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熊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我國的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以項目為中心,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利用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這一學科,可切實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為了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教師應利用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方式,將各個學科知識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為學生找到一個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解決信息技術問題,增加學生的交流合作機會。以項目為基本的學習背景,能夠保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以一個良好的態(tài)度學習信息技術,可增強教育效果,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形成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根據這一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以此為教學情境,為學生構成一個完整的具體項目,讓學生根據項目進行學習。通過小組合作或自主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完成基本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1]。
開展項目學習時,教師應先確定一個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己想要達到一個怎樣的學習結果。在設置學習目標時,應遵循一定的合理性,只有有了合理的學習目標,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通過建立一個合理的教學目標,發(fā)揮其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體現(xiàn)出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情況[2]。
例如,學習“算法的控制結構”時,根據學生之前學習過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理解各種控制結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為基本學習目標,讓學生以競猜商品價格為項目,熟悉分支的執(zhí)行特點和適用情形,通過確定這一學習目標,讓學生深刻理解循環(huán)結構控制流程的學習。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建設教學情境,輔助學生理解信息技術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集中注意力,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促進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養(yǎng)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良好的共鳴,可充分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3]。
例如,學習“算法的控制結構”時,根據項目的基本要求,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尋找一些實例,為學生展示春運期間購買火車票和如今的情況對比,通過12036網上購票的案例,讓學生明確其功能。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根據項目學習的基本特點,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分組,讓學生在合適自己的小組內共同努力,通過互相交流的方式,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在小組中,學生可以圍繞問題進行討論,此舉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小組中學習時,應明確自己的學習內容和范圍,應劃分好每個人的職責,在完成了具體的項目后,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交流和溝通,互相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學時,學生需要在小組中完成結構設計、頁面設計、內容設計,確定每個人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實際動手范圍,然后再在小組中將學生做好的內容進行整合,完成整個項目學習,完成項目學習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學習水平的舞臺。
綜上所述,教師可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應用項目學習的方式,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作出改變,科學合理地設計具體的教學方式,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