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經(jīng)》比喻修辭實踐對中國人審美觀的深刻影響

      2020-01-17 19:15:33吳禮權(quán)
      關(guān)鍵詞:審美觀喻體詩經(jīng)

      吳禮權(quán)

      (復旦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上海200433)

      比喻不僅是語言表達中一種有效而常用的修辭手法,而且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方法。因此,在世界的任何一種民族語言中都有比喻現(xiàn)象的存在,都有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漢語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少數(shù)幾種語言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漢民族人民運用比喻手法的修辭實踐的歷史也非常悠久??谡Z中漢民族人民的比喻修辭實踐的真實情況,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法得知了。但是,透過現(xiàn)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jīng)》,我們至少還可以對先秦時代詩人的比喻修辭實踐的情況略有了解。

      對于《詩經(jīng)》的比喻研究,學術(shù)界早就開始了。根據(jù)中國臺灣學者李麗文的調(diào)查,迄于2009年中外學者對《詩經(jīng)》中各種修辭現(xiàn)象進行過研究且留下相關(guān)學術(shù)成果的就有84 家之多。[1]20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其中以比喻的研究成果最為引人矚目。如最早對《詩經(jīng)》修辭問題進行研究的日本著名漢學家諸橋轍次,在其所著《詩經(jīng)研究》(東京目黑書店,1912年11月出版)中曾將《詩經(jīng)》中所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概括為16種,其中就有對《詩經(jīng)》中“譬喻法”的專門論述。又如中國學者中最早對《詩經(jīng)》修辭進行研究的學者程俊英,在其所著《詩之修辭》(刊于1922 年12 月《學衡》第12期)中曾將《詩經(jīng)》中所運用到的修辭法概括為14種,其中專門論述到《詩經(jīng)》中的“直喻”“隱喻”“活喻”“諷喻”“聲 喻”“提喻”“換 喻”“張喻”“引喻”等跟比喻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再如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唐圭璋,在其《三百篇修詞之研究》(刊于《國學叢刊》第2 卷第4 期,1925 年10 月)中曾將《詩經(jīng)》中所運用到的修辭手法概括為18種,其中專門論述了《詩經(jīng)》中的“明喻法”“隱喻法”。[1]10-20其他如日本學者目加田誠、杉木行夫、松本雅明、古田敬一,海峽兩岸的中國學者如張西堂、葉龍、邢濟眾、謝無量、于維杰、劉儀芬、黃振民、羅敬之、周滿江、彭麗秋、石曉林、黃素芬、鄭郁卿、胡子成、魏靖峰、王瑞蓮、夏傳才、鄭軍健、王忠林、唐文德、崔錫臣、安秉均、王樹溥、洪麗娣、潘柏年、林淑貞、李麗文等,都在其相關(guān)研究論著中論及《詩經(jīng)》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1]10-20

      應(yīng)該說,中外學者有關(guān)《詩經(jīng)》比喻修辭手法運用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大多著眼于對比喻結(jié)構(gòu)類型的分類,最多的則是對不同類型的比喻修辭文本的表達效果進行分析。而對《詩經(jīng)》中的比喻修辭文本建構(gòu)如何實現(xiàn)“本體”與“喻體”的有效匹配問題,則一直未見有學者展開過研究;對先秦詩人比喻修辭文本建構(gòu)在“喻體”選擇的意象認知上所體現(xiàn)的審美傾向,以及對后世中國人審美觀的形成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就更未見有學者展開過探討。

      筆者認為,《詩經(jīng)》的比喻修辭實踐不僅鮮明地表現(xiàn)出先秦詩人高度的創(chuàng)意造言智慧,而且體現(xiàn)了其鮮明的審美傾向,特別是在喻體選擇的意象認知上所展露的審美傾向,對后世中國人的審美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不擬對《詩經(jīng)》中的比喻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擬對其比喻修辭實踐中的喻體選擇的意象認知所展露的審美傾向進行透視分析,探討其對后世中國人審美觀的形成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一、比喻及比喻修辭文本的建構(gòu)

      比喻(又稱“譬喻”),是一種“通過聯(lián)想將兩個在本質(zhì)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性特點而直接聯(lián)系搭掛于一起”[2]77的修辭手法。以比喻手法建構(gòu)的修辭文本,一般說來,“在表達上有增強所敘寫對象內(nèi)容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利于調(diào)動接受者的接受興趣,使其可以準確地解讀出文本的意蘊,而且可以經(jīng)由接受者的再造性想象,擴添文本所敘寫對象內(nèi)容的內(nèi)涵意象,從而獲得大于文本形象內(nèi)容的解讀快慰與審美享受”[2]77。

