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程
兒時猜過一個謎語,畫面上是一只黑狗,打一字。不用多想,當然是“默”。可我一直在想,莫非“黑犬”會意即為“默”?那又是怎么回事?查《說文解字》,篆書作“默”,還是“黑犬”的模樣,可是并非“黑犬”會意:“默,犬暫逐人也。從犬,黑聲?!边@是說“默”就是狗突然追逐人,是個形聲字,“犬”作形旁,“黑”作聲旁,當然今天的讀音跟“黑”相差太遠了,姑且不論??偟膩砜矗v成“會意”就太牽強了,也罷也罷。
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默”的意義非常單一,就是“不出聲,不說話”?!稄V韻》說“默,靜也”,《正字通》也說“默,不語也”,像默許、默認、默讀、默契、默默無聞、默默無語等許多詞語中的“默”都是這個意思。那么何以從“犬暫逐人”引申而來呢?大概是因為狗追逐人的“突然”在于“不出聲”。再一想,這“黑犬”就是黑狗,黑狗不出聲而追逐人,尤其是在夜里,最讓人感到突然,卻也只好默然應對,更讓人體察到“默”的情狀與況味。
讀《孔雀東南飛》,我們會讀到兩處“默無聲”,一是“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那是仲卿對母親驅(qū)遣兒媳并捶床大怒的回應;二是“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那是蘭芝對母親催促打扮準備再嫁的回應。請看,二人都是因事出突然而無奈面對的默默無聲,他們心中的痛苦悵惘彷徨任由我們想象。
又不由得想起“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熟語,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其實是出自《琵琶行》的名句?;仡櫼幌拢桥们嗝磩勇?,多么富于變化,可接下來,冰泉冷澀,好像弦被折斷了似的,聲音凝結休止了。然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琵琶女自傷身世而生出“幽愁暗恨”,那弦外之旨,那若斷若續(xù)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動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而當樂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之時,整個江面上的聽曲人都被琵琶曲深深打動,像著了魔似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都沉浸在樂曲的余音里,也與江心秋月融合到一起,那是一種怎樣美妙的藝術境界與“共情”體驗!
不只是琵琶女的演奏,中國藝術也講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精神,詩歌尤其如此。錢鍾書在《談中國詩》一文里談到中國詩歌的“暗示性”,就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這是多么美妙而豐潤的比喻呀,可以讓人極盡美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從“有限”里望見“無垠”。
而西方藝術呢?其實也有這等“無聲勝有聲”的追求,默片時代的卓別林喜劇,就是憑著這種默默無聲的表演展示其魅力的。許多經(jīng)典名曲總有類似《琵琶行》的“無聲”表演,今天的許多大片,乃至其他門類的藝術,也往往不乏“無聲勝有聲”的美。
其實生活里也可以有,甚至應該有這種“靜默”的修養(yǎng)。
朱光潛有一篇散文《談靜》,他這樣寫道:
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
這種由“默默無言”的遐想生出的“妙悟”,就是人生的一種獲得、一種樂趣。
倒數(shù)第二段,特別值得照錄下來,我們不妨好好讀一讀,細細品一品——
靜的修養(yǎng)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蔭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zhèn)靜。現(xiàn)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fā)生同樣感想罷?
原來,這等“無聲勝有聲”的“靜”之修養(yǎng)讓人領略趣味,大有裨益,甚而覺得朋友之間也有無上至樂。
近幾天有段視頻火了。在大連市中心醫(yī)院,一男子候診時突發(fā)心臟驟停,一位保安大哥飛奔趕來,和醫(yī)務人員推著擔架床“漂移”進入電梯和診室,整個程序僅用40秒時間,病人終于脫險。這位保安大哥默默地飛奔而來,默默地“漂移”,默默地離開,這“默默”讓人覺得特別溫暖、特別感人。
這便是生活里“無聲勝有聲”的另一種美好,滿是良善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