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春江花月夜》的美學(xué)解讀

      2020-01-19 03:14:04劉天禾
      關(guān)鍵詞:思婦春江花月夜宇宙

      劉天禾

      (復(fù)旦大學(xué) 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初唐詩壇橫空出世,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清人王闿運譽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1]。千百年來,有關(guān)其哲理意識與美學(xué)內(nèi)涵的研究無可勝數(shù),前人多以傳統(tǒng)文論來鑒賞詩歌,如鐘惺、譚元春《唐詩歸》:“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2];徐增《而庵說唐詩》:“如連環(huán)鎖子骨,節(jié)節(jié)相生,綿綿不斷”,“詩真艷詩,才真艷才也”[3];自聞一多始,李澤厚等人承其傳統(tǒng),開始借哲學(xué)美學(xué)思想對詩歌的宇宙意識加以闡析,如《唐詩雜論》評其具有“強烈的宇宙意識”[4],可謂振聾發(fā)聵;《美的歷程》說:“(詩人)面對無窮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他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對人生、宇宙的初覺醒的‘自我意識’,以及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感受和真實,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流連”[5],對后學(xué)頗具啟發(fā)意義;王文生反對以哲入詩,立足于中國古代,以“情味”來統(tǒng)攝詩美,否定了哲學(xué)意味,也反撥了一味宗西的傾向[6]。其實,以中國古典美學(xué)為主、西方哲學(xué)美學(xué)為輔的雙重視角來觀照全詩,會發(fā)掘出詩歌以哲入情、以情為本的基調(diào)、多層次兼融交互的特征與詩境建構(gòu)中蘊蓄的獨特美學(xué)內(nèi)涵,現(xiàn)從主線與氛圍兩大方面作分別論述。

      一、主線

      月是統(tǒng)領(lǐng)全詩的主線,其意象具有四種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并在交散縱橫中盡顯圓融氣脈。月首先作為自然意象出現(xiàn),它自春水盡頭與夜潮一同升起,月華化作水中滟波與波濤一路綿延而去,人間的每道春江便都盛滿了此時的月明。此處的月極富中國美學(xué)“月印萬川,處處皆圓”的圓教內(nèi)涵[7],每一物皆具圓滿自性,不論月在蒼穹、江上抑或遠處細流中,都是美滿自足的大全,詩人雖只看到眼前江月,可世間之大,何處春江沒有月明呢?正如玄覺《正道歌》所說:“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盵8]存在的意義便在其自身,自身的圓融即是真實。

      接著,月從自然意象上升至超越的哲學(xué)意象,是亙古如斯無限延展的永恒存在。詩人滿懷一種面臨未知的迷惘與哀愁,但這種愁緒卻如迷霧般自在輕盈,雖有對人生短暫光陰難留的自傷,更多的卻是對廣闊宇宙的無盡遐思,個體的短暫綿延了群體的繁榮,使“代代無窮已”的人類能與“年年望相似”的明月長久共存。此處具有一種哀而不傷的人生詠嘆與宏大浩瀚的宇宙意識,詩人的小我仿佛上升至人類的大我,不去想那一己哀榮,只在無際的時空變幻中叩問曾經(jīng)與往后的“何人”,有困惑但不卑不亢,雖惘然卻傲骨仍存。古人常書人生短暫之憂,如陶淵明“寓形百年,而瞬息已盡”;劉希夷“婉轉(zhuǎn)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白居易“不獨光陰朝復(fù)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等,對于時間流逝皆具無盡感慨。但張若虛面對眼前這“神奇的永恒”,“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4],這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美學(xué)獨特的流動超越的時間觀,在時間性的表象背后把握永恒與存在的價值。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引趙州言:“諸人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辰”[9],不為時間所困而是超然于此,向前回溯江月初照人的那天,向后追尋江月待人之時,是一種不為時使不為物役的自由。人生驟逝的憂愁已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超越小我的從容,也正是劉勰說的“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10],走到時空之外領(lǐng)略當(dāng)下此在的圓融,尋覓自我性靈的安頓。