      比喻,從形式上可以將之分為“明喻”“暗喻”(或稱“隱喻”)“借喻”三類。[3]59明喻,是一種結(jié)構(gòu)完備的比喻形式,“本體”“喻體”與“喻詞”三者皆備。如:

      (1)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錢鍾書《圍城》)

      例(1)就是一個“明喻”修辭文本。這個比喻的本體是“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喻體是“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喻詞是“像”。

      暗喻(即“隱喻”),是一種省略了喻詞,或是以“是”等為喻詞的比喻形式。如:

      (2)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3)雨是女性,應(yīng)該最富于感性。(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例(2)是兩個“暗喻”修辭文本。其本體分別是“君子之德”與“小人之德”,喻體分別是“風”與“草”,喻詞被省略。例(3)也是一個“暗喻”修辭文本。其中,本體是“雨”,喻詞是“女性”,喻詞是“是”。

      借喻,是本體與喻詞一并省略,而只出現(xiàn)喻體的一種比喻形式。如:

      (4)媽媽又在翻爸爸的陳年老賬了!老小老小,真是不錯。想從前,我小時候常向媽媽告姐姐弟弟的狀,如今,倒過來了。(丘秀芷《 兩老》)

      例(4)“媽媽又在翻爸爸的陳年老賬了”,就是一個“借喻”修辭文本。本體“訴說爸爸的往事”被省略,喻詞也沒有,只剩下了本體“翻爸爸的陳年老賬”。

      比喻,是所有語言中都存在的一種修辭現(xiàn)象,也是人人都一定會用到的一種修辭手法。因為比喻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方式。但是,比喻的本體與喻體如何匹配,一定會因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而存在很大差異的。事實上,以比喻手法來表情達意,選擇什么樣的喻體來跟本體匹配,是有偶然性的。因為不同的表達者在知識經(jīng)驗、生活閱歷與對事物的感知上是存在差異的,因而在認知世界、認知萬物的視角上也必然存在差異。正因為存在著差異,不同的人在運用比喻修辭手法表情達意時,對于同一個本體就會選擇不同的喻體跟其匹配。而本體與喻體一旦匹配,從修辭的視角看,就有客觀效果的高下優(yōu)劣之分。因此,有人認為比喻是天才的藝術(shù)。意思是說,比喻是人人都會運用的一種修辭手法,但高妙的比喻修辭文本并不是人人都能建構(gòu)出來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比喻修辭文本的建構(gòu),不僅要看修辭者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還要看其審美情趣。有些人的比喻也很生動形象,但從審美上看則顯得庸俗不堪,毫無美感。有些人的比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顯得格調(diào)高雅,讓人回味無窮。如:

      (5)老婆老婆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網(wǎng)絡(luò)段子)

      (6)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jīng)·王風·采葛》)

      例(5)、例(6)同樣是表達男女相愛之情的,但兩者在格調(diào)意趣上的差距卻判若云泥??陀^地說,例(5)也算是生動形象,但是除了博人啞然一笑外,絲毫不會讓人有什么美感。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在中國人的印象里,“老鼠偷米”是讓人感到厭惡的。而老鼠賊頭賊腦的形象,更是讓人沒有好感。例(5)作為一個比喻修辭文本,選擇“老鼠愛大米”作為跟本體“老婆我愛你”相匹配的喻體,明顯在意象認知上不具有美感。而例(6)則不一樣,它以“三秋”(代指三年)為喻體,跟本體“一日不見”相匹配,既通過“一日”與“三秋”的對比,凸顯強調(diào)了相思之苦的情感,又以“秋”為意象,將相思而不得見的凄苦心情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讓人經(jīng)由秋天萬物肅殺的凄涼之景展開聯(lián)想想象,由此深入到表達者的內(nèi)心世界,為其真摯的情感而深切感動,從而獲得一種文本解讀中的審美享受。如果詩人不以“秋”作為喻體意象,而代之以“春”,則就很難臻至這種審美效果。因為“春”的意象認知會帶給人以一種喜悅之情,不能跟詩人表達男女相思之苦的本體語義相匹配??梢姡扔魑谋镜膬?yōu)劣高下,跟喻體的選擇是有極大干系的。本體與喻體的匹配是否恰切,事實上是一個比喻文本是否建構(gòu)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

