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史記會注考證》整理本指誤考辨

      2020-01-09 14:25:33沈意
      天中學(xué)刊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影印本頓號逗號

      沈意

      《史記會注考證》整理本指誤考辨

      沈意

      (內(nèi)蒙古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史記會注考證》整理本,對《史記》的研讀者來說可謂大功一件,然而出于種種原因,其中亦有不少錯誤。本文就其中的十余篇,指出錯誤三十余條,并隨文加以考辨。

      《史記會注考證》;整理本;指誤;考辨

      當(dāng)今《史記》版本,最具閱讀價值者有二。其一為中華書局1959年點(diǎn)校本(以下簡稱點(diǎn)校本)。此本由顧頡剛先生領(lǐng)銜點(diǎn)校,以本已甚善之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參以多種善本,斟酌取舍,深得其真。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精準(zhǔn)、校對精確、印刷精美,堪稱當(dāng)今最精善之《史記》刊本,為《史記》研讀者之首選。其二為日本東方文化學(xué)院東京研究所于1931年至1934年之間所刊之《史記會注考證》(以下簡稱會注考證本)。此本由日人瀧川資言積十余年苦功而撰成,亦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參以多種日本特藏之善本,其版本來源之善并不亞于點(diǎn)校本。會注考證本廣引唐以后中日學(xué)者之研究成果,多達(dá)一百二十余家,堪稱自三家注之后又一部《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原刊本今已不得多見,然而大陸、臺灣數(shù)十年來各出版機(jī)構(gòu)多將之影印出版,其中最著名者為1955年北京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所刊(以下簡稱影印本)。會注考證本雖曰集大成之作,卻于全文僅做舊式句讀,未做新式標(biāo)點(diǎn),讀之不僅費(fèi)力且往往產(chǎn)生歧義甚至誤解;再者,由于校對、印刷等方面的問題,全書亦多有文字訛奪、疏漏之病。白璧有瑕,甚為可惜。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楊海崢老師有鑒于此,乃為之標(biāo)點(diǎn)正誤,用力可謂勤矣。其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刊行(以下簡稱“整理本”),皇皇八巨冊,居功甚偉。然而智者千慮,終有一疏,整理本之誤亦在所難免。筆者雖未通讀全書,卻在細(xì)覽的十余篇中發(fā)現(xiàn)各種疏漏三十余處。今核以影印本,參以點(diǎn)校本,將整理本中之疏漏分類縷敘于左,以就教于方家,若有一二可取,亦筆者之大幸也。其余百余篇,以待來日。

      一、影印本不誤而整理本誤者

      (一)《項羽本紀(jì)》

      整理本第446頁,正文,“藏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并王其地”,燕王名臧荼,“藏”誤,當(dāng)作“臧”。影印本第46頁作“臧”,不誤。點(diǎn)校本第320頁亦作“臧”。

      (二)《封禪書》

      整理本第1617頁,正文,“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赧,置壽宮神君”,武帝病愈報神,故大赦天下,“赧”誤,當(dāng)作“赦”。影印本第1954頁作“赦”,不誤。點(diǎn)校本第1388頁亦作“赦”。

      (三)《蒙恬列傳》

      整理本第3341頁,正文,“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示瘳”,秦初滅六國,人心未定,傷者未愈,“示”誤,當(dāng)作“未”。影印本第3987頁作“未”,不誤。點(diǎn)校本第2570頁亦作“未”。

      (四)《大宛列傳》

      整理本第4132頁,〔七〕“〔考澄〕”,“澄”誤,當(dāng)作“證”。影印本第4964頁作“證”,不誤?!白C”繁體為“證”,與“澄”形近,相混而誤。

      (五)《晉世家》

      整理本第2015頁,〔一〕〔正義〕“河西,謂同舟等州之地也”,“舟”誤,當(dāng)作“丹”。影印本第2400頁作“丹”,不誤。點(diǎn)校本無此條〔正義〕,乃瀧川資言據(jù)日本所藏舊本所得佚文也。又,整理本“同舟”下用專名號,作一地名解,亦誤。其實應(yīng)各加專名號,中置頓號,指同州與丹州。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關(guān)內(nèi)道有同州、丹州[1],正在河西,屬今陜西省之渭南、延安兩市轄區(qū)。

