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賢星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黨委工作部,福建 永安 366000)
高校作為我國全日制教育序列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主陣地。立德樹人,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價值訴求和本質要求。水利高職院校在推進“三全育人” 工作中融入新時代水利精神,既能充分落實立德樹人使命,又有利于培養(yǎng)一批德技雙馨的水利技能人才。
近年來,“三全育人” 綜合改革工作在高職院校中全面推進,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工匠精神等紛紛融入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像新時代水利精神這樣的行業(yè)精神融入綜合改革中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水利高職院校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教學中還沒有完全融入培育新時代水利精神的要求,課程教學體系還不夠科學有效,思政課和專業(yè)課的教學方法、內容以及評價體系等也不能完全體現培育新時代水利精神的特性;在學生管理中,水利類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也缺少新時代水利精神的滲入,精神養(yǎng)成教育還不夠系統,管理方式也不夠標準、精細、高效。因此,大力推進新時代水利精神融入“三全育人” 綜合改革已經成為當前迫切的需要。
新時代水利精神充分反映了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理念,不僅是對幾千年來治水精神與水文化發(fā)展的高度凝練和總結,而且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水利人“以天下為己任”思想品質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水文化發(fā)展的科學結晶。它與時俱進地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發(fā)展和詮釋,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發(fā)展增添了水利行業(yè)鮮活的內涵[1]。
步入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既有西方不良的多元價值觀念向高校滲透,也有來自科技進步產物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通信設備的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越來越方便、快捷,同時網絡中的虛假信息、謠言、詐騙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威脅著學生對主流思想文化的歸屬和認同,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新時代水利精神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當今時代,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我們正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邁步奮進,需要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作為擔負時代發(fā)展使命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新時代水利精神蘊含著做人和做事的優(yōu)良品格,將這些文化精華融入水利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讓廣大學生從中受到精神的鼓舞,激發(fā)他們心中的斗志,對培養(yǎng)德技雙馨的水利人才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在整合提煉20 世紀30 年代“親愛精神”、80年代的“踏遍八閩青山綠水,青春奉獻水利事業(yè)”以及近年來“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文情懷、校訓精神、新時代水利精神的基礎上,及時研究新時代思政工作新要求,修訂完善了“基于‘6+6+6’矩陣式協同育人平臺,構建‘一主線六融合’水文化育人模式”,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領。2019年,以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立項“構建8 字螺旋的水文化育人模式” 為載體,逐步實現踐行水利精神與現代技術的對接,實現理念、載體共享融通,實現智慧診改,使育人成效可監(jiān)測、可動態(tài)調整、可持續(xù)完善。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嚴格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制定出臺一系列融入新時代水利精神內涵的制度方案,如《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三全育人” 實施方案》等,為“三全育人” 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2]。此外,學院還積極構建融入新時代水利精神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體系,將新時代水利精神融入水利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融入內部診斷與改進平臺的學生畫像系統,融入“德育學分”制度實施辦法。
首先,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把課程思政改革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要舉措。學院領導班子每年9 月帶頭走上講臺開講“溫暖思政第一課”,并通過全員培訓植入全員育人理念。其次,深化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立足課程、課堂,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yè)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每學期開展“課程思政” 教案與PPT自查一次,“課程思政”集體研討活動一次,“課程集體備課”活動三次,每學年學院召開“課程思政”研討會一次。再次,實施“課程思政”質量提升計劃。每學年開展一次“課程思政” 教學技能大賽,打造“課程思政” 教學示范課堂。開展“課程思政” 優(yōu)秀教案和課件的推優(yōu)工作,學院每年進行一次“課程思政”優(yōu)秀教案和優(yōu)秀課件評選活動。最后,每個專業(yè)建立系列化的“課程思政” 教學案例庫,每個案例庫至少包括5 個案例。學院每年進行一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評選活動。此外,加快“課程思政” 在線教學資源庫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精品項目建設。實現“思政課程” 到“課程思政” 的“轉身”,讓思政教育從“專人” 轉向“人人”,如今已實現思政實踐課與專業(yè)實踐課同頻共振,構建起全員、全課程大思政教育體系。
新時代水利精神要更好地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各項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3]。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全省率先開展思政實踐周,把思政課堂搬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重溫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培養(yǎng)學生忠誠、干凈、擔當的品質;依托聞名全國的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幫助學生增強專業(yè)認同,提升業(yè)務素養(yǎng)與能力。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注重構建以水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引領推進新時代水利精神融入全方位育人。一是加強體現新時代水利精神的特色校園水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校園文化內涵,完善水文化與新時代水利精神相融合的育人模式,打造一系一品牌的文化品牌。二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水文化活動。開展體現新時代水利精神的水韻講壇、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大學生文明禮儀系列教育活動、巡河活動、微演講比賽、水文化常識易班答題等活動,推進實踐育人文化。三是加強校園水文化景觀建設,打造“若水” 的職場文化。由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專業(yè)師生全程參與設計、施工,形成集“實訓- 景觀- 教育- 文化” 于一體的大職場。堅持科學求實創(chuàng)新的原則,將國內4 種典型水利樞紐成比例縮小,水土保持實訓基地含17種典型治理模式,校園每一條道路、每一個角落都是測量實訓場所,隨地形與水文化景觀合理分布,將新時代水利精神滲透于校園景觀之中,與當代職場文化深度融合,使師生處處有感受、處處受熏陶。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臺已成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建設水文化主題網站,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新時代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新時代水利人的感人事跡;通過開設主題微信公眾號,定時推送更新水利文化相關內容;同時講好新時代中國水利故事,以中國水利故事、水利精神為載體,引領新時代水利人的價值追求,傳播優(yōu)秀水文化,使學生從內心認可自己是新時代水利精神的傳承者、開拓者、踐行者,從而對自己水校人“身份” 真認同,對學校真熱愛,對發(fā)展真相信。
“三全育人” 綜合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4],將新時代水利精神融入“三全育人” 的具體實踐之中,尤其凸顯立德樹人在育人過程中的中心地位,是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進行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