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遠(yuǎn)航
(湖州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理書,都記述有很多頗具神異色彩的傳說故事。對于這些傳說故事,有些史家出于維護(hù)地理文獻(xiàn)的紀(jì)實性目的,曾對其痛加鞭笞。如杜佑在《通典·州郡》中說:“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區(qū)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風(fēng)土。纖介畢書,樹石無漏,動盈百軸,豈所謂攝機要者乎!如誕而不經(jīng),偏記雜說,何暇編舉?”[1]4451然而實際上,正是這些“纖介畢書,樹石無漏”“誕而不經(jīng),偏記雜說”,才大大強化了地理書的文學(xué)意味,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魏晉南北朝地理書記載的神怪故事,內(nèi)容豐富,光怪陸離,多姿多彩。有的是真實事件的神秘化,有的本無其事,全系臆造,有的是變相的宗教宣傳,有的是神話傳說的改造。撮其要者,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十類。
《禮記·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fēng)雨、見怪物,皆曰神。”[2]1588自然山水也被古人當(dāng)作神靈來膜拜。魏晉南北朝地理書記載了很多山水傳說。
有些山水傳說解釋了山水的命名由來。如鄭緝之《東陽記》:“歌山在吳寧縣,故老相傳云,昔有人乘船從下過,見一女子谷汲,乃登此山,負(fù)水行歌,姿態(tài)甚妍,而莫知所由,故名歌山?!盵3]772由此看來,此山是因善歌仙女而名。今歌山鎮(zhèn)位于浙江省東陽市境內(nèi)。
有些山水傳說是從山水的外形狀態(tài)而進(jìn)行的聯(lián)想。如王韶之《始興記》:“中宿縣有貞女峽,峽西岸水際,有石,如人形,狀似女子,是曰貞女,父老相傳,秦世有女?dāng)?shù)人,取螺於此,遇風(fēng)雨晝昏,而一女化為此石?!盵3]106-107貞女峽的傳說顯然是人們從山石的形狀引發(fā)聯(lián)想而來?!钝蛾栍洝芬嘣唬骸佰蛾栁饔型?qū)N艨h人陳明與梅氏為婚,未成,而妖魅詐迎婦去。明詣卜者,決云:‘行西北五十里求之?!魅缪?,見一大穴,深邃無底。以繩懸人,遂得其婦。乃令婦先出,而明所將鄰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婦乃自誓執(zhí)志,登此岡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盵4]188這實際是因山的形狀而杜撰的一個傳說,但卻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祈雨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神秘文化。在中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人們希望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但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卻又極為有限,所以對雨水特別倚重,具有濃烈的崇拜之情,由此衍生出了許多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崇拜雨水的文化現(xiàn)象。魏晉南北朝地理書記載了很多祈雨故事。
