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渴望:概念、形成機理與展望

      2020-01-10 02:18:56霍學喜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20年1期
      關鍵詞:效能個體特征

      尤 亮, 霍學喜

      (1. 山西財經大學 國際貿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一、引 言

      從宏觀經濟發(fā)展角度看,為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能夠取得矚目的持續(xù)增長?為何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社會表現出較低的社會流動性?從微觀主體決策角度看,為何貧困人口在預期投資回報率較高的情境中也會存在投資不足現象(Goldstein和Udry,2008;Duflo等,2011)?類似問題均可從決策主體的渴望視角進行討論和解析。

      在探討個體投資不足問題方面,傳統(tǒng)經濟學領域的相關研究通常將其歸因于個體外在因素的制約,包括投資來源限制(Kochar,1997)、信用及保險市場不健全(Ahsan等,1982)、產權安排缺陷(Abdulai等,2011)等,并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對不存在外在因素制約情境下的個體投資不足現象解釋乏力。行為科學的發(fā)展促使經濟學界對“經濟理性”假設再考量,強調在探討突破制約個體投資決策的外在因素的同時,更應注重制約個體投資決策的內在因素,研究主題涉及自我控制(Banerjee和Duflo,2007)、身份認同(Hoff和Pandey,2006)、渠道因素(Bertrand等,2004)、心理賬戶(Mani等,2013)和隧道效應(Ravallion和Lokshin,2000)等,但研究主題相對分散,且結論的解釋力通常局限于部分群體或部分現象,這也是行為科學發(fā)展的缺陷。而渴望作為影響個體決策的重要內在因素則對個體投資決策行為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尤其是在反貧困過程中出現的貧困人口“甘于貧困”現象,其背后的邏輯為個體渴望較低導致其不投資或少投資進而導致其陷入“貧困陷阱”(Dalton等,2016;尤亮等,2018b)。

      渴望是影響決策主體行為的內生動力因素。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其中“欲”是植根于個體內心的興趣、愿望和為之而努力的激情,時時處處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和發(fā)展動力??释碚摓榻馕霈F實中諸多非經濟理性行為提供了重要依據,能夠揭示決策主體收入增長的內在機理,有助于解釋改革開放以來“先富帶后富,共同富裕”的市場經濟理念助推中國取得的經濟奇跡,有助于理解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社會出現的社會階層固化現象,更有助于解釋“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奇跡的同時而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在理論及應用領域,渴望這一概念分散在心理學、人類學以及經濟學等多個學科,但在不同學科及不同研究領域中的研究者使用的渴望概念并不一致,對于渴望形成機理的認識缺乏多學科互動性,渴望的測量方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這些不足限制了渴望及其研究成果在不同學科間的可比較性,影響渴望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及應用研究的深入化。因此,當前急需對不同學科中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整合,回答渴望是什么、渴望有什么特征、渴望何以產生、渴望應該如何測量等問題?;谏鲜稣J識與判斷,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從跨學科整合視角,通過梳理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渴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界定,將渴望定義為決策主體以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為導向,識別能夠激發(fā)和引導調整人們自身行為選擇的能力,且這種能力隨著決策主體的經歷和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并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在渴望概念解析的基礎上,構建了渴望形成機理的跨學科整合框架,在渴望的形成過程中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四個因素有機結合促成決策主體的渴望。結合渴望的特征和形成機理,評述其測量方法、將其改進為研究工具的可操作性,并對渴望理論的應用價值予以展望。本文的研究結果有助于形成對渴望的內涵、外延與特征以及形成機理的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為國內學者在渴望理論及其在經濟學、管理學上的應用研究提供參考。

      二、渴望概念解析

      渴望①據汪丁?。?011)考證,aspiration源自拉丁文“aspiratio”,是一種積極追求的欲望。法文的意思是“憧憬”“向往”“渴望”,汪丁丁將其譯作渴望,本文借鑒這一譯法,將aspirations譯作渴望。的定義在心理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學科范式中存在差異,因而歸納渴望的內涵與屬性,有助于形成關于渴望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性認識??释幕竞x是指經過努力而獲得成功或成就的欲望(desire)、志向(ambition)②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1989, 網址:http://dictionary.oed.com/。,是指為實現特定目標(goal)而付出努力的欲望??释从谛睦韺W家Dembo(1931,1976)在“憤怒”實驗研究中定義的“渴望水平”(aspiration level)。即在研究實驗對象的沮喪和憤怒情緒中,要求實驗對象從事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表明實驗對象在判斷任務難以完成時,會結合自身特質,調整并制定適中的目標。經調整的過渡性目標雖然相對容易達到,但其行為動機未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即向原有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前進。Dembo(1931,1976)將這種過渡性目標定義為“渴望的短暫水平”。

      現階段,關于渴望及其影響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心理學、人類學和經濟學領域,雖然對渴望定義的側重點存在差異,但有助于系統(tǒng)認識渴望的內涵、外延與特征。

