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反壟斷法對掠奪性購買的規(guī)制及其啟示

      2020-01-07 08:14張靖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反壟斷法

      張靖

      [摘要]掠奪性購買,主要是指買方通過提高對購買原材料或者初始產品價格和數量的方式損害競爭,并在供應市場(原材料采購市場)或者產出市場(商品銷售市場)上賺取高額壟斷利潤的一種反競爭行為。它是一種驅逐競爭者的理性策略,即擁有壟斷勢力的買方可以通過實施掠奪性購買增加自己的壟斷利潤,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同時能夠對身處供應市場和產出市場的競爭對手予以沉重打擊。掠奪性購買中的買方壟斷價格會在供應市場和產出市場導致資源分配的無效率,供應商和消費者一樣屬于同等的反壟斷意義上的受害者,反壟斷法應該譴責導致買方壟斷價格的掠奪性購買行為。

      [關鍵詞]反壟斷法;掠奪性購買;買方壟斷;社會福利凈損失

      [中圖分類號]D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20)06-0140-07

      掠奪性購買,又稱為掠奪性出價,是指買方通過提高購買原材料或者初始產品的價格和數量來損害競爭,擊退競爭對手,并在供應市場(采購原材料市場)或者產出市場(出售商品市場)上賺取高額壟斷利潤的一種反競爭行為。反壟斷法中的掠奪性購買與買方壟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買方壟斷,是一種結構性的市場類型,即就某種明確指定的商品或服務而言,僅存在一個買者。當然,這是一種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實際上“買方壟斷”同樣也包括僅存在的幾個寡頭買家,甚至還可以用于對買方采取的壟斷行為的統(tǒng)稱。買方壟斷的基本經濟特點在于:相比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上的其他買者而言,其很明顯會通過購買較少的商品或者服務,同時也支付較少的費用以達到其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是平行對稱的,因而,由此衍生的項下排他性行為也是相對應存在的。在賣方壟斷的層面,排他性行為中的一種被稱為掠奪性定價,它是一種旨在迫使競爭對手遭受損失并改變行為的策略性行為,即賣方在短期內以低于成本水平的定價,目的是要將競爭對手驅逐出市場,并在那之后再進行壟斷定價。而對應在買方壟斷的層面上,其類似行為即為掠奪性購買。

      與賣方的掠奪性定價一樣,掠奪性購買行為同樣是壟斷者驅逐競爭對手的一種理性策略。這種策略在現實中并非鮮見,它不僅損害市場競爭秩序,而且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我國2007年頒布的《反壟斷法》對掠奪性購買的規(guī)制存在漏洞,不利于競爭秩序的維護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本文擬根據美國的司法實踐,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就如何完善《反壟斷法》對掠奪性購買的規(guī)制進行前瞻性的探討。

      一 反壟斷法規(guī)制掠奪性購買的經濟學基礎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賣方能夠憑借掠奪性定價行為,淘汰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以獲取更多的壟斷利潤。同樣道理,具有市場支配勢力的買方也能借由掠奪性購買的行為在相關市場中排擠或者驅逐競爭對手以增加自己的壟斷利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買方的壟斷價格不僅能夠通過驅逐競爭者為買方壟斷者產生豐厚的利潤,造成社會資源分配無效率的后果;同時又會在缺乏完美的價格歧視的條件下造成供應市場的社會福利凈損失。具體而言,對掠奪性購買行為的經濟學分析通常會在兩種不同的假設背景下進行。

      (一)第一種假設背景

      在一個相關市場上,相對于支配企業(yè)而言,至少還存在一些規(guī)模相近的經營者,他們既是原材料的購買者,同時又是商品的售賣者。那么,支配企業(yè)的掠奪性購買行為一旦實施成功,他們中的一部分或是全部被趕出原材料采購市場的同時,也意味著將作為競爭者被驅逐出了商品銷售市場;這樣一來,勢必會在原材料采購市場和商品銷售市場同時造成福利損失,并產生妨礙競爭的后果。此外,該掠奪性購買行為的成功最終將會極大增加支配企業(yè)同時作為買方和賣方的雙重壟斷利潤,即便其在最初的掠奪性購買行為上花費了大筆支出,但作為一個理性的掠奪者而言,它是能夠從掠奪性購買行為中獲得大筆回報而承受這些暫時的金錢損失的。

