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倩
(新疆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工業(yè)革命的成功導致中世紀以來以神權奠基的唯心主義大廈的崩解,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悄然興起。17、18世紀的西方哲學發(fā)展關注認識論體系,催生了不同的哲學流派。唯理論學派和經(jīng)驗論學派之間的爭論無休無止:唯理論派否認理性知識來源于經(jīng)驗,將其歸結于先天觀念;經(jīng)驗論派則將一切知識的產(chǎn)生都指向于人的感覺經(jīng)驗。兩個學派對于真理是感性知識還是理性知識、知識是經(jīng)驗歸納而來還是理性推理而得等問題進行了無休止的爭論,休謨問題應運而生。
休謨認為,唯理論的方法論不能證明因果關系。而從經(jīng)驗論的觀點來看,他認為人們無法感受到因果之間的任何聯(lián)系,只能通過因果結合的相關經(jīng)驗來了解這種關系。宇宙本不存在因果關系,人們多次經(jīng)歷“前后相繼”的事件,就形成了習慣性的心理傾向。習慣是基于對過去經(jīng)驗的重復,而不是新的推論,任何信念都來自習慣。任何因果關系都不是必然的,它是基于人們的心理習慣,具有主觀性和偶然性。因果關系是從“這些事件恒常會合的許多相似例證產(chǎn)生出來的”[1]72。由經(jīng)驗獲得的知識沒有必然性,歸納推理不能獲取知識。休謨問題一方面取決于因果關系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取決于歸納推理是否可靠。
休謨基于因果關系的懷疑論重新審視了理性和經(jīng)驗,并對理性加以批判。在探討現(xiàn)實經(jīng)驗是否具有真理性、我們?yōu)楹文軓慕?jīng)驗中推理出知識、因果關系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等問題時,休謨以經(jīng)驗或是習慣作答,因而并未獲得學界的認可。他對一切以往的知識持懷疑主義的態(tài)度,在哲學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康德便率先對休謨問題進行了解答。
康德認為,無論人們?nèi)绾斡美硇詠頇z驗因果關系,都不能從一個被認為是“因”的事件中推導出“果”。理性推理不能直接解釋為什么一定是這個因素影響事物的發(fā)展,以及因素與結果之間的必然性。理性推論與外在事物無關,只與理性本身相關。休謨將理性視為純粹虛構的概念,并批評先驗存在的知識是被誤解的普遍經(jīng)驗??档抡J為,“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形而上學,也不可能存在形而上學”[2]259。對康德而言,休謨的問題就成了理性建構的問題,即是否可以依靠理性的普遍必然性來建立知識和形而上學。
休謨的懷疑論摧毀了形而上學和自然科學的根基??档码m然批判了休謨的懷疑結論,但肯定了懷疑論本身的重要性??档聦⑿葜儐栴}具化為概念的起源問題和理性的先驗思維問題,這個問題一旦解決,知識就具有了普遍必然性,自然科學的基礎就牢固地建立起來,以理性為基礎的形而上學就得以建立。
康德認為,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來自經(jīng)驗,只能是先天的。問題是如何先驗地認識對象。按照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觀點,真理只在于知識與客體的符合性,因而不能說明知識的本質(zhì)。所以,康德模仿哥白尼日心說提出假設,認為知識并不符合對象,但對象必須符合知識,這既要求外部事物給人們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又要求人們給這些材料提供普遍必然的意義。康德將對象分為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認為人們所獲得的知識是自在之物對現(xiàn)象的反映,而自在之物是可思辨但不可知的。經(jīng)驗論者將知識看作自在之物的知識,揭示了它的矛盾性??档碌淖栽谥锓懂犢x予知覺印象所形成的對象的真實性,從而區(qū)別于理性主義,這界定了知識的范圍,并將認識限定在現(xiàn)象領域,進而解決了在休謨認識論中經(jīng)驗主義暴露出來的矛盾。
在哲學傳統(tǒng)上,必然性與科學性和真理性的意義一致,休謨也持此觀點。康德認為,人們所有的知識都始于經(jīng)驗,但知識的構成不僅僅局限于經(jīng)驗。不同于后天獲得的知識,先天知識在知識構成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經(jīng)驗來源于先天知識。康德關于必然性的論述經(jīng)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從而完全被當作先天知識而必然存在。因此,因果關系中的普遍必然性問題就變成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