      (一)不同學科的渴望內涵

      心理學主要基于個體視角闡釋渴望,已有文獻大致從三個方面描述渴望。一是立足于現實目標定義渴望,認為渴望表示個體以目標為導向且會發(fā)生變化,目標是從一系列可能的備選行為中,根據目標對象所做出的選擇,這些備選行為必須在實現難度上有所不同;導向是可變的,若將備選行為的實現難度按順序排列形成難度連續(xù)統(tǒng),導向的集中趨勢可能位于難度連續(xù)統(tǒng)中對個體而言具有最高效價的任何一點或有限區(qū)間內的點。個體的渴望是會變化的,其可能是一個有粗糙上下界的集合,集合的界限根據個體關注的是最近的將來(immediate future)目標還是更長遠的目標而有所不同(Haller和Miller,1963)。MacBrayne(1987)將渴望定義為個體對獲得特定目標的欲望,包括特定的職位或受教育水平;將期望定義為個人對實現目標、計劃、志向或夢想的似然性估計。雖然期望預示著渴望,即渴望與期望相關,但渴望與期望依托不同的行為目標。Schaefer和Meece(2009)進一步強調渴望是個體期望(expect)實現的目標,即渴望相當于期望,渴望是一系列現實計劃的期望,而不是對理想化目標的追求。二是強調渴望受個體因素和情境因素影響,Frank(1941)認為渴望因受個體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響而具有不同的意義,渴望通過兩種機制對行為進行調節(jié),第一,渴望可以作為提高績效的激勵,高于過去績效水平的渴望可以提供更進一步的努力目標,低于過去績效水平的渴望可以減少緊張和績效焦慮,這兩種情形都可能促進高水平的成就;第二,保持較高渴望可以保護自我免受失敗的影響,相對于目標而言,較差的績效被認為是次要的,不會被嚴重地對待,因而自尊得以保持??释菑碗s的且不斷變化的個體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結合,例如,渴望可能會對自尊構成威脅,為了應對這種感知到的威脅,個體會采取兩種策略:努力做得很好并調整其渴望。就這點而言,渴望是個體基于任務難度的自身能力的主觀評價與實現高水平績效之間的一種權衡。三是強調渴望是個體的一種能力,Quaglia和Cobb(1996)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渴望定義為個體識別和設定未來目標的能力,且在當下被激勵為實現目標而努力。這里的渴望定義包含兩個主要維度:激勵和志向。激勵反映了對個體而言一項活動是令人興奮的和愉快的,個體因其內在價值和享受而參與該項活動;志向表示個體對一項活動作為實現未來目標的方式或手段重要性的感知。

      在人類學領域,Appadurai(2004)認為個體的渴望能力是其頻繁、真實的探索未來的能力,是一種在既定的天賦、興趣、機會和約束條件下個體構筑合適渴望的元能力??释芰ν瑫r也是一種領航能力,渴望使得個體能夠識別行為的直接或間接目標,使其著眼于未來和發(fā)展的行為方式進行決策。但無論是元能力還是領航能力在社會中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從元能力視角分析,通常相對富裕、社會地位較高、有權勢的個體的元能力較強,而相對貧困、社會地位較低、缺乏影響力的個體則相反。從領航能力視角分析,相對貧困的個體缺少在實踐、重復和探索中不斷提升領航能力的機會,從而導致相對貧困的個體的領航能力培養(yǎng)受限,而相對富裕的個體則相反??梢姡瑐€體的社會經濟狀況對渴望作為個體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影響。進一步,從文化視角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渴望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渴望受制于社會規(guī)范、形成于社會生活的互動中。如關于美好生活、健康和幸福的渴望存在于所有社會,但在不同的社會中則存在差異,正如一位貧困的印度泰米爾農婦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德里大都會婦女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間會存在差異(Appadurai,2004),因而渴望通常又具有群體特征,受個體生活情境的影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福利不僅是其自身的追求目標,也是集體主義型的目標追求(Tiberius,2004)。

      在經濟學領域,渴望有兩條相對獨立的發(fā)展路徑,一條由Simon發(fā)展并主要應用于有限理性論和決策論中,另一條由Ray發(fā)展并主要應用于行為經濟學中。Simon(1955)將決策描述為一種受渴望水平(aspiration level)引導的搜索過程。渴望水平是由一個令人滿意的備選方案來達到或超過某種目標變量的值,如在商業(yè)環(huán)境中,個體或許會考慮諸如利潤和市場股份之類的目標變量??释讲皇枪潭ú蛔兊?,而是動態(tài)地適應于情境的。如果令人滿意的備選方案是易于找到的,個體就會提高渴望水平,反之則降低渴望水平。在Simon工作的影響下,Selten將渴望水平應用于討價還價理論中,并提出渴望適應(aspiration adaptation)理論,Sauermann和Selten將渴望水平定義為所有必須實現的渴望束(aspirations bundle),以使個體滿意;如果預期能夠實現渴望(aspirations),那么渴望水平(aspiration level)被認為是現實的,而在有限理性論中,只有可以實現的渴望水平才是重要的(Tietz,1997)。在渴望這一發(fā)展方向上,渴望是決策主體“滿意”(satisfacing)的衡量標準,強調渴望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情境而發(fā)生調整,并且渴望具有現實可達性。

