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 石偉平
在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工匠經常被提及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歷史上看,工匠早已被人們所重視。在古代的文獻中,“工”往往又稱“百工”?!犊脊さ洹た脊た偛俊R考》引文曰:“工,百工也,考察也。以其精巧工于制器,故謂之工。”[1]《考工記·總序》曰:“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考工記》文中所謂的“六職”分別指的是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和婦功?!鞍俟ぁ睘橹艽牧N職業(yè)之一,后來也泛指工匠[2]。
在先秦諸子中,墨子和其他諸子不同,墨子最為重視工匠。另外,墨子本人就是一個技術熟練的工匠,會制造器物,他把百工之事當成“大人之事”,重視通過工匠的技術活動來實現(xiàn)利民厚生。墨子對于工匠的認識體現(xiàn)在《墨子》一書中,《墨子》一書中的工匠是指在家庭小作坊或手工工場里從事手工業(yè)生產的勞動工人,所以又常常與“工”或“工人”同稱?!赌印芬粫谐霈F(xiàn)的“百工”和《考工記》中的“百工”都泛指工匠。
就此而言,重新發(fā)現(xiàn)和審視墨子對于工匠的闡釋和理解,并進一步探討墨子的工匠觀,對于當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意義,對當下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改革都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通過對《墨子》這一著作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墨子的工匠觀主要分為直接認識和間接認識。直接認識即墨子直接闡明自己關于工匠的觀點,如“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guī),直以繩,正以縣”。間接認識即墨子在論述其他問題時,間接表達自己對于工匠的看法或理解,如墨子說:“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墨子·魯問》通過分析墨子關于工匠直接和間接的論述,可以窺見墨子對于工匠的基本認識,其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墨子從“農與工肆之人”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一種人與人之間是無差別的、無等級的樸素的平等觀[3]。在墨子看來,農民、手工業(yè)者和官吏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平等觀和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有相同之處。
與之相反,儒家則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這種劃分也是基于社會分工衍生出來的,但這種分工具有明顯的不平等色彩,職業(yè)有高低貴賤。同時,這一分工所引起的階層觀念又凝固實際的社會階層劃分[4]。而墨子的“官無常貴,民無常賤”反對的是社會階層固化,百姓和官吏的地位貴賤不是長久不變的。即使是普通百姓和工匠,只要有才能,也可以舉薦為官。如果為官者是無德無能的平庸之輩,也應該“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肮贌o常貴,民無常賤”既含有“對社會等級秩序的蔑視和反抗,同時也含有社會分工平等的思想”[5]。
所以,在墨子的觀念中,沒有勞力者和勞心者之分,他們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同,而且都擁有階層流動的機會。墨子對于工匠階層社會地位的認識在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墨子認為所有平民,包括百工甚至是奴隸,都具備足以任官的道德潛力。這種平等思想在當時雖然沒有獲得大眾接受,但儒家認為所有人都可接受教育的觀念,卻也受到這種所有人皆有能力扮演治理角色的思想所強化[6]。
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工匠“唯技能、輕理論”,其高超技藝具有經驗性,不需要理論知識,只需“知其然”,無需“知其所以然”。早在先秦時代的墨子卻并不這么認為,在《公孟》篇中,他以蓋房子為例,從一個側面來說明,工匠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公孟》上說:“子墨子問于儒者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是猶曰:‘何故為室?'曰:‘室以為室。'”胡適認為,儒家只說一個“什么”,只注重現(xiàn)狀描述,墨子則說一個“為什么”,注重探討產生現(xiàn)狀的原因[7]。墨子認為,無論何種事物、制度、學說、觀念、實踐,都有一個“為什么”,或者說,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用處,知道它的用處,才會知道它的是非善惡,這就是墨子的“應用主義”,應用主義也可以被稱為“實利主義”[8]。
從邏輯上看,墨子在確認“是什么”和“應該做什么”之后,進一步追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凡事這樣做之后有利,所以才“應該”這樣做,這比孔子的認識更進一步。這更多地體現(xiàn)了墨子關于工具層面的理性思考,涉及做的目的性,當然,這也對工匠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魯問》篇記載說,魯君謂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學,一人者好分人財,孰以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為賞與為是也。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吾愿主君合其志功而觀焉。”墨子提出了考察人的方法——“合其志功而觀焉”。這實際上關涉到人的思想動機與行動效果兩個方面,墨子主張應當將兩者結合起來對人進行考核,其中必然包括對工匠的考核。對于工匠的考核要注重其心志,更看重其成效,工匠的成效就是以生利實用為上。
