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林紓及“林譯小說”若干疑問探究

      2020-01-08 02:17黃四宏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9期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林紓

      摘 要:“林譯小說”已成為中國翻譯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然而,林紓和“林譯小說”,存在諸多值得商榷的疑問。本文擬從這些疑問入手,結合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這些疑問被長期忽略或是故意忽略的原因,揭示翻譯行為與社會文化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聯系,并反觀“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

      關鍵詞:林紓 林譯小說 譯者主體性 中華文化外譯

      林紓不識外文,卻被奉為“譯界大師”;“林譯小說”由口述者和他共同完成,口述者作為真正的譯者卻常被隱身;“林譯小說”已成為“意譯”風格的范本,然而這“意譯”筆法究竟由誰造成亦眾說紛紜。本文擬從林紓及“林譯小說”的若干疑問入手,分析其被學術界忽略的原因,揭示特定歷史時期下譯者主體性的表現形式、翻譯行為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聯系,反觀“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的中華文化外譯。

      一、林紓其人其譯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自號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翻譯家,一生以獨特的方式在譯壇上辛勤耕耘。“林譯小說”成為中國翻譯史上一個專有名詞。

      1899年,林紓與王壽昌合作,以“板藏畏廬”刊印《巴黎茶花女遺事》揭開了宏偉翻譯事業(yè)的序幕。此后長達25年間,他與合作者譯介了多達11個國家、98位作家的179種作品,總字數逾千萬,即平均每年6—7部譯作問世。其翻譯速度也為業(yè)界稱頌,“限一時許就千言”,“運筆如風落霓轉”(薛綏之、張俊才,2010),日譯4小時,文字達6000余字,脫手成稿。

      二、關于林紓及林譯小說的若干疑問

      但林紓和“林譯小說”現象存在不少疑問,學界或避而不談,或視而不見。

      1.不懂外語的翻譯家

      不懂外文的林紓聽他人口授,靠自己深厚的中國文字功夫將小說記錄下來。翻譯涉及語言轉換,通曉雙語是譯者的必備條件。不懂源語只通漢語的林紓算不上是真正的譯者,因而,林紓的翻譯充其量只能算“語內翻譯”(高查清,2015),只是對合作者的口述漢語再加工,充當編輯與潤筆的角色。

      然而學界似乎有意掩蓋這一事實?!白g才并世數嚴、林”(陳???,2000),王佐良(1981)也將林紓譽為“我國近代翻譯界的兩個先驅”之一。當代學者亦認為林紓是“當之無愧的譯界泰斗”(袁進,1993),“開始了翻譯世界的文學作品的風氣”(陳子展,1982),在譯介域外小說中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陸建德,2016)。人們實在難以將杰出的翻譯家與不懂外語的林紓聯系起來。

      2.口譯者的隱身

      林譯小說離不開口譯者的功勞。與林合作的口譯者有近20人。在雙語轉換過程中,口譯者功不可沒,卻被群體性忽略?!栋屠璨杌ㄅz事》與魏易合譯,林紓以“冷紅生”署名自行刊印,后大多譯作均交由商務印書館發(fā)行。商務的封面往往用紅色字體醒目地印著“林譯小說叢書”,而合作者的名字只出現在最后一頁,且位列林紓之后。直至現代,林紓與合作者譯介的小說,仍以“林譯小說”冠名,而非更客觀的“林某合譯小說”。

      歷史上不乏口述者與筆錄者合作的作品?!洞筇莆饔蛴洝肪褪切矢鶕猛居H身經歷和見聞口述,由門人辯機筆錄并整理而成。在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本中,著作者一欄只有玄奘一人。現代有些版本,有些仍是“玄奘著”,也有些版本,如廣西師大版、商務印書館版、中華書局版,均改為“玄奘述、 辯機撰”,還了筆錄者應有的地位。師哲的《我的一生:師哲自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注明了“師哲口述、師秋朗筆錄”。上述作品在處理口述者和筆錄者排名時,正好與“林譯小說”相反。林譯小說口譯者在作品中的重要位置被隱身,置于無關緊要的地位,實屬異常。

      3.林譯小說與不忠標簽

      林譯小說也因改動和增減較多遭到許多質疑,但學界常將贊美送給林紓, 卻把錯譯和刪改的過失算在口譯者身上, 頗失公允。林紓本人也竭力推脫責任,稱:“鄙人不審西文,但能筆達,即有訛錯,均出不知?!保惼皆?、夏曉虹,1997)寒光、鄭振鐸認為“訛誤”都是“口述者的過失”,林紓“吃人的虧不淺”。錢鐘書也幫林紓推諉:“助手們事后顯然也沒有校核過林紓的寫稿?!弊蓪崉t把譯文質量歸咎為口述者的作品選擇。(薛綏之、張俊才,2010)林紓對于林譯小說中的不忠現象真的是無辜的嗎?