      在行為經濟學領域,Ray(2006)將個體根據對周圍人的觀察而形成的欲望定義為渴望,并提出“渴望窗口”(aspirations window)①個體能夠觀察并感知與自己背景相似的人形成的集合。概念,渴望窗口形成于個體的認知世界,是與個體相似的、可接觸的其他個體所形成的集合,渴望窗口中的其他個體的生活、成就和理想促成個體渴望的形成,而個體的渴望窗口受個體所在環(huán)境中的社會流動性和信息流動性等因素影響,即渴望是由社會環(huán)境因素決定的;個體的渴望與其當前狀態(tài)的差異會影響其未來導向行為以縮小這種差異。Bernard等(2014)將渴望視為個體偏好的邊界,是個體認為自身所能獲得的最佳選擇,渴望驅動著個體的行為。在渴望的形成過程中,個體會摒棄掉部分選擇,甚至無法想到還有其他選擇,即個體會忽視掉部分可能的選擇集。在渴望形成后,渴望會使個體將注意力集中在部分特定的未來選擇上,過濾掉其他選擇,從而限制了個體眼中的未來可能性,其作用機制類似于其他的一些心智模型。Bernard等(2014)的渴望包含四個維度,即收入、財富、社會地位和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渴望由其當前水平決定并受社會中成功人士影響。Dalton等(2016)將渴望視為影響個體行為決策的內在因素,即低渴望(low aspirations)被視為個體行為決策的內在約束,并認為缺乏渴望是貧困人口的一種特質。渴望作為個體行為決策的參照點會影響結果實現帶來的效用,高渴望會使得個體更加努力,個體的努力會通過努力的結果影響其渴望。Genicot和Ray(2017)同樣將渴望視為個體行為決策的參照點,與Dalton等(2016)不同的是,這里的渴望同時由個體財富和社會范圍內的經濟結果決定并隨之變化。Dalton等(2016)、Genicot和Ray(2017)均將渴望視為一種目標,并且渴望會激勵個體去投資以實現目標,目標實現意味著渴望實現。

      (二)渴望的特征

      不同學科對渴望內涵的闡述,有助于形成對渴望特征的系統(tǒng)性認識。

      第一,渴望意味著目標或目標導向,即追求未來的最終狀態(tài)。這種以未來為導向的特征,決定了渴望只能是在未來某些時刻得到滿足的目標,而并非能即刻得到滿足。如饑餓的人為填飽肚子而想獲得一些食物,并為該目標付出努力,但這不能被視為渴望。相反,在未來某時刻能夠實現食品安全目標,則視為渴望(Bernard和Taffesse,2014)。

      第二,渴望因個人經歷和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即受到個體的自身經驗和渴望窗口內其他群體狀態(tài)和行為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個體或群體的渴望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渴望具有個體屬性和社會屬性。

      第三,渴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人們可能不會因為相信改變當前的狀態(tài)是必要的而去渴望不同的生活。但當人們暴露在與自己背景相似但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榜樣情境中,根據“替代性經驗”,他們將會調整自己的渴望。

      第四,從渴望與行為間關系角度看,渴望是決策主體行為內生的激勵因素,即渴望能夠激發(fā)決策者的行為,能夠調動和引導決策者的能量轉化為行為,驅使個體為實現渴望而投入時間、資源,并成為行為的內生動力。因此,渴望有別于白日夢或無約束條件的欲望,但激勵和驅使實現渴望的投資意愿是潛在的、有條件的。

      第五,渴望是決策主體的一種能力,具備渴望能力的個體會著眼于未來進行決策,并在渴望的激勵下付出努力去實現渴望。

      (三)渴望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別

      渴望與心理學中的動機,尤其是成就動機概念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成就動機是指個體希望從事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并超過他人的動機??释c成就動機都具有目標導向性,對個體的行為均具有激發(fā)作用,決定個體行為和努力程度的動力因素。雖然兩者相關,但它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個體的成就動機是在其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家庭的特點與生活方式對個體成就動機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彭聃齡,2012)。但就渴望而言,個體經歷和周圍環(huán)境對個體的渴望具有重要塑造作用,尤其受到個體渴望窗口內其他群體狀態(tài)和行為的影響。因而,與成就動機相比,渴望在形成和發(fā)展中受到的影響范圍更廣。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成就動機是一種后天的、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具有在早期形成并隨著時間保持不變的特征(McClelland,1958;Quaglia和Cobb,1996),同時具有維持功能,表現為行為的堅持性;而渴望則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個體會根據外在環(huán)境和過去表現調整其渴望,相應地,其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此外,渴望與信念、期望、希望等概念同樣具有差異。信念(belief)是個體或群體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即認為某件事就是如此,而不管是否存在經驗或證據表明某件事真的如此,即不強調觀念或主張的科學性或邏輯性。作為心理學術語,信念是指個體或群體對世界現狀和其他潛在狀態(tài)的本質和建構、行動與結果間的聯(lián)系以及其他人的可能行為的立場(Denzau和North,1994),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源泉,是從事一切活動的激勵力量(余國良和辛自強,2000)。與信念相比,渴望具有現實性,以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為導向,且是個體的一種能力。期望(expectations)在《心理學大辭典》(林崇德等,2004)中的解釋為在有關經驗或內在需求基礎上產生的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預測性認知。而渴望不僅僅是對未來的期望,是個體行為的內生激勵因素,并受個體周圍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但渴望與信念、期望之間也存在聯(lián)系,行為人所處環(huán)境及其自身持有的信念、期望,都會影響渴望。Snyder(2000)將希望定義為一種基于內在成功感的積極的動機狀態(tài),包括目標、能力和動力,目標是指個體行為的指向性,能力是指能夠規(guī)劃出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路徑,動力是指愿意沿著這些路徑前進;但這里的目標是指個體生活中所期望或幻想得到的任何東西(Snyder,1994),而渴望雖然也具有目標導向性,但這種目標具有現實性。