祈雨的方式很多,其中尞祭祈雨比較常見。祈雨時,以柴薪燃火焚燒犧牲,人們認(rèn)為犧牲隨柴煙升上天庭,可以敬獻(xiàn)天上諸神。例如《桂陽先賢畫贊》記載:“臨武張熹字季智,為平輿令。時天下大旱,熹躬禱雩,未獲嘉應(yīng),乃積柴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張化,從熹焚焉?;鸺攘?,天靈感應(yīng),即澍雨?!盵5]1786現(xiàn)代人看來自焚祈雨當(dāng)然是無用的,但張熹為民請命,不畏犧牲的精神可嘉。又如《長沙耆舊傳》云:“祝良,字召卿,為洛陽令。歲時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應(yīng),滂沱下雨。”[5]1315-1316漢代天人感應(yīng)觀念認(rèn)為,水旱、地震等災(zāi)害是由于人“上干天和”造成的,是上天對政治失常的譴責(zé)。所以,這則故事中祝良曝身階庭以祈雨。
古人認(rèn)為龍與牛都是神獸,能夠興云布雨,祈得雨水,所以有祭龍祈雨的方式?!兑硕忌酱ㄓ洝吩唬骸班l(xiāng)下村有淵,淵有神龍,每旱,百姓輒以菵草投淵上流,魚死龍怒,應(yīng)時天雨?!盵6]330盛弘之《荊州記》曰:“魚復(fù)縣有神淵,北有白鹽崖,天旱火燃崖上,推其灰燼下降淵中,尋則降雨。西有龍淵,清深不測,傳云漢祖伐秦經(jīng)途於此,見淵中白壁赤柱,狀若官府,因名龍淵?!盵6]330還有以牛祈雨的方式。如顧微《廣州記》曰:“郁林郡山東南有一池,池邊有一石牛,人祭祀之,若旱,百姓殺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祀畢則天雨大注?!盵6]56
此外,還有以石祈雨、以水獺祈雨等方式。如盛弘之《荊州記》曰:“佷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西北有石穴,北行百步許,二大石其間相去一丈許,俗名其一為陽石,一為陰石。水旱為災(zāi),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盵6]56又曰:“耒陽縣有雨瀨,此縣時旱,百姓共壅塞之,則甘雨普降。若一鄉(xiāng)獨壅,雨亦偏應(yīng),隨方所祈,信若符刻。”[6]56
祈雨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樸素的思想觀念,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
魏晉南北朝地理書記載了很多道教、佛教故事。宗教的影響,為地理書的神怪故事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來源和幻想基礎(chǔ)。其中,源出于中國本土的道教故事更多一些。
有的是鼓吹道教法術(shù)的。如《楚國先賢傳》曰:“樊英隱于壺山,嘗有暴風(fēng)從西南起。英謂學(xué)者:‘成都市火甚盛?!蚝飨蛩灾?。乃令記其時日。后有從蜀郡來者云:‘是日大火,有云從東起,須臾大雨?!盵7]24又如鄧德明《南康記》曰:“陽道士葬巖石室。元嘉中,道士過世,臨終語弟子等:‘可送吾置彼石室,巾褐香爐,此外無所須也。’及其亡日,謹(jǐn)奉遺命。葬經(jīng)數(shù)年,尸猶儼然。葛巾覆之如初,弗朽。后忽不復(fù)見。今舟行者過其山渚,尚聞香氣,咸異焉。”[6]262含水一嗽就能滅火,巖石葬身能不朽,這些無非是道教吹噓法術(shù)而已。
還有一些“洞天福地”故事,也和道教相關(guān)。例如孔曄《會稽記》曰:“始寧縣有壇宴山,相傳云仙靈所宴集處,山頂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6]228又如顧野王《輿地志》:“贛縣黃唐山有石室,如數(shù)千間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櫛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常有車馬跡,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繁茂,水石幽絕,蓋靈仙窟宅也。山下居,每于丙日輒聞山室有茄鼓簫樂之聲。”[6]235亦真亦幻的仙境的營造,反映出地記作家對清靜安謐的理想生活的一種向往。