在墨子看來,工匠技術有沒有價值取決于這一技術能否給國計民生帶來幫助。他認為,工匠的任務是“饑者食之,寒者衣之”,超過這一限界就是淫巧,就是對技術的濫用[9]?!肮斪酉髦衲疽詾轾o,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魯班自認為他的技藝精巧至極,但墨子不以為然,“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p>
因此,墨子把“合其志功而觀焉”作為考核工匠的方法,他認為,工匠的技術是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一種技術有沒有價值或者有多少價值的衡量標準是要看其對人民大眾有沒有用或有多大用處。但是,這種只看到技術的工具性,主張技術以功利實用為上,而忽略其價值性,則反映了墨子對技術認識的片面性。
《墨子》一書共53篇,其中《法儀》單獨成篇,由此可見,墨子尤其重視工匠應該遵守規(guī)矩。在《法儀》篇中,墨子認為,百工皆有法度,故治理天下亦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度?!斗▋x》篇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guī),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實為四)者為法……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出于治理社會的需要,墨子用“工匠用器”中的器(矩、規(guī)、準、繩、權、衡)來規(guī)范社會,使規(guī)矩法則制度化[10]。據(jù)此,能夠推斷出墨子對于工匠技藝是何等的熟悉。
墨子認為,不同手工業(yè)工匠各有自己特殊的技巧,但都要遵守共同的標準、法則,有法所度[11]。在工匠用器制作過程中,其每個步驟均有程序先后,且可精確計量(尺寸、規(guī)矩)?!秱涑情T》篇中提到:“籍車之柱長丈七尺,其貍者四尺,夫長三丈以上,至三丈五尺,馬頰長二尺八寸,試籍車之力而為之困(悃),夫四分之三在上?!?/p>
墨子對工匠技術規(guī)范的認識影響了他之后的另一重要哲人孟子。孟子推行仁政,認為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边@一論述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孟子關于技術規(guī)范對于工匠技藝活動重要性的認識[12]。
諸子百家中,唯獨墨子對技術、技藝、勞動最為看重,此外,墨子在力學、光學、數(shù)學、軍事學等方面均有獨特的思考和論述,這與當時重“道”輕“技”的風氣迥然不同[13]。墨子本身就是一名工匠,另外,他招收的許多弟子大都出身平民,有許多成員也是工匠。因此,對于如何成為一名工匠甚至是一名好工匠,墨子有著獨特的理解和建議。
《非樂上》曰:“今人固與禽獸、麋鹿、飛鳥、貞蟲異者也。今之禽獸、麋鹿、飛鳥、貞蟲,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蹄爪,以為绔屨;因其水草,以為飲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纴,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今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蹦诱J為,人是勞動的存在物,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勞動能力的有無。這是墨子勞動觀的邏輯起點,因此,墨子直接強調物質對勞動人民的重要性,勞動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有益于自身的價值[14]。在先秦諸子中,墨子最重視勞動,在墨子看來,從事勞動、吃苦耐勞是成為工匠的前提,先秦時期的匠人都是勞動者出身。中國古代的發(fā)明家和工程師也都來自平民(小民),在古代的哲學家們看來,這些人是“小人”,以與“君子”(高尚的半貴族的博學公職人員)區(qū)別開來[15]。正是因為匠人都是出身于勞動者,在儒家文化占主導的社會背景下,工匠的身份地位始終比較低。
由于墨子出身微賤,對工匠的疾苦和要求便有更深切的了解和體會。所以,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門下弟子多是“匹夫徒步之士”“農與工肆之人”,所收弟子不分貧富貴賤,只要能從事艱苦的勞動,具有吃苦耐勞的實踐精神,并忠心耿耿履行墨家道義,即可成為墨門弟子[16]?!秱涮荨菲涊d,“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墨,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他的弟子禽滑厘就是吃苦耐勞的典型。
另外,墨子及其弟子推崇大禹,大禹作為治水工程師,挖泥擁土,修堤筑壩,雨洗發(fā),風梳頭,以至“腓無胈、脛無毛”。《莊子·天下》曰:“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墨子要求弟子學習大禹治水吃苦耐勞櫛風沐雨的精神[17]。墨子重視勞動,強調吃苦耐勞的磨練,他一生“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些正是成為工匠的前提條件。
《經上》云:“知:聞、說、親”?!督浾f上》對知識的來源進一步解釋說明:“知:傳受之,聞也。方不障,說也。身觀焉,親也。”墨子認為,知識的來源有三:一為“聞知”,二為“說知”,三為“親知”。和“聞知”“說知”相比,墨子最看重“親知”,即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知識。墨家知識論之所知對象很多樣化,諸如生產活動、軍事防備、建筑工程、交通工具、器械設備等各方面的利民實務需求上,皆為墨家研究知識的對象[18],這些實用性知識皆和工匠有關,且要通過親身實踐才能獲得??梢?,要成為一名工匠不僅要“聞知”“說知”,更要“親知”,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掌握實用技藝。
與墨子同一時期的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將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類,純粹理性知識、實踐理性知識和技藝。所謂純粹理性知識,大致為幾何、代數(shù)等學科;實踐理性知識則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相關的知識;技藝是指那些言說的,在實踐中需要親身體悟的知識,例如鐵匠的技藝就不能通過教學來講授,必須讓學徒自己動手操作,親自去體驗才能掌握這一技藝的精髓[19]。由此觀之,亞里士多德和墨子都認為工匠的技藝必須通過親身實踐來自己把握,都重視實踐在工匠技藝傳授中的作用。