      (四)渴望的定義

      基于上述分析與判斷,本文將渴望定義為:決策主體以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為導向,識別能夠激發(fā)和引導調整人們自身行為選擇的能力,且這種能力隨著決策主體的經歷和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并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三、渴望的形成機理

      渴望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涉及多個學科,同渴望的概念界定類似,關于渴望形成機理的探討同樣涉及多個學科,渴望形成機理的解析以渴望的概念界定為基礎,尤其是渴望的特征。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文關于渴望特征歸納結果的基礎上,這里嘗試從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四方面探討渴望何以形成。

      (一)渴望與社會比較

      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生計行為都深度融入社會網絡,其社會心理和行為特征,特別是觀點、能力等需要通過比較、凝練而形成定義,而不是依托單純的客觀標準來定義。這種基于人類內在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獲得人類社會特征的方式被定義為社會比較(Festinger,1954)。社會比較過程是自發(fā)的、無意識的(Gilbert等,1995),卻是影響人類的判斷、經歷和行為的基本心理機制(Corcoran等,2011)。在經濟學領域,早期的社會效用觀(馬克思,1950)和炫耀性消費理論(Veblen,1899)①馬克思(1849)認為人們的需要和快樂來源于社會,對需要和快樂的度量依托于社會情景,因而具有社會性、相對性。Veblen(1899)認為有閑階級的消費觀影響低收入階層,并導致后者的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的成分。,隨后的參照點理論(Tversky和Kahneman,1974)和相互依賴偏好理論(Pollak,1976)等均內含個體在決策時的社會比較思想。渴望的重要特征是,個體的渴望會隨其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即受個體渴望窗口內其他群體狀態(tài)和行為結果的影響??释翱谛纬捎趥€體的認知世界,對不同的個體而言,其渴望窗口或寬或窄。如窮人的渴望窗口通常較窄,而富人的渴望窗口相對較寬;在收入流動性、信息流動性較強的社會情境中,個體的渴望窗口通常較寬,即個體可比較的群體范圍越大,其渴望窗口越寬;渴望窗口內其他群體的行為結果若被個體所認同,則會成為個體渴望形成的依據。同時,個體渴望的維度不同,其可比較的群體會有所不同,相應的渴望窗口也不同。

      社會比較是渴望形成的基礎(Quaglia和Cobb,1996;Stutzer,2004),也是外在環(huán)境影響個體渴望的重要機制。社會比較與渴望形成之間的關系已得到實證檢驗,如Stutzer(2004)的實證研究發(fā)現,瑞士居民的收入渴望隨著居民所在社區(qū)平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Macours和Vakis(2009)針對尼加拉瓜貧困地區(qū)缺乏社會流動性及階層固化的情境,進行隨機轉移實驗發(fā)現,通過增加實驗參與者與具有成功經驗的領導者之間的社會互動,能夠有效激發(fā)貧困參與者的渴望;相反,社會互動較少的貧困家庭的渴望較低。Knight和Gunatilaka(2010)針對在中國城市定居的農村移民與城市其他群體的收入渴望存在差異的情境,研究發(fā)現農村移民參照的收入群體隨著居住區(qū)域的改變而轉變,導致其收入渴望同其收入相比顯得過高;針對居住在農村的居民的研究發(fā)現,其參照群體的收入對其收入渴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Knight和Gunatilaka,2012)。Janzen等(2017)在尼泊爾農村地區(qū)的研究同樣發(fā)現,個體可觀察到的周圍人的財富水平決定了個體對自身財富的渴望。Bernard等(2014)按照實驗組、安慰劑組、控制組設計模式,在俄塞俄比亞貧困地區(qū)開展關于渴望與未來導向行為的干預實驗發(fā)現,角色榜樣可以顯著提高實驗組的渴望,而且其影響具有持續(xù)性。Haller(1968)、Appadurai(2004)、Stout等(2011)、Beaman等(2012)、Jensen(2012)等類似的研究,均揭示了社會比較在渴望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且結果表明個體在進行社會比較時,通常會把目標投向比自身處境更優(yōu)越的個體或群體,因而其渴望通常會高于當前已經達到的水平。

      (二)渴望與渴望適應

      渴望適應(aspiration adaptation)由Selten(1998)系統(tǒng)提出,也是Simon有限理性論的核心觀點。Simon認為決策是在個體渴望引導下的選擇過程,而渴望則是目標變量的參照值,即個體滿意的決策方案必須達到或者超過其渴望水平。此外,渴望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當滿意的方案很容易獲取時,渴望提升;當滿意的方案很難獲取時,渴望降低。從動態(tài)視角看,個體某一時刻的渴望,取決于其決策系統(tǒng)的歷史,即取決于先前的渴望及先前渴望的實現情況(Simon,1955)。換言之,這種適應性不僅依賴于個體有關先前渴望實現情況的經歷,同時受個體當前所處情境的影響(Selten,2001)。現實中,個體對于成功與失敗的界定通常具有主觀性,即受到個體對成功與失敗的主觀感受和個體所在群體中其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的影響。因此,作為以未來的“現實”為導向的渴望,隨著個體成功經歷的增加而提升,隨著個體在渴望實現過程中的失敗而降低(Katona,1968)。根據享樂適應(hedonic treadmill)理論,當個體成功實現先前渴望時,個體會很快適應先前的渴望,并以此為基準進一步提高其渴望;反之,個體則向下調整其渴望。從演化論觀點看,增加的物質產品和服務會帶來更多的效用和快樂,同時是短暫的,且最終會消失,但這種適應過程可促使個體的渴望逐步提高。因此,渴望適應與渴望均具有隨著個體經歷變化而變化的特征,具有內在一致性。

