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2020年1月13日,山東高院宣判,曾因“奸殺女生”被判無期徒刑的張志超無罪。
近年來,有多起引起極大社會反響的案件被改判。2013年,因“奸殺”被判刑的張輝、張高平叔侄被改判無罪。2014年,1996年已被槍決的呼格吉勒圖被改判無罪。2016年,1995年被執(zhí)行死刑的聶樹斌被改判無罪。2018年,背負故意殺人罪名21年的安徽渦陽縣五位周姓男子被宣告無罪。
遲來的正義也是正義。讓正義之光照亮十幾年前的冤假錯案,反映了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之下,司法機構主動而為,不僅在改增量,還在動存量。據(jù)最高法報告,2018年,全國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達到1821件;2013-2017年,再審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
這些改判的案件,有些是因為出現(xiàn)了新的證據(jù),足以證明嫌疑人沒有犯罪。還有一些,是因為證據(jù)不足以認定案件是當事人所犯,無法排除其他人犯案的可能,或者因為警方搜集證據(jù)的過程與程序有問題。非法取得的證據(jù),如毒樹之果,不能用作定罪依據(jù),據(jù)疑罪從無原則,證據(jù)有疑問的,應認定當事人無罪。而且,司法機構的意愿大不一樣了。過去,像佘祥林案、趙作海案改判,是因為“亡者歸來”,新出現(xiàn)的證據(jù)令司法機構被動地、不得不改判;這幾年,司法機構主動查、主動糾、主動改,每年改判的案件大增。
疑罪從無,是近年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盡管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疑罪從無的原則,但“疑罪從輕”等觀念仍然在中國司法系統(tǒng)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發(fā)生涉及人命的重大刑事案件時,一定要破案,一定要有人被判刑。警方曾經(jīng)有“命案必破”的指標,法院也因為擔心“疑罪從無”會放縱犯罪、無法向受害人家屬交代,習慣“有罪推定”“疑罪從輕”,這導致出現(xiàn)了不少冤假錯案。
以審判為中心,還要求貫徹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前述重大冤假錯案中,幾乎無一例外都存在客觀證據(jù)不足,僅憑口供定罪的情形。而事后證明,有罪口供多數(shù)是在刑訊逼供的情況下取得的。
以審判為中心、疑罪從無、非法證據(jù)排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冤假錯案,也可以倒逼各方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辦案,讓法治與正義之光普照中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