此外,墨子和墨子招收的許多弟子都出身平民,有許多成員都是手工業(yè)者,也就是工匠。因此,他深知實踐對工匠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脫離生產實踐活動,他要求學生“信身而從事”,“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通過對生產實踐中經驗的總結,不斷提出一些富有科學價值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融入教學之中[20]。墨子不僅重視實踐,而且以身作則,述而且作?!陡吩唬骸肮胖普邉t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易多也?!?/p>
墨子以親身示范告知學生如何去實現(xiàn)“兼愛”社會,具有實踐智慧[21]。墨子強調身教重于言教,“言足以復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蕩口也”,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在政治上主張“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悔貧,貴不傲賤”的德政思想[22]。墨子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認識集中在《修身》篇中,《修身》在《墨子》一書中位列《親士》之后,排在第二。從排列順序能夠看出,墨子認為重用賢能人士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但什么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賢才呢?墨子認為,賢才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德行比才能更重要。與墨子相比,希臘化時期的斯多亞學派則直接將技藝等同于德行,該學派尤其尊重體力勞動者,進而產生了某種以德行為支撐的工匠觀[23]。
《修身》篇提到了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從該篇記載中可知,“德行”主要有11項指標:強志、重信、輕財、守道、明察、誠實、自省、實干、謙虛、睿智、無私。那么,如何才能養(yǎng)成德行呢?《修身》篇曰:“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修身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蹦诱J為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需要把別人當成一面鏡子來了解自己,并且自己也要經常反省[24]。對于工匠來講,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是做人的根本,高超的技藝是做事的要求,不管從事任何職業(yè),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最重要。高超的技藝只有在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的指引下才能有益于人。
墨子認為,培養(yǎng)德行的方法主要是“反之身”,即時刻反省自己,這和孔子的“三省吾身”觀點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墨子反對只是空談仁義禮智、一味自省內求的修養(yǎng)方法,提倡“口言之,身必行之”“務言而緩行,雖辯不聽”“君子以身戴行”,墨子反對空談道德,重視道德實踐,強調身體力行[25]。
《耕柱》中記載,治徒娛、縣子碩兩個人請教墨子,行義,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墨子答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蹦右灾轭惐龋瑏黻U述行義之道,人的職業(yè)不相同,有筑者、實壤者、談辯者、說書者、從事者,每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職業(yè),專注于本職工作,那么一定能夠做成“義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持同樣的觀點,“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這樣,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別種人的作用,這種正確的分工乃是正義的影子?!盵26]
《節(jié)用中》也有云:“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鞄、陶冶、梓匠,使各從事乎其所能?!备餍懈鳂I(yè)的工匠,都要各司其責,各盡所能,只有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持續(xù)專注的發(fā)展,才能練就精益求精的技藝。專一、專注是工匠的核心,也是工匠最該有的精神[27]。工匠既要遵循舊規(guī)而又加以創(chuàng)作,墨子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斗侨逑隆吩唬骸肮耪咿淖鞴?,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
墨家之所以在先秦時期能夠成為與儒家并稱的顯學,就在于他用工匠專注和熱愛的品質來宣揚他的學說,墨子及其他弟子在宣揚墨家學說時意志堅定,當確定目標后,為了實現(xiàn)目標,必當全力以赴[28]。
在墨子死后,墨家一分為三。曾經和儒家并稱的墨家逐漸式微,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墨家的一些思想,諸如“兼愛”“非攻”重視科技及組織管理形式被道家和佛家所借鑒。只要稍微檢視有關技術及科技教育的資料,即可發(fā)現(xiàn)中國的技師(工匠)與科學家或自然學者中,信奉道、佛思想的遠遠多于信奉儒家思想的[29]。由此可見,墨子思想中蘊含的工匠觀對后來中國的傳統(tǒng)工匠和技術發(fā)展影響深遠。當然,墨子有關工匠的思想精髓對于今天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亦具有積極的參照價值。