      其后自“白云一片去悠悠”始,月忽從超越之境躍入人間,染上了凡情,從超越的哲學(xué)意象轉(zhuǎn)為滿懷人間情感的世俗意象。它盛滿了愛侶別愁,充斥著綺麗遐思,在思婦獨坐的樓閣妝臺前徘徊,在珠簾和木砧上凝佇,既是游子孤身在外對情人的牽掛,也是春閨婦人目光盡頭的寄托。此時的月不再循著江流去那永恒之地,轉(zhuǎn)而追尋真情,離人思鄉(xiāng)的夜里有它相慰,思婦盼歸的戶宇有它為伴,它成為了世間情感的牽系。全詩至此從迥絕無限的時空跨度轉(zhuǎn)向了當(dāng)下的瞬間體驗,由寥遠宏闊的宇宙沉思直入細致紛擾的個體情愫,哲理無限趨于永恒虛空而情思卻無限趨于內(nèi)在本心,這般大開大闔的行文方式使詩歌極具美學(xué)張力,感人肺腑又引人沉思。這里體現(xiàn)出一種會通物我、泯滅能所的美學(xué)觀念,“能”即能動主體,“所”即所觀對象。在這片江畔,人與月交融互感,界限頓消,月知曉人的心事,在樓宇戶牖間徘徊不去;人感受到月的情誼,并愿借月遙寄相思。此處并非純粹的移情,朱光潛論移情:“是把在我的外射為在物的,結(jié)果是死物的生命化,無情生物的有情化”[11],詩中月確能感人所感,但并不是人的主觀投射,并不為人表達情感而服務(wù),月有自己的獨立品格,是一個在超越之境與世俗中自由游走不受拘束的飽滿而豐富的意象;亦非單純的寓情于景,沒有明顯的主客地位分別,而是景與人的互通交感雙向觀照,共同構(gòu)成了完整圓融的詩境——既具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明月含情,沾染了詩人之色彩;也同樣具“無我之境”[12],江與月、月與潮相尋相生,這種對話關(guān)系構(gòu)成了詩歌的永恒底色,主體已完全融入這個境中,不分彼此。

      在詩歌末尾,月又由世俗意象上升為輻照人類普遍情感的超越意象。詩人不再拘于一二人之悲,而是由之聯(lián)想到了普天之下無數(shù)難以團聚的有情人,滿懷著“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4]。月照下難歸的愁客何處不在?“春半不還家”的又豈是二人而已呢?眼前的春已過半、江竟遠流、花盡零落、月將西斜、夜待逝去,可這些哀景之愁都比不過良人未歸之怨。前文所敘的世代永恒似再與人無關(guān),只有短暫此生的喜樂哀愁才切實關(guān)己。明月西斜,藏于迷蒙海霧中,再也難見,人與月、離人與思婦,恰如碣石與瀟湘天各一方的遼遠,惆悵的內(nèi)涵變得渺遠寬廣,飽含對如飄蓬般境遇相似的游子們的憐惜與慰藉,前路渺茫,莫若珍視真摯的情感。離情不再局限于個體,而上升為人類的普遍情感;月也不再單獨居于形而上時空或是世俗蒼穹,而象征了一種融合超越與世俗意象的圓滿。凡天下有情卻難聚首的人都在這無盡桂華中飽嘗哀怨憂思之苦,不知幾人能歸幾人卻仍彷徨在外?只見這西沉的月將無限情思盡灑江樹,正如它初升時落于江畔花林的模樣。詩歌最后一句落腳于“情”字上,月雖沉落,卻仍牽系著江畔樹梢的情,可見全篇雖攜哲思入詩情,卻仍以情為本,紛繁萬物浩瀚時空終是落腳于人間之情。此時的月,在經(jīng)歷了自然意象、哲學(xué)意象、世俗意象、超越意象的多重轉(zhuǎn)化后,已漸入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靈想境界,既有惲南田所說“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的“靈想之獨辟”[13],從宇宙時空到人之內(nèi)心都能任意遨游;也極具劉勰說的“秘響旁通”之隱秀美[10],在這幅春江花月夜的大幅畫卷中,月看似孤懸于天,不如江水綿長,不若春花爛漫,卻又作為全篇主線,在詩境中無處不在,在不同意象身份的轉(zhuǎn)換間能夠“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14]。這言象意間的張力使詩歌如新批評派理論家退特說的,它“所引申出來的最遠比喻意義也不會損害文字陳述的外延”,并成為“從最極端的外延意義到最極端的內(nèi)涵意義的所有意義的統(tǒng)一體”[15],這種文學(xué)張力也是詩歌美感的重要來源。葉朗談意境,說它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的感受和領(lǐng)悟”[16],這也正是《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在江月意象的縱橫延展中,煥發(fā)出自然、情理與哲學(xué)超越等多重美感。由此,月升至月落的圓融之境已頗為完備,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也在其間不斷豐富著新的內(nèi)涵,由“逐字吐出”到“逐字收拾”[3],詩思由景入理再歸于情,極大地拓展了詩美的表達空間。