佛教故事則主要是關(guān)乎因果報應(yīng)。如《會稽先賢傳》:“孔愉嘗至吳興余不亭,見人籠龜于路。愉買而放之。至水,反顧視愉。及封此亭侯而鑄印,龜首回屈,三鑄不正,有似昔龜之顧。靈德感應(yīng)如此,愉悟,乃取而佩焉?!盵7]824又如潘岳《關(guān)中記》曰:“漢武習(xí)水戰(zhàn),作昆明池。人釣魚綸,絕而去,夢于帝求去其鉤。明日帝戲于池,見魚銜索,帝取其鉤放之。間三日復(fù)游,池濱得珠一雙。帝曰:‘豈非昔魚之報也?!盵4]148魏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已經(jīng)在社會上廣有影響,因果報應(yīng)之說在民間非常流行。放生龜魚,遂得善報。如行惡事,也會得到報應(yīng)。例如《陳留志》曰:“韓卓父嘗為吏所辱,卓執(zhí)兵伏道,欲候殺之,而長子暴病將死,卓乃嘆曰:‘道家有言:報讎不欲過。今長子病,豈為是乎?’於是乃投刃援杖,復(fù)恥而止?!盵6]2208韓卓本打算殺死讓父親受辱的人,偏偏這時候長子暴病,韓卓覺得這是自己惡念的果報,于是打消了殺人計劃。需要注意的是,韓卓這里所說的“道家”,系指佛教。
魏晉南北朝地理書里關(guān)于神仙的故事,已經(jīng)與上古神話有所不同了。此時的神仙,不再高居天庭,而是變成活動于人間的神秘力量。
地理書里,有一些是遇仙故事。如孔靈符《會稽記》記載:“射的山南有白鶴山,此鶴為仙人取箭。鄭弘嘗采薪,得一遺箭,頃有人覓,弘還之。問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曰:‘?;既粢d薪為難,愿朝南風(fēng),暮北風(fēng)?!蠊弧9氏L(fēng)至今猶然,呼為‘鄭公風(fēng)’也?!盵6]4060這應(yīng)該是人們根據(jù)山名及當(dāng)?shù)氐乩憝h(huán)境,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遇仙故事。又如孔靈符《會稽記》:“諸暨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jīng)始諸山,往往遷昜,功費千計,生業(yè)將盡,后游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dāng)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云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盵6]228在這些遇仙故事中,神仙都是慷慨施惠于人的角色,已經(jīng)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而仙界與世俗的交流也是和諧融洽的。
還有一些是感遇故事,也很生動。例如沈懷遠(yuǎn)《南越志》:“昔有溫氏媼者,端溪人也。居常澗中捕魚以資日給。忽于水側(cè)遇一卵大如斗,乃將歸,置器中,經(jīng)十許日,有一物如守宮,長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長五尺,便能入水捕魚,日得十余頭。稍長二尺許,得魚漸多。常游波中,瀠洄媼側(cè)。媼后治魚,誤斷其尾,遂逡巡而去,數(shù)年乃還。媼見其輝光炳耀,謂曰:‘龍子復(fù)來耶?’因蟠旋游戲,親馴如初。秦始皇聞之,曰:‘此龍子也,朕德之所致?!t使者以元珪之禮聘媼。媼戀土,不以為樂,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龍輒引船還,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數(shù)四,使者懼而止,卒不能召媼。媼殞,瘞于江陰,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cè),縈浪轉(zhuǎn)沙以成墳,人謂之掘尾龍。今南人為船為龍掘尾,即此也?!盵8]519-520這是與龍母相關(guān)的故事。龍子報答龍母養(yǎng)育之恩,始終不棄,令人欽敬。龍母文化至今也是南方龍圖騰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
