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嬌
(錦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均屬于樟科植物,由于二者外形及功效差別較小,市場上可能存在將桂皮冒充肉桂,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其中肉桂屬于肉桂植物的干燥樹皮,而桂皮屬于陰香植物的干燥樹皮,雖然外形相似,但治療價值具有較大差別,不應混合應用[1-2]。因此我院展開研究,分別從市場上選擇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各15份,經(jīng)過其性狀鑒別、薄層色譜、顯微鏡以及桂皮醛檢查等方面,對比并鑒別二者之間區(qū)別,為臨床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與理論基礎?,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市場上選擇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各15份,每份20 g,分別取其中一份利用中藥粉粹機研制成粉末狀備用。
1.2 方法。所需儀器:中藥粉碎機、顯微鏡、玻璃器皿、硅膠薄層板以及雙槽層析缸。
1.2.1 性狀比較:觀察中藥肉桂及食用桂皮的外觀及氣味等,同時測量其硬度、厚度以及脆度。
1.2.2 薄層色譜:選取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粉末(各2 g),加入5 mL石油醚,其溫度控制在60~90 ℃,均勻混合后存在于室溫環(huán)境中保存4 h。采取過濾操作后取出過濾液備用,并將其作為供試品。另選擇桂皮醛與乙醇按照1∶1000比例配置成對照液(2 μL),同時置入硅膠薄層板上,采取石油醚與醋酸乙酯(75∶25)作為展開劑,使其完全展開,隨后取出硅膠板晾干。隨后放置于365 mm波長的紫外線燈下仔細觀察,另外可采取0.1%二硝基苯肼進行顯色觀察。
1.2.3 顯微觀察:①將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置入清水中浸泡,時間控制在12 h,取出后將其切片,放置于載波片利用顯微鏡觀察其橫切面。②取少量粉末置于載玻片上,加入水合氯醛,于酒精燈上進行加熱,直至透化添加兩滴甘油,透化過程中不間斷增加水合氯醛,利用顯微鏡觀察。
1.2.4 桂皮醛檢查:取少量中藥肉桂與實用桂皮粉末,混合氯仿后進行振蕩,使其均勻混合,取兩滴置于載玻片上,晾干后添加10%鹽酸苯肼液,放置蓋玻片后通過顯微鏡進行檢查。
1.2.5 內(nèi)酯類檢查:取二者中少量揮發(fā)油,加入一滴異羥肟酸鐵試劑,查看試劑顏色。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性狀特征:中藥肉桂外觀呈現(xiàn)筒狀或者淺槽狀,其內(nèi)部棕紅色,外部灰棕色,厚度為(4.51±1.48)mm,香氣明顯,味甜辣,質地較脆,且堅實;而食用桂皮外觀呈板片、槽狀或者 不規(guī)則狀,其內(nèi)部為紅棕色,外部灰棕色或灰褐色,厚度(0.36±0.11)mm,具有樟氣,味辛微甜,質地較硬,且脆。因此中藥肉桂厚度明顯高于食用桂皮(P<0.05)。見表1。
2.2 薄層色譜結果:經(jīng)過紫外線燈下觀察發(fā)現(xiàn),中藥肉桂中出現(xiàn)3個藍色斑點與一個紅棕色斑點;而食用桂皮僅存在一個藍色斑點。采取顯色劑后,中藥肉桂中產(chǎn)生一個與桂皮醛相應的黃色斑點,但食用桂皮中未發(fā)現(xiàn)。
2.3 顯微鏡:①橫切面:中藥肉桂中發(fā)現(xiàn)木栓細胞,內(nèi)部細胞外壁較厚。石細胞呈現(xiàn)環(huán)型排列,韌皮部細胞呈射線排列,油細胞較多。食用桂皮中皮層細胞較厚,存在木化反應,石細胞呈散狀分布,韌皮部細胞壁較薄,皮層以及韌皮部細胞中存在草酸鈣棱晶。②粉末:中藥肉桂中纖維細胞呈長梭形,邊緣具有凹凸狀,細胞壁較厚并存在木化反應。石細胞呈方形,細胞壁較厚。而油細胞壁較薄,呈球形。木栓細胞壁較厚,呈多角形。淀粉粒較細,呈橢圓形。食用桂皮中纖維細胞呈長梭形,邊緣具有尖突狀。石細胞壁厚,油細胞數(shù)量較少,木栓細胞壁較厚,并無木化反應,淀粉粒細胞極少。
2.4 桂皮醛:中藥肉桂呈干狀結晶,說明其中具有桂皮醛;但食用桂皮中未發(fā)現(xiàn)結晶,證實其中無桂皮醛。
2.5 內(nèi)酯類:中藥肉桂顯示橙色,說明揮發(fā)油內(nèi)具有內(nèi)酯類物質;但食用桂皮可能具有微量內(nèi)酯類物質,甚至不含有內(nèi)酯類物質。
中藥肉桂屬于中醫(yī)上常見的藥物,具有活血通經(jīng)、散寒鎮(zhèn)痛以及補火補陽之功效,被廣泛應用于宮冷、陽痿、痛經(jīng)、閉經(jīng)、心腹冷痛、腎虛作喘等治療中,在臨床上取得過較高的治療價值[3]。而食用桂皮雖然與中藥肉桂在外形上較為相似,但其具有溫中止痛、祛風散寒、收斂止瀉以及消腫之功效,主要用于痢疾、脘腹疼痛、食欲不振、瘡毒瘡腫、關節(jié)炎、創(chuàng)傷出血以及跌打損傷等治療中[4]。因此看出食用桂皮的藥性及適用范圍遠不及中藥肉桂,若能夠準確鑒別、正確區(qū)別,可保障患者用藥安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既往研究顯示,黃東智認為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在外觀、顏色、厚度、氣味、質地、顯微鏡、薄層色譜等檢查結果中具有顯著差別[5]。因此本文展開研究,從市場上選擇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各15份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過其形態(tài)、薄層色譜、顯微鏡以及桂皮醛檢查等方面進行鑒別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各項檢查結果均具有明顯差別,其中中藥肉桂厚度明顯高于食用桂皮(P<0.05),且肉桂中含有桂皮醛以及內(nèi)酯類物質,而桂皮中并未發(fā)現(xiàn),因此二者不可混合使用,食用桂皮不能代替中藥肉桂進行臨床治療,無法發(fā)揮出肉桂的治療效果,與專家提出結論相符合[6-7]。
綜上所述,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具有明顯差別,極易造成混淆,臨床上選擇藥物進行治療時,應仔細進行鑒別,進一步保障臨床用藥安全以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