      (六)《晉世家》

      整理本第2024頁,〔一四〕〔考證〕“秦地在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東”,此句解釋正文“乃與晉侯盟于王城,而許之歸”一句中之“王城”,謂王城乃秦國之地,在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東?!扒氐亍焙螽?dāng)有逗號,若無逗號,則其意變作:秦國在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東,大誤。影印本第2410頁有逗號,不誤。

      (七)《晉世家》

      整理本第2058頁,〔一〕〔考證〕“而鞏朔是上軍,大夫之一”,晉國三軍指中軍、上軍、下軍,“上軍大夫”乃上軍之大夫,軍職之名,“上軍”后加逗號,則語意全變,誤。影印本第2450頁無逗號,不誤。

      (八)《酷吏列傳》

      整理本第4109頁,正文,“而平氏朱彊、杜衍、杜周為縱牙爪之吏”,“杜衍、杜周”間不應(yīng)有頓號,誤。影印本第4937頁無頓號,不誤。點(diǎn)校本第3146頁,有頓號,亦誤。杜衍乃酷吏杜周之籍貫,若加頓號于其間則成兩人名矣,如前“平氏朱彊”,平氏亦朱彊之籍貫也,故中間無頓號。故下文《考證》引顏師古曰:“平氏、杜衍,二縣名?!焙笳囊嘤小岸胖?,南陽杜衍人”,可證。

      (九)《十二諸侯年表》

      整理本第712頁,〔索隱〕“案: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shù)吳,又霸在后故也。不數(shù)而敘之者,闔閭覇盟上國故也。”文中兩“霸”字,一作“霸”,一作“覇”,兩字雖通,然一行之內(nèi)書寫各異,不妥。影印本卷十四第一頁均作“覇”,點(diǎn)校本第509頁均作“霸”。要之,作“覇”或“霸”均可,須統(tǒng)一而已。

      (十)《十二諸侯年表》

      整理本第712頁,〔考證〕“觀《世家》所載之詳,乃知此《表》斷其義不聘其詞,非獨(dú)具年月世譜而已”,“聘”誤,當(dāng)作“騁”。影印本卷十四第二頁正作“騁”。句意謂:由與十二諸侯相關(guān)《世家》敘事詳贍,可知此《表》目的不在馳騁文詞而在指明大義,其不僅僅是羅列時代世系而已。故“聘”字大誤。

      二、影印本誤而整理本沿而不改者

      (一)《平準(zhǔn)書》

      整理本第1668頁,〔五〕〔考證〕“《四京雜記》云”,《四京雜記》從無此書,引文見西晉葛洪著《西京雜記》卷三“鄧通錢文侔天子”條[2],故“四”當(dāng)作“西”。影印本第2015頁同誤。

      (二)《平準(zhǔn)書》

      整理本第1695頁,〔二〕〔考證〕“王先謙曰:幸河?xùn)|在元朔四年,西踰隴在五年,此并敘之”,“元朔四年”誤,當(dāng)為“元鼎四年”。影印本第2046頁同誤。正文云:“其明年,天子始巡郡國。東度河……。行,西踰隴……”,“明年”上承元鼎三年山東大災(zāi)、人相食之事,故知此“明年”乃元鼎四年也??贾稘h書·武帝紀(jì)》,武帝幸河?xùn)|正在元鼎四年,西踰隴則在元鼎五年。

      (三)《晉世家》

      整理本第1996頁,〔一〕〔正義〕“余才《宋國都城記》云”,“余”當(dāng)作“徐”,“宋”當(dāng)作“宗”,并誤。影印本第2378頁同誤。點(diǎn)校本《正義》無此條,亦瀧川資言所得佚文。整理本第21頁《五帝本紀(jì)》〔一〕〔正義〕“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影印本第96頁,點(diǎn)校本第15頁,并同,不誤。

      (四)《酷吏列傳》

      整理本第4111頁,〔一〇〕〔考證〕“中井積德曰:民若出算,故匿其緡,故以多為少”,“若”疑誤,似當(dāng)為“苦”。影印本第4940頁同誤。民以出算為苦,即不愿出算,故瞞報財產(chǎn),多而少報,用“若”字,于意不通。且下句“故”字亦無著落。

      (五)《汲鄭列傳》

      整理本第4060頁,〔二〕〔考證〕“王先謙曰:……故太史公為一傳以摸寫之”,“摸”誤,當(dāng)作“?!?。影印本第4880頁同誤。未見《漢書補(bǔ)注》,不知原文為何,然“摸”與“?!崩裏o通假,故知其誤。