仙化故事,在地理書里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例如《桂陽先賢畫贊》曰:“成武丁以疾而終,殮畢。其友從臨武縣來至郡,道與武丁相逢。友曰:‘子欲何之?而不將人?!鹪唬骸裎崮嫌?,為過報小兒,善護(hù)大刀。’到其門,見其妻哭泣,問之,答曰:‘夫沒?!汛篌@,曰:‘吾適與相逢?!税l(fā)棺視,了無所見。遂除縗绖,而心喪之。咸以武丁得神仙?!盵6]1589-1590成武丁本來病死了,可朋友偏偏與他在路上相遇,到他家打開棺材一看又空無一物,可見成武丁是成仙了。又如《丹陽記》:“蔣子文為秣陵尉,自言己將死,當(dāng)為神。后為賊所殺,故吏忽見子文乘白馬,如平生。孫權(quán)發(fā)使,封子文而為都中侯,立廟鐘山,因改為蔣山?!盵4]187蔣神,是江南地區(qū)信仰最為廣泛的神靈。相沿成俗,直到現(xiàn)在,仍有人祭祀“蔣神”。
法國學(xué)者格羅特說過:“在中國人那里鞏固地確立了一種信仰、學(xué)說、公理,即死人的鬼魂與活人保持著最密切的接觸,其密切程度差不多跟活人彼此的接觸一樣。當(dāng)然在活人與死人之間是劃著分界線的。但這兩個世界之間的交往都是十分活躍的。”[9]296魏晉南北朝地理書里就記載了很多鬼怪顯靈和作祟的故事。例如鄭緝之《永嘉郡記》曰:“安國縣有山鬼,形體如人,而一腳,裁長一尺許。好啖鹽,伐木人鹽,輒偷將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伐木犯之,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澗中取石蟹,伺伐木人眠息,便十十五五出,就火邊跂石炙啖之。常有伐木人見其如此,未眠之前,痛燃石使熱,羅置火畔,便佯眠看之。須臾魑出,悉皆跂石,石熱灼之,跳梁叫呼,罵詈而去。此伐木人家,后被火燒委頓?!盵6]4185故事對山鬼的形象進(jìn)行了人性化描寫。本來山鬼和人相安無事,偏有人搞了惡作劇,結(jié)果遭了殃。這個故事首尾圓合,已經(jīng)接近志怪小說了。
地理書也寫到一些妖怪作祟的故事。如劉欣期《交州記》:“刺史陶璜晝臥,覺,見一女子枕其臂,始欲捉之,以爪其手,痛不可忍。放之,遂飛去?!盵6]1707這是個女妖,掙脫逃走了。還有男妖作祟的故事,如《三吳記》:“后漢時,姑蘇有男子,衣白衣,冠幘,容貌甚偉,身長七尺,眉目疏朗。從者六七人,遍歷人家,奸通婦女,晝夜不畏于人。人欲掩捕,即有風(fēng)雨,雖守郡有兵,亦不敢制。茍犯之者,無不被害。月余,術(shù)人趙杲在趙,聞吳患,泛舟遽來。杲適下舟步至姑蘇北堤上,遙望此妖,見路人左右奔避無所,杲曰:此吳人所患者也。時會稽守送臺使,遇,亦避之于館,杲因謁焉。守素知杲有術(shù),甚喜。杲謂郡守曰:君不欲見乎?因請水燒香,長嘯數(shù)聲,天風(fēng)歘至,聞空中數(shù)十人響應(yīng),杲擲手中符,符去如風(fēng)。頃刻,見此妖如有人持至者,甚惶懼,杲謂曰:何敢幻惑不畏?乃按劍曰:誅之。便有旋風(fēng)擁出。杲謂守曰:可視之矣。使未出門,已報去此百步,有大白蛟,長三丈,斷首于路旁,余六七者,皆身首異處,亦黿鼉之類也。左右觀者萬余人,咸稱自此無患矣。”[6]3855此講道士捉妖過程,情節(jié)生動有趣,大概經(jīng)過后人潤色。地理書里鬼怪顯靈和作祟的故事,與魏晉南北朝志怪風(fēng)氣有關(guān),反映了那時人們濃重的宗教迷信思想。
中國自先秦以來就存在祭祀、卜筮的傳統(tǒng),人們希望通過祭祀得到鬼神的保佑,通過卜筮預(yù)知禍福?!痘茨献印ぬ┳逵?xùn)》說:“夫鬼神,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然而郊天、望山川禱祠而求福,雩兌而求雨,卜筮而決事。”魏晉南北朝地理書里,也出現(xiàn)了一些卜筮、占夢、命相、應(yīng)驗一類的故事。