      二、《詩經(jīng)》“桃花”之喻所確立的審美觀

      對漢語修辭史有所了解者,對中國詩歌史有所了解者,都會有一個共同的體認,《詩經(jīng)》作為漢語文學現(xiàn)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其在比喻修辭實踐上的努力是非常突出的。根據(jù)中國臺灣學者李麗文的統(tǒng)計,《詩經(jīng)》305篇一共運用比喻手法建構(gòu)了407 例[1]49各種形態(tài)的比喻修辭文本。這些修辭文本,諸如我們上面提到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不僅創(chuàng)意造言富有智慧,本體與喻體的匹配恰切合理,有“化未知為已知”“化抽象為具象”“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2]94-95等突出的表達效果,而且在選擇喻體與本體進行匹配時表現(xiàn)出了鮮明而自覺的審美傾向,對后世中國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審美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jīng)·周南·桃夭》)

      這首詩實際上是對一位女子出嫁的祝辭。全詩三章,分別以桃花、桃(果實)、桃葉比喻女子出嫁能使夫家子孫繁茂,家族興旺。全詩每一章的開頭二句都是比喻,屬于“借喻”。本體“即將出嫁的女子”與喻詞“如”都略而不現(xiàn),只讓喻體“桃華(花)”“桃實”“桃葉”單獨呈現(xiàn)來表情達義。這種借喻修辭文本的建構(gòu),不僅開創(chuàng)了漢語比喻結(jié)構(gòu)的新模式,而且在喻體選擇的意象認知上首次將女子之美與桃花聯(lián)系搭掛在一起,使后世中國文學家對女子之美的審美認知有了確切的依據(jù)。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一看先秦以后的文學作品在描寫女子容貌之美時的措辭,就可以清楚地見出《詩經(jīng)》的比喻修辭實踐對后世文學家審美觀形成的深刻影響。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三國魏·曹植《雜詩七首》其四)

      這首詩的第二句就是一個比喻修辭文本,本體是“(佳人)容華”(即“佳人容貌”),喻體是“桃李”,喻詞是“若”,是一個典型的“明喻”結(jié)構(gòu)模式。值得指出的是,這個比喻的喻體“桃李”,所指并非是“桃樹與李樹”,或是“桃花與李花”,而是實指“桃花”。之所以詩人將實際語義表達的“桃花”寫成“桃李”,乃是因為詩歌押韻的需要。如果寫成“桃花”,那么其尾字“花”就不能跟第四句的尾字“沚”、第六句的尾字“齒”、第八句的尾字“恃”構(gòu)成“同聲相應(yīng)”的押韻關(guān)系。由此可見,曹植這里所建構(gòu)的比喻文本,其喻體實質(zhì)上是“桃花”。

      眾所周知,描寫女子容顏之美可以有無數(shù)種表達方式。如果一定要用比喻修辭手法,喻體也不一定非要選擇“桃花”不可,完全可以選擇其他別的事物,只要是人們都認同是美的東西。如果一定非要選擇“花”為喻體不可,也可以選擇“李花”“杏花”或什么別的花。事實上,世界各國語言中都有將女人比花的。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第一個用花比女子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女子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女子的是蠢才?!盵4]19王爾德的話,可以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將女人比花并非漢民族人的獨到發(fā)明,亦非漢語修辭的專利。但是,將女人比桃花,則是中國先秦詩人創(chuàng)意造言的智慧,體現(xiàn)了先秦時代人們對桃花的審美認知與審美觀。眾所周知,曹植乃三國時代的大文學家,被中國古代文人奉之為“才高八斗”的奇才,并不缺少創(chuàng)意造言的智慧,那他為什么要因襲先秦詩人的比喻舊套,一定要將其筆下的南國佳人的容顏比作桃花,而不是別的什么呢?應(yīng)該說沒有別的原因,只有一種解釋,這就是曹植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受了《詩經(jīng)·周南·桃夭》比喻修辭實踐所確立的審美觀的深刻影響,于是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沿襲了先秦詩人的舊喻。

