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只要人們想要贊美老師的無私奉獻、嘔心瀝血就會將教師喻為“園丁”、“蠟燭”、“春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這些詞已經成了老師的代名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人們思維的不斷開拓,許多研究者對這些傳統的教師隱喻進行了否認和批判,他們認為傳統隱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觀念,而且這些觀念在當代社會是很難被實現的。因此,如何對待傳統教師隱喻以及當代教師角色應如何轉變便成了人們急于求解的疑問。
關鍵詞:傳統隱喻;原因;角色轉變
一、傳統教師隱喻的含義及存在問題
傳統教師隱喻有很多,例如“蠟燭”、“警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隱喻都是對教師職業(yè)的贊美,對于塑造教師形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當代社會,人們對此的看法發(fā)生了轉變。
1.教師是“蠟燭”
“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老師每天最多的活動圈就是在學校,陪伴最多時間的人亦是學生。所以將教師比喻為蠟燭肯定了老師對孩子們默默無聞的付出,這點毫無疑問。但這種偉大而又悲壯的色調不禁讓人反問:老師一定要燃燒自己才能發(fā)揮自己的職能嗎?教師自身的提升和發(fā)展是否應該堅持?
這種隱喻認為教師只有用生命的耗盡、銷蝕才能證明自己,而忽略了教師本質是人,教師也需要生活,也有家庭。曾經有新聞報道:高三老師只因午休沒有及時回復家長的提問而遭到家長的暴打,事后家長仍不知悔改,態(tài)度強硬,看完真的令人心寒。如果每個家長的觀念都是如此,試問還有人愿意或者說有人敢再去觸碰教師這個職業(yè)嗎?人們總會對那些為救孩子而犧牲性命的老師犧牲致敬轉發(fā)朋友圈,而對那些并不了解或誤留下壞印象的老師嗤之以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人們對于教師形象的過度放大而忽略了教師的本身發(fā)展。
2.教師是“園丁”
“教師是園丁”是教師隱喻中比較特別的一個,因為它強調了一種順應孩子天性發(fā)展的思想。這一思想是受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影響的,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潛在的素質自內向外引發(fā)顯現出來,成為現實發(fā)展狀態(tài)”。即便在現代,這種思想也依舊是眾人所擁護的。孩子們小時候豐富的想象力、最真摯的情感都是我們應該守護的地方,不應該讓其被束縛。
然而,園丁的工作正是修剪多余的枝葉,而且園丁修剪的植物也是各式各樣的。曾經看過一張漫畫,畫上內容是這樣的:教室里坐著形狀都是正方體的“孩子們”,講桌上的老師手里拿著剪刀,而屋外背著書包的新同學形狀就是原來本該有的圓柱形。漫畫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諷刺社會上那些將孩子們的天性都遏制的教育現象,批判將孩子們變成了一個個相同“標準件”的教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漫畫所隱射的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教師應該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揮其主動能動性,做到“讓生命自由地呼吸”。但順應了并不意味著放任,教師也需要對兒童進行及時的糾正和指導,把握好度。
在花園里,園丁擁有主動權,花苗只能任其安排、設計、無條件服從。園丁和植物之間的關系并不平等,而教師和學生本應該是平等的,從這點來看這個隱喻并不成立。從另一方面來說,花園里的植物在園丁眼中地位也并不相同,有的花金貴,而有的草并不美麗甚至還會被園丁除去。在現實生活中,教育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教師會對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多上點心,而對于成績差的孩子則相反。
3.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靈魂”一詞為將教師這個職業(yè)上升到了一個神圣的境界,而且工程師也肯定了教師的工作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但是有的專家則認為“工程師”一詞并不符合教師這個角色。因為工程師與制造品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教師與學生則是人與人的關系,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工程師只需要設計好圖紙,然后交給下面的人來處理就結束了工作。而教師教育學生就不是如此簡單了,不僅要“設計圖紙”,還要親身去將圖紙上的內容實現出來。因此,師生關系更為復雜化。再從“靈魂”來看,這一隱喻過分的夸大了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確應該不僅教孩子們知識,還應關注孩子心靈的發(fā)展,道德的塑造。畢竟孩子的最重要的青年時期都在學校度過,所以這對教師的要求就很高了。但與此同時,這也導致了許多家長會形成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的道德教育責任都在教師,從而對教師形成一定的壓力。
二、傳統教師隱喻受到質疑的原因
1.時代精神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園丁”、“蠟燭”、“春蠶”等隱喻被人們頻繁使用。不難看出這幾個詞都強調了為人之奉獻精神,而且建國后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之中,舉國上下都洋溢著勇往直前的風氣,所以教師也不例外。因此人們對于教師更加強調的是淺層次的奉獻敬業(yè),對其它認識并不是很深入。