      有關(guān)月的意象身份轉(zhuǎn)變過程,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是其中的變與不變。月作為自然意象時,在短暫的每一天內(nèi),東邊“共潮生”西落“藏海霧”,是不斷變化的;可當(dāng)其上升為哲學(xué)意象時,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它超越了人世代謝而 “年年望相似”,是永恒不變的;而當(dāng)月被寄予了游子思婦的愛情與離愁時,它的人化使之如每個浮云般的生命個體一樣,在徘徊中追逐、等待又消逝,此時的月是跳脫而富于變化的;最后,當(dāng)其成為寄托人類普遍情感的超越意象時,它匯聚了人類的固有情感,那些美好真摯的愛情與思念,不會隨著時代的變易而更改,此時又是凝定不變的。第二點值得注意的是,在人與月相互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過程中,人的身份也在不斷變化。作為自然意象的月,與江水春花相互纏綿,詩人處于一個欲待加入的旁觀位置。之后,詩人面對作為永恒符號的月,變?yōu)榱寺輹r空的哲人,他雖帶著疑問與悵惘,卻仍靜穆自持,謙而無卑,在作為個體探詢宇宙與人類的關(guān)系時,雖有帶著好奇的敬仰,卻仍保留著作為人類整體一分子的自尊與傲骨。接著,月成了滿含情愁之月,人也成了作為個體的游子與思婦,如清代王堯衢所說,詩人“于代代無窮乘月望月之人之內(nèi),摘出扁舟游子、樓上離人兩種,以描情事。樓上宜月,扁舟在江,此兩種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獨關(guān)情?!盵17]游子對月思歸,滿懷深情;思婦對月有了諸如“卷不去”“拂還來”的力圖擺脫的微小怨懟,這里的情感十分微妙,女子等待著寄托了她全部思念的良人,世俗化的月也在等待并尋覓著人間真情,奈何月能隨著流水去照拂游子,游子抬首便能望見月亮,人卻無法做到,反是觸月生情,更生離愁,便對這執(zhí)著徘徊的月,無端生了些惱意。這里既渲染了游子思婦情感之濃摯,也體現(xiàn)出人與月的交融,月竟可加入人間情感的對話關(guān)系并發(fā)揮作用。其后,思婦對月的無奈之情漸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愿逐月華”的順從與依歸,人與月已達到極致的交融,擁有著相倚相伴的情誼。最后,月成為了普照人類情感的意象,思婦與月的相知變?yōu)槿祟惾后w與月的深情,月牽系著人情,人亦不舍于與月相別。月落夜明,花落春逝,自然的代謝令人無可奈何,這一場春江花月夜的盛景也終有凋零的時候,但人類是“代代無窮已”的,總會與寄托著人間真情的月永恒依存??v觀全詩,不論人的身份如何變化,是哲人抑或情人,是個體或是群體,詩人身份都始終統(tǒng)攝全篇,成為其余所有身份與月對話的統(tǒng)領(lǐng)者與傳遞者,月作為全詩的主線,亦是通過詩人與月的相互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來的。