卜筮之法甚多。有觀物占卜的,如《陳留耆舊傳》曰:“魏尚被系詔獄,有雀集獄棘上。尚占曰:‘夫棘樹者,中心赤,外有刺,像我,言有刺而赤心至誠?!盵6]4257魏尚在獄中,看到“有雀集獄棘上”,認(rèn)為是吉兆,因為“棘”與“吉”諧音,又與魏尚外剛烈而內(nèi)赤誠的性格一致。有占星卜筮的,如《豫章列士傳》曰:“周騰,字叔達(dá),為御史?;傅塾辖?,平明出,叔達(dá)仰首曰:‘王者象星,今宮中宿策馬星不出動,帝何出焉?’四更,皇子卒,遂止?!盵6]31周騰善識星象,勸阻了漢桓帝的郊祀活動,此夜果然宮中有事。還有望氣卜筮的,例如甄烈《湘州記》曰:“宋大明中,望氣者云湘東有天子氣,遣日者巡視,斬岡以厭之。鄩湘東王為天子。即明帝也?!盵6]834望氣是根據(jù)云氣的色彩、形狀和變化來附會人事,預(yù)言吉兇的一種占卜法。望氣者認(rèn)定,凡皇帝所在地均有一股非同一般的云氣,是為天子氣。大明是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的年號。劉駿聽說湘東有天子氣,就派人去鎮(zhèn)壓。結(jié)果沒起到作用,劉彧后來還是當(dāng)了皇帝,即宋明帝。
占夢是一種特別的卜筮。如《會稽先賢傳》曰:“吳侍中闞澤,字德潤,山陰人也。在母胎八月而叱聲震外,年十三,夜夢名字炳然懸在月后,遂昇進(jìn)也?!盵6]1839闞澤少年時候做夢,夢到名字懸在月后,果然后來當(dāng)了大官。又如《長沙耆舊傳》云:“文虔,字仲儒,為郡功曹吏。時霖雨廢人業(yè),太守憂悒,召虔補戶曹。虔奉教齋戒,在社三日,夜夢白頭翁謂曰:‘爾來何遲?’虔具白所夢。太守曰:‘昔禹夢青繡衣男子,稱蒼水使者,禹知水脈當(dāng)通。若掾此夢,將可比也。’明日果大霽。”[4]40這個太守是個占夢高手,他竟然從屬下的夢里預(yù)知陰晴。
漢末魏晉時人們已經(jīng)認(rèn)為人各有命了,所以也有了專門看人命相的相師。如《長沙耆舊傳》載:“劉壽少時遇相師曰:‘君腦有玉枕,必至公也?!笾撂?。”[6]1677又載:“太尉劉壽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廓,必典家邦。’”[6]1684相師觀劉壽頭、耳而斷定其日后富貴,當(dāng)然虛妄,但這也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的迷信思想。這類故事一般沒有太多的現(xiàn)實意義,正如《晉書·藝術(shù)傳》所說:“詳觀眾術(shù),抑惟小道,棄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經(jīng)。載籍既務(wù)在博聞,筆削則理宜詳備?!?/p>
葛洪《抱樸子·微旨》曰:“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猶皆有精氣;人體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之至大者,于理當(dāng)有精神,有精神則亦賞善而罰惡,但其體大而網(wǎng)疏,不必機發(fā)而響應(yīng)耳?!痹谖簳x南北朝,一些動物和植物也往往被附上神秘色彩,為精為靈。例如《南中志》曰:“猩猩在山谷中,行無常路,百數(shù)為髃。土人以酒若糟設(shè)于路;又喜屩子,土人織草為屩,數(shù)十量相連結(jié)。猩猩在山谷見酒及屩,知其設(shè)張者,即知張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罵云‘奴欲張我’,舍之而去。去而又還,相呼試共嘗酒。初嘗少許,又取屩子著之,若進(jìn)兩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屩子相連不得去,執(zhí)還內(nèi)牢中。人欲取者,到牢邊語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葥穹示?,相對而泣。即左思賦云‘猩猩啼而就禽’者也。昔有人以猩猩餉封溪令,令問餉何物,猩猩自于籠中曰:‘但有酒及仆耳,無它飲食?!盵10]2850在這則故事里,猩猩不但能通人情,懂人語,而且還能知人意:“知其設(shè)張者,即知張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罵”,充溢著神秘化色彩。但也有為害人類的靈怪。如《尋陽記》曰:“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疏一符與水中,少日,見一蛟死,浮出?!盵3]1664董奉是名醫(yī),其書符殺蛟的故事,隱含著人們對其醫(yī)術(shù)的肯定。