      合譯者毛文鐘(觀慶)提到:“林氏……十分固執(zhí),中文稿一經寫定, 口譯的人如發(fā)現了什么不妥之處,要求他修改, 就難如登天, 縱然以不符合原書本意為理由, 向他力爭, 他老先生的倔脾氣一發(fā), 往往也會置之不理?!保ㄇ厥蔸t,1986)魏易之子魏惟儀提到:“林先生不太了解譯書必須忠于原文,不可隨意篡改,往往要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自然不免有時會與父親發(fā)生爭執(zhí)?!保ㄎ何﹥x,1987: 73)

      雙方當事人及其擁護者都在為自己一方辯解,以求與“不忠”標簽脫開干系。事實仍有待深入探究,但學界可能有意模棱兩可,因而也就不去追求孰是孰非了。

      三、有意回避疑問的原因分析

      為何面對林紓與林譯小說諸多疑問時,學界似有掩耳盜鈴之嫌呢?筆者嘗試挖掘這一現象存在的原因。

      1.林紓與合作者的特點

      林紓博學強記,古文造詣頗深,創(chuàng)作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名氣越來越大,并由此得以入職京師大學堂,因而在當時晚清社會的學界也算得上重要人物。

      林紓的合作者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據郭楊(2008)統(tǒng)計,從關系上來看,口譯者多為林紓的老鄉(xiāng)、晚輩或學生。筆者發(fā)現,論社會地位和文學造詣,合譯者雖精通外語, 且絕大多數都有留學經歷,但文學功力大多不佳,對歐美作家作品的文學地位和藝術價值不甚熟悉。僅有少數能舞文弄墨,但仍難敵林紓。因此,出版社從商業(yè)利益出發(fā),為盡可能地吸引更多的讀者而大打林紓的招牌,難免會犧牲合作者應有的譯者地位了。

      2.序跋與譯者主體性彰顯

      林紓每譯一書,都會撰寫譯序、跋尾,或評介內容,或補充翻譯心得,或闡述譯書原因,或告誡讀者,體現其翻譯救國的良苦用心,對原作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負責,也充分展示了他在原作選擇、翻譯策略、翻譯動機等方面的主體性。因此,林紓在翻譯過程中自覺承擔譯者的責任,超越了“潤筆加工”的角色。

      “《黑奴吁天錄》跋”中,林紓有言:“吾書雖俚淺,亦足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薛綏之、張俊才,2010)其愛國保種的翻譯動機躍然于紙上。同時,他還解釋了刪改原文的原因:“是書為美人著, 美人信教至, 語多以教為宗。故譯者非教中人, 特不能不為傳述,識者諒之”。他認為宣揚基督教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題材內容,不符合當時的主流詩學,因而采用了歸化策略。林紓在引導讀者方面同樣彰顯著強烈的譯者主體性?!度隹诉d劫后英雄略》序中,他提醒讀者關注原作語言之巧妙:“此書亦然,述英雄語,肖英雄也;述盜賊語,肖盜賊也;述頑固語,肖頑固也。雖每人出語,恒至千數百言,人亦無病其累復者,此又一妙也?!保ㄑ椫?、張俊才,2010)

      “譯者的主體性不僅體現在譯者對作品的理解、闡釋和語言層面上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也體現在對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的文化目的、翻譯策略和在譯本序跋中對譯作預期文化效應的操控等方面。”(查明建、田雨,2003)林紓雖無法直接參與雙語轉換,但對作品的理解、譯語文本的形成等方面都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他有意識的文本選擇、強烈的譯介動機、用心良苦的書寫策略以及對作品接受效果的關注都彰顯著“不是譯者勝似譯者”的強烈主體性。

      3.介紹外國文學的目的

      如果說《巴黎茶花女遺事》是出于個人情感原因,那么林紓后來浩瀚譯介事業(yè)的直接動力,則要歸因于時代對小說的召喚了。晚清社會,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危在旦夕。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以啟蒙國民、挽救民族為目的的“小說界革命”,并指出:“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敝袊褐胃瘮〉目偢础拔┬≌f之故”,因而,“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只有“新小說”才能有“吾國前途”。(陳平原、夏曉虹,1997)當時,中國文學形式庫中的小說處于危機狀態(tài),翻譯小說便居于小說的中心地位。大量譯介域外小說不僅是轉型期的必然需求,也肩負起了引進“新小說”“改良群治”的重任,號召國民學習西學,救國保種。彼時林紓思想進步,支持新政,在諸多作品中主張改革兒童教育,興辦女子教育,宣傳愛國思想。因而,他的譯介實質上也成為參與社會、改造文化、經世濟民的實業(yè)活動,即他自己所言,“畏廬居士……正欲吾中國嚴防行劫及滅種者之盜也”。(陳平原、夏曉虹,1997)可見,林紓的翻譯活動遵循主流進步意識形態(tài),把握住了翻譯在譯語文化中的社會和政治功用。

      4.林譯小說的歷史貢獻

      在中國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小說長期處于邊緣地位,是“君子弗為”的“街談巷語”。林譯小說,以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異域風情的題材和典雅通透的文筆俘獲了晚清讀者,改變了國民對西洋小說的偏見和輕視,使翻譯小說成為新小說學習的典范,提高了小說在中國文學的地位?!爸袊溯p視小說及小說家的習俗和陋見,由林氏而革除;小說的價值和小說家的身價,由林氏而提高?!保ㄑ椫埧〔?,2010)林譯小說順應潮流而生,迎合了轉型期人們對新文學的需求,促進了文學的現代轉型。