      (六)《外戚世家》

      整理本第2517頁,〔一〕〔索隱〕“景帝立太后,遣使者填父所墜淵”,逗號位置有誤,語意全亂,太后乃景帝之母,景帝何能立之?故當(dāng)作“景帝立,太后遣使者填父所墜淵”,意謂景帝即位后,太后派遣使者填平淹死太后父親的水潭。影印本第2975頁同誤。點(diǎn)校本第1973頁不誤。

      (七)《晉世家》

      整理本第2022頁,正文,“晉卜御右,慶鄭皆吉”,“御右”者,御者與車右也,職事為二,故中間應(yīng)以頓號隔開。晉于開戰(zhàn)之前,卜問誰可為國君戎車的御者和車右,而占卜的結(jié)果是慶鄭為御者、為車右都很吉利。影印本第2409頁、點(diǎn)校本第1653頁同誤。

      (八)《貨殖列傳》

      整理本第4284頁,〔五〕〔考證〕“榆,引也,揚(yáng)也”,“榆”當(dāng)作“揄”,所解正文曰:“今夫趙女、鄭姬,設(shè)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正作“揄”,揮揚(yáng)之意也。既解“揄”字,何能寫作“榆”?故誤。影印本第5163頁同誤。

      (九)《太史公自序》

      整理本第4311頁,〔一四〕〔考證〕“王鳴盛曰:《漢書·司馬遷傳·贊》謂遷謂論大道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文義不通,其本意:班固謂司馬遷論大道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后一“謂”字似衍。影印本第5195頁同之。

      (十)《封禪書》

      整理本第1618頁,正文,“天子祓,然后入”,“后”誤,當(dāng)作“後”。影印本第1954頁同誤。點(diǎn)校本作“後”,不誤。繁體字系統(tǒng)中,“后”與“後”有嚴(yán)格區(qū)別,“后”乃帝王、后妃之意;“後”則為時間、空間上之前后、先后之意。絕不可混用。此處表示時間上之先后,故當(dāng)用“後”。

      (十一)《封禪書》

      整理本第1632頁,正文,“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此亦表示時間上之先后,故“后”誤,當(dāng)作“後”。影印本第1971頁同誤。點(diǎn)校本第1396頁亦誤。

      (十二)《封禪書》

      整理本第1644頁,正文,“合符,然后不死”,亦表時間上之先后,“后”誤,當(dāng)作“後”。影印本第1968頁同誤。點(diǎn)校本第1403頁亦誤。

      (十三)《平準(zhǔn)書》

      整理本第1678頁,正文,“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后得行”,亦表示時間上之先后,“后”誤,當(dāng)作“後”。影印本第2029頁同誤。點(diǎn)校本第1426頁作“後”,不誤。

      三、影印本未標(biāo)點(diǎn)而整理本標(biāo)點(diǎn)有誤者

      (一)《屈原賈生列傳》

      整理本第3232頁,〔二〕〔考證〕“清醒,韻”,“清醒”兩字間當(dāng)有頓號,此誤。影印本第3848頁亦無。影印本《考證》列詩賦歌謠韻字,例不斷,而整理本例以頓號隔之。影印本第4819頁《淮南衡山列傳》正文引民間歌謠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薄犊甲C》曰:“又按縫舂容,韻”,此影印本注韻字不斷之例。整理本第4015頁則標(biāo)點(diǎn)作:“又按,縫、舂、容,韻?!贝藙t整理本以頓號斷韻字之例。此處“清”與“醒”為韻,故其間亦當(dāng)有頓號,今無,疏漏。

      (二)《平準(zhǔn)書》

      整理本第1677頁,正文,“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為溉田,作者數(shù)萬人;鄭當(dāng)時為渭漕渠回遠(yuǎn),鑿直渠,自長安至華陰,作者數(shù)萬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數(shù)萬人:各歷時二三期,功未就,費(fèi)亦各巨萬十?dāng)?shù)”,文中共有兩個冒號,前冒號當(dāng)為分號,此誤。前文有穿河、汾為渠溉田,作者數(shù)萬人,用分號與下文隔。故知三者(穿河汾、鑿直渠、穿渠朔方)并列,其間當(dāng)以分號隔開。點(diǎn)校本第1424頁不誤。