魏晉南北朝人認(rèn)為不但動物可以變化,植物也能通靈。例如《永嘉郡記》曰:“青田出枯楊,所經(jīng)山路左側(cè),木則黃蘗為林,草便黃連復(fù)地。土人往伐黃蘗者,皆有酒食禱祠。禱祀若有違失山神意,二藥輒化為異物,不可復(fù)得?!盵6]4257如果禱祀不誠,“二藥輒化為異物”,反映了時人“萬物有靈”的觀念。又如顧微《廣州記》曰:“古度樹,葉如栗而大于枇杷。天花,枝柯皮中生子。子似杏而味酢。取煮以為粽。取之?dāng)?shù)日,不煮,化為飛蟻?!盵6]4262“不煮,化為飛蟻”,可見古度樹通靈,倍顯神奇。
時人認(rèn)為植物可以變化為動物或人?!缎杏洝吩唬骸扒q樹精為青羊,萬歲樹精為青牛。多出游人間?!盵6]3937南朝宋荀伯子《臨川記》:“麻山,或有登之者,望廬岳、彭蠡皆在其下,有黃連、厚樸恒生焉。又有楓樹及數(shù)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無臂腳,入山往往見之,或研之者,皆出血,人以籃冠其頭,明日看,輒失籃。俗名楓子鬼。”[6]236千年楓樹,“如人形,眼鼻口全”已變化為鬼魅。而“或研之者,皆出血”,則分明與人無異。再如《湘中記》:“衡山白槎廟。古老相傳:昔有神槎,皎然白色,禱之靈無不應(yīng)。晉孫盛臨郡,不信鬼神,乃伐之。斧下流血。其夜,波流神槎向上,但聞鼓角之聲,不知所止?!盵7]2342槎,指樹枝的分叉。白槎在被砍伐時流血,可見與動物無異?!对フ掠洝匪浀囊粍t故事更為生動:“新淦縣北二十五里曰封溪,今有聶友所伐梓系著牂柯處。昔聶友於此左右,夜照射,遇一白鹿,友遂射之。鹿帶箭走,友即躡跡追尋不得見,向箭著一梓樹,友即伐樹。數(shù)斧,便有血出而落之梯,隨復(fù)故創(chuàng),不可得斷。友更多將手力復(fù)伐之,輦其梯而焚之,樹遂斷。”[6]2420梓樹幻化為白鹿,伐樹時更是有“有血出而落之梯,隨復(fù)故創(chuàng),不可得斷”的神力。
魏晉南北朝地理書里有一些故事,明顯帶有懲惡勸善的用意。王韶之《始興記》中記一個神異故事:“秋水源山盤石上,羅列十甕,皆蓋以青盆,其中悉是銀餅,人有遇之者,但得開觀之,不可取,取輒迷悶。晉太元初,林驅(qū)家仆竊三餅,有蛇傷而死。其夜,林驅(qū)夢神語曰:‘君奴不良,盜銀三餅,已受顯戮,愿以銀相備?!?qū)覺,奴死銀在。其傍有徐道者,自謂能致,乃集祭酒,盛奏章書,擊鼓吹入山。須臾,雷霆雨石,倒樹折木,道遂懼走?!盵6]3609《始興記》所記述的這個故事的主旨乃在于教導(dǎo)人們不可貪盜。后文徐道請神的記述,非?;腥?,先寫其自我吹噓、煞有介事之狀,后面寫真神顯靈,他“懼走”逃離,頗具諷刺戲劇的意味??梢娚耢`不助貪心之人。類似的故事還有劉欣期《交州記》:“金有華,出珠崖,謂金華采者也。雪山在新昌,南人曾于山中得金塊如升,迷失道。還直本處,乃得出?!盵6]3605貪金者迷路,把金塊放回原處,才能出山。又如裴淵《廣州記》:“東莞縣有廬山,其側(cè)有楊梅、山桃。只得于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如下則輒迷路。”[6]242構(gòu)思與上則故事一致。
有一些故事,表現(xiàn)的則是對仁孝之人的贊許。如《楚國先賢傳》曰:“孟宗,字恭武,至孝。母好食竹筍,宗入林中哀號,方冬,筍為之出,因以供養(yǎng)。時人皆以為孝感所致?!盵6]4276“方冬,筍為之出”,確屬神奇。又如鄭緝之《東陽記》曰:“孝子許孜,父墓去虎山十里,在山之麓。曲隧三里,鹿嘗食其松栽,孜心念之。即日鹿自死於所犯栽之下,孜埋死鹿,有小墳,至今猶存。”[6]2529“鹿自死於所犯栽之下”,實際是寫許孜孝心感動天地。許孜埋鹿,也是對許孜仁慈的補證。兩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者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盡管戰(zhàn)亂不斷,政權(quán)更迭頻繁,孝文化在這一時期并沒有受到?jīng)_擊,就是因為孝是人源自血緣關(guān)系的自然親情,是人的一種內(nèi)在真實情感。