      現有研究也證實了渴望適應在渴望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Stutzer(2004)認為渴望適應是收入渴望形成的關鍵因素,并采用瑞士居民的收入數據,證實了居民自身收入對其收入渴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Easterlin(2001)采用美國居民的收入數據研究發(fā)現,收入渴望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升,即渴望是收入的增函數,并且近似于按比例增長;Castilla(2012)以墨西哥居民的收入數據為樣本,研究證明收入渴望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升,并且對于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個體來說,這種收入增加與渴望提升之間具有滾雪球效應。Easterlin(2003,2005)、Schwartz(2008)、Clark(2009)、Knight和Gunatilaka(2010,2012a)等所完成的類似研究,均表明個體的渴望會隨著其經歷的變化而變化。

      (三)渴望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其是否有能力在某個領域有效完成任務、實現具體目標的信念(Bandura,1977)。社會心理學界認為渴望來源于自我效能感(Miller和Dollard,1941;Dercon和Singh,2013)。實踐中,個體通過加工、權衡、整合關于自己能力的各種信息源形成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的目標選擇和指向目標的行動,以及其在行動中付出的努力、面對逆境的堅持,自我效能感在任何決策領域都決定了個體對行動結果的預期(Bandura,1977)。從渴望的未來為導向特征看,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會追求更好的未來最終狀態(tài),即具有高渴望特征;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會追求相對較差的未來最終狀態(tài),即具有低渴望特征。Locke和Latham(2002)依據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發(fā)現,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相對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而言,設定的目標會更高一些,同時致力于將目標進行分解、重組,并采用更好的策略去實現目標,并且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對待負反饋的態(tài)度更積極。此外,如果將渴望作為個體的能力來認識,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在識別能夠激發(fā)和引導自身行為選擇的能力方面更強,其渴望也相應地會更高。

      自我效能感對個體的渴望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關于個體自我效能感對其渴望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心理學領域,Bandura(1993)認為,對于個體而言,若將能力視作與生俱來則遇到困難時其自我效能感會下降,進而其渴望會降低;相反,若將能力視作后天習得則遇到困難時其自我效能感會保持不變,依然保持較高的渴望。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學生管理學習和掌握學術活動的自我效能感決定其渴望,當先前的渴望實現后,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決策主體會為自己設定更高的渴望;在自我效能感與渴望的性別差異研究中,Bussey和Bandura(1999)發(fā)現自我效能感的性別差異是導致男女渴望差異的重要因素;Bandura等(2001)以兒童為研究對象,進一步證實了自我效能感對個體渴望的塑造作用。類似的研究結論還包括Shah和Higgins(2001)、Gomez(2014)等。

      (四)渴望與控制點

      長期以來,社會學家對命運、運氣、機遇的討論,均側重于群體或社會層面而非個體層面。Veblen(1899)認為,對運氣、機會等外在因素的信仰反映的是以原始方式理解生活及社會的低效率特征,盡管Veblen不關注個體差異,但其思想強調外部控制信念與被動性有關。Merton和Kendall(1946)認為,運氣、信念是一種心理機能,使得個體在面臨失敗時努力保持自尊的防御機制。Rotter(1954)在考慮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提出控制點理論,認為控制點是個體對其行為與結果間關系本質的一種態(tài)度、信念或期望。在Rotter(1966)看來,不同的人對其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及其結果有不同的解釋,并以此作為分類標準,將個體分為內控者與外控者:內控者認為其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于個體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夠對某些事情的發(fā)展和結果進行控制;外控者則認為其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由運氣、機會、命運、權威人士的擺布等外部因素決定,或者由于事件的復雜性而不可預測,而個人努力并不能控制事情的結果。各種理論性評論和實驗性報告指出,與內控者相比,強烈外控者不僅缺乏自信心,而且社會交往的需要更少,并對有關成就活動缺乏興趣。強烈內控者積極探索影響自己生活的各種信息,這類人喜歡向困難的任務挑戰(zhàn),而且面臨失敗仍能堅持,并趨向于有更高的目標和成就(Coleman和Deleire,2003;Ng等,2006;Wang等,2010)。因此,把成功歸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結果的個體,即內控者,其渴望較高。反之,把成功歸因于外在因素的個體,即外控者,其渴望較低。同時,正因個體間存在著內控者與外控者之分,而個體的這一特征在短期內并不會發(fā)生改變,因而決定了個體的渴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特征。

      有關控制點與渴望之間關系的研究多集中在社會心理學領域。Burlin(1976)以紐約郊區(qū)學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現學生的控制點對其職業(yè)渴望具有顯著影響;Flowers等(2003)發(fā)現,具有內控點的非裔美國高中生比擁有外控點的非裔美國高中生的職業(yè)渴望更高;Bar-Tal等(1980)對猶太學生的研究得到類似的結論。通常,當個體不為改善其當前的情況而積極努力時,表現出低渴望特征;低渴望發(fā)生的原因卻可能有很多種,但是通常根植于這樣一種信念:個體的行動不能產生相應的結果。此外,Bernard等(2014)在埃塞俄比亞開展的圍繞渴望的實驗研究發(fā)現,內控者具有高渴望特征,會為實現渴望而付出努力;外控者則具有低渴望特征。