      從理論上說,“桃花”與“美女容顏”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一詩的作者之所以選擇桃花作為喻體來比況美女容顏,應(yīng)該是偶然的,只代表了他對桃花意象的認知,是他個人審美觀的體現(xiàn)。然而,正是因為這偶然的比況與對桃花意象的審美認知,遂讓后世文學家受到了深刻影響。于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不斷有以桃花比美女容顏的修辭文本建構(gòu)。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三國時代的曹植之外,還有無數(shù)的詩人與小說家都有相類似的比喻文本建構(gòu)。不僅如此,甚至還有文學家以此為基礎(chǔ),用比喻修辭法造出了“桃花面”這樣的比喻詞,將先秦詩人對桃花意象的審美認知凝固化,將其融入漢語詞匯之中,成為漢語表達的“建筑材料”。如:

      (1)裹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未見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唐·張元一《又嘲武懿宗》)

      (2)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唐·韋莊《女冠子》)

      雖然我們目前尚不能從漢語詞匯史的角度斷定,先秦詩人創(chuàng)造的以桃花比美女容顏的比喻究竟在何時被詞匯化,凝固成了一個復合詞“桃花面”,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最遲在唐代漢語中就已經(jīng)有“桃花面”這個詞了。因為例(1)的詩作者張元一是唐代武則天時代的人,他所嘲弄的對象武懿宗正是武則天的族兄,而例(2)的詞作者韋莊則是晚唐文學家。張元一的詩與韋莊的詞中都有“桃花面”,都不是作為一個比喻修辭文本出現(xiàn),而是作為一個詞在使用的。因為例(1)“桃花面皮”(即“桃花面”)是作為動詞“見”的賓語,明顯是作為一個詞匯單位在使用;例(2)的“桃花面”也是作為一個詞在使用,因為我們將“依舊桃花面”跟其對應(yīng)的下句“頻低柳葉眉”比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下句的“柳葉眉”是動詞“低”的賓語,由此可知與之對應(yīng)的上句“依舊桃花面”也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動詞“是”省略。可見,先秦詩人以桃花喻美人的修辭實踐,以及對桃花喻體意象的審美認知,不僅深刻影響了后世文學家的審美觀,也在事實上深刻影響了普通大眾的審美觀。因為一個比喻文本的創(chuàng)造可以視為個人修辭行為,但一個比喻詞的運用就不再是個人修辭行為了,而應(yīng)視為是一種非自覺的語言行為。如果這個比喻文本帶有某種審美傾向,那么由這個比喻文本轉(zhuǎn)化的比喻詞也必然帶有某種審美傾向。相對來說,比喻文本影響到的受眾面是有限的,而比喻詞影響到的受眾面則是無限的。因為任何一個比喻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學作品中,并不一定為全民所了解;但是,一個比喻詞一旦創(chuàng)造出來并進入詞匯系統(tǒng),就成了語言的建筑材料,一定為全民所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先秦詩人桃花之喻的審美觀在晚唐之后,恐怕就不只是對文學家的審美觀有深刻影響了,而是隨著“桃花面”一詞的廣泛運用而對全體中國人的審美觀都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唐代以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所出現(xiàn)的“桃花面”一詞的情況:

      (3)萬木凋殘,早梅獨占孤根暖。前村雪滿,昨夜南枝綻。/堪恨倚欄,容易吹羌管。飄瓊片,翠蛾爭選,貼向桃花面。(宋·無名氏《點絳唇》)

      (4)二月春游須爛漫。秉燭看花,只為晨曦短。高舉蠟薪通夕看,紅光萬丈騰天半。/寄語平時游冶伴,不負分陰,勝事輸今段。燈火休催歸小院,殷勤更照桃花面。(宋·葛勝仲《蝶戀花》)

      (5)杯深莫厭,強看桃花面。記約陽和初一線,便恁芳菲滿眼。/明年春色重來,東堂花為誰開。我在蘆花深處,釣磯雨綠莓苔。(宋·毛滂《清平樂》)

      (6)龜紗隔霧,繡簾鉤月,那時曾見。照影兒、覷了千回百轉(zhuǎn)。素艷明於練。/柔腸堆滿相思愿。更重看幾遍。是天然不用,施朱櫳翠,羞損桃花面。(宋·趙長卿《探春令》)

      (7)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一簾鳩外雨,幾處閑田,隔水動春鋤。新煙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猶記得、當年深隱,門掩兩三株。/愁余?;闹薰配?,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兆杂X、圍羞帶減,影怯燈孤。常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書縱遠,如何也都無。(宋·張炎《渡江云》)