      (三)《晉世家》

      整理本第2024頁,〔一五〕〔考證〕“中井積德曰:懼,當(dāng)從《左傳》作‘悼’。失君亡親,蓋既往之事矣。愚按:《晉語》‘亦’作‘悼’”,“亦”字應(yīng)無引號,此誤。此乃注正文“小人懼失君亡親”句中之“懼”字,先引中井積德之言,謂《左傳》中敘此事時“懼”作“悼”,并云“懼”對未來,“悼”向過往,故以“悼”字為確。瀧川氏又補(bǔ)一證據(jù),即《國語·晉語》敘此事時亦用“悼”字[3]。故知“亦”作“也”解,是承上文中井積德之語“‘懼’,《左傳》作‘悼’”而來,意謂《左傳》中“懼”作“悼”,《晉語》亦然,而非“亦”字《晉語》作“悼”也。

      (四)《酷吏列傳》

      整理本第4015頁,正文,“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楚辭》”不當(dāng)有書名號。點(diǎn)校本第3143頁亦誤。以“楚辭”名書,始于劉向。劉向校閱群書,綴集屈原、宋玉等人之作成書,名之曰《楚辭》。其時當(dāng)成帝之朝,武帝時尚無《楚辭》一書,故此處加專名號可也。

      (五)《汲鄭列傳》

      整理本第4053頁,〔四〕〔考證〕“下文帝云……”“文帝”下有專名號,指漢文帝,誤。觀上下文可知,“帝”指武帝,與文帝無涉,句謂:下文中武帝有云。所引帝云見下文,確為武帝之語,可證。

      (六)《外戚世家》

      整理本第2514頁,〔一〕〔考證〕“《史》《良娣傳》‘良娣母為王媼’”,“史”與“良娣傳”各用書名號,意謂《史記》中之《良娣傳》,大誤。“史良娣傳”為一篇之名,史良娣者,漢宣帝之祖母也,《史記》不及有傳,傳在《漢書》。又,“良娣母為王媼”非《漢書》原文,述其大意而已,故無須加以雙引號[4]。復(fù)又,良娣母曰王媼,不在《史良娣傳》中,而在《史皇孫王夫人傳》中。

      (七)《太史公自序》

      整理本第4324頁,〔一〇〕〔索隱〕“《史記》以黃帝為首,而云‘述陶唐者’,案《五帝本紀(jì)·贊》云……”,“述陶唐者”之“者”字不應(yīng)在雙引號內(nèi)。點(diǎn)校本第3301頁亦誤。古漢語之固定結(jié)構(gòu)“……者,……”,以“者”字提頓,不在前文語意內(nèi),此句正是。

      (八)《三代世表》

      整理本第711頁,〔索隱述贊〕“姜嫄履跡,祚流岐、昌”,“岐昌”間不應(yīng)有頓號?!搬敝羔剑苋怂d之地;“昌”指姬昌,即周文王。意謂“岐山之姬昌”,“岐”乃“昌”之定語,中間加頓號則為并列關(guān)系矣。點(diǎn)校本第508頁正無頓號,不誤。

      (九)《三代世表》

      整理本第710頁,〔六〕〔考證〕“沈濤曰:《終始傳》,即《終始五德之傳》,《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終始書》,又有《鄒子終始》五十六篇?!笨贾稘h書·藝文志》,“傳鄒奭《終始書》”一句乃班固在“《公梼生終始》十四篇”文下之自注,若不做說明極易使人誤認(rèn)作《藝文志》正文。影印本卷十三第33頁未在“《公梼生終始》十四篇”與“傳鄒奭《終始書》”間斷句,正符班固本意,整理本中加逗號遂使讀者誤以為二者并列,大誤。又,“《終始五德之傳》”似不應(yīng)用書名號,此泛稱,指講五德終始之書,即前后所云《黃帝終始傳》《公梼生終始》《鄒奭終始書》《鄒子終始》之類。

      (十)《十二諸侯年表》

      整理本第712頁,〔考證〕“汪越曰:冠周于上,尊王室也。書甲子于周之上,紀(jì)天道也。表元年,諸侯各以次相及,詳歷數(shù)也。書孔子生,尊圣人也。書孔子去留,悼道之不行也。書篡逆,罪無君也。災(zāi)異必書,敬天也。書會盟,重息民,且見夷夏之勢所由分也。書殺逆,明法也,諸侯之事。必舉其要,謂《春秋》、《國語》學(xué)者所譏盛衰大指也?!贝硕问?,全用“……,……也”句式排比而成。故知“書殺逆,明法也”單成一句,句末應(yīng)用句號,整理本用逗號,誤。而“諸侯之事”后,當(dāng)用逗號,其意謂:諸侯國的大事,一定要敘其大概。整理本用句號,誤。