      (五)渴望形成機理假說

      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與渴望關系密切,在渴望的形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首先,個體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中的他人進行比較而促成其對未來的定位,形成對自身渴望選擇集的初步認識,即社會比較在渴望的形成過程中體現為個體渴望受外在環(huán)境決定的特征。個體社會比較的方向(上行比較、下行比較、平行比較)不同,所形成的渴望窗口或寬或窄,渴望選擇集也不同。其次,個體的渴望受到其先前渴望實現情況的影響,渴望隨著成功經驗的增加而提升。因此,渴望適應對渴望所產生的影響具有階段性或周期性,遵循渴望→渴望實現情況→渴望的心理邏輯,即在某個階段內渴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這個階段長短受制于個體的某些特征。如對窮人而言,渴望的適應速度異常緩慢;每個循環(huán)階段結束,意味著在渴望適應的作用下,渴望得到調整,進入新一輪循環(huán)。再次,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決定其對行動結果的預期與渴望的未來導向特征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而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其在行動中付出的努力、面對逆境的堅持性及其對于實現既定目標表現出的處理、執(zhí)行、成功的能力等信念,體現渴望是個體的一種能力?,F實中,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的渴望往往較高,而具有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的渴望往往較低。最后,控制點關注的是個體對于其是否能控制生活事件的信念。例如,一名學生可能相信每天的刻苦學習能使自己在未來有一份好工作,但不一定相信自己每天都能堅持刻苦學習。內控者的渴望通常較高,而外控者的渴望通常較低。個體的控制點在短期內是穩(wěn)定的,因而個體的控制點體現了渴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特征。特別是,當個體浸入一個固定的社會結構(如森嚴的種姓制度)時,往往很難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或控制自己的生活(Flechtner,2014),而呈現低渴望特征??释男纬蓹C理與渴望的特征對應關系見圖1。

      在渴望形成過程中,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四個因素相互協(xié)作發(fā)揮作用。但前人在研究及論述渴望的形成過程中往往只討論其中的一個或兩個。渴望的形成源于個體對自我的認知評價、對事物的歸因和責任感傾向,同時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也受到所生活的環(huán)境的影響。在比較性的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其生存和奮斗的動力,個體的每次成功或失敗都將會通過自我反饋機制對下一次行動目標產生影響。因此,個體的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的有機結合促成其渴望。

      圖 1渴望的形成機理與特征的對應關系

      四、渴望的測量與評價

      渴望是一個多維度概念,渴望的指向可以是職業(yè)、教育、收入等偏經濟型渴望,也可以是平等、社會地位、民主等非經濟型渴望。相應地,渴望的測量既有針對渴望的某個維度的測量方法,也有針對渴望本身的測量方法。

      在心理學領域,通常使用單個問題直接測量受訪者的渴望,且測量方法較為一致。如Shu和Marini(1998)在分析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年輕人的職業(yè)渴望變化時,使用受訪者在35歲時想要從事的職業(yè)作為職業(yè)渴望的測量方法,相應的答案為標準職業(yè)分類編碼;Beaman等(2012)在印度開展的角色榜樣對女孩的職業(yè)渴望和教育成就影響的隨機自然實驗中,成人問卷中采用受訪者想要自己孩子能達到的教育水平、希望孩子結婚的年齡、想要孩子在25歲時從事什么職業(yè)、是否希望孩子在未來從事普拉丹職業(yè)四個問題作為渴望的測量方法,相應的答案均為指示變量。Meece等(2014)在研究美國9至12年級學生在教育渴望和職業(yè)渴望上的性別差異時,使用“你愿意在學業(yè)上走多遠?”這一問題作為教育渴望的測量方法,相應的答案為表示不同學業(yè)階段的8級Likert量表;使用“30歲時,你最想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或職業(yè)”這一問題作為職業(yè)渴望的測量方法,相應的答案為標準職業(yè)分類編碼。

      在經濟學領域,渴望的測量方法則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多采用臨時變量(ad-hoc variables)來替代渴望,如抑郁指數(Macours和Vakis,2009)。顯然,這種測量方法并沒有抓住渴望的特征或測量結果缺乏精準性。

      相比較于維度頗為復雜的渴望的測量,本文以收入渴望為例闡述其測量方法的發(fā)展。收入渴望的測量經歷了從“足夠”“最低”“滿意”收入等替代指標到形成科學、完善且能經得起檢驗的測量工具。Stutzer(2004)采用對受訪者而言滿足其家庭生活的“足夠”收入或“最低”收入指標替代收入渴望。類似地,Knight和Gunatilaka(2012)也使用家庭所需的“最低”收入作為收入渴望的替代變量。Dalton(2010)的測量方法為:首先,向受訪者展示當地月收入分布表(從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然后,詢問受訪者當月收入為多少元時對整個家庭來說是滿意的。這種測量方法引入框架效應,并凸顯了渴望的社會比較的特征,因而與采用“足夠”“最低”收入水平替代收入渴望的方法相比,Dalton(2010)的測量方法更為合理。與上述主觀測量方法相比,Genicot和Ray(2017)使用客觀指標來測量收入渴望,即使用個體收入與總體收入分布均值的加權組合來表征個體的收入渴望,這種測量方法具有操作上的便利性,但未能緊扣渴望的特征。