      (8)斜日封殘雪。記別時、檀槽按舞,霓裳初徹。唱煞陽關(guān)留不住,桃花面皮似熱。漸點點、珍珠承睫。門外潮平風席正,指佳期、共約花同折。/情未忍,帶雙結(jié)。釵金未斷腸先結(jié)。下扁舟、更有暮山千疊。別后武陵無好夢,春山子規(guī)更切。但孤坐、一簾明月。蠶共繭、花同蒂,甚人生要見,底多離別。誰念我,淚如血。(宋·呂渭老《賀新郎》)

      (9)春風曾見桃花面,重見勝初見。兩枝獨占小春開,應(yīng)怪劉郎迷路、又重來。/旁人應(yīng)笑髯公老,獨愛花枝好。世間好景不長圓,莫放笙歌歸院、且尊前。(宋·張景修《虞美人》)

      (10)中酒情懷,怨春羞見桃花面。王孫別去草萋萋,十里青如染。不恨梨云夢遠,恨只恨、盟深交淺。一般孤悶,兩下相思,黃昏依黯。/樓依斜陽,翠鸞不到音書遠。綠窗空對繡鴛鴦,□縷憑誰翦。知在新亭舊院。杜鵑啼、東風意懶。便歸來后,也過清明,花飛春減。(宋·仇遠《燭影搖紅》)

      (11)分明無背面,相逢不相見。年年桃花面,臨州下水船,梢公力方便。(宋·釋印肅《三昧諸頌》)

      (12)一杯連坐兩髯棋,數(shù)片深紅入座飛。十分瀲滟君休訴,且看桃花好面皮。野飲花間百物無,杖頭惟掛一葫蘆。已傾潘子錯著水,更覓君家為甚酥。(宋·蘇軾《劉監(jiān)倉家煎米粉作餅子余云為甚酥潘邠老家造》)

      (13)襟抱恢疏老更寬,笑談終夕盡君歡。主人更有桃花面,病眼其如隔霧看。(宋·晃沖之《和二十二弟》二首其一)

      (14)樓倚春城,鎖窗曾共巢春燕。人生好夢比春風,不似楊花健。舊事如天漸遠。奈情緣、素絲未斷。鏡塵埋恨,帶粉棲香,曲屏寒淺。/環(huán)佩空歸,故園羞見桃花面。輕煙殘下闌干,獨自疏簾卷。一信狂風又晚。海棠花、隨風滿院。亂鴉歸后,杜宇啼時,一聲聲怨。(宋·翁孟寅《燭影搖紅》)

      (15)菊花忽作桃花面,放眼難看九月黃?;ú灰娞椅┮娋?,又將紅雨學啼妝。(宋·朱翌《桃花菊》)

      (16)雪洗桃花面,煙描柳葉眉。與春同是夢,安用賞春為。(宋·白玉蟾《春日自省》二首其一)

      (17)風流紫府郎,痛飲烏紗岸。柔軟九回腸,冷怯玻璃盞。纖纖白玉蔥,分破黃金彈。借得洞庭春,飛上桃花面。(金·完顏璟《生查子》))

      (18)池亭荷凈納涼時。四面柳依稀。棹得酒船回??达L里、沙巾半欹。殘霞照水,夕陽明樹,天付畫中詩。應(yīng)不負歸期。更誰看、桃花面皮。(元·許楨《太常引》)

      (19)春風盡日閑庭院,人美麗正芳年,時常笑顯桃花面。翠袖揎,玉筍呈,金杯勸。(元·鍾嗣成《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歡》)

      (20)社日年年會飲同,東原西埭鼓冬冬。無人不是桃花面,笑殺河陽樹上紅。(明·陳憲章《社中》四首)

      (21)秦淮二月新柳黃,折柳貽人人斷腸。可憐裊裊秦淮柳,今朝又上離人手。離人手把柔條看,柔腸低拂紫騮鞍。紫騮欲嘶人落淚,誰當此際猶能醉。綢繆執(zhí)手問前期,蓮子花開是到時。但恐見蓮君不見,令人空憶桃花面。青青草色長干道,偏使離人顏易槁。秦淮上流即豐溪,我心隨水不復西。請看不斷秦淮水,有心寧不相思死。(明·鄭如英《秦淮別怨詩贈期蓮生》)

      (22)星橋烏鵲填,笑嬋娟,金尊偏送

      桃花面。(明·陳汝元《金蓮記·小星》)

