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色金屬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6)
最初使用“語境”這個概念的是波蘭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他把語境分為兩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拔幕Z境”指說話人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fā)生時的具體情境。
后來,倫敦學派的代表人物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弗斯(Firth)拓展了馬林諾斯基的“語境”概念,指明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語言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huán)境、文化、信仰、參與者的身份、經(jīng)歷,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等,都構成語境的一部分。弗斯吸收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并進一步提出了“上下文語境”,(context of linguistics)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且進一步把情境語境分為幾個更具體的方面。情境語境包括:
(1)參與者(人物)的相關特征:參與者的言語行為;參與者的非言語行為;(2)相關的事物;(3)言語活動的效果。
所謂的上下文語境,主要是由語言內部的因素所組成的;而情境語境主要是由語言外部的一些環(huán)境因素所構成。由此可以看出,弗斯的語境研究既注意到了語言內部的因素,也注意到了語言外部的因素,他的語境研究比馬林諾夫斯基的研究更加全面些。弗斯創(chuàng)立了比較完整的語境理論。
弗斯的學生韓禮德(Halliday)在語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韓禮德(Halliday)從弗斯(Firth)的“情景語境”得到啟示,于1964年提出“語域”這個術語,實際上就是“語境”。他的語域理論包括了話語的范圍(field of discourse)、話語的方式(tenor of discourse)和話語的風格(mode of discourse)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對語域的變化都具有直接的作用,也就是說,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發(fā)生改變就可能會產生一個新的語域。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于1968年進一步發(fā)展了語境學說。他把語境分為八個部分:話語的形式和內容、背景、參與者、目的、音調、交際工具、風格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范等。
此外,包括英國的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在內的眾多學者對語境研究也做出過貢獻。例如萊昂斯(Lyons)1977年在論述話語的合適性時歸納出構成語境的六個方面,限于論文的篇幅及筆者學術能力不足等因素沒有對每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開論述。
國內關于語境的構成因素的研究最早始于陳望道。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中把語境分為語言因素的上下文和情景因素的上下文兩類。具體內容如下:
(1)語言因素的上下文,指語言文字的上下或左右的包孕關系。
(2)情景因素的上下文包括:①誰對誰說的,就是說寫者和聽讀者的關系、立場關系、經(jīng)驗關系、上下關系、平等關系等;②說寫的目的;③說寫者各人的天分、氣質、性格、年齡及各人的思想特征、職業(yè)、性別、經(jīng)驗、學問、見解、趣味等;④寫說者的心境;⑤寫說的事項:日常瑣事、學術討論等;⑥說寫的時間、地點以及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20世紀60年代以后,國內語言學界對語境的研究逐漸重視,對語境的構成因素也有了不少新的討論。王德春在《語境是修辭學的基礎》一文中,把構成語境的因素分為兩大類:
言語環(huán)境的客觀因素和言語環(huán)境的主觀因素??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因素。主觀因素則包含了身份、職業(yè)、思想、修養(yǎng)、性格、處境和心情等因素,其中處境和心情又被歸為臨時主觀因素這一小類中。在交際過程中,言語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總是交錯在一起對語言的使用產生影響。
張志公在其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一書中,把語境分為三類:現(xiàn)實語境、現(xiàn)代社會語境、個人語境。
現(xiàn)實語境,包括口語交際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即前言后語和書面交際中的上下文。現(xiàn)代社會語境,就是指現(xiàn)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并不包括制約言語表達的社會環(huán)境,也不是指影響言語表達的情境上下文。個人語境,就是指一個人的文化教養(yǎng)、知識水平、生活經(jīng)驗、言語風格及個人方言基礎等,同時也指在與人交際時的心理精祌狀態(tài)等。
濮侃、龐蔚群在《語境學構建及其它》一文中把語境分為:(1)狹義語境和廣義語境;(2)直接語境和間接語境。