      退一步來說,即便支配企業(yè)未能如愿將部分經營者驅逐出市場,它仍然能夠通過提高采購價格獲利,這是因為原材料采購價格的提高勢必會提高該采購市場上任何一個競爭者的商品銷售的邊際成本。如果采購市場上的價格漲幅巨大,那么投入成本占據經營者整個生產邊際成本的比例就會過重,再加上經營者的一些投入并不一定會轉變?yōu)楫a出,那么,這種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就會導致商品銷售成本的大幅上揚,進而造成產出市場上商品銷售價格的大漲。如果投入成本的大幅增加對于相關市場上競爭對手的影響遠大于支配企業(yè)時,支配企業(yè)將通過產出市場銷售價格的增加而讓利潤率上升。增加采購價格的掠奪性行為本意是為了增加經營者的生產邊際成本,但它同時也會影響支配企業(yè)的剩余需求和剩余邊際收益曲線。在這一過程中,產出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會增加,同時社會總產出會下降。因此,即使競爭者沒有完全被趕出市場,社會福利也會呈現出負面效應。此外,當邊際成本顯著增加,競爭者的產出也會明顯減少。當然,如果競爭對手能夠由此被順利地驅逐出市場,那么支配企業(yè)就能獲利更多了。

      總的說來,從這一假設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以驅逐競爭者為目的的“掠奪性戰(zhàn)役”背景下,即便該“戰(zhàn)役”失敗了,如果高昂的采購價格超過了競爭性的價格,那么競爭者需要支付比以前更高的采購價格,導致大幅度減少社會福利。

      (二)第二種假設背景

      如果支配企業(yè)在采購市場和銷售市場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經營者,即經營者并非如前所述是作為買方和賣方同時存在的,那么采取掠奪性購買的行為目的則主要是為了增加采購市場的買方壟斷勢力。在支配企業(yè)實施掠奪性購買行為的期間,當采購價格的增長超過了支配企業(yè)可獲得最大化利潤的價格時,采購市場的社會福利的損失會減少。采購市場價格的變化不會影響邊緣的產出供應曲線,因而也不會影響支配企業(yè)的剩余需求或者剩余邊際收益曲線。支配企業(yè)將會在其邊際成本曲線上以更高的點運營,同時它也會盡可能地將一些多余的投入轉化為產出,從這個程度上來看,產出市場的福利損失也會減少。但當采購的價格超過了競爭性的價格水平時,在供應市場的福利損失又會逐步增加。而且,如果所有購買的原材料都被用來生產,那么產量將會超過社會所需求的最優(yōu)產出。

      事實上,支配企業(yè)考量到需要迫使競爭對手退出市場的額外投入時,它可能不必以低于邊際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而且,如果掠奪性購買行為成功的話,在支配企業(yè)收回投資的期間,他將比實施該行為之前購買更少的原材料,同時產出更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市場和產出市場的福利減少程度會因掠奪性購買行為強度大小而有所不同。

      二 美國反壟斷法對掠奪性購買的規(guī)制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反壟斷法的國家,其先進的反壟斷理念和制度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反壟斷司法轄區(qū)的反壟斷立法與司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美國反壟斷法處理掠奪性購買行為的相關案件來說,其中,援引并討論得最多的莫過于2007年Weyerhaeuser Co.v.Ross-Simmons Hardwood Lumber Co.案(以下簡稱Weyerhaeuser案)。但提到該案就不得不說到早在1948年發(fā)生的有關買方壟斷的經典案例——Mandeville Island Farms,Inc.v.American Crystal Sugar Co.案(以下簡稱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