      例(3)至例(22)是宋、金、元、明各時代的詩、詞、曲作品,其中都有“桃花面”(包括其變體“桃花面皮”)一詞的運用。由此可見,由《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花”之喻的修辭實踐而生成的比喻詞“桃花面”,早已連同其“桃花”喻體的意象審美認知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審美觀,并成為其“集體無意識”的審美自覺。經(jīng)由這些文學作品的傳播,“桃花面”一詞在普通民眾中的傳播也就可想而知了,普通民眾受《詩經(jīng)》修辭實踐審美觀影響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因為詞匯是人類思維的結(jié)晶,是人類認知的產(chǎn)物。詞匯在語言表達中反復運用,又反過來固化了人們的思維與認知,產(chǎn)生心理定勢作用?!疤一ā庇黧w的意象審美認知雖然一開始只屬《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一詩作者個人,但事實上卻隨著“桃花面”一詞在漢語日常語言表達中的擴散運用,早已成為全體中國人“集體無意識”的審美自覺。

      這里,我們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桃花面”一詞在唐代以后的廣泛傳播與流行,恐怕還與唐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有關(guān)。這首詩只有四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但在中國文學史上卻非常有名。因為這首詩跟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有關(guān)。據(jù)唐人孟棨《本事詩》記載,博陵人崔護,“資質(zhì)甚美,而孤潔寡合”。曾因“舉進士第不中,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因酒渴,見花木叢中一莊,遂求水于屋主??坶T久,有一女子出,姿質(zhì)甚美,迎崔護入內(nèi),命座,且奉之以水。二人對視良久,皆有感于心,最后還是依依惜別了。次年清明日,崔護忽憶前事,情不可遏,復往城南莊上尋其女子,惜未得見。無奈中題詩一首于其門扉上,怏怏而歸。后數(shù)日,崔護又偶至城南,再往尋之。不意聞莊上有哭聲,遂扣門問之,乃知前所見女子因見他的題詩思念而亡。崔護聞之,不勝悲傷,入內(nèi)捧女子大哭。半日,女子復活。女父大喜,遂嫁其女于崔護。”[5]130史載,崔護經(jīng)歷幾次科舉考試失利后,最終于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即公元796 年)進士及第。唐文宗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官至京兆尹,同年升任御史大夫、廣南節(jié)度史。崔護在仕途上雖然一帆風順,為一代封疆之大吏,但文學上的成就并不是特別突出,現(xiàn)見于《全唐詩》中的存詩只有六首,其中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為廣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最大。這首詩之所以傳播久遠,除了其背后的愛情故事感人之外,事實上還與其中的兩句在修辭文本的建構(gòu)上的成功有關(guān)。這兩句,一是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將“人面”與“桃花”并舉,這是修辭上的“映襯”;二是第四句“桃花依舊笑春風”,將桃花人格化,是修辭上的“擬人”。正是因為有第二句“人面”與“桃花”相互映襯的喜悅之情作鋪墊,遂使第四句不見“人面”而只見“桃花”的無比悲傷之情就顯得愈發(fā)深重。這就是這首詩感人之深的原因所在。我們應(yīng)該承認,“桃花面”一詞早在崔護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崔護也未曾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將“人面”與“桃花”聯(lián)系搭掛起來,但是他將“人面”與“桃花”作為對照,事實上是認同了桃花的審美價值,是對《詩經(jīng)》有關(guān)“桃花”喻體意象審美認知的繼承。同時,我們還應(yīng)承認,比喻詞“桃花面”的運用雖非崔護的發(fā)明,但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在推動漢語“桃花面”一詞的擴散傳播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肯定是非常大的。

      三、《詩經(jīng)》頌贊之喻所確立的審美觀

      《詩經(jīng)》的比喻修辭實踐很多,對中國人審美價值觀的形成影響深遠。除了上述《國風·周南·桃夭》的“桃花”之喻外,不少表達祝頌、贊美主題的詩作所建構(gòu)的比喻修辭文本,其喻體選擇的意象審美認知對后世中國人審美觀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限于篇幅,這里我們不擬將《詩經(jīng)》所建構(gòu)的相關(guān)修辭文本一一列舉出來,而只擬舉兩例有關(guān)頌贊主題的比喻修辭文本以作說明。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例祝頌之類的比喻修辭文本建構(gòu):

