落,該縣茶園樹齡都在100年以上,但茶農卻不悉心修剪培育,任其生長,直接影響鮮葉質量,成品粗制濫造,植茶、植茶技術亟待改良。便捷的交通,一定數量的茶葉資源,使得宜良成為公司著手建立試驗推廣根據地的首選。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2日,云南中茶公司在宜良創(chuàng)設臨時制茶所,同宜良縣政府建設局商討后,將下栗者村西邊前農業(yè)試驗場(香林古寺舊址)定為廠址,并逐漸開展試驗研究工作。與其他茶廠主營增產的定位不同,宜良茶廠則是以示范試驗,改良茶業(yè)為主要任務,因此始終未投入大量生產。
宜良茶廠的發(fā)展歷程,隨公司方針變化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臨時制茶所時期(1939年4月至9月),臨時制茶所在老洪山、團山等地租地2 000多畝,作為推廣示范茶園。這一時期,該制茶所是云南省茶葉改進委員會所辦茶葉技術人員訓練班學員進行實習,以及外界人士對茶葉栽制進行觀摩的主要場地。臨時制茶所成立之時,派何亦魯、殷葆良任技術員,另外有3名技術員練習生,31名工人。其次,茶場時期(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在試驗和實習過程中,公司技術人員認為宜茶產量雖有限,但質量極佳,應該擴大開發(fā)工作,于是改設宜良茶場,繼續(xù)整理當地舊茶園,開辟荒山,同時完善制茶設備,推廣增產。宜良茶場聘趙楷為場長,何亦魯為副廠長。最后,茶廠時期(1940年3月至1949年),由于宜良茶葉產量有限,短期難有生產,于是公司決定變更其性質,改為小型茶廠,自營茶園相繼關閉。茶季時直接由公司派人前往辦理制茶工作,平時則留人看守。性質變更后,調任童衣云為廠長,其他職員聘辭與裁減情況經常發(fā)生,茶工也多是臨時雇用。
歷年來,“宜廠制茶為配合內銷起見,出品種類甚多,有龍井、寶綠、洪綠、烏龍、熏花、花干、綠珠等”[21],種類歷年都有變化,但是總體產量有限,基本維持在200市擔左右。1950年,宜良茶廠隨云南中茶公司交軍事接管。
復興茶廠的設立與滇茶川銷有密切聯系?!暗岵璐ㄤN歷史悠久,尤以沱茶一項銷售川省腹地,年在萬擔以上,向由昆市運經昭通而達宜賓”[22]。該茶廠成立之前,川銷沱茶的生產制造工作一直是由順寧茶廠負責,昆明僅為運銷中轉點。但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緊急情況發(fā)生,“由順寧用馬馱運到下關轉汽車運到昆明的茶葉,一路受潮,必須加工復烤。而由李宗桂從江西請來的一批制茶工人正好到達昆明。其中大部分茶工派往順寧,部分茶工留在昆明復烤茶葉”[29],于是公司隨即租用昆明市金碧路一處民房作為臨時廠址,配置簡易工具,完成后期加工。此后,對川銷沱茶臨時的補救性工作逐漸變成常態(tài)化,公司便決定在昆明新添一座茶廠,專門從事精制川銷沱茶,改良包裝等業(yè)務,目的在于擴充沱茶銷路,名為“復興茶廠”,由童衣云任廠長,總攬全廠事務,另配備23名辦事員和練習生。
因川銷沱茶制造工作單純,不像紅茶、綠茶制造繁復,初期復興茶廠產地設施都較為簡單,茶廠年產基本維持在1 000擔上下。民國三十年(1941年),因空間過小限制生產,茶廠租用了金碧路447號富滇新銀行的倉庫舊址作為新廠房,場地更為寬敞。同時云南中茶公司加大資金支持,完善茶廠設施,于是復興茶廠生產能力提高到了2 000擔以上。
復興茶廠的主要任務是以勐庫和鳳山茶為原料,“以新法制造沱茶,提高質量,牌名復興”[30]。同時,為適應市場需要,茶廠也兼制配茶,并負責整理和儲存公司茶葉。復興牌沱茶因標準劃一,品質優(yōu)良,在四川尤其是宜賓地區(qū)有口皆碑,十分暢銷。抗戰(zhàn)勝利后,金融環(huán)境混亂,復興茶廠曾中途停業(yè)后恢復。1950年,復興茶廠隨昆明總公司交軍事接管。