      (一)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

      在此案中,美國最高法院譴責了加州的三家制糖加工廠聯(lián)合起來固定采購制糖原料甜菜的價格。事實上,該案主要的法律意義并非在于“買方壟斷的反壟斷規(guī)制”,而是它延伸了《謝爾曼法》的司法管轄范圍,即在一個州內對甜菜采購的競爭限制會對有關糖買賣的州際貿易產生必要的影響。盡管如此,該案仍然確立了如何運用反壟斷法處理與買方壟斷相關的競爭行為的法律框架。

      首先,法院認為那些受到買方壟斷勢力損害的企業(yè)有權利獲得反壟斷法的保護,繼而撤銷了之前法院對甜菜種植商起訴的駁回,并陳述了相關理由。同時,法院還特別指出:即使某一類行為僅僅損害售賣初級商品(或者原材料)的供應商,它也會受到《謝爾曼法》的管轄。盡管很多時候買方壟斷勢力不僅僅會損害初級商品的供應商,也會相應地損害消費者,但法院在此的立場無疑是鮮明的:反壟斷法并非保護經營者免受激烈競爭的傷害,而是保護經營者免受該法所禁止的一系列行為的傷害。

      其次,法院明確將買方壟斷與賣方壟斷置于同等的位置。根據《謝爾曼法》第1條的規(guī)定,受到立法規(guī)制的協(xié)議是指那些由法規(guī)所禁止的聯(lián)合行為,即使固定價格的協(xié)議是由買方所發(fā)起訂立的,受到損害的經營者是賣方而非顧客或者消費者。同時,法院還強調該壟斷行為是非法且應被禁止的,不論該壟斷方是處于市場的哪一邊。換句話說,此案中非法行為是水平的固定價格協(xié)議,至于該協(xié)議是由賣方還是買方訂立并不重要。

      最后,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還牽涉對《謝爾曼法》第2條的闡釋和解讀。該案所涉及的協(xié)議實質是一種競爭者們通過共謀勾結所獲得和行使市場勢力的協(xié)議。但《謝爾曼法》第2條并不是禁止壟斷本身,而是禁止意圖壟斷和共謀壟斷。所以,該案牽涉第2條時,其焦點并非集中于企業(yè)或公司單獨的壟斷上,而是集中于該壟斷是怎樣獲得和維持的。在立法者看來,非法壟斷是通過排除性或者掠奪性的行為獲取壟斷勢力。這樣的行為排除了競爭對手的競爭,卻沒有帶來高效率。進而言之,即非法壟斷是運用排他性的行為來維持企業(yè)本不應該擁有的壟斷勢力。相應地來說,盡管買方壟斷可能對他人產生不良影響,但單純地擁有和行使買方壟斷并不違法。因此,《謝爾曼法》第2條僅僅禁止一個企業(yè)通過排他性的行為獲得、增加或者維持買方壟斷勢力,當然,這種排他性的行為也包括掠奪性購買行為。

      (二)Weyerhaeuser案

      在該案中,原告Ross-Simmons公司是華盛頓的一家鋸木廠,它訴稱當它從林木廠和伐木工人手中采購榿木原木鋸材時,很大程度上被被告Weyer-haeuser這家世界上最大的硬木木材生產商驅逐出了市場。榿木基本占據95%以上的硬木生產原料,而原木鋸材則占據了鋸木廠生產榿木成本的75%左右。因此,為節(jié)省成本,榿木鋸木廠一般會在其木材來源的100英里范圍內運營。早在1962年,Ross-Simmons作為硬木鋸木廠就在該地區(qū)經營。Weyerhaeuser公司則是在1980年進入到該市場并且逐步擴大它的市場份額的。在1990年到2000年之間,Weyerhaeuser公司在硬木市場上的投資超過7500萬美元,同時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以盡可能地增加硬木的產量。而Ross-Simmons鋸木廠則很少在加工木材的技術改進上進行投資。2001年,Weyerhaeuser公司在該地區(qū)購買榿木原木鋸材的市場份額接近65%。不過,它在美國整個西北部生產硬木的市場份額不到3%,同時由于該地區(qū)并沒有針對榿木的單獨市場,因此,Weyerhaeuser公司在整個硬木市場上并沒有壟斷勢力。