我國在傳統(tǒng)信念上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時,我國對所謂的庶民教育是不加重視的,也沒有系統(tǒng)的做法,直到唐代才系統(tǒng)地發(fā)展出一套能廣泛在民間傳播或傳承的、不屬于官學或書院的、有教育成果的機制或獨特方式[30]。但是,在諸子百家中,墨子的弟子多為“農與工肆之人”,傳授的知識以實用的知識技能為主[31]。從這方面講,墨子可以說是我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墨子認為,農民和工匠同樣也有受教育權,他的這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思想是基于一種平民階層的立場,體現(xiàn)了一種對“農與工肆之人”的關懷。《尚賢下》有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正是從這種自下而上的思想觀念出發(fā),墨子提出了沒有親疏遠近、沒有差等之別的“兼愛”,因此,孟子批判墨子“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但墨子這種樸素的平等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普遍尊崇的平等或正義觀念相一致。
墨子重視對“農與工肆之人”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教育對象上,要重點關心平民階層的教育問題。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鞍偃f擴招”,鼓勵更多的中職畢業(yè)生、高中畢業(yè)生、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工人等報考。高職院?!鞍偃f擴招”,讓更多的社會人員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就業(yè)技能,同時也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
墨子在向他的弟子傳授工匠技藝時,經常會采用主動施教的教育方法,通過強力說教能夠讓更多的勞動人民、手工業(yè)者學習到知識。
《公孟》開篇記載了公孟和墨子的辯論,公孟主張消極的教育方法“不扣不鳴”,墨子則提出了“雖不扣則鳴”的積極主動教育方法。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墨子多處表達了這一主動施教的教育方法。《公孟》中有語曰:“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仁義均,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薄豆稀酚衷疲骸白硬粚W則人將笑子,故勸子于學?!薄胺蛄x,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視人?必強為之。”由此看出,在教育方法上,墨子是主張主動勸說、強力施教的。“雖不扣則鳴”所要闡述的道理就是,要主動積極地向人們傳授知識,主動上門送教[32]。
《魯問》篇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聞而見之?!瓍菓]謂子墨子:‘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設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與不教人耕而獨耕者,其功熟多?'吳慮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墨子主張主動、強力勸說天下人學習仁義,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主動這么去做的話,那么仁義會得到更大發(fā)展。教育人就需要主動出擊,創(chuàng)造機會,而不是被動等待機會[33]。這是墨子采用主動勸說、強力施教教育方法的典型例子。
墨子作為老師,在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他主張在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強力施教,并把這一教學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在當今社會,在農業(yè)、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中,機器在迅速取代人的勞動,到21世紀中葉世界經濟將接近完成自動化生產[34]。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會產生這一疑問:教師職業(yè)會被機器人取代嗎?B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shù)據(jù)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yè)未來在英國的“被淘汰概率”,教師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僅為0.4%[35]。我們也認為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是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法替代的。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都要考慮到當下的時代背景。一方面,要注重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施教作用;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36]。
道德教育是關于“愛”的教育。針對當時諸侯爭霸,戰(zhàn)亂紛爭的社會現(xiàn)狀,孔子和墨子都提出了“愛”,不同的是,孔子提出的是“仁愛”,墨子提出了“兼愛”?!叭蕫邸笔且宰约杭易鍨橹行妮椛涑鋈サ膼?,是有差別、有等級的愛。與孔子不同,墨子的“兼愛”是無差別的、平等的、無條件的愛,若愛而附有條件,出于心計,希求利益,那叫做利愛,利愛不是仁,也不是兼愛[37]。因此,“兼愛”是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觀念[38]。