      (1)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爾,俾爾戩榖。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zhì)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徧為爾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小雅·天?!罚?/p>

      例(1)是一首祝頌詩。對此,《毛詩序》有清楚的說明:“《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爆F(xiàn)代學者趙逵夫更進一步指出,“此詩乃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時祝賀宣王親政的詩”。全詩“表達了作為宣王的撫養(yǎng)人、老師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對新王的熱情鼓勵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宣王登位后能勵精圖治,完成中興大業(yè),重振先祖雄風。實際上,也表達了召伯虎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盵6]330-331全詩共六章,其中第三章與第六章都有比喻修辭文本的建構(gòu)。第三章有三個比喻修辭文本連續(xù)鋪排:“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是頌天之辭,意思是說:上天之恩如山如嶺,上天之恩如岡如陵,上天之恩如江河之水。第六章有四個比喻修辭文本,分別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與“如松柏之茂”,是祝頌周宣王之辭。前三句的意思是說:周宣王就像漸滿的上弦之月,又像是冉冉而升的朝陽,周宣王將會像南山一樣萬壽無疆。后一句的意思是說:周宣王年輕旺健,就像茂盛的松柏一樣。

      召伯虎祝頌周宣王的上述七個比喻修辭文本,其所選擇的喻體,我們將其歸納一下,其實就是五類:一是“日”,二是“月”,三是“山”(包括“山”“阜”“岡”“陵”“南山”),四是“川”,五是“樹”(包括“松”“柏”)。眾所周知,“日”“月”“山”“阜”“岡”“陵”“川”“松”“柏”,乃是大自然中尋常之物,詩人召伯虎之所以在祝頌周宣王時選擇了這五類事物作為喻體,而沒有選擇其他別的事物,應(yīng)該是基于先秦時代人們對太陽的高遠溫暖之美、月亮的高遠明亮之美、山陵的高大之美、江河的深廣之美、松柏的茂盛長青之美的審美認知??陀^地說,《詩經(jīng)·小雅·天?!返倪@種審美傾向不能代表中國先秦時代所有人的認知,當然更不能代表所有時代的中國所有人的認知。但是,事實上由于詩人召伯虎上述比喻修辭實踐在喻體選擇的審美認知經(jīng)由《詩經(jīng)》的廣泛傳播,早已對全體中國人產(chǎn)生了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從而使后世中國人的審美觀受到了深刻影響。這種審美觀的影響,我們不必從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去引經(jīng)據(jù)典,僅從我們當代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鮮活的例證。例如,20 世紀60 年代中期(甚至更早)至70 年代后期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一些詩詞或歌曲作者以太陽比毛澤東,以高山、大海比毛澤東對中國人民的恩情,以松柏萬年青祝愿毛澤東萬壽無疆;又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每當要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或是對別人的提攜幫助之恩表達感激之情時,常有“恩重如山”“恩深似?!钡恼f法;再如,我們每當逢年過節(jié)或老人壽宴之時祝福老人,常用“壽比南山,福如東?!敝惖奶自挕_@些語言現(xiàn)象,對于中國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說了千百遍,聽了千百遍,都是不以為意的,幾乎沒有人會意識到我們的這些語言表達有著先秦時代中國人審美觀的鮮明時代烙印,是受到《詩經(jīng)·小雅·天?!繁扔餍揶o實踐所確立的審美觀深刻影響的結(jié)果。至于《詩經(jīng)·小雅·天?!酚嘘P(guān)月亮之喻所確立的審美觀對后世中國人的深刻影響,我們看看《詩經(jīng)》之后的中國歷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日常語言生活的表現(xiàn),便就一清二楚了,無庸贅述。

      上面我們分析的是《詩經(jīng)》中的祝頌之喻,下面再來看看《詩經(jīng)》中的贊美之喻:

      (2)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

      例(2)是贊美“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的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之美貌的。其中,第二章有六個比喻修辭文本連續(xù)鋪排,分別是:“手如柔荑”,形容莊姜之手就像是春天萌生的白茅之芽,又細又嫩;“膚如凝脂”,形容莊姜的皮膚就像是凝固的油脂那樣細膩光滑;“領(lǐng)如蝤蠐”,形容莊姜的脖頸就像蝤蠐(天牛的幼蟲)那樣又白又長;“齒如瓠犀”,形容莊姜的牙齒就像瓠瓜籽兒一樣潔白整齊;“螓首蛾眉”,是兩個比喻文本聯(lián)合并列,“螓首”是形容莊姜的額頭就像螓(似蟬而小)一樣豐滿開闊;“蛾眉”是形容莊姜的眉毛像蛾蠶的觸角那樣細長而彎曲。這六個比喻修辭文本所涉及到的六個喻體,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詩人喻體選擇的意象審美認知,清楚地彰顯了其對女子之美的認定標準。