      根據上訴法院所查,在原告訴稱的掠奪性行為的實施期間,榿木原木的供應是相對缺乏彈性的,部分原因是榿木的砍伐只是更為重要的軟木品種砍伐的副產品而已。雖然榿木原木的價格也會隨著成品木材的價格波動而波動,但在原告所指控的掠奪性購買行為的實施期間,當成品木材價格下跌時,原木的價格反而上漲。Ross-Simmons鋸木廠的利潤因此大幅度下降,最終不得不在2001年倒閉。

      原告Ross-Simmons起訴被告Weyerhaeuser公司運用掠奪性購買的方式行使其作為買方的壟斷勢力。原告的理據是被告故意在原材料供應市場上將原木的價格哄抬超過競爭性的水平,即采取過度購買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原告趕出市場。而且,原告同時主張被告最終會通過大量縮減其購買量,以迫使原木價格回落至正常的競爭水平以下的方式來補償其之前因為在供應市場抬高價格所遭受的經濟損失。

      地區(qū)法院不同意被告Weyerhaeuser公司關于原告未能滿足在Brook Group Ltd v.Brown&Williamson Tobacco Corp案(以下簡稱Brook Group案)中所確立的兩步檢驗法的論斷,同時也拒絕了被告提出的應適用該兩步檢驗法的陪審團指示。相反,地區(qū)法院指示陪審團,原告Ross-Simmons已經提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被告購買超過它本身需求的原木,或者超過它本身需求為購買原木支付更高的價格,這種行為是為了防止原告以更公平合理的價格獲得原木這一原材料,因此原告已經證明了他的訴求。之后陪審團交回了認定被告有罪的文書。

      在上訴過程中,第九巡回法院再次拒絕了被告認為應將Brooke Group案的兩步檢驗法運用到該案的請求。但2007年,最高法院最終撤銷了原審判決,它特別指出應當運用Brooke Group案中的兩步檢驗法來處理該案,即類似于證明掠奪性定價行為,原告必須證明掠奪性購買行為導致被告在產出市場上的成品的售價低于成本,以及被告有合理期望能夠收回投資。

      在Weyerhaeuser案中適用低于成本的價格檢驗方法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Weyerhaeuser公司在成品木材的市場上行使其市場勢力并將出售的成品木材的價格提高至競爭水平以上,那么這項檢驗法就不會奏效了。在這種情況下,Weyerhaeuser公司還是有可能實施掠奪性購買的行為,提高其支付原木的價格,同時不使其生產成品木材的邊際成本高于出售價格。

      三 我國反壟斷法規(guī)制掠奪性購買的建議

      就我國現行的《反壟斷法》而言,明文規(guī)制掠奪性購買行為的反壟斷法條款尚屬空白,而與其相關的條款僅僅是我國《反壟斷法》的第6條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原則性的規(guī)定,以及第17條中對六種具體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的列舉和兜底。由于《反壟斷法》面臨的經濟現實復雜多變,市場主體的行為也越發(fā)精密難測,《反壟斷法》不可能窮盡所有對競爭有害的行為。因此,我國在制定《反壟斷法》時僅對一些特別重要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做出了必要的列舉,以確定哪些典型的行為是依法應當予以禁止的。同時,《反壟斷法》又設置了兜底條款以使其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現實。這樣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反壟斷法》的適應性與靈活性,保持了《反壟斷法》的彈性,但也會存在一些問題與缺陷。正是因為對類似掠奪性購買這樣特殊、新興且對市場競爭造成損害的行為存在立法缺失,一方面,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在處理涉及該類案件時擁有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對于身處市場激烈競爭中的企業(yè)而言,因《反壟斷法》缺乏穩(wěn)定明確的法律指導標準,無法分清其所明確禁止的行為和可以容忍豁免的行為,而容易游走于法律的灰色邊緣地帶,因此也極易損害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目前我國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還不夠成熟與完善,雖然掠奪性購買行為這類壟斷與限制競爭行為在我國還不十分突出,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經濟競爭的不斷加劇,全球范圍內市場經濟利益格局的日益變化,這類行為在我國有產生和蔓延的極大可能。