      四、需討論商榷者

      (一)《項羽本紀(jì)》

      整理本第436頁,正文,“假立諸侯,后以伐秦”。影印本第36頁同。點(diǎn)校本則作“假立諸侯后以伐秦”,中無逗號。有無逗號,句意大不相同。有逗號者,“后”作“然后”解,句意謂:且封立諸侯,然后舉兵攻打秦朝。無逗號者,句意似謂:且封立六國諸侯之后代,然后舉兵攻打秦朝?!昂蟆保蛔鳌叭缓蟆苯?,一作“后代”解,句意均通,不影響文之大意,然而后一說似乎更為合適。秦楚之際,復(fù)國稱王者大多為六國國王之后代,起事者往往擁立六國王室后代,以利用其號召之力,發(fā)動聚集六國舊部,合而攻秦,此當(dāng)時之實際情況也。另外,《史記》各篇中也多有這種用法,如《項羽本紀(jì)》之“不立楚后而自立”,《陳涉世家》之“欲立魏后故寧陵君咎為魏王”,《酈生陸賈列傳》之“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等,“楚后”即楚王的后代,“魏后”即魏王的后代,他們都是“諸侯之后”,其用法正與本條同,故知此處應(yīng)該去掉逗號。

      (二)《三代世表》

      整理本第688頁,〔考證〕“太史公《三代世表序》云‘稽其歷譜諜’,《十二諸侯年表序》云‘讀《春秋曆譜諜》’”,“歷譜諜”之“歷”,一作“歷”,一作“曆”,二者必有一誤。影印本卷十三第二頁均作“歷”。繁體字系統(tǒng)中,“歷”與“曆”二字有嚴(yán)格區(qū)分?!皻v”者,經(jīng)歷也;“曆”者,歷法也?!皻v譜諜”者,系以時歷之譜諜也,故此處俱應(yīng)作“曆”,整理本第690頁正文“稽其曆譜諜終始五德之傳”,正作“曆”。點(diǎn)校本第488頁亦如之。然其文下《索隱》解“曆譜諜”曰:“謂歷代之譜諜”,則若依《索隱》,當(dāng)作“歷”,為“歷代”之意,亦通。要之,無論作何解,兩字當(dāng)統(tǒng)一。

      (三)《三代世表》

      整理本第709頁,褚少孫補(bǔ),記其與張夫子之對話。張夫子問曰:“黃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遠(yuǎn)邪?”褚先生曰:“《傳》云,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黃帝是也。五政明,則修禮義,因天時,舉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瘪蚁壬欢卧挘坝”揪硪蝗?1頁則“帝”“王”屬下句,作“《傳》云,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黃帝是也。五政明,則修禮義,因天時,舉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大意雖同,然不若整理本順暢。點(diǎn)校本第506頁此處斷句與整理本同,善。然點(diǎn)校本于“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句無標(biāo)點(diǎn),一氣讀作“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則句意發(fā)生變化。瀧川資言《考證》引中井積德曰:“‘黔首’句不通。”中井積德之意謂此句或有訛奪篡亂,故其意不能明白。瀧川資言接下云:“愚按:黔首蓋元首之義?!贝司渲P(guān)鍵在“黔首”一詞,秦漢間稱百姓為“黔首”,《秦始皇本紀(jì)》曰“更民名曰‘黔首’”,是其明證。然以此意,“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不可解,故中井積德云句不通。瀧川資言解“黔首”作“元首”,則句意為:天下君王是萬民的領(lǐng)導(dǎo)者。雖然句子通順了,但“黔首”解作“元首”可謂武斷,詞義完全相反,且其他文獻(xiàn)從未有此先例,實不可信。愚意以為,“萬夫之黔首”中“之”字似衍,前后皆有“之”字,抄錄者一時混亂多寫一“之”字。另外,古漢語中有以“之”字作襯字而并無實際意思的情況,多見于人名,如“宮之奇”等??傊叭f夫之黔首”當(dāng)作“萬夫黔首”看,解作“百姓”,萬夫是百姓,黔首亦是百姓,二者連用總言百姓,如今日之“人民大眾”然。故全句可解作:全天下的君王中,能夠為人民大眾造福請命的就可以稱帝,就可以享受萬世的福祉。因此,此句標(biāo)點(diǎn)當(dāng)以點(diǎn)校本為佳。

