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福
(福建省東山縣前樓中心小學 福建·漳州 363400)
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教學是生活的闡述,閱讀是生活的體驗,作文是生活的再現(xiàn)。所以,語文教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guān)、緊密聯(lián)系的,教學活動離不開生活,離開生活的教學是不存在的。所謂“生活化”就是讓小學生擺脫書本的束縛,親近生活,走進自然,從而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隨著教育方式的改變,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為了突出語文生活化,很多教師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生活”兩個字上,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同學們隨意地去暢想,去抒發(fā),可能有時候課堂上的生字這些小學生還沒有熟悉或者是認全,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同學們還沒理解,那邊老師就讓同學們感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樣下去,小學生不但會對語文失去興趣,久而久之,孩子們對一些基本的字都無法掌握。其次,新的教育體系,很多老師覺得,一節(jié)語文課堂之中,沒有活動就是沒有做到新課改的目的,一節(jié)語文課下來,孩子們唱唱跳跳與教學內(nèi)容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有的一節(jié)語文課安排好幾次同學辯論,或者是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凸顯新教改,老師半堂課的時間都在根據(jù)詩意素描一幅畫,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讓同學們處于懷疑的狀態(tài),這是在上語文課還是美術(shù)課。最后,很多語文老著重視讀和寫,而輕視說與聽。很多老師認為,語文考試就是寫,只要寫得好,做題對,拿高分,那才是硬道理。所以很多時候,老師在課本中要求小學生說與聽的訓練上,都是一帶而過。所以。很多小學生的聽與說的能力是處于低水平的,同學們不敢說、不會說、不愛說。
小學語文以往的教學模式都是在教孩子們語文知識,以及語文段落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語文作文的寫作。而老師嚴重的忽視了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接觸到語文生活實踐化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人文素養(yǎng)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在老師的帶領下,由孩子們播種一些小白菜,每天孩子們都觀察著自己種出來小白菜的變化,從一顆種子,發(fā)出嫩芽,然后生機勃勃的成長,最終在時間的灌溉下枯黃。這就是生命的一種詮釋,以后孩子們無論是在寫作方面還是在感悟人生方面,都會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調(diào)動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加入新的教學模式上,不僅使小學生的語文水平提成,還培養(yǎng)了小學生豐富的情感。
每一個小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獨立的思維,每個小學生都有著無限的潛能,所以只要挖掘小學生自身各自的潛能,就能發(fā)揮出孩子們特有的價值。以前的課堂只能是老師教,學生聽,在課堂上無法觀察出每一個小學生的反應。這樣是無法挖掘出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個人潛能的。但是小學語文生活化實踐,就可以讓小學生充分的去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以前班級里的墻面上展現(xiàn)出的畫面都是老師親力親為,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裁剪,當我們在學習語文《秋天》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鼓勵小學生以秋天為主題,設計教師后面的背景墻,這樣小學生就會以自己獨特的思維去創(chuàng)作,有落葉,有楓葉粘貼出美妙絕倫的作品,這樣就會把小學生特有的思維方式盡可能多的去展示,在得到老師的認可的時候,小學生也會在以后自己的成長之路上更加的有自信。
生活的樂趣在于體驗,每個人都是在體驗過一件事以后,不論好與壞都會牢牢地記住。好的方面的體驗有利于以后再經(jīng)歷就會更加的熟悉,壞的體驗也會讓我們記住教訓,以后避免。這就是生活體驗給每一個人都上的一堂課。那么小學語文生活化就加強了孩子們對生活體驗的機會。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讓小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拓展訓練中得到啟發(fā),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小講座,在同學們自己親身體驗以后的收獲與大家分享?;蛘呤窃诎踩珵榍疤岬那闆r下,可以帶著小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在學習課文《春天來了》過程中,老師可以帶著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去觀察,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春天來了有哪些變化,或者是一些生物的體態(tài)都是什么樣的,再進行學習,看一下課本中的春天與孩子們眼里的春天有什么不同,讓孩子們在享受春天的同時,也學習了《春天來了》這篇課文。
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會運用、會書寫、會訴說、會傾聽。俗話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在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讓小學生放飛自我,去體驗自然,體驗社會,讓小學生在更大的實踐范圍中找到自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記憶才是檢驗學生的標準,通過學生們觀察和體驗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小學生記住,記牢,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們多閱讀一些書籍,把好詞好句都摘抄下來,老師定期的進行檢查,要求小學生背下來,以后在寫作的過程中隨時都可以用到,或者老師們可以幫助孩子們推薦一本好書,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讀完,然后再寫讀書心得,進行評獎,給小學生提供更大的動力。
在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元素。讓小學生能更好的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比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同學們提前預習,等正式開始上課的時候,同學們進行分角色表演,同學們可以自由的設計語言情景。在文章中間部分,老師可以讓這些扮演小蝌蚪的同學用語言去描繪一下小蝌蚪焦急找媽媽的心情,在這節(jié)課結(jié)束的時候,同學們了解了小蝌蚪在變成青蛙的一個過程,也明白了小蝌蚪蛻變成青蛙的幾個階段,開始時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前腿,然后變成了有前腿和后退的蝌蚪,再然后變成一個有尾巴的青蛙,最后尾巴褪去,變成一只大青蛙。這就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部過程,小學生也會被這樣生動形象的講課方式所吸引,更好的完成課堂效果。
小學語文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老師在課堂中只要課堂氛圍濃厚,孩子們積極的參與進來,就很容易讓小學生理解、消化。那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就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惑,那么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結(jié)合生活相關(guān)的模型,給小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好奇的氛圍,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模型上,這堂課也會格外的精彩。比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五課《海洋里的動物》,老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把關(guān)于海洋里面的動物圖片或者是視頻,都展現(xiàn)在小學生面前,而不是課本上干巴巴的文字,這樣新穎的課堂模式,小學生更能感覺到文章中的真切,對文章中知識的積累也會更加的深刻。
在小學生接觸語文這門課程的時候,老師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本之中,應該鼓勵孩子們走出課堂,開闊視野,一味的埋頭苦學只能讓小學生感覺到厭倦,而且也阻礙了小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所以,老師要聯(lián)系社會生活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可以鼓勵孩子們在放學以后,回到家里和父母進行探討,討論一下父母那個年代的語文用詞,再和現(xiàn)在的語文用詞進行對比。就會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生活化實踐是要求老師跳出課本,讓小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并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到學習的方式方法。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教學目標轉(zhuǎn)化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能更好的生活,從而讓小學生的綜合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