      鑒于現行立法狀況,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借鑒美國先進的立法與執(zhí)法實踐經驗,在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福利考察方面探索出針對掠奪性購買行為的科學合理的反壟斷規(guī)制措施。

      (一)重視對供應市場資源分配效率的考察

      經營者之所以能夠實施濫用行為,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壟斷勢力或者市場支配地位。一般而言,濫用這種壟斷勢力或者市場支配地位會給市場上的有效競爭帶來較大的危害,使得同業(yè)競爭者或交易相對人的利益受到較大損害。因此,我們在判斷經營者的濫用行為時,往往要考察該行為在一定交易領域(相關市場)是否實質性地限制、損害了競爭。

      而這一考察因素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經營者的行為導致市場資源分配的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但在具體的考察上,反壟斷法往往更重視產出市場,即出售商品的市場,而對供應市場未能給予同等的考量和重視。這一點,即便是在反壟斷法發(fā)展成熟的美國也不例外。

      就供應市場資源分配無效率的考察而言,前述的兩個美國經典案例就呈現出大相徑庭的態(tài)度: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傾向于認定供應市場資源分配的無效率問題應當受到反壟斷法的關注。雖然這個案件早在法院闡明反壟斷損害原則之前就做出判決,法院還是允許甜菜供應商起訴作為購買方壟斷者的糖加工廠。在法院看來,《謝爾曼法》的條款及涉及的范圍是全面的,它保護所有被禁止行為的受害者,無論這些行為的實施者是誰。即便糖加工廠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壟斷勢力,但他們的行為確實對于糖的加工市場分配產生了影響。赤裸裸的價格固定協(xié)議是明確被禁止的,無論實施者是賣方還是買方,也無論行為的受害者是消費者還是供應商。

      而在之后的Weyerhaeuser案中,法院本可以援引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例來重申“反壟斷法應禁止導致任何市場資源分配無效率的反競爭行為”的這一立場,但法院并未如此。盡管從法庭的口頭辯論中可以看出法院是有此傾向的,但遺憾的是,法院在其最后的判決中并未明確這些關鍵之處,僅僅是輕描淡寫地提出實施了掠奪性購買的公司是為了在供應市場上獲得買方壟斷的利潤,期間伴隨著反競爭的目的。

      可見,在對待供應市場資源分配低效率這一問題的考察上,法院的態(tài)度至少是含混不清的。實際上在該案中,法院應當明確:如果說買方的壟斷價格確實導致供應市場上資源分配嚴重的低效率或無效率,那么該行為就是“反競爭”的。

      結合我國反壟斷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在市場競爭中重視對供應市場資源分配效率的考察也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首先,我國《反壟斷法》的主要目標在于保護市場競爭秩序,使經營者在市場中能夠自由地從事經濟活動,避免受到不良競爭秩序的損害,從而達到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保護競爭者及其他社會目標的目的。在這里,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應當既包含銷售商品的產出市場,又包括原材料購買的供應市場;而經濟運行的效率也理應包含對產出市場資源,以及供應市場資源的優(yōu)化和合理配置。

      如果只是片面追求單個市場及其項下部分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只會使《反壟斷法》淪為單獨保護某一競爭者或競爭團體利益的“護身符”,難以實現提高全社會的福利,以及整體經濟運行效率的最終目標。

