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是由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表現(xiàn)三部分組成。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是人類特有的、高級的、復雜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
【關鍵詞】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表現(xiàn);漆藝設計;纖維設計
一、藝術體驗
藝術家在長期積淀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深切的感受和審美發(fā)現(xiàn),激起創(chuàng)作欲望。我曾經對同一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描繪,較為典型的是對“山”的創(chuàng)作,在瀏覽攝影作品時,雄偉、不可征服的雪山瞬間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欲望。
我相信對于山山水水歷來是中國畫的重要繪畫題材,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將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付諸創(chuàng)作之中?!肚Ю锝綀D》雖屬于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xiàn)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shù)纳顟B(tài)度。,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
我在參考了北宋王希孟創(chuàng)作的《千里江山圖》、元代畫家黃公望創(chuàng)作的《富春山居圖》名家的畫作之后,把現(xiàn)實中的山與他們的藝術意象作比較,仔細觀察其中的奧妙之處,并且把他們對于山水的理解,如:山的走勢、形體的變化、以及整幅畫的構圖等等,仔細的分析比較,同時,也參考了當代藝術家的一些作品,比較古與今的變化之處,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的藝術家運用了西方畫作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我的間接體驗,我也曾登上五岳中的二岳——泰山、華山。初登泰山,感覺到古代帝王所帶來的文化內涵與其作為五岳之首的厚重之感,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對客觀存在事物能夠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這種情感交流的積累,是藝術家借物抒情的最本質的來源,并且把一些深入骨髓的情感體驗留在腦海中,待到創(chuàng)作欲望產生時,之前腦海中的記憶變噴薄而出,達到厚積薄發(fā)的效果,這種直接體驗是藝術家的親身經歷,是藝術家不可磨滅的情緒記憶,因此當這種情感經過藝術思維的處理,并且通過藝術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之后的藝術作品,非常的真實、具有真情實感。
我非常的慶幸自己作為藝術愛好者能有如此經歷,并把這種情感體驗帶到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我因此創(chuàng)作了《幻·山1》和《幻·山2》。
在《幻·山1》中,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大漆工藝,經過蛋殼鑲嵌工藝、變涂工藝等工藝技法,結合古今山水名家的畫作,尤其是當代畫家畫作中形式感的運用、大膽的色彩設計,古代名家的山體、山勢、山形的吸收和借鑒,特別是對畫中境界的感受。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多次的修改、反復的交流,《幻·山1》從初稿到大漆工藝的運用,再到成品。在運用大漆工藝中的蛋殼鑲嵌工藝時,也對其進行了細細的考究,在貼蛋殼時,應該采用什么方式,是細密緊湊還是粗獷豪放,這個蛋殼鑲嵌工藝是制作《幻·山1》的重中之重,蛋殼之間的疏密和大漆的結合凸顯了整幅畫的韻味,當陷入困境之時,我回到原點找尋最初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欲望,對,是山的高傲、山勢的雄偉壯闊、不可征服堅毅。我細細回想登泰山、踏華山的種種情感,終于找到了那最初的情感——不羈、放縱、粗獷。在作品中,大大小小的蛋殼便在漆板上鋪展開來。最終,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大漆工藝《幻·山1》創(chuàng)作完成。隨后,在纖維設計中我運用“山”這個主題,用纖維工藝編織《幻·山2》,但是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有所區(qū)分,如:對形體的精煉、對色彩的改變以及視覺沖擊的大小。因為兩幅作品雖說在主題的創(chuàng)作上是一致的,但是因為一種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大漆工藝,另一種運用纖維編織工藝。就決定了這兩幅畫的表達形式的不同。
二、藝術構思
進行藝術構思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通俗的講,藝術家將生活素材,通過藝術思維構想成獨特的藝術意象的活動,其實質,是藝術家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在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的過程中,勢必會經歷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腦海中的藝術意象與現(xiàn)實所能夠表達的藝術手段相差甚遠,那么,生活的表象和主題審美意識便再次統(tǒng)一,藝術構思便是將生活的表象和藝術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過程。
藝術構思分為兩大階段:一是一是胚胎的萌發(fā)和孕育階段;二是藝術胎兒——完整的藝術意象的成熟階段。
在第一階段時,因為我的《幻·山1》《幻·山2》的創(chuàng)作欲望是因為一張珠穆朗瑪峰的攝影圖片,因而引發(fā)了我無限的遐想,然后在對資料的查閱,古今名家的畫作,文學作品的賞析,在腦海中的形成了一個初步的粗略的不全面的藝術意象框架。在第二階段我對“山”的理解越來越清晰,它的走勢、外形、遠近、高低慢慢的在腦海中清晰起來,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漸漸胸有成竹。
在對“山”進行分析取舍時,也遇到了具體物象的抽象化的處理,也就是藝術形象的典型化的問題,需要搜集大量資料對“山”做出自我的判讀,并要與社會實際相接軌。
三、藝術表現(xiàn)
通俗的講,是藝術家借助一定的物質媒介,運用藝術語言和表現(xiàn)手手段,將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藝術意象舞臺化,使之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可供鑒賞的藝術作品,其實質是一種審美表現(xiàn)活動。
在《幻·山1》的表現(xiàn)中,運用中國的傳統(tǒng)大漆工藝,大漆的工藝過程,包括打底子(也稱“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最后再連續(xù)多次的擦漆。作品每上一次漆,晾干后就要砂紙打磨一次,然后再上漆,再打磨,這樣的工序需要反復十幾次。在此過程中,作品要多次被送入蔭房,因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漆膜方能干透,一件作品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全套的工序。運用變涂工藝,“戧金”工藝,對于主體物“山”的塑造,鑲嵌工藝用的多,首先,將蛋殼內的薄膜去掉,把蛋殼泡在水里一個周左右,中間可以二至三天換水一次,這樣經泡過的蛋殼與薄膜自然分離,然后,再把蛋殼曬干,既可以進行鑲嵌,先在漆板上繪出大形,然后以漆做粘合劑,將蛋殼貼在畫面上并按碎,就會出現(xiàn)自然裂紋,呈碎瓷哥窯狀的自然裂紋,因蛋皮的色澤不同,粘貼的疏密不同,以及打磨的輕重不同,而呈現(xiàn)出豐富的肌理和由深至淺的素描關系。
《幻·山2》采用緯織法,利用純羊毛毛線,質地輕柔,在垂直的經線前后變化交叉,也可以間隔穿行,得到平紋的紋理,主要采用的是黃色、橙色、白色以及少許的紅色,白色線編織時主要作為大篇幅的背景運用,并表現(xiàn)云霧狀的感覺,紅色和橙色來彌補黃色在灰度上的不足,也為了更好地使近處的山凸現(xiàn)出來,因為編織技法所限制,畫面突出形式感,并且運用色彩在明度上的過渡。
總之,藝術表現(xiàn)必須遵循藝術的特殊規(guī)律。
作者簡介:
胡睿(1994.12—),男,漢族,山東淄博人,齊魯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