狹義語境指上下文語境(也稱小語境);廣義語境包括語言環(huán)境和言語環(huán)境。(也稱大語境)。語言環(huán)境和言語環(huán)境都含有上下文。直接語境指說寫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間接語境指說寫的原因、社會政治背景、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
何兆熊在《語用、意義和語境》一文中,將語境研究與語用研究結合,以使用語言的知識為著眼點,把語境分為語言知識的語境和語言外知識的語境兩大類。語言知識的語境,又包括所使用的語言的知識和對語言的上下文的了解;語言外知識的語境,又包括情景知識,如交際活動的時間、地點、交際的話題、交際的正式程度、參與者的相互關系,背景知識,如特定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等、會話規(guī)則、關于客觀世界的一般知識,參與者相互了解的知識。
石安石從語義的角度,把語境(從語義角度)分為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兩大類。其中所謂情景語境,指的是與交際有關的人物、場合、時間、社會背景等。
在口語中,情景語境還包括眼色、面部表情、手勢等。所謂上下文語境,指的是本詞語前后的詞語,或本句話前后的語句。
鄭榮馨在《語境新論》一文中,討論了關于語境的分類的一些問題。他將語境分為語言內部的語境和語言外部的語境兩個大類,然后將語言內部的語境進一步劃分為語法的語境、修辭的語境和風格的語境三個小類;同時,把語言外部的語境進一步劃分為物理的語境、心理的語境和文化的語境三個小類。同時,他還指出:提倡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對語境進行多角度的劃分,以有助于對語境的性質形成更加全面和本質的認識。
1993年,王希杰在《修辭學新論》中把語境分了三類:一是小語境(context),具體包括話題、前提和上下文;二是中語境(situation),包括表達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關系及交際發(fā)生的時間、空間、事件;三是大語境(background),包括社會文化背景,民族傳統(tǒng)。
1996年,王希杰在《論語言的環(huán)境》一文中,從交際活動的四個世界理論出發(fā),把語境分為:語言語境、物理語境、文化語境和心理語境四類。然后又把這四種語境納入語言內的語境和語言外的語境這兩大類之中。所謂語言內的語境就是小語境、微觀的語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上下文。所謂的語言外的語境則是大語境,宏觀的語境,即情景。
2006年,王希杰在《語境的再分類》一文中從“四個世界”的理論出發(fā),把語境分為廣義、狹義;動態(tài)、靜態(tài);歷時、共時;顯性語境和潛性語境四組相對的概念。具體論述如下:
2.8.1 廣義語境和狹義語境
廣義的語境是指所考察的事件處所的環(huán)境,不局限于語言交際活動本身。社會文化研究中的語境是廣義語境。相對而言,狹義的語境,即指語言環(huán)境,包括各個語言單位和具體的言語所出現(xiàn)或所處的環(huán)境。狹義的語境又可進一步分為兩種:一種是語言內的語境,就是上下文,也叫做小語境,它又可分為結構語境和組合語境兩種。另一種是具體的言語所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就是大語境。大語境又可以分為物理世界的語境、文化世界的語境和心理世界的語境三種。其中,修辭學上的語境是狹義語境。
2.8.2 動態(tài)語境和靜態(tài)語境
萬物皆動,由于交際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所以語境都是動態(tài)語境,靜態(tài)語境只是相對而言。在交際中,交際雙方?jīng)]有感覺到的、不會導致交際效果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或交際活動發(fā)生質變,就算是靜態(tài)的語境。反之,動態(tài)語境也就是在交際活動中語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的語境。動態(tài)的語境可以分為表達的動態(tài)語境和接受的動態(tài)語境兩個方面。
2.8.3 歷時語境和共時語境
現(xiàn)代語言學中把語言分為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進行研究。同樣,語境也是存在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的。在人們日常的言語交際過程中,表達者和接受者雙方一般都是處于相同的時段之中的,這樣的語境就是共時語境??鐣r間段的語境就是歷時語境。
2.8.4 顯性語境和潛性語境
首先,四個世界的語境有顯性和潛性之分。相對而言,物理世界的語境是顯性的,文化世界的語境和心理世界的語境都屬于潛性范疇。其次,具體語境的內部有可以分為顯性語境和潛性語境。在物理語境中,那些被言語交際的主體所掌握的語境因素就是顯性語境,而暫時沒有被交際主體所掌握的語境因素就屬于潛性的物理語境。文化世界的語境也是有顯潛的。能夠看見,可以感受或者把握的就是顯性的;看不見的,無法把握的就是潛性的。心理世界很難以把握,有些人的內心世界是會在外部言行方面表露出來的,但不是一切內心世界都會表于外部,所以心理世界的語境基本上是潛性的,是最難以把握的。再次,表達者和接受者也存在顯潛之分。語言世界的語境也有顯潛之分。
總結前人的觀點和理論,我們認為,語境是指言語環(huán)境,語境可以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上下文語境又可以分為口語的前言后語和書面語的上下文;情景語境包括時間、地點、話題、場合和交際參與者;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又可以分為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規(guī)范和風俗以及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