魏晉南北朝地理書里還記載了一些歷史傳說。這些歷史傳說也被附著上了某種神異的色彩。其中關(guān)于秦始皇的故事不少。例如《三齊略記》:“始皇于海中作石橋,非人功所建,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感其惠,通敬其神,求與相見。海神答曰:‘我形丑,莫圖我形?!?dāng)與帝會,乃從石塘上入海三十余里相見。左右莫動手,巧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負(fù)我約,速去!’皇轉(zhuǎn)馬還。前腳猶立,后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于海。眾山之石皆住,今猶岌岌,無不東趣?!盵3]1347故事寫秦始皇的失信,觸怒了神人。為了“示疆威,服海內(nèi)”,秦始皇曾先后進(jìn)行了五次巡視。但百姓厭惡其跋扈之態(tài),所以關(guān)于他的傳說,負(fù)面的比較多?!度R略記》還記載了劉邦逃脫項羽追殺的故事:“滎陽有免井,漢沛公避項羽追,逃于井中,有雙鳩集其上,人云,沛公逃入井。羽曰:‘井中有人,鳩不集其上’。遂下道,沛公遂免難。后漢世元日放鳩,蓋為此也?!盵6]136這個傳說里,劉邦逃于井中時“有雙鳩集其上”,暗示其有天助;項羽不理睬舉報者,狂妄自信,結(jié)果錯失良機。傳說還解釋了后漢世元日放鳩的來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錢塘記》中關(guān)于伍子胥的故事,也很精彩:“伍子胥累諫吳王,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懸吾首于南門,以觀越兵來。以鮧魚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當(dāng)朝暮乘潮,以觀吳之?dāng)??!允亲院iT山,潮頭洶高數(shù)百尺,越錢塘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百余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廬州城內(nèi)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廟。每朝暮潮時,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二尺,廣十余丈,食頃乃定。俗云:與錢塘江水相應(yīng)焉?!盵7]2315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fēng)氣。但人們把錢塘潮與伍子胥聯(lián)系起來,則體現(xiàn)了吳人對其忠烈的敬仰。伍子胥被吳人尊為潮神,還建了子胥廟、胥王祠,歷代祭祀。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地理書中的神怪故事,既是對兩漢以來神仙方術(shù)和讖緯迷信風(fēng)氣的沿襲,也是其時文學(xué)領(lǐng)域志怪風(fēng)氣盛行的典型體現(xiàn)。其來源比較廣泛,有的是對道教神話的改造,有的是對雜史雜傳的借鑒,有的則是轉(zhuǎn)抄于其他文籍。來源的廣泛與復(fù)雜,使得這些作品在具有神秘浪漫、奇異譎詭等共同特征的同時,又在敘事風(fēng)格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地理書中所述的神話傳說、奇山異水、遠(yuǎn)國異人、靈異草木、珍禽異獸等,蘊含著那個時期人們的宇宙時空觀念、民族起源意識和個體生命體驗等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信息。探索這些零散的文字片段中所暗藏的人文歷史信息,則有助于我們了解那個時期人們的生命意識和生活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