為維護傳統藏銷緊茶市場,康藏茶廠得以設立??挡氐貐^(qū)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藏人嗜茶如命,甚至“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31]。藏區(qū)對茶葉的需求量很大,每年需求超過10萬馱,全部由川、滇兩省供應,滇茶占十分之二三,主要由古宗商人自備騾馬到云南思普一帶進行采購入藏。銷往康藏地區(qū)的茶葉因為路途遙遠,為了長途運輸方便,一般是做成緊壓的茶餅和茶坨。
自民國七年(1918年)起,川茶運藏遭到阻斷,而滇茶北路,即經阿墩子入藏一路的銷量甚微,由佛海經緬甸、印度入藏一路尚能照常輸出?!叭宦吠靖F遠,并須迭經中間商人之手,重重剝削,且過境征稅等,乃亦時成問題”[32]。一方面云南茶農、茶商獲利極少,藏區(qū)消費者卻負擔加重;另一方面是穩(wěn)固滇茶藏銷市場有特殊意義,有利于漢藏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于是“二十九年(1940年)冬,鄭鶴春與康藏商人代表暨蒙藏委員會委員格桑澤仁聚首昆垣,鑒于滇茶藏銷之危機良有亟待振作之必要,乃決定在滇設廠制造,取道北路入藏”[33]。最初擬定以緬寧或順寧為設廠地點,后由于成本、交通等限制,最終確定在下關設廠。1941年4月起,在下關荷花村文昌宮內正式設立云南康藏茶廠,積極從事茶葉生產。初期階段,云南康藏茶廠“規(guī)模不大,廠房是租用民房,設備簡陋,都是一鍋一灶,石墩壓制的手工作坊”?,之后茶廠規(guī)模有所擴大。
康藏茶廠與其他附設茶廠不同,該廠為聯營茶廠,由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與西藏下關茶商各集資15萬,共同進行經營管理。1941年7月,云南康藏茶廠正式成立,聘請順寧茶廠稽核周賡昌兼任廠長。同時,為節(jié)省開支,便于管理推銷起見,在麗江設立了營業(yè)部,由股東李達三任主任,負責主持銷售,并在昆明設管理處,由鄭鶴春、格桑澤仁分任經理、副經理。
康藏茶廠主要以生產餅茶、緊茶,改良餅茶運至麗江推銷為主要業(yè)務,“所有出品為時雖短,以原料優(yōu)良,重量合度,頗受顧客歡迎”[32],年產緊茶維持在2萬市斤左右,餅茶3萬市斤。云南康藏茶廠在經營的頭三年,管理合理,節(jié)省開支,茶廠稍獲利潤。1945年,抗戰(zhàn)進入最后階段,金融劇變,物價飛漲,康藏茶廠因成本激增,負債過重,無力經營,最終于1945年底提前結束,茶廠職工全部遣返回昆明。1948年后,該廠恢復,為云南中茶公司獨資茶廠,并改名為新康藏茶廠,專門從事茶葉轉運的工作。此后,該廠隨公司交軍事接管。
云南中茶公司于1938年冬正式成立,本著一面建制,一面生產的原則,于“公司成立之初,選定順寧、佛海、宜良三縣為初步設廠據點,以樹立開發(fā)滇茶之先聲”[26],而后于昆明、下關增設復興、康藏兩廠。五個茶廠中,四個為自營茶廠,一個為聯營茶廠,其中數順寧、佛海兩廠規(guī)模最大,就廠房設備的規(guī)模而言,在國內實屬罕見。五大茶廠的先后設立,“一方面在求普遍之改進推廣,一方面在以實驗茶場倡導示范,力求生產自給,以奠立基礎,雙方各項同時并進”[34],以此為據點,改良制造與栽培,培植技術人才,擴展茶葉市場等工作得以有序推進。
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為延緩貿易衰退,穩(wěn)定經濟,決定加強茶業(yè)管理,對全國茶業(yè)實行統購統銷政策,這一政策也成為了云南中茶公司成立的重要契機。“茶業(yè)統制政策是適應戰(zhàn)前危機和戰(zhàn)時管制需要而實施的政策”[35],保證了換匯易貨,增加了戰(zhàn)爭資源,同時也促進了近代云南茶業(yè)的發(fā)展。首先,拓寬了云南茶葉的銷路與市場。統制政策鼓勵對外貿易,因此云南中茶公司成立以來,突破了此前云南茶業(yè)固有的內銷市場,始終致力于拓展新興海外市場,嘗試在歐美、東南亞地區(qū)銷售公司茶葉,提高了云南茶葉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其次,為云南茶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了技術人才。