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兒
【摘要】在我園致力于傳承廣府文化的背景下,近幾年我都圍繞培養(yǎng)幼兒繪畫通草畫的興趣及技能作觀察和研究。開展通草畫繪畫活動是傳承通草畫藝術的主渠道,通過觀察和實踐,從引導、組織幼兒開展通草畫技能探究性活動開始,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幼兒掌握繪畫通草畫的技能技巧。本文探討了幼兒繪畫通草畫的工具、技能技巧及方式方法,旨在不斷提高幼兒繪畫通草畫的技能及鑒賞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通草紙;通草畫繪畫活動;提高能力
通草是一種植物,把通草的灌木莖髓由人工將其切割而成,就成了大自然的獨特畫紙 ——“通草紙”。何謂通草畫?簡而易懂地說:作家利用水性顏料在通草紙上進行創(chuàng)作,就是“通草畫”。通草畫十八世紀興起于廣州,主要用于出口;既被稱為“外銷通草水彩畫”,也被譽為具有濃濃廣味的“廣州明信片”,是兩百多年前中國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天研究當時中國近代史的珍貴檔案,是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通草畫經廣州漂洋過海,讓西方了解東方、了解廣州,風靡歐美各國。但因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通草畫作品傳世不多,繪畫的技法已基本失傳并被國人遺忘而消失無蹤。
在我園致力于傳承廣府文化的背景下,近幾年我都圍繞培養(yǎng)幼兒繪畫通草畫的興趣及技能作觀察和研究。開展通草畫繪畫活動是傳承通草畫藝術的主渠道,通過觀察和實踐,從引導、組織幼兒開展通草畫技能探究性活動開始,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再推及較大范圍傳播,逐步構建起有效的通草畫傳承教學模式,使其發(fā)展成為我園頗具影響力的生態(tài)美術特色課程之一。我班幼兒從中班開始接觸通草畫,對通草紙的特性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升上大班后,有了一年繪畫通草畫的基礎和經驗,下面我主要從繪畫通草畫的工具、技能技巧及方式方法幾個方面作了探討,以此來提高幼兒繪畫通草畫的綜合能力。
一、對幼兒繪畫通草畫工具的研究
根據初步的實踐和研究,幼兒園年齡段的孩子可使用以下工具繪畫通草畫:
第一,秀麗筆。主要用于勾勒線條、繪畫主體內容,適合中、大班幼兒使用。用法與黑線筆相似,但筆頭更細膩,不容易戳破輕薄的通草紙。第二,炫彩棒。主要用于大范圍的涂色,適用于中、小班的幼兒。用法近似于油畫棒,但顏色更鮮艷奪目。第三,彩硯??捎糜谕可凸蠢债嬅妫钸m用于大班幼兒。用法與水粉顏料相似,但使用起來更方便。彩硯盒里配有兩只筆:細頭筆主要用于勾勒和涂精細畫面,寬頭筆用于涂色和豐富背景。值得一提的是,通草片是一種由植物提取的“大自然畫紙”、是會呼吸的紙;遇水后會變強大、變堅韌。當通草紙經過水性顏料“彩硯”的打扮裝飾后,通草作品馬上變得立體和色彩絢麗。教師教導孩子首次使用時,可自編兒歌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盡快掌握使用方法,做到熟能生巧。
二、通過感興趣的主題活動內容,提高幼兒繪畫通草畫的技能
我主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能力水平及每月的主題活動,來選擇通草畫繪畫活動的內容。在《我心中的廣州城》這一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并不是廣州的名建筑物,而是廣州的特色美食:早茶點心。在大班通草畫繪畫活動“喝早茶”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賞課件的點心圖片,再相互分享自己喜歡的食物。在繪畫的過程中,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現出興趣濃厚、創(chuàng)意十足。當親手把自己的作品裝飾到主題墻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感到非常自豪。幼兒會利用過渡環(huán)節(jié),主動與同伴介紹并分享自己的作品。在開展每個主題活動,進行藝術領域的選材時,教師如果能把幼兒的興趣點和主題內容相結合,這不僅提高了幼兒的繪畫能力、動手能力,還能在語言能力、交往能力和鑒賞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fā)展。
疫情復課后,我們開展了幼小銜接主題《我要上小學了》。孩子們對于戴著口罩的自己都紛紛表示出好奇。借著這一契機,我組織了大班通草畫繪畫活動《戴口罩的我》。活動前,先讓孩子們洗干凈小手再戴上口罩,用自備的小鏡子觀察一下自己和同伴們戴上口罩后,樣子有什么變化。幼兒有了充分的感受和體驗后,他們都能在繪畫的過程中掌握到:戴上口罩后,自己只露出了水汪汪的大眼睛,鼻子和嘴巴都玩躲貓貓藏到了口罩里。對于我班孩子來說,勾畫人物本是一個難點;但這次的作品卻與眾不同,活靈活現。由此可見,教師如果能把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與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開展通草畫繪畫活動,確實事半功倍。
三、利用家長資源、社區(qū)資源,提高幼兒對通草畫鑒賞和審美能力
當從各種渠道得知有不同形式的通草畫展,我都嘗試在班群發(fā)動家幼去參觀。2020年5月,越秀公園地鐵站站臺文化長廊舉行了“指間的廣州制造‘廣府舊事通草畫文化展”。此次通草畫展甄選廣州博物館珍藏的通草畫作圖像、通草畫傳承人蘇昕老師及越秀區(qū)少年宮青少年學生通草畫代表作品,向現代人展示了清代廣州市井百態(tài)、居家生活、節(jié)慶民俗等風貌及現今通草畫的傳承與保護狀況。這個通草畫展既能讓家長及幼兒了解通草畫的歷史,又能讓孩子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提升。因此,我提議家長可利用周末的時間帶孩子去參觀。參觀過后可把過程中的照片發(fā)到班群,讓孩子們共同欣賞。出乎意料,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及孩子親臨現場參觀畫展,沒參觀的孩子也通過云學習的形式,隔屏欣賞了通草作品。
同年6月,我再次發(fā)動家長到越秀區(qū)文化藝術中心參觀“非遺通草畫 —— 講述古今中國故事”展覽。本次展覽設立了通草畫社區(qū)成果展示區(qū)域、歐美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所藏的十九世紀廣州通草畫。這次大部分家長都積極與孩子一起去參觀鑒賞和體驗。參觀后,主動把通草畫作品及孩子的親身感受、所見所聞共享到班群,讓同伴們互相分享、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一次又一次的參觀中,幼兒通過細心的觀察、鑒賞,學習到可用不同形式來創(chuàng)作通草畫作品并不斷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觀。
有一種紙:它干燥時易碎易裂,遇水后卻柔軟柔韌,它叫“通草紙”。
有一種畫:它200多年前遠銷海外,但在國內卻銷聲匿跡,直到21世紀一位英國人伊凡先生將它送回我們的視線,它叫“通草畫”。
有一群人:它熱愛廣府文化,一直不忘初心、樂意并熱心為宣傳本土文化而盡心盡力,它叫“廣州人”。
在組織開展和宣傳幼兒通草畫活動的過程中,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到初心相伴,傳承永續(xù)。
【注:本文是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提高大班幼兒對繪畫通草畫技法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