      其次,從我國《反壟斷法》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guī)制來看,不難發(fā)現,《反壟斷法》規(guī)制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大多體現于對產出市場競爭秩序和效率的損害,比如賣方在產出市場以壟斷高價或是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以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來出售商品;又或者是無正當理由地強制交易或者肆無忌憚地實行差別待遇。相比之下,有關原材料購買的供應市場的競爭秩序和資源分配效率未得到同等的對待與重視。就掠奪性購買行為而言,即便它也可能造成產出市場資源分配的低效率,但其對競爭的損害更直接和明顯地體現在導致供應市場資源分配的無效率上。因為該行為中體現的買方壟斷勢力多隱蔽于供應市場中,當其產生負面效果時,受到直接的利益損失往往是供應市場中的交易相對方,因而其明顯損害的也是供應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和經濟效率。

      因此,筆者主張對涉嫌掠奪性購買行為考察其限制、排除市場競爭的因素時,無論其是引起銷售商品的產出市場的資源分配低效率,還是導致原材料購買的供應市場的資源分配無效率,《反壟斷法》都應當一并予以考察,這樣才能全面而科學地評析該行為對于市場競爭的影響,從而更有效地規(guī)制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

      (二)在利益保護的考察中正確審視消費者福利

      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幾乎是世界各國反壟斷法的共同一致的目的。大多數國家在立法中直接規(guī)定消費者利益保護的內容,而有些國家則在理論或者實踐上將消費者利益保護置于立法目的的地位。在美國,長期以來“消費者福利”是反壟斷法的政策目標之一,后來更被認為是反壟斷的核心價值,或者說是終極目標。但是,過分強調消費者利益在反壟斷法上的重要地位,容易忽視其他有可能受到損害的市場主體的利益,如供應商的利益等,從而淡化掠奪性購買行為的反競爭危害,影響到反壟斷案件的正確審判。

      就《反壟斷法》消費者福利的利益保護上來看,前述的兩個美國經典案件也體現出各自不同的態(tài)度和做法。從美國經典的Brooke Group案中可知,在涉嫌掠奪性定價行為的案件中,法院重點考察的是消費者福利,因為這樣做更有利于對該行為進行全面而合理地分析。而在Mandeville Island Farms這一涉嫌掠奪性購買的案件中,法院將供應市場上供應商的福利等同于產出市場上消費者的福利,即當掠奪者回收損失不可能發(fā)生時,由于掠奪者支付了高于邊際商品價值的價格,供應市場的供應者獲益,結果是即便供應市場分配資源出現輕微的低效率,也不存在反競爭;反競爭的損害僅僅發(fā)生在掠奪者回收投資的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供應商才會受損。

      可見,在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中,法院并未僵化地考慮單一的消費者福利,而是將供應商和消費者視為反壟斷意義上的同等受害者,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對案件反壟斷規(guī)制的分析。

      但在Weyerhaeuser案中,法院并沒有按照上述Mandeville Island Farms案法院判決的思路進行,而是一味地將其考察的重點放在消費者而非供應商身上。案中法院曾提出了兩個階段的構想:在第一階段,買方壟斷者將價格提高到超過其獲取利潤最大化的水平,并且最終趕走其競爭者;在第二階段,在競爭者離開后,買方壟斷者收回其之前的損失并通過支付很低的價格來獲取凈利潤。如果第二階段由于某種原因沒能完成——例如市場上充分的競爭可能阻礙掠奪者降低價格,那么掠奪性購買策略失敗。因而,法院在其判決中這樣解釋道:失敗的掠奪性購買策略能夠……但將不會必然地有益于消費者。即使掠奪性購買策略成功了,那么在第二階段里,消費者可能也不會受損,因為買方壟斷的價格可能對消費者價格只存在很少的影響或者完全沒有影響。

      可見,此案中法院過分強調了掠奪性購買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而忽視其他有可能受到損害的市場主體的利益。事實上,在該案中,法院曾明確觀察到現有的供應商和新進入到供應市場的供應商都從供應價格的大幅上漲而明顯受益,但其仍將重點放在消費者福利的考察上。這似乎意味著供應商的福利雖然很重要,但是消費者的福利更加重要,而且在法院評論中也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掠奪性的購買對消費者損害的直接威脅小于掠奪性定價。