      值得指出的是,《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一詩所彰顯的上述審美認知雖然還帶有詩人的個人色彩,充其量也只能代表先秦時代人們的審美認知,不可能代表所有時代所有人的審美認知。但是,由于《詩經(jīng)》上述比喻修辭實踐所確立的喻體意象審美的價值觀事實上對后世文學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于直到今日,中國人對于女性之美的審美認知仍然在沿襲先秦時代人們的認知模式。比如說,在我們?nèi)粘UZ言生活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人對女人之手的柔嫩與手指的細長,牙齒的潔白整齊,皮膚的光滑細膩,脖子的細長白皙,額頭的飽滿,眉毛的細長彎曲等持贊美態(tài)度;在很多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則不時見到諸如“細長的手指”“柔嫩的小手”“潔白整齊的牙齒”“膚如凝脂”“淡掃蛾眉”“天庭飽滿”等描寫女性容貌的用語被一再重復運用,甚至成了文學描寫的套話,成為人人都熟悉的陳詞濫調(diào)。有關(guān)這方面的例子,只要我們在日常語言生活與文學閱讀中稍有留心,便能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無庸再予以舉例說明了。而這些套話與陳詞濫調(diào)之所以一再被人們重復,并不是因為現(xiàn)代人缺乏創(chuàng)意造言的智慧,而是深受《詩經(jīng)》有關(guān)女性之美的比喻修辭實踐所確立的審美觀的深刻影響,以至于在“集體無意識”的傳統(tǒng)審美觀的作用下,在說寫表達中不知不覺地脫口而出、下筆一揮成文。

      結(jié)語

      《詩經(jīng)》中的比喻修辭文本建構(gòu)非常普遍,其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也豐富多彩。這些早期的比喻修辭實踐成果,不僅彰顯了中國遠古時代先民的創(chuàng)意造言智慧,而且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其審美觀??陀^地說,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并非只有漢民族人才會運用,其他民族的人也是會運用的。因為它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手法,更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認知方式。只是由于漢民族的先民運用這種修辭手法時,能夠植根于中國的土地,基于漢民族人對于世界、對于萬物的認知,就近取譬,因而建構(gòu)出的比喻修辭文本,不僅極富表達力,而且別具東方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对娊?jīng)》中的許多比喻修辭文本,雖然其喻體與本體的匹配有其偶然性,是文本建構(gòu)者的個人修辭行為,喻體選擇的意向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但是,這種具有鮮明個人色彩的喻體所映射的意象認知,以及體現(xiàn)在這種意象認知上的審美傾向,卻因為《詩經(jīng)》在中國歷史與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而對全體中國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并進而深刻地影響了后世中國人的審美觀。

      猜你喜歡
      審美觀喻體詩經(jīng)
      比喻讓描寫更形象
      論唐代琴論中的主“靜”審美觀——以《昭文不鼓琴賦》《無弦琴賦》《琴訣》為例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額日德木特古斯以《春》為題詩的審美觀
      淺論美術(shù)基礎(chǔ)課程在廣告學專業(yè)構(gòu)成中的必要性
      東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0:55:09
      淺談日本傳統(tǒng)建筑中的日式美學
      從喻體選擇對比哈薩克語和漢語比喻的民族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喜馬拉雅
      福建文學(2015年4期)2015-04-27 00:48:50
      彩票| 怀化市| 连江县| 囊谦县| 邯郸市| 景德镇市| 平乐县| 阿克| 黎城县| 永定县| 禹州市| 梧州市| 玉山县| 怀宁县| 沈丘县| 曲水县| 云林县| 大宁县| 伊春市| 河曲县| 锡林浩特市| 鹿邑县| 淮南市| 喀喇沁旗| 满城县| 玉门市| 佛冈县| 峡江县| 庆元县| 阿鲁科尔沁旗| 营口市| 桃园县| 丰都县| 泰顺县| 和政县| 东明县| 武强县| 阳朔县| 扬中市| 广南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