      林譯小說在語言層面上的貢獻也是不可低估的。林紓雖是古文家,古文創(chuàng)作時恪守嚴格的古文文法,卻不排斥白話文創(chuàng)作。他素來對《水滸傳》《紅樓夢》等白話小說贊不絕口,奉之為“白話之圣”“教科之書”(薛綏之、張俊才,2010)。晚清翻譯小說肩負著“開啟民智”的政治目的,首先贏取讀者,林譯小說遵循這一時期的翻譯規(guī)范,語言風格趨于通俗化,甚至出現不少白話口語。錢鐘書指出:“林紓譯書所用的文體是他心目中以為較通俗、較隨便、富于彈性的文言。它雖然保留著若干‘古文的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保ㄑ椫?、張俊才,2010)翻開林譯小說,讀者可以看到許多白話俗語,如“阿姨”“便宜”等,還可發(fā)現不少新詞和外來詞,如“民主”“神經”“咖啡”等??梢哉f,林譯小說半文半白的獨特風格,為“五四”前后的白話文改革搭建了一座承前啟后的橋梁。

      四、幾點啟示

      在晚清這一轉型期,翻譯活動已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與社會政治目的緊密結合,被賦予特定的歷史使命,肩負著救國保種、開啟民智、改造社會的重任。林紓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和跟隨革新的進步思想傾注于譯介活動中,與主流翻譯規(guī)范不謀而合。通過與口譯者的合作,他肩負起了不遜于譯者的歷史使命,表現出了強烈的主體性。因而,林紓的譯者身份,既是時代的選擇,也是他個人的主動選擇。林紓和林譯小說現象似乎也在向傳統(tǒng)的譯者定義提出挑戰(zhàn),即譯者應是一個歷史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以有不同的界定和詮釋。

      另一方面,林紓不懂外文,本是個缺憾,卻獲得意外成就:他與合作者創(chuàng)造了中國翻譯史上的林譯小說神話,譯本廣為傳頌。這種成就應當歸功于他們獨特的“翻譯+創(chuàng)作”的合作模式。創(chuàng)作者不懂外語,可以完全跳出源語束縛,更有利于譯語的地道性、流暢性和可讀性。由林譯小說的成功反觀當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似乎可為學界困惑的“由誰譯、怎么譯”問題略指迷津。中國文化要真正走出去,首先得讓中國文化“走進”異國大門,“走進”異國讀者的心中,否則便是我們一廂情愿地“走出去”,難免會四處碰壁。我們不妨借鑒林譯小說“翻譯+創(chuàng)作”的譯介模式,先由精通漢語和譯語的譯者完成跨語際轉換,再由不懂漢語的譯語文學功底深厚者進行潤色和作序,完成整個翻譯過程。一旦譯作因其地道的譯文和本族語作家的影響力獲得讀者青睞,中國文化就不再是一意孤行的“走出去”了,文化傳播的目的也會逐步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2] 陳平原,夏曉虹.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1卷(1897—1916)[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3] 陳子展. 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2.

      [4] 高查清. 林紓的合作翻譯模式反思[J]. 江漢學術,2015(6):96-103.

      [5] 郭楊. 林譯小說口譯者小考[J]. 中國文學研究,2008(4):40-42.

      [6] 陸建德. 文化交流中“二三流者”的非凡意義——略說林譯小說中的通俗作品[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6(6):135-142.

      [7] 秦瘦鷗. 小說縱橫談[M]. 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

      [8] 王佐良. Two Early Translators Reconsidered [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81(1):3-14.

      [9] 魏惟儀. 我的父親——魏易.[A] 季季編. 1982年臺灣散文選[C].臺北:前衛(wèi)出版社, 1987: 69-82.

      [10] 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1] 袁進. 譯界泰斗與遜清遺老——林紓與《林紓評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34.

      [12] 查明建,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 2003(1):19-24.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杭州市哲社課題基地項目“林紓及林譯小說若干疑問探究”(編號:2018JD21)

      作 者: 黃四宏,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與翻譯等。

      編 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譯者主體性林紓
      林紓當眾燒借據
      回望林紓:孝道、愛道與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響了林紓的人生觀
      擁抱
      文學翻譯主體的詮釋學研究構想
      擁抱
      目的論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盐津县| 华池县| 喀喇| 桦甸市| 霍林郭勒市| 舒城县| 岐山县| 连江县| 万载县| 台中县| 临城县| 安乡县| 乌拉特前旗| 昌平区| 浦北县| 阿荣旗| 肥西县| 东台市| 清流县| 福安市| 奎屯市| 朝阳市| 阿拉善盟| 汝州市| 盐池县| 兴安县| 乌兰县| 峨边| 通辽市| 壶关县| 奎屯市| 甘谷县| 临颍县| 迁安市| 黄浦区| 岳阳市| 百色市| 安远县| 龙游县| 胶南市|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