      結合我國反壟斷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買方壟斷所實施的掠奪性購買行為要正確規(guī)制,就不能過分強調其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而應正視供應商利益或者說供應商福利,即將供應商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置于同等地位。我們之所以在這里特別指出這一點,是因為很多學者會將反壟斷法所禁止的行為僅僅歸類為損害消費者的行為,或者即便包括損害其他對象的行為,也是因為那些行為包含有“損害消費者”的這一重要條件。事實上,買方如果實施掠奪性購買行為,當第一階段供應市場的價格被推高時,無論消費者是否受益,提供原材料的供應商都會受益;而當第二階段回收投資導致供應市場的價格降低時,無論消費者是否受損,供應商都會受損。我們不能機械地認為因為在買方收回投資階段,支付較低的價格購買原材料對消費者價格沒有影響,就直接確認反壟斷法保護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因為買方的壟斷價格會令供應商受到損害,所以該行為仍然是反競爭的。

      因此,在規(guī)制掠奪性購買行為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確:任何被壟斷的買方抬高的支付價格都代表著利潤的損失,雖然供應市場上的競爭者遭受了損失,但供應市場的供應商卻由此獲利。如果壟斷買方支付的高價格并沒有超過競爭性的價格水平,那么這種定價行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經濟效率,因此該行為不應受到反壟斷法的規(guī)制,而應由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但如果買方支付的高價格超過了競爭性的價格水平,且之后買方在收回投資時壓低價格損害供應商,同時導致市場資源分配的無效率時,即便消費者福利并未因此受損,該行為就應當受到反壟斷法的嚴厲禁止和懲處。

      四 結語

      就如同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在經濟上是對稱的一樣,掠奪性購買和掠奪性定價在法律上也是對稱存在的。如果反壟斷的目的是最大化社會福利或最大化效率,那么在供應市場上的分配無效率必將引起反壟斷法的關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供應市場的無效率分配等同于產出市場的無效率分配。供應商和消費者一樣屬于同等的反壟斷意義上的受害者。如果反壟斷的目標是最大化消費者福利或者產出市場的社會福利,那么掠奪性購買中的買方壟斷價格仍然是容易受到質疑的,因為它極易造成產出市場的資源分配不當。在這樣的分析下,消費者和其他產出市場的購買者就有可能成為買方壟斷定價的受害者。

      因此,由于缺乏完美和無代價的價格歧視,掠奪性購買中的買方壟斷價格一定會在供應市場和產出市場導致資源分配的無效率,那么無論反壟斷的立法目的是采用什么標準,《反壟斷法》規(guī)制導致買方壟斷價格的反競爭行為都是合理的。

      猜你喜歡
      反壟斷法
      旅游景點門票搭售行為的反壟斷法分析
      論行政壟斷的法律規(guī)制
      反壟斷法規(guī)制方式革新路徑
      論經營者集中審查的實體標準缺陷與立法建議
      論經營者集中審查的實體標準缺陷與立法建議
      美國反壟斷法違法確認原則研究
      探究關于知識產權適用《反壟斷法》的規(guī)定
      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沖突問題研究
      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guī)制問題研究
      反壟斷法視野中的行業(yè)協(xié)會
      德兴市| 仁布县| 陕西省| 蕉岭县| 汉川市| 许昌市| 恩施市| 湖州市| 平阴县| 祥云县| 鸡东县| 苍山县| 巩留县| 天祝| 建水县| 谷城县| 莒南县| 六枝特区| 新邵县| 土默特右旗| 乡城县| 临沭县| 准格尔旗| 台江县| 大石桥市| 水城县| 尚义县| 长子县| 定襄县| 商水县| 拉孜县| 阳信县| 澳门| 彝良县| 叶城县| 台州市| 中宁县| 印江| 彭水| 红原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