      二、氛圍

      詩歌在氛圍營造的過程中顯現(xiàn)出多重交互的特征,并于交感邊緣處迸發(fā)出純粹的詩美。這種交際作用主要體現(xiàn)于六組具有對立屬性的審美范疇:

      其一是明暗。詩題用陳隋樂府舊題,平列了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以空間意象“江”與時間意象“夜”奠定了詩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基礎(chǔ),江的無盡綿延與夜的濃厚漆黑使詩境略帶暗沉空茫的消極感,夜是漆黑黯淡的,夜色下的江潮亦籠罩著濃稠的黑。可春花月卻作為明亮的積極意象點綴其間,春代表著萬物生長的勃發(fā)狀態(tài);花既是自然的珍貴饋贈又是人間的艷麗物象,是視覺與嗅覺美感的統(tǒng)一體;月則照亮了詩境,以皎潔的光洗滌黑夜,月色籠罩下的江水花林變得明亮清朗。作為超越意象與世俗意象的月相互磨合,此消彼長。這組明暗交融使畫面頗能體現(xiàn)《國語》中的“以他平他謂之和”[18],明與暗雖對立,但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互相補充,黑夜為月光提供厚重的底色,月色又為江夜點綴了輕盈的亮色,使畫面于明暗交融之際頗具節(jié)制妥帖的美感。

      其二是濃淡。詩歌描景寫意濃淡合宜,瀲滟的江波、盛放的春花、沉重的離愁等,皆摹以濃摯稠密的筆觸;而如霜似霰的輕柔月光、探尋永恒的年少悵惘、月落后江樹搖曳的余韻,又是清淺淡然的,都氤氳于氣化宇宙的生命律動中,包裹著內(nèi)在世界的激蕩。相較而言,前者表象雖濃,但其內(nèi)在意蘊卻較淺淡,江洲春花意在展現(xiàn)自然之景,離愁別緒亦是人間常抒之情;而后者看似如浮云流過不落痕跡,卻自蓄內(nèi)在氣勢,月極富多重意象身份構(gòu)成的張力,詩人對永恒時空的迷惘背后潛藏著對宇宙人生的探索,落月?lián)u情是對人類群體之整體情感的凝結(jié)與升華。這種筆法與內(nèi)涵的濃淡對轉(zhuǎn)使詩歌彰顯出中國藝術(shù)哲學(xué)中頓挫與平和的對沖之美,頓挫美體現(xiàn)于內(nèi)在氣脈與外在節(jié)奏之流動與波折,平和美體現(xiàn)于古典美學(xué)濃而不深、淡而不淺之美感顯現(xiàn),正是在這融匯之際,詩美得到了極大彰顯。