      Bernard和Taffesse(2014)根據Manski(2004)對期望的測量方法,將收入渴望的測量范式設定為四個步驟:一是調查對象所在社區(qū),個體能夠獲得的最高收入;二是調查對象所在社區(qū),個體能夠獲得的最低收入;三是調查對象當前獲得的收入;四是調查對象在生活中想要獲得的收入。其中設計問項一和問項二,旨在收入渴望的測量中反映的框架效應,以避免直接調查問項四時難以獲得真實數據,同時減少收入渴望測量之前訪談問題可能帶來的錨定效應;問項三旨在為調查對象回答問項四時設置錨定效應??梢姡捎妙愃频膯栱椩O置范式,可以避免調查對象因沒有參照對象而不切實際地回答收入渴望。Bernard和Taffesse(2014)采用重測的方法,檢驗了其測量范式的可用性、信度、效度,結果表明該測量范式具有精準性、可靠性和實用性。根據渴望的形成機理判斷,問項一和問項二的設計考慮到了調查對象的社會比較情況;問項三的設計旨在反映調查對象以往收入渴望的實現情況,而遵循問項三到問項四的設置路徑,則可以有效表達渴望適應。在問項三的基礎上,在調查對象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的作用下得到其收入渴望,即問項四的結果。

      五、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通過對心理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學科中與渴望相關文獻的梳理與整合,對渴望的概念、屬性及特征進行了厘定,回答了渴望是什么這一問題。本文認為渴望是決策主體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使得決策者主體以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為導向,并且能夠激發(fā)和引導決策主體調整其行為,這種能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但會隨著決策主體的經歷和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渴望兼具個體屬性、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在渴望形成機理的探討中,嘗試從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等理論構建了較為系統(tǒng)的渴望形成機理跨學科整合分析框架,回答渴望何以產生問題,有助于對渴望的深入認識??释男纬蓹C理與渴望的特征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社會比較對應個體渴望受其外在環(huán)境影響的特征,渴望適應與個體渴望受其自身經歷影響的特征相契合,自我效能感與渴望以未來可能實現目標導向性和能力特征相對應,控制點與渴望所具有的相對穩(wěn)定特征保持一致。四個作用機制相互協(xié)作共同發(fā)揮作用,有機促成個體的渴望。結合渴望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機理,對已有的渴望測量方法進行了評述,使用心理學中的框架效應和錨定效應理論系統(tǒng)解析了Bernard和Taffesse(2014)的渴望測量方法,論證了其作為渴望測量工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管理啟示及意義

      已有研究發(fā)現,通過展示成功女性科學家的照片和錄像,可以提高美國女性微積分學員的職業(yè)渴望和學習動機,促使其在微積分學習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Stout等,2011);通過為印度貧困村莊女性提供參觀電話呼叫中心的機會,結果發(fā)現這一參觀機會可以提高女性的職業(yè)渴望,增加其職業(yè)培訓的參與程度和勞動力的市場參與率(Jensen,2012)。這些證據表明渴望作為影響決策主體行為的內生動力因素,對決策主體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在公司員工管理中運用渴望理論能夠有效激發(fā)員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員工的離職率、提高組織的管理效率。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公司間的“人才爭奪戰(zhàn)”愈演愈烈,員工的流動性較強,如何留住優(yōu)秀員工是組織的戰(zhàn)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對員工的渴望進行管理有助于匹配員工的工作內容及其渴望,對提高員工的忠誠度、滿意度及公司長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對員工的渴望進行管理,實現員工的渴望與公司可以提供的發(fā)展機會有效結合,并在公司的發(fā)展中實現員工的渴望是重要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如果公司首先了解并密切關注員工的渴望,分析員工的興趣與實際工作的差距;其次,依據員工的渴望,發(fā)掘其具有的能力優(yōu)勢,并提供發(fā)揮其優(yōu)勢的機會與平臺;再次,結合公司的目標對員工的渴望進行引導和塑造;最后,依據員工的渴望,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其能力,實施持續(xù)性的績效考評,幫助員工實現其渴望,就能基于渴望原理構建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對員工的渴望進行管理是創(chuàng)建有效工作環(huán)境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實時了解員工的渴望,實現與其工作內容的動態(tài)匹配,讓渴望的實現途徑有跡可循。員工的渴望在公司能得到實現,有助于提高組織的管理效率和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并促進員工的歸屬感,降低離職率。