而現代社會提倡的不僅僅是奉獻還有平等、自由、創(chuàng)新等等,也就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已經轉變。所以當引領時代前進的大旗改變之后,教師作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一大群體,人們自然會對其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這就導致與建國后的認識產生分歧,其實并不出乎意料,時代永遠在發(fā)展進步。人們對教師的認識已經不再停留在那個獨自一人在課堂上講解、只會命令孩子,讓孩子無條件服從的“先生”,而是一個個教孩子獨立思考、促膝長談的好友。
2.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質疑
新聞上總會報道一些關于“教師教育不當導致孩子自殺身亡”或者“幼兒園教師施暴”的事件。久而久之,人們對于教師的角色、專業(yè)素養(yǎng)等等都產生了質疑。
這些對孩子進行有形或無形施暴的教師有的可能是“古董教師”,也有的是“新時代的老師”。對“古董教師”不得不說,要想隨意改變他們的觀念的確是有難度的,但我們不妨去試一試。而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如果固執(zhí)己見、品格較低自然會被社會所淘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高教師素養(yǎng),摒棄一切傳統教育觀念中的“糟粕”,順應時代潮流,正確引導孩子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三、當代教師角色的轉變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教師隱喻中對教師的肯定是美好且高尚的,但新時代來臨,我們只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豐富才會使其不被歷史淘汰。所以,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必然的。
1.由“嚴師”向“朋友”的轉變
手拿戒尺,一臉嚴肅的“先生時代”早已一去不返,現在我們看到的師生關系可能都是“席地而坐,促膝長談”等等。教師不僅應是孩子們心中優(yōu)秀的老師,也應該是他們親密無間的朋友。其實仔細觀察學校的老師,我們可以發(fā)現那些幽默風趣,喜歡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教師往往更受孩子們的歡迎,而且那個老師管理的班級也會因此而變得很優(yōu)秀。相反那些整日緊繃著臉的老師,學生可能都不愿與其接觸,從而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等等。因此,新時代的老師要有當學生的勇氣,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分享喜悅,一起成長。
2.由“一桶水”向“一條生生不息的奔流”的轉變
以前的觀念認為教師要想給孩子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然而現在的觀點則認為教師應是一條奔流,生生不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教師的一桶水顯然已經過時,并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干涸的狀態(tài)。學生的知識在不斷豐富更新,如果老師仍然停滯不前,那一定是會被社會所淘汰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的學識應該涉及的面更大更廣,即使不能樣樣精通,也需要我們盡力而為。
3.由“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的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學中僅僅將知識灌輸給孩子的確可以應付考試,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對孩子并沒有好處。
“從小就缺失了獨立思考,獨立處理事務的這種教育,這種訓練的人是不可能擁有強大的處理事務的能力的,這樣的人不管擁有多少知識,擁有什么樣的學位,他都是一個低能兒?!睆男炀艖c先生的話中就可以看出目前仍存在的教育弊端。中國教育給予我們孩子的更多是扎實的書本知識,而在思維拓展方面確實少之又少。因此,中國的教育不僅應抓牢課本知識,還應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問題,教會他們利用什么方法去探索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時代在進步,思想也不會停滯不前,對于傳統的教師隱喻,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痹诶^承的基礎上予以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的內涵,符合新時代的氣息。教師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黃來儀.為“蠟燭觀”正名[J].教師教育研究,1989(6)
[2]曾永國.論園丁――對現代教育教師隱喻的反思[J].社會科學論壇,2004(2)
[3]于珍.建國以來教師道德標準的發(fā)展與反思――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例[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4]高維.傳統教師隱喻的現代詮釋[J].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
[5]楊晨楠.傳統的教師隱喻及其角色的轉變[J].讀與寫雜志,2018
作者簡介:
杜志慧(1999--)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