      其三是遠近。詩歌首四句便繪出一幅明月潮生圖,始啟宏大遼遠的意境:明月自春水盡頭與夜潮一同升起,月華化作水中滟波與波濤一路綿延而去,人間的每道春江便都盛滿了此時的月明。月在江的寥遠盡頭,潮水卻奔至眼前,視角便由遠及近;瀲滟浮光點綴了目力所及的江面,可水流又將視線帶至千萬里外,及至世間所有的江,便又由近及遠。這樣的雙向推移使得開篇氣象頗為宏闊,又不失細膩之美;遠景與近景相互盤結(jié),使畫面頗具立體層次感。水天一線處升起的空中孤月、遠逝匯入萬頃春江的流水、奔騰而來與海相平的江潮等,皆是遠景;江畔涌起的水潮、春意盎然的花林芳甸、漫溢眼前的皎潔月光等,皆是近景。自然層面的遠近相聯(lián)交錯,在目之所及的景色邊際又向外推出更廣袤的宇宙空間——詩人所立之地所處之時是近景,而前人初見月的江畔、江月初照人的時刻又是遠景。此外,還有情感層面的遠近,游子思婦二人的綺麗愛戀是近景,天下有情之人的萬般牽系又是遠景。這樣的多重遠近令詩美的廣度與深度都能得到極大開掘。此外,詩歌的“遠”又能體現(xiàn)出北宋畫家郭熙的“三遠說”,即“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盵19]海上明月升起,孤懸蒼穹,月色如流霜彌布空中,人生代際相延,自然生生不息,皆是自下而上推向無窮宇宙的高遠之境,有限的景致獲得了無限的意義;江水綿延向遠,帶走清朗的月色和漸逝的春意,也將細密情思遠灑茫茫人世,這是由近及遠的平遠之境,在流動中延展生命的寬度;超越人世變更,立于俯視位置,回溯光陰濫觴處的舊時月色,是懸觀萬物的深遠之境,足見人生宇宙之深厚寥遠。目之所及有限,而心之所向無窮,詩境于哲理、情思、自然等多重層面挖掘美學(xué)意蘊,使心靈于遠近時空際游,即徐復(fù)觀所謂“逸的哲學(xué)”,是“精神之上的逍遙游”[20]。

      其四是虛實。眼前的春江潮生是實景,四海之內(nèi)處處月明則是虛景;月色落于長汀是實寫,由眼前月念及扁舟樓臺兩處相思、再及人世間普遍的愛戀別愁便是虛寫;江天一色孤月高懸是實境,由眼前之境推向時空深處的哲思探尋卻是虛境。這樣虛與實的交互相聯(lián),使詩歌錯落有致韻致全出,實景描摹得豐富有味宛在眼前,虛境構(gòu)擬便如王國維所說,“合乎自然”并“鄰于理想”[12],使意境運轉(zhuǎn)通潤流麗。詩歌由此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藝術(shù)蹈虛躡影之美,摶實成虛化虛為實,虛實相伴相生,詩境超逸浩渺,是將唐君毅先生說的“心之虛靈性”投入藝境后的完滿體現(xiàn),“以天地萬物之感應(yīng)為體”的不昧明覺在虛實間來回游蕩[21],便生發(fā)出美的無限意蘊。這種寫法正與詩歌的哲學(xué)玄思相互呼應(yīng),生命無常,宇宙永恒,人世流光與不朽明月本就處于實幻交際的維度,而以虛實相錯之筆加以勾勒,更是烘托出迷離縹緲悠遠高妙的卓絕詩美。

      其五是巨細。宏大與渺小之景在同一詩境中相間顯現(xiàn),使詩歌層序分明,兼具厚重穩(wěn)定與精微多彩之美。浩瀚廣闊的江潮、千古如斯的明月與充塞天地的海霧,是巨麗之景,與詩人上下求索宇宙之精神一道,共同構(gòu)成了齊同萬物溝通天地的渾然大全之境,即莊子所謂“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22]。瀲滟宛轉(zhuǎn)的水紋涓流,爛漫盛放的江畔春花,渺乎難尋的空中桂魄水上汀沙,又皆是微小之景,而這小卻不意味著缺失,而是即物即全,如恒河之沙一塵可觀三千世界——無數(shù)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海,每一朵花都蘊蓄了無限春意,汀上白沙與月一起勾連了曠朗天地。短暫的人生與永恒的寰宇是貫穿全詩的又一組巨細之別,詩人作為個體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心靈之宏遠卻可超越時空的廣度,窮極人類生命的盡頭;同樣的,人生天地間雖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每一個人都不過是歷史滄海中的一粟,但世代無窮的人類群體卻是長盛不衰的,可與明月長久共存。這種脆弱與永恒的對比使詩歌于文學(xué)美感外更富一層生命張力,使人從沉重的歷史宿命中解脫出來,收獲一種寄塵于世哀而不傷的輕盈感。