      (三)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價值

      近年來,渴望及其相關研究的文獻逐年增加,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國內外普遍提倡學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對渴望及其應用研究可能會迎來一個爆發(fā)式增長階段。在梳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國的發(fā)展情境,本文認為渴望理論在以下研究主題可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貧困與發(fā)展問題。自中央實施精準扶貧方略以來,脫貧成效顯著,但對貧困人口發(fā)展而言,該方略確定的制度框架依然是一種外援推動式制度。其政策供給可有效突破制約貧困人口發(fā)展的內部條件約束和外部環(huán)境約束,為貧困地區(qū)發(fā)展及貧困人口脫貧營造有利環(huán)境,但難以激發(fā)部分貧困人口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尤亮等,2018b)。問題的本質是影響貧困人口發(fā)展的外在約束只是制約其脫貧的外因,而有效激發(fā)貧困人口的脫貧“志”和“智”,進而形成自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應該是矯正扶貧政策的重要方面,并促動缺乏主觀脫貧動機的貧困人口擺脫“精準救濟”陷阱。已有研究表明,渴望對決策主體的資本投資行為具有正向激勵作用(Bernard等,2014),而決策主體資本投資不足是導致其貧困的直接原因(高玉喜,1996),即低渴望是導致決策主體致貧的可能解釋(Dalton等,2016)。對貧困人口中的低渴望群體而言,輸血導向型政策供給通常治標不治本,因而首先需要有效激發(fā)這類群體的渴望,即需要采用渴望激發(fā)型政策供給來提高其渴望。在此基礎上,采用輸血導向型政策供給,才能有效突破貧困瓶頸,并實現貧困人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如何激發(fā)低渴望群體的渴望方面,依據本文解析的渴望形成機制及其對個體決策和行為的影響,并結合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社會情境,可通過研究和出臺渴望激發(fā)型政策供給予以解決。

      居民主觀幸福感。古典經濟學集大成者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經濟行為的核心價值追求在于提升社會和諧、改進人類福祉(斯密,2001)。自Easterlin(1974)提出“收入—幸福悖論”以來,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如何提升問題激發(fā)了各學科研究者的興趣?;谥袊榫车难芯堪l(fā)現,控制相對收入的影響后,絕對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正向影響并沒有經濟理論預測的那么重要(Knight等,2009;官皓,2010),即出現“收入—幸福悖論”。然而從基于社會比較理論的相對收入展開的主觀幸福感研究,其結論也并未取得一致(尤亮等,2018a),并且相對收入并沒有統(tǒng)一的測量標準。從渴望的形成機理看,渴望在內涵上已包含相對收入的影響。Easterlin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對其提出的“收入—幸福悖論”的解釋為,主觀幸福感是收入的增函數,是渴望的反函數,并且渴望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抵消了絕對收入對主觀幸福感帶來的正效應(Easterlin,1974,2001)。因此,在絕對收入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中若考慮渴望的影響,可能能夠解釋“收入—幸福悖論”存在的原因(尤亮等,2019)。

      此外,渴望在其他主題同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社會分層與流動性、重復博弈中個體行動調整的原因及合作的形成機理(Karandikar等,1998);決策主體偏好內生性研究中渴望適應對消費者需求的影響(Gilboa和Schmeidler,2001);收入不平等的動態(tài)演化問題(Genicot和Ray,2017)等。

      (四)研究展望

      從理論上看,凡是涉及個體行為決策問題,渴望理論及其研究范式都可能具有一定的解釋力。本文對渴望的概念及形成機理的探討只是初步的,仍有不足之處,值得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第一,從渴望的形成機理看,渴望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如職業(yè)渴望、教育渴望、收入渴望、權力渴望等,針對這些渴望的不同維度,渴望的形成機理是否同本研究一致,值得商榷;本文僅從社會比較、渴望適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四方面討論了渴望的形成機理,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在渴望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挖掘;近年來,多學科交叉發(fā)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已有研究尚未涉及渴望形成的生物學和神經科學基礎。

      第二,從渴望的測量看,渴望的測量方法在不同學科間和同一學科內部并不一致,如部分研究使用單一問項測度渴望、部分研究使用一組問項測度渴望,限制了研究結論間的可比性。因而,有必要開發(fā)出不同學科都能普遍接受的渴望測量方法。

      第三,從渴望的研究方法看,當前以渴望為主題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仍以實證研究為主且面板數據缺乏,田野實驗研究同樣較少,這限制了渴望與相關變量間因果關系的探討。田野實驗研究方法是當前較為熱點的研究方法,是有效驗證渴望與相關變量間因果關系的手段。

      第四,從研究情境看,當前與渴望相關的研究成果多由國外學者做出,其研究對象也以其他國家居民為主,國內學術界特別是經濟學界對渴望及相關研究的關注力度欠缺。

      第五,從渴望的邊界看,渴望是影響個體行為的內生激勵因素,對個體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激發(fā)和引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渴望越高越好,渴望過高或過低可能均不能有效激發(fā)和引導個體的行為。因此,個體的渴望應該有一個適度的范圍,而這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或實驗研究予以探索。

      猜你喜歡
      效能個體特征
      遷移探究 發(fā)揮效能
      同時多層擴散成像對胰腺病變的診斷效能
      充分激發(fā)“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如何表達“特征”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觀察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唐代前后期交通運輸效能對比分析
      當代經濟(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4
      建宁县| 古丈县| 河南省| 佛冈县| 田林县| 仁寿县| 尉氏县| 榆社县| 兴仁县| 铜川市| 嵩明县| 惠东县| 册亨县| 烟台市| 龙陵县| 沭阳县| 土默特右旗| 上蔡县| 樟树市| 庄浪县| 密山市| 林西县| 广灵县| 孝义市| 库车县| 拜城县| 达孜县| 象州县| 蒙阴县| 安平县| 永康市| 东山县| 湘阴县| 锡林浩特市| 同仁县| 宁津县| 罗源县| 海安县| 休宁县| 绥滨县|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