康德承認了休謨思路的正確性,同時指出休謨知識獲取渠道的闡述有所偏頗——雖然知識從經(jīng)驗開始,但知識并非全然來自經(jīng)驗。休謨忽視了其他不依賴經(jīng)驗而獲取知識的能力,先天知識也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靶味蠈W至少就其目的而言,純粹是由先天綜合命題組成的?!保?]37康德從先天與后天、必然與偶然的概念出發(fā),對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進行了論證。根據(jù)知識的內(nèi)容,他將判斷分為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分析判斷對知識具有解釋力,屬于先天判斷;綜合判斷對知識具有可拓性,屬于經(jīng)驗判斷。只有先天綜合判斷,才能使知識內(nèi)容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經(jīng)驗性。在數(shù)學、物理學和幾何學中,既存在先天判斷又有綜合判斷,因此,康德認為自然科學本身包含先天綜合判斷的原則,如果先天綜合判斷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得到論證,那么這種判斷在形而上學領域中也能夠被論證。根據(jù)康德的觀點,人們的經(jīng)驗何以與對象概念相一致,這并非源于上帝的預設,也不是經(jīng)驗對概念的決定作用,而是概念賦予經(jīng)驗以可能性。概念并非由感性材料直觀反映出來,而是反過來以某種形式創(chuàng)造這個對象,只有在這個條件和前提下,先天綜合判斷才得以存在。康德不僅論證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而且揭示了因果關系的普遍必然性和先驗性特征。他以理性為基點,解釋了休謨關于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存在基礎疑論。但康德的自在之物范疇具有可思不可知的特征,這也使得他沒有真正走出休謨的不可知論迷霧。
康德認為知識始于經(jīng)驗,而知識的產(chǎn)生則是因為對象的刺激引發(fā)了我們的先天認識能力。知識的產(chǎn)生主要來自感性和知性,想象是感性與知性的黏合劑。它能給知性概念提供感性直觀的主觀條件,同時服從于知性范疇的原則。理性是一種超越感性和知性的認知能力,它引導著人們?nèi)ヌ角蟾兇獾闹R。忽視現(xiàn)象界定而談現(xiàn)象外的自在之物,必將引致認識論上的錯誤。因此,感性和知性形成了普遍必然性的知識,理性則支配和指導著這種知識。正如康德所言:“感性通過限制知性,同時就使知性實現(xiàn)出來?!保?]145康德這種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認識論方式,為知識的普遍必然性驗證做出了邏輯支撐。
康德將因果性原理列入知識的范疇內(nèi),科學限定了因果關系的發(fā)生條件和根據(jù),進一步批判了休謨將因果關系作為心理聯(lián)想的習慣性傾向。根據(jù)康德的觀點,無論哪種思維,都有其特定的結構作為載體。首先,這種思維結構是人天生就有的,具有客觀性和先驗性,它不是休謨所說的習慣性心理聯(lián)想。其次,這種思維結構是知識本身的結構,與人的結構無關,人要遵循這種結構。再次,康德將范疇視作知性和感性結合的媒介,因果關系范疇在一切范疇中最為關鍵。因此,康德認為,人在思維之前,既要服從知識本身的思維結構,又要正確把握因果關系范疇,將經(jīng)驗世界中的感性材料加工為知性知識,進而將這些知識整合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和必然性的特征,而且與思維者所確立的對象和對象觀念相一致??档略诎盐湛茖W知識先天存在的先決條件下闡釋科學知識的必然合理性。
康德認為主體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認識產(chǎn)生和演化的過程,即人類的認識能在經(jīng)驗世界里捕捉感性材料,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完成了認識論體系以客體為中心到以主體為中心的轉變。康德對休謨問題的解答基于他對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客觀存在的觀點,預設了知識的先驗形式對因果性加以論證,歸納演繹相結合的方法緩和了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之爭。
康德將對象分為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把認識限定在現(xiàn)象界,人對現(xiàn)象的認識只是自身關于對象的意識構造,超出現(xiàn)象以外的本質(zhì)似乎不能被人們認識??档略陉U述自在之物不可知而現(xiàn)象可知的同時,又論證了人們所獲得的知識是自在之物對現(xiàn)象的反映,人們只能把握可知的現(xiàn)象知識,否認主體能夠認識現(xiàn)象以外的事物本質(zhì)。
康德把用先天綜合判斷概念來解釋因果關系的必然性,賦予了范疇等主觀觀念構造以先驗決定形式。但是,先驗形式作為科學知識的存在條件,似乎不足以說服所有人相信它的必然性和有效性,這就無法走出唯理論的困境??档轮亟藢ο蠛蛯ο笾R,將知識界定為對象與觀念的符合,而非觀念與對象的符合,從而給客觀存在的因果關系披上了主觀意向的外紗??档聫恼J識客觀的因果關系轉變?yōu)闃嫿▽ο笾R,用主觀邏輯建構客觀聯(lián)系,重視思維結構而不是經(jīng)驗行動,這就帶有主觀性的先驗論傾向,也未真正克服唯理論的矛盾。
為了解決休謨懷疑的因果問題,康德從認識論入手,改變了近代哲學回答知識論問題的思考路徑。在解決純粹理性的核心問題上(即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將普遍必然性的知識賦予先驗性的意義,以理性為基點構建知識體系和形而上學。從根本來說,康德并沒有解決休謨問題,但他的主體性視角、先驗論證明范式等方法為后來的哲學家提供了新的思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