      其六是悲喜。詩歌并非一味抒發(fā)悲傷或喜樂之情,而具一種介于悲喜之間的雜糅情感,有帶著無奈的惆悵感傷,亦有李澤厚所謂“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年少憧憬及“夾著感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5]。這種情感并不過分濃烈,但卻雋永長存,體現(xiàn)出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fù)之美。詩人面對春江花月的盛景,懷著一種對自然美的傾慕慨嘆之情;再由眼前的月想起往昔之月,有了幾分人生短促的哀愁與面對永恒的泰然;接著面對含情的月,詩歌滿懷著情人之間愛而不見的離愁別緒;最后明月將落,又有一種悵然余緒盤桓不去。全篇基調(diào)雖帶著淡淡的憂傷,但以明麗的春景與超越的哲思貫入詩歌的情感底色,使之不悲不喜卻在悲喜之間回旋流轉(zhuǎn),有嘆惋亦有昂揚,有哀思亦有輕快,迷離恍惚卻也不失明朗綽約,飽含情味而意蘊悠長。

      以上從主線與氛圍兩方面入手,試圖豐富與創(chuàng)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美學(xué)解讀,以期對詩歌的美學(xué)境界有更全面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一文中所說:“從唐到元,詩人與詩作被冷落了好幾百年……由宋到明代前期,還是始終沒有人承認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說承認它是一篇杰作了”[23],其文學(xué)接受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明清時期,鐘惺、譚元春、王闿運等人的評價使詩歌在詩壇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及至近現(xiàn)代,聞一多、李澤厚等人又以長期浸淫哲學(xué)美學(xué)的眼光來看詩歌,對其理解與闡析更為深刻。由此可見,由于評價者的見識立場不同,對詩歌的評析也隨著時代更迭而取精去糟,有所創(chuàng)新,如德國文藝理論家姚斯的接受美學(xué)觀點所說:“通過讀者的閱讀過程,作品進入了一種連續(xù)性變化的經(jīng)驗視野之中。”[24]而《春江花月夜》作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仍舊并將長久處于這種美學(xué)闡釋的進程中,并將在以文本自身為本原的基礎(chǔ)之上,持續(xù)充實與發(fā)掘新的內(nèi)涵,不斷豐富更有溫度的人文與美學(xué)價值。

      猜你喜歡
      思婦春江花月夜宇宙
      春 思
      課外語文(2022年7期)2022-03-17 06:29:10
      長相思·一重山
      《詩經(jīng)》和《古詩十九首》中的“ 思婦詩”比較研究
      宇宙第一群
      百家講壇(2020年4期)2020-08-03 02:01:25
      春江花月夜 唯美揚州行 中華好詩詞大會征稿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11-14 19:46:15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從言語層面淺析詩歌鄭愁予《錯誤》的美
      牡丹(2018年8期)2018-05-07 13:05:38
      這宇宙
      春江花月夜
      福州市| 呼伦贝尔市| 万州区| 东源县| 东丰县| 平山县| 洛宁县| 任丘市| 吉安县| 华阴市| 昭苏县| 徐水县| 左云县| 凤山县| 瓦房店市| 德惠市| 中卫市| 西丰县| 孝昌县| 皮山县| 调兵山市| 宜丰县| 余庆县| 读书| 宁国市| 邵东县| 犍为县| 图木舒克市| 铜山县| 霞浦县| 莱西市| 项城市| 茶陵县| 高密市| 闽侯县| 关岭| 互助| 民乐县| 罗山县| 庆安县| 上饶市|