利用戰(zhàn)時茶業(yè)統制的契機,云南省政府與云南中茶公司招攬了大量淪陷區(qū)茶葉技工,開辦了多期茶業(yè)技術訓練班,吸收和培植了一批茶業(yè)人才,為改良滇茶提供了人才和技術基礎。再次,云南茶業(yè)初次實現機械化生產。在茶業(yè)統制背景下,云南中茶公司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購買和裝備了多種現代化機器,初步實現了云南茶葉的機械化生產,此舉在近代云南茶業(yè)實屬首創(chuàng),使得云南茶葉的生產逐漸現代化、標準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滇茶的品質,為進一步擴展滇茶市場提供了最為基礎的產品保障。戰(zhàn)時茶業(yè)政策的實施,使得近代云南茶業(yè)獲得了充足的技術、人才、資金支持,云南茶業(yè)實現了跨越性的發(fā)展。
注釋:
① 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38年12月,是由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所屬的中國茶葉公司與云南省經濟委員會共同組織成立的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的資金由中國茶葉公司、富滇銀行與私股組成,該公司是中國茶葉公司在云南的分公司,為中央與云南地方政府共同經營的公司。1943年,中國茶葉公司停止與各地方政府合資經營事業(yè),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以示區(qū)別。1943年至1950年,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改為云南地方政府進行經營。相關檔案資料中常將公司簡稱為“云南中茶公司”,為行文方便,文章正文部分用“云南中茶公司”統一論述。
② 順寧:舊縣名,指今天云南臨滄市鳳慶縣、云縣,保山市昌寧縣。
③ 佛海:舊縣名,指今天云南省勐??h。
④ 南嶠:舊縣名,指今天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zhèn)(原南嶠縣)。
⑤ 車里:舊縣名,指今天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車里縣。
⑥ 鎮(zhèn)越:舊縣名,指今天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易武縣。
⑦ 蒙化:舊縣名,指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全境。
⑧ 鄭鶴春(1892-1957),字萼邨,原名松表,浙江諸暨人,在史地研究、文獻學等方面頗有建樹,曾任云南中茶公司經理、云南富滇保險公司經理。
⑨ 馮紹裘(1900-1987),字挹群,湖南省衡陽人,被譽為中國近代“機制茶之父”“滇紅創(chuàng)始人”。
⑩ 繆云臺(1894-1988),原名繆嘉銘,字云臺,云南昆明人,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實業(yè)家,曾任云南個舊錫務公司經理、云南勸業(yè)銀行經理、富滇新銀行行長、國民黨云南省政府委員兼農礦廳廳長等職。1938年12月,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繆云臺慷慨出資支持該公司經營,并且擔任了數屆公司董事長,直至1950年公司交由軍事接管??娫婆_擔任云南中茶公司董事長期間,領導公司全體人員積極從事云南茶業(yè)的改良制造和擴展市場工作,為戰(zhàn)后發(fā)展云南茶業(yè)提供了寶貴經驗。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大理州文史資料 第9輯 手工業(yè)、工業(yè)專輯[M].內部刊物,199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