      (四)《平準(zhǔn)書》

      整理本第1673頁,正文,此條甚長,引之如下:

      其后四年,而漢遣大將將六將軍,軍十余萬,擊右賢王,獲首虜萬五千級。明年,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得首虜萬九千級。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虜數(shù)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余萬,兵甲之財、轉(zhuǎn)漕之費(fèi)不與焉。于是大農(nóng)陳藏錢經(jīng)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zhàn)士。有司言:“天子曰‘朕聞,五帝之教不相復(fù)而治,禹、湯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邊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議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請置賞官,命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余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bǔ)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減二等;爵得至樂卿:以顯軍功?!避姽Χ嘤迷降?,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影印本僅有簡單句讀,而點(diǎn)校本與整理本全同,想來是整理本全照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也。然其標(biāo)點(diǎn)有可商榷者。此段中,天子“曰”在有司言中,意謂有司上言,其言中引用天子以前所頒之詔。其實未必。此文先敘漢軍連續(xù)兩年三次發(fā)軍攻擊匈奴,斬獲甚眾而損失亦巨,戰(zhàn)士立功自當(dāng)依法受賞,當(dāng)賞者竟值二十余萬斤黃金,但漢朝國庫空虛、賦稅枯竭,加之自身損失,竟然無法兌現(xiàn)對立功戰(zhàn)士的獎賞,有司即以這種情況上奏天子,請其決奪。故文中“有司言”句承上,有司所言即上文“大農(nóng)陳藏錢經(jīng)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zhàn)士”。下文“天子曰”云云,乃是天子對有司所言情況做出的決策,至“議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止。即天子提出的對策是通過買爵贖罪以籌款用以支付立功戰(zhàn)士的賞賜,具體如何操作,交由有司討論,故曰“議”。下文非引語,乃太史公敘述。有司議后,提出方案,即設(shè)置武功爵,使民可出錢買之等。故此處標(biāo)點(diǎn)應(yīng)為:“有司言,天子曰:‘朕聞,……議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堉觅p官,……?!比绱?,有司上奏申明情況,天子定奪后下詔,有司按照天子的指示制定具體方案,符合事理,文意亦順。

      以上所列,四類三十七條,涉及篇目為:《項羽本紀(jì)》《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封禪書》《平準(zhǔn)書》《晉世家》《外戚世家》《屈原賈生列傳》《蒙恬列傳》《汲鄭列傳》《酷吏列傳》《大宛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共十四篇,文字包括正文、索隱、正義、考證等部分。雖云不全,且識見鄙陋,然終冀稍有可取,以期整理本再版之時有所補(bǔ)正,故作文以敘論。

      [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K].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40–41.

      [2] 葛洪.西京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16.

      [3] 國語[M].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2.

      [4] 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3961.

      G256

      A

      1006–5261(2020)04–0084–06

      2019-10-23

      沈意(1970―),男,天津靜海人,講師,博士。

      〔責(zé)任編輯 楊寧〕

      猜你喜歡
      影印本頓號逗號
      逗號
      我是逗號
      帳篷是個頓號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6
      逗號
      重慶市中醫(yī)藥學(xué)會2020年學(xué)術(shù)年會暨《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影印本首發(fā)式
      頓號的自我介紹
      標(biāo)有引號或書名號的并列成分之間不要使用頓號
      語文知識(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2
      《齊東野語》版本述略
      《創(chuàng)造》影印本
      讀書(1984年5期)1984-07-15 05:54:48
      兩種《閱微草堂筆記》
      讀書(1982年9期)1982-07-15 05:54:42
      旺苍县| 乐都县| 黔西县| 无极县| 孙吴县| 怀安县| 新闻| 易门县| 崇文区| 彭阳县| 区。| 康保县| 宁河县| 阳谷县| 合江县| 弋阳县| 浪卡子县| 安化县| 延川县| 新兴县| 阿克陶县| 江油市| 长乐市| 祁阳县| 阿拉尔市| 穆棱市| 金昌市| 茶陵县| 丰都县| 怀化市| 攀枝花市| 荣成市| 泌阳县| 固安县| 贡山| 涡阳县| 东城区| 扎赉特旗| 罗平县| 保定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