未有己不自愛而能愛人者也,未有己不自善而能善人者也,因此,墨子強調修身。修身是墨子推行“兼愛”學說的具體舉措[39]?!缎奚怼氛荚谡撌鲎晕倚摒B(yǎng)的重要性,自我修養(yǎng)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待人處世的原則。這個根本樹立得不牢固,就不能成就功業(yè)[40]。工匠是直接參與物質生產活動的,和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對于工匠來說,更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墨子認為,工匠要重視自身修養(yǎng),并要有“兼愛”之心。
提倡兼愛,重視自我修養(yǎng)是墨子對工匠的要求,也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閃光點,當今社會也要形成愛人如己、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風尚。長期以來,人們把道德當成規(guī)范,認為道德就是遵守規(guī)范,道德教育就是遵守規(guī)范的教育,就是對“應該”“必須”的貫徹與遵守[41]。借鑒墨子對于工匠的道德要求,只有以人為核心,對內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對外強化對社會道德、公共道德的深入探討,才能真正履行道德教育的使命。
《尚賢》中提出:“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蹦映錾砥矫?,其弟子也大多出身平民,處于社會下層,強烈要求平等和參與政治[42]。墨子認為,即使是農夫和工匠,只要有才能,就要提拔他,做官的不會一直做官,老百姓也不會永遠是老百姓,只要有能力就加以提拔,沒有能力就罷免。
墨子反對社會階層固化,希望普通百姓獲得階層流動的機會。那么,如何才能破除階層固化,實現(xiàn)階層流動?墨子認為是通過教育,教育在社會階層流動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他的很多弟子都是通過接受墨子的教育,學成之后在各諸侯國擔任官職。對于當前社會來說,實現(xiàn)階層流動,職業(yè)教育無疑是重要途徑之一。當今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凸顯,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斷向社會中上層集中,大量社會底層子弟往上層流動的難度系數(shù)更加增大[43]。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社會底層孩子選擇職業(yè)教育,但這種選擇是在淘汰性競爭機制下做出的“被迫”選擇[44]。
但是,社會底層的孩子們即使是出于“被迫”選擇了職業(yè)教育,通過接受職業(yè)教育,他們掌握了職業(yè)知識和技能,獲得了就業(yè)機會,從而獲得了實現(xiàn)社會階層流動的可能性。職業(yè)教育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階層(特別是來自于低階層走向低中階層),通過提供技術工人所需的技術技能,半專業(yè)技能,技術工人、小生產者和許多白領工人由低階層走向了中產階層[45]。大規(guī)模的職業(yè)教育體系有利于提高底層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促使社會人才結構從金字塔型轉為橄欖型最終向洋蔥型轉變,有效縮小社會差距[46]。
日本學者藪內清在《中國·科學·文明》前言中認為:“在歐洲,有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玫等人為代表的科學傳統(tǒng),然而中國的學者呢?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傾心于儒教,很少有人去建立成體系的科學理論?!盵47]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存在一種重農抑商輕技的傳統(tǒng),整個帝國時期,農家子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而商家子弟直到晚明時期一直被禁止,工匠子弟直到清代才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即使重農也是因為耕作促進了勤勉、規(guī)矩、尊重之心等與作為皇帝的真正臣民相符合的道德價值和社會價值[48]。而不是看重農業(yè)的技術性價值。閻崇年認為,重道輕器,厚理薄技,是中華兩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弊端[49]。
但是,墨子及墨家思想卻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同,“墨子是世界科學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系、小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眾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的人?!盵50]墨子不僅是優(yōu)秀的思想家、哲學家,更是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始終不脫離生產勞動和科學實驗,將工匠的經驗技術和科學理論相結合。
當然,墨子的工匠觀也存在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也需要認真思考。例如,當前,我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內涵在于“一種持久的、基本的人性沖動,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51]。那么,墨子強調的工匠精神要以生利實用為上,顯然與當代所弘揚的工匠精神不符。不過,墨子的職業(yè)平等觀念,知行合一的工匠培養(yǎng)路徑,對工匠采取“合其志功而觀焉”的考核方式等思想,是今天培養(yǎng)大國工匠非常值得借鑒的思想,同時這些思想